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561-2002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NY/T 561-2002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animal anthrax

行业标准-农业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NY/T 561-2015 |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NY/T 561-2002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农业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2-08-27
实施日期
2002-1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归口单位
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起草人:
王世若、王兴龙、沈广、韩文瑜、梁焕春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2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1.220

B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561-2002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Diagnostictechniquesforanimalanthrax

2002一08一27发布2002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NY/T561-2002

前言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对反当动物危害尤为严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有本病的发生,我国个别地区也有散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Organization

forAnimalHealth(英),OfficeIntentionaldesEpizootic(法),OIE]将该病列为B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农

业部将其规定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本标准与OIE编著《哺乳动物、禽和蜜蜂A和B类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2000)中有关炭

疽抗原的诊断技术基本一致。但该手册介绍的血清学试验,由于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而未采用。本标准

吸收了农业部1979年颁布的皮《张炭疽沉淀反应技术操作规程》和《荧光抗体检验撰、毛、绒类炭疽杆菌

操作规程》等部分内容,因此,在本标准实施之后,上述规程将自动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世若、王兴龙、沈广、韩文瑜、梁焕春。

NY/T561-2002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炭疽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动物炭疽病的诊断及检疫。

2新鲜疑似炭疽病料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2.1显微镜检查

2.1.1材料准备

2.1.1.1器材

恒温箱、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煮沸消毒器、漏斗、15mmX150mm试管、最小反应管、移液管、带胶

乳头的毛细吸管(或血清加样器)、乳钵、中性石棉、5ml一注射器、外科刀、镊、铂金耳、酒精灯等。

2.1.1.2培养基

戊烷眯多粘菌素血液琼脂平板、碳酸氢钠琼脂平板、快速增殖肉汤、普通营养肉汤、普通营养琼脂平

板、2%绵羊血液琼脂平板、2%兔血清琼脂平板等,配制方法见附录Ao

2.1.1.3试剂

炭疽沉淀素血清、阴性血清、标准炭疽杆菌抗原、炭疽荧光抗体、炭疽噬菌体。

2.1.1.4溶液及染色液

克氏固定液、磷酸盐缓冲盐水(PBS),缓冲甘油、0.5%苯酚(俗名石炭酸)溶液、福尔马林龙胆紫染

色液、碱性美蓝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配方见附录Be

2.1.1.5实验动物

体重17g-20g清洁级昆明系小鼠。

2.1.2病料标本采集

疑为炭疽动物,除慢性者外,其他不论是最急性者或急性者均于生前将耳部消毒后取血液,病变部

取水肿液或渗出液等直接涂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将玻片涂面相对叠好,中间用火柴杆隔开,以线拥

扎,外用塑料纸包好。或用灭菌脱脂棉、滤纸、布片吸取血液等放于小试管中.待检。

死后,自消毒的耳根部或四肢末端部采取血液滴于玻片上;或用细绳在耳根部紧扎两道,在两绳之

间将耳割下,以5%苯酚溶液(见第B-8章)浸湿的棉布包好,放广口瓶中待检,耳切口处用烧红的烙铁

烧灼止血。已经错剖的疑似炭疽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肾等脏器置于试管中,待检。

上述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如涂片较薄,也可用无水甲醇或乙醇固定,然后用下述染色法染色

镜检。

2.1.3窗比格尔(Ribiger)氏英膜染色法

2.1.3.1操作方法

滴加。.5ML-1.0ml福尔马林龙胆紫染色液(见第B.5章)于涂抹面上,染色2s-5s,水洗(冲洗

水用次氯酸盐溶液消毒,余同)、干燥、镜检。

2.1.3.2结果观察

粗大菌体呈竹节状排列,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染成淡紫色。

NY/T5612002

2.飞.4碱性美蓝染色法

2.1.4门操作方法

滴加0.5m1一1.0nit碱性美蓝染色液(见第B.e章)于涂抹面上,染色2min-3min.水洗、一干燥、

镜检

2.1.4.2结果观察

粗大菌体呈竹P状排列,染成深蓝色,菌体周围的荚膜染成粉红色。也可用3%沙黄染色液染色

3min-5min,菌体染成红色,菌体周围的荚膜染成黄色

如观察到以上形态特征的杆菌,可初步确定为炭疽杆菌。

2.1.5荧光抗体染色法

2.1.5.1取样.涂片

以无菌手续采取可疑病变组织、水肿液、血液或渗出液等材料制成涂片标本,待检。

2门.5.2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如下:

。)将制备好的涂抹玻片,自然十燥。

}))将玻片投人克氏固定液内,固定15min,再经外%酒精略加漂洗,自然干燥。

c)滴加炭疽荧光抗体血清(见2.1.工,3)0.5nil~工。m工浸没涂片,放湿盒内,室温孵育

20min-30min.

d、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见第B.2章)冲去荧光抗体,并于同一磷酸盐缓冲盐水内浸泡

3mm-5mm,冉经蒸馏水略加漂洗,自然十燥

。)加适量缓冲甘油(见第B.3章),封片,荧光显微镜检查。

2-,.53检查结果

洲:菌体周围的芙膜肥厚,发闪亮的黄绿色荧光,中央菌体呈明显或不明显的橙红色。

川:菌体周围的荚膜肥厚,发明亮的黄绿色荧光,中央菌体呈明显或不明显的橙红色。

料M(体周围的英膜肥厚,发较弱的黄绿色荧光中央菌体呈明显或不明显的橙红色。

+:荚膜不显著,黄绿色荧光暗淡,中央菌体呈明显或不明显的橙红色。

一:无黄绿色荧光

荧光反应在“干衬,号以上者,报告发现了炭疽杆菌

2.2分离培养检查

炭疽杆菌的培养性状具有特征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病畜病程短,故分离培养检查主要用

于动物死后新鲜标本的检验

2.2.1操作方法

用铂金耳钓取血液、水肿液、渗出物等,直接涂于平板培养基表面;脏器标本应切成几个不同的断

面,压印于一平板表面卜,置37C恒温箱中孵育18h-24h

2.2.2培养结果

如观察到以下特征的菌落,符合炭疽杆菌的特征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见第A.5章)形成扁平、灰白色、毛玻璃样、粗糙、表面干燥、边缘不整齐、

肖径约3mm-5mm的火焰状大菌落。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菌落边缘,早卷发状培养物有粘

性,月J铂金耳钓取,可拉成长丝,称为“拉丝状”现象

b)2%绵羊血液琼脂平板(见第A.1章)菌落周围不溶血,超过24h,发生轻度不完全溶血。

。)戊烷眯多粘菌素血液琼脂平板(见第A.1章)其他需氧芽胞杆菌不生长,但炭疽杆菌生长,仅

受轻度抑制,月菌落生长缓慢,于15h-24h,形成较小的毛玻璃样粗糙的菌落,其边缘仍保持

卷发状、不溶血

2.3分离的可疑菌株鉴定

用铂余耳钓取可疑菌落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中(见第A.4章)增菌,在37C水浴箱中孵育4h-

NY/1'561一2002

5卜,再钓菌进行下述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抗原性鉴定

2.3.1形态特征

2.3门门革兰氏染色(见第B.7章)镜检。

2.3.1.2检查结果:见到粗大菌体,长3pm^5pm,宽。.1pm-v1.2Iim.中央椭圆形芽胞,长链条排

列,两菌接触端如刀切状,革兰氏阳性。可判为炭疽杆菌。

2.3.2培养特性

2.3.2.1普通营养肉汤

管底有白色棉絮状沉淀物,培养液澄清,轻摇试管,沉淀物卷绕成团,往上升起,但不散失

2.3.2.2青.素串珠试验和青.素抑制试验

用铂金耳钓取待鉴定的培养物于2%兔血清琼脂平板(见第A.7章)上,以灭菌的I,形曲玻璃棒将

菌液在平板表面上涂匀,用小镊子夹取浸有每毫升含50IU-100IU青霉素直径6mm小纸片,贴于平

板培养基中央,置37C恒温箱中孵育3h-4h,取出,打开平皿盖,平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及高

倍显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