GB/T 24516.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大气腐蚀 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方法
GB/T 24516.1-2009 Corrosion of metals and alloys—Atmospheric corrosion—Determination of meteorologic factors
基本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国家大气环境腐蚀试验网站开展产品及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对自然环境地面气象因素的观测。也适用于其他环境试验网站有关环境气象因素的观测。
发布历史
-
2009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 起草人:
- 易平、秦晓洲、杨德模、王振尧、韩薇
- 出版信息:
- 页数:26页 | 字数:4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77.060
H25
蝠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4516.1—2009
GB/T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
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方法
ofmetalsandcorrosion--
Corrosionalloys--Atmospheric
Determinationoffactors
meteorologic
2009—1
0—30发布
宰瞀髁鬻瓣警麟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
24516.1—2009
GB/T
目次
前言……………·…………~I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通用要求…………………2
5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3
6观测记录和报表……··…··………·…………·……·…………··……···4
7数据处理和统计…………………………4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观测方法…………………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气压力的观测方法……………7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大气降水观测方法……··……·…··……·………·………·…………·………···9
附录D(规范性附录)风向风速观测方法…………·……………·…·…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日照时数观测方法··…······…·…···…·…·…·…………··……···…···……····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太阳辐射观测方法………………13
附录G(规范性附录)天气现象观测方法·……………··14
附录H(规范性附录)积雪观测方法·…………………-·15
附录I(规范性附录)气象因素自动化观测方法…………····………··16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日记录本……·…………·····17
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数据报表………·……···………·…····……19
24516.1—2009
GB/T
前言
GB/T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J、附录K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网综合研究
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易平、秦晓洲、杨德模、王振尧、韩薇。
24516.1—2009
GB/T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大气腐蚀
地面气象因素观测方法
1范围
GB/T24516的本部分规定了产品及材料开展大气腐蚀试验进行地面气象因素观测的项目、要求
和方法,重点规定了观测场地、观测程序、观测项目和观测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国家大气环境腐蚀试验网站开展产品及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对自然环境地面气象
因素的观测。也适用于其他环境试验网站有关环境气象因素的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451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factor
气象因素meteorologic
构成天气现象和气候状态的自然环境因素。
3.2
环境温度ambienttemperature
表示环境中空气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3.3
相对湿度relativehumidity
同温、同压下大气中实际水蒸气压力与饱和水蒸气压力之比,或实际水蒸气密度与饱和水蒸气密度
之比。
3.4
pressure
气压atm∞pheHc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3.5
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指从天空降落到地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
深度。
3.6
of
降水总量totalamount
precipitation
指每天两次观测时间之间的降水之和。
】
24516.1—2009
GB/T
3.7
风wind
空气的水平运动,包括风向和风速。
3.8
hours
日照时数sunshine
指太阳在该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
3.9
日照百分率sunshine
percentage
一定时期内实际日照总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3.10
amountofradiation
总辐射量total
指太阳投射在水平面上的直接照射和天空散射的总量。
3.11
ofsnow
雪深depth
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
3.12
ofsnow
雪压pressure
指单位面积上的积雪质量。
3.13
automation
气象自动化meteorologic
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集多项气象因素观测为一体的综合观测系统,一般应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
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和太阳辐射等参数,具备全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远程传输等功能。
4通用要求
4.1观测场地
4.1.1观测场地选择
观测场应设在暴露试验场内或紧靠暴露试验场的同一平面,方位应为东西向×南北向。
4.1.2观测场地要求
4.1.2.1观测场地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试验站环境气象因素变化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地貌
对环境气象因素采集地影响。
mX25
4.1.2.2标准的观测场地应为25111或20m(南北向)X16m(东西向),场地应平整,并有均匀
草层(沙漠等特殊地区例外),草高不应超过0.2ITI。场内不允许种植其他作物。
m~0.5111
4.1.2.3观测场地内应铺设0.3m宽的道路(禁用沥青铺面),观测场四周可设高度约1.2
的白色栅栏。
4.1.2.4观测场地内应保持整洁,经常清除观测场上的树叶、纸屑等杂物。有积雪时,除小路的积雪可
以清除外,应保持场地内自然积雪状态。
4.1.3场地周边环境要求
观测场四周应空旷平坦,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
4.2观测仪器
4.2.1仪器的安置
4.2.1.1仪器的放置按“北高南低,东西排列成行”的原则依次放置。
m。
4.2.1.2仪器安置时南北间距不小于4m,东西间距不小于3111,仪器距围栏不小于3
4.2.1.3观测场人口设在北面,观测人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2
GB/T24516.1—2009
4.2.1.4仪器的安置,应便于观测操作,互不影响。
4.2.1.5仪器安置高度、水平、方法等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并保持仪器的清洁状态。
4.2.2仪器安装要求与误差范围
仪器安装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详见表1。
表1气象仪器安置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
仪器要求与允许误差范围基准部位
百叶箱通风干湿表高度1.50m土0.05m感应部分中心
干湿球温度表高度1.50m士0.05m感应部分中心
最高温度表高度1.531'11土0.05m感应部分中心
最低温度表高度1.52133土0.05m感应部分中心
m士0.05m
温度计高度1.50感应部分中心
雨量器高度0.70m土0.03m口缘
遥测雨量计仪器身高度
日照计本站的纬度土0.5。底座南北线
m风杯中心
风速器高度10m~12
风向器方位正北士5.0方位指北杆
水银气压表(动槽)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象牙针尖
气压计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辐射传感器高度1.50m土0.05m
4.3气象因素观测时间
4.3.1气象因素观测时间采用北京时间。
rain
4.3.2每天上午和下午至少定时观测各一次,推荐观测时间为09时和16时,观测应提前5
15rain进行,遇特殊天气随时观测。
5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5.1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方法按附录A规定执行。
5.2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的观测方法按附录B规定执行。
5.3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的观测方法按附录C规定执行。
5.4风向风速
风向风速的观测方法按附录D规定执行。
5.5日照时数
日照时数的观测方法按附录E规定执行。
5.6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观测方法按附录F规定执行。
5.7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按附录G规定执行。
5.8积雪
积雪的观测方法按附录H规定执行。
3
GB/T24516.1—2009
5.9气象因素自动化测定
5.9.1气象自动站可自动、连续、观测、记录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降雨、风向、风速、大气压力、日照、日
射等参数。具备全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远程传输等功能,其测定项目可以根据试验需求,通
过增减采集传感器来达到。
5.9.2测定方法按附录I规定执行。
6观测记录和报表
6.1气象观测记录
气象观测日记录参见附录J。
6.2异常记录的处理
6.2.1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凡有自动记录的观测项目,应用订正后的自记记录代替。无自动记录的
项目,应用当地气象台站的数据记录代替。
6.2.2记录数据有疑问时,应在疑问数据上加“()”,而合计和平均值照常统计,不加“()”。
6.2.3异常记录的处理情况,均应在备注栏予以说明。
6.3记录报表的编制
6.3.1年报表格参见附录K表K.1。
6.3.2月报表格参见附录K表K.2~表K.4。
6.3.3各类报表应附有使用的各种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及出厂编号。
6.4自记纸的整理保存
6.4.1每月将自记纸按日序排列,装订成册。
6.4.2每年按月序排列,装订成册。
6.4.3装订成册的自记纸应妥善保管,勿使潮湿、虫蛀、污损等。
7数据处理和统计
7.1各类天气日数的统计
7.1.1日降雨、降雪量大于0.1mm时,应各统计为一个雨日或雪日。只出现雾、露、霜量不统计为雨
雪日。
7.1.2白天或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均应记入天气现象栏,白天和夜间同时均有该现象时,也只统计为
一个日数。
7.2日平均值和日极值的挑选
7.2.1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均采用02时、08时、14时、20时等四次记录数值的算术平
均值。
7.2.2日最大、最小相对湿度取自动记录纸上迹线的最高、最低点,经订正后的值。
7.2.3日最高、最低温度和气压取自动记录纸上迹线的最高、最低点,经订正后的值。
7.3数值修约
观测数据的数值修约方法按GB/T8170有关规定执行。
4
24516.1—2009
GB/T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观测方法
A.1观测参数及单位
A.1.1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应观测定时温度、整时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A.1.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应观测定时相对湿度,整时相对湿度、日最大相对湿度和日最小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
A.2仪器、设施
A.2.1百叶箱。
A.2.2干球温度表。
A.2.3湿球温度表。
A.2.4最高温度表。
A.2.5最低温度表。
A.2.6温湿度两用计。
A.2.7温度计。
A.2.8湿度计。
A.3观测程序
A.3.1干湿球温度表
A.3.1.1每天上下午定时观测并记录。
A.3.1.2气温不低于~lO.o℃、湿球纱布结冰时,先将湿球球部浸入20℃~25℃的水中,使冰层完
全溶化。然后把水杯移开,用杯沿将聚集在纱布头上的水滴除去。待湿球温度稳定后,读数并记录。若
湿球示度不稳定,不能读数时.则只记录干球温度。湿度改用毛发湿度表或湿度计来测定的数值。
A.3.1.3气温低于一10.0℃时,应用毛发湿度表或湿度计测定湿度。但在偶有几次气温低于
一10.0℃的地区,仍可用干湿球温度表进行观测。
A.3.1.4气温低于--36.0℃时,用酒精温度表观测气温。酒精温度表事先悬挂在干球温度表旁边,如
果没有酒精温度表,则可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的示度来测定空气温度。
A.3.2最高温度表
A.3.2.1每天上午定时观测并记录。
A.3.2.2观测时应注意温度表的水银柱有无上滑离开窄道的现象。若有上滑现象,应稍稍抬起温度
表的顶端,使水银柱回到正常的位置,然后再读数。
A.3.2.3气温低于一36.0℃时,停止最高温度表的观测,记录空缺,并在备注栏注明。
A.3.2.4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30。的角度,用大臂将表前后
甩动,使示度接近于当时的干球示度。调整最高温度表时,动作应迅速,尽量避免阳光照射,不应用手接
触感应部分。调整后,把表放回时,先放感应部分,后放表身。
A.3.3最低温度表
A.3.3.1每天上午观测并记录。
A.3.3.2观测时,眼睛平直地对准游标离感应部分远的一端;观测酒精柱顶时,对准凹面中点的位置。
5
24516.1—2009
GB/T
A.3.3.3调整最低温度表时,抬高温度表的感应部分,使游标回到酒精柱的顶端。
A.3.4温度计
每天定时观测、记录并作时间记号。
A.3.5湿度计
每天定时观测、记录并作时间记号。
A.4观测记录
A.4.1温度表的读数
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读数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观测时保持视线和水银柱顶端齐平;
b)动作迅速,缩短停留时间,勿使头、手和灯等热源接近球部,不要对着温度表呼吸;
c)复读。
A.4.2相对湿度的查取
用经仪器误差订正后的干、湿球温度值,从《气象常用表》(第一号)中查取相对湿度值;
若经仪器误差订正后的湿球温度高于干球温度时,湿球温度取干球温度值,查取湿度。
A.4.3相对湿度极值的挑选
在一日自记迹线中的最高和最低处,标出箭头并读数。若挑选出的最小湿度,大于该日某次定时观
测的记录时,应挑选该定时记录为日最小相对湿度。若挑选出的最小相对湿度小于零时,记为“0”。若
挑选出的最大相对湿度大于100%时,记为“100%”。
A.5数据处理
A.5.1仪器误差
按所附检定证进行温度表读数的仪器误差。
A.5.2最低温度表读数的补充订正
每月1日~5日09时将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的示度与经仪器误差订正后的于球温度表的示度比较,
若平均误差不大于0.5℃,该最低温度表可以使用,读数也不进行平均误差订正;若平均误差大于
0.5℃,应撤换最低温度表,并将此5天的平均差值订正在该5天的逐日最低温度值上。若不能撤换
时,每日09时要继续读酒精柱示度,以计算最低温度表的全月补充订正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1三
…………(A.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3/T 088-1994 油茶工程病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994-11-22
- DB43/ 106-1997 晒黄烟 1997-06-02
- DB43/T 113-1997 马尾松造林技术规程 1997-12-31
- DB43/T 086-1994 杉木人工用材林抚育间伐技术规程 1994-05-13
- DB43/T 095-1996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1996-02-09
- DB43/ 105-1997 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操作规程 1997-03-26
- DB43/ 109-1997 家具产品标牌标识规定 1997-12-31
- DB43/ 124-1999 聚酯(PET)、聚乙烯塑料农药瓶 1999-03-19
- DB43/ 098-1996 林木良种审定 1996-12-30
- DB43/ 094-199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199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