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337-2018 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DB37/T 3337-2018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Automotive Aluminum Alloy Whee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43.040.99
T3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337—2018
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
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8-06-29发布2018-07-29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33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泰安启程车轮制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家虎、李茂才、牛勇、李红、乔建斌、韩继鹏。
I
DB37/T3337—2018
引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
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特
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
减少各种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II
DB37/T3337—2018
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
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具体原则,确定同类型企业常用的危险
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2974—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术语和定义
DB37/T2882-2016、DB37/T2974—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
是指从事铝合金车轮的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4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
各职能部门和车间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热加工、机加工、涂装、设备动力、包装、仓储、质保等
工作小组。同时企业设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办公室,办公室宜设在相关安全管理部门。
4.1.1领导小组职责
——组长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对体系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
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明确领导小组中各成员职责,将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层层落实。
——副组长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
保障,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1
DB37/T3337—2018
——成员负责对本部门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等工作进行协调部署,
组织本部门全体成员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度进行培训,并按要求进行落实。
4.1.2工作小组职责
——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和管控措施确定与实施等工作。
——根据现场变化、工艺改进、技术更新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管控体系持续更新,确保与
现场相符。
——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4.1.3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办公室职责
——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组织各工作小组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级别及管控措施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负责风险告知牌(板)的统一设计、制作、安装。
——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资料的建档管理。
——负责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落实领导小组有关要求。
4.2编写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应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任务、进度安排等。要提出具体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
设管理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培训交流、
督查考核等方面制定措施,以保证工作任务切实落实到位。
4.3实施全员培训
实施培训应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并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职责,落实培训保障措
施,确保每位员工能够辨识工作岗位中存在的风险,参与到风险评价工作中,掌握管控措施以降低风险。
4.3.1宣传发动
企业应针对全体从业人员充分做好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内容应包括安全生
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特别是企业员工应履行的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安全条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等。开展风险分级管控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评价准则等,典型示范车间的好经验、好做
法,相关行业领域事故案例等。应创新宣传形式,采取宣传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
等形式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员工进一步认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全员
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4.3.2培训计划
企业应制定体系建设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等,分阶段、分层级实施。
4.3.3培训职责
——领导小组组长应确保体系培训能够满足全体员工的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
——企业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考核;
——各车间、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的体系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与考核。
4.3.4培训内容
——企业应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初组织全员培训,重点针对本企业风险类别、风险点确定、
2
DB37/T3337—2018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管控措施确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培训,以及对企业制定的组织机构
文件、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考核制度等内容进行传达落实。促
使全体员工熟练掌握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标准及实施步骤;
——应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后重点对企业确定的风险信息进行培训。
4.3.5培训考核
——企业在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重点内容包括:风险点、危险源的基本概念,本岗
位风险点的风险类别、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方法、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控制措施
等基本知识,考试可采取闭卷考试或现场“手指口述”的方式进行;
——对培训过程中不符合培训要求、违反培训规定和纪律、培训考试成绩不合格等人员和部门,应
按照企业相关培训教育制度进行考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定期监督检查各车间、部门培训情况,并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考岗位
人员,检查培训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检查情况纳入安全管理考核。
4.3.6培训记录
企业培训主管部门应按照培训计划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并收集相应的培训资料归档保存。包括:培
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签到、培训影像、培训考试及培训效果评价等。
4.4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按照DB37/T2974—2017中第4.3条规定执行,建立本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及运行考核制
度,参见附录A。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资料准备
为全面确定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及及现有管控措施,企业应收集必要现状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及其
他相关信息,可包括:
——与企业相关的安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要求;
——企业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
——企业组织机构图;
——工艺流程图及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及档案(包括特种设备);
——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
——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设备设施维修、产品装卸等);
——原料、辅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清单;
——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
——风险点及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法文件、制度或指南;
——经过安监部门备案的应急预案文本;
——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
——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
——企业隐患排查表、专业检查表;
——安全评价报告(预评价、验收评价或现状评价);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与监测资料等。
3
DB37/T3337—2018
5.2风险点确定
5.2.1风险点划分原则
按照DB37/T2974—2017中第5.1.1条规定,企业一般划分(但不限于)以下风险点:
——按场所(区域)划分如原(辅)料仓库、成品仓库等;
——按照公辅设施划分如配电室、水泵房、天然气交换站等;
——按工序划分如熔炼工序、铸造工序、机加工前序、机加工后序、前处理工序、喷涂工序等;
——按生产设施(装置)划分如涂装废气处理设备、熔炼喷淋除尘系统等;
——对于复杂的系统应按照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如涂装线可划分为前处理线、
喷粉线、喷漆线、烘干炉等;
——按常规作业活动划分如熔炼作业、高温铝水转注作业等、铸造作业、机加工作业、喷涂作业、
设备检维修作业等;
——按非常规作业活动划分如危险区域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涂装线和熔炼炉的开停机检维修
作业等。
5.2.2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按照DB37/T2974—2017中第5.1.2条规定,进行风险点排查。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
C的表C.1,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C的表C.2。
5.3危险源辨识
5.3.1辨识方法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危险源辨识,针对设备设施、区域、
场所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危险源辨识。
5.3.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DB37/T2974—2017第5.2.2条所包含的内容。
5.3.3危险源辨识
企业应自下而上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在对危险源的辨识方法进行培训的基础上,应有各部门员工
特别是基层岗位工的参与,查找出本岗位的危险源。
5.3.3.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
企业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依据GB/T13861的规定,对作业活
动的每个作业步骤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建立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实施步骤如下:
——选定作业活动;
——收集作业活动信息:主要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程序、作业环境、作业频次、作业过程中使用的
工具、作业对人员的特殊要求等信息;
——分解作业步骤,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作业活动的分解应涵盖作业前准
备、作业过程、作业结束的各个步骤;
——辨识每个作业步骤存在的危险源并分析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5.3.3.2安全检查表法(SCL)辨识
4
DB37/T3337—2018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设备设施、区域、场所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
记录,实施步骤如下:
——选定设备设施、区域、场所等;
——将设备设施根源性危险源存在的部位作为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标准或企业规章、制度等成熟的管理经验列出检查标准编制安全检查表;
——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5.3.3.3危险源辨识考虑的因素
——危险源辨识时应依据GB/T13861-2009的规定,按照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
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同时应充分考虑《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
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辨识危险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不同时态和正常、异常和紧急的三种不同状态。
5.3.3.4危险源的分析确定
企业应组织岗位、班组、部门等人员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最终确认。确认过程应在保证辨识的危
险源涵盖与风险点相关联的所有人、物、环、管等因素的前提下,本着突出重点、便于运行的原则进行
确定,确定能够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对同一风险点不同危险源相同的管控措施予以合并。
5.4风险评价
5.4.1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对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
评价级别。
5.4.2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应依据DB37/T2974—2017第5.3.2条规定,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对事故后果严重性判定
准则、风险等级判定准则进行修改,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频繁程度、严重性、风险等级的
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方法参见附录B。
5.4.3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根据所确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
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企业风险分级划分参照DB37/T2974—2017第5.3.3条规
定,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一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应立即增加管控措施并有效落实,
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相关过程应建立记录文件。如不能立即增加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不
能有效落实,必须立即停止相关作业活动。
5.4.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并建立重大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E;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
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熔炼作业、喷涂作业、打磨作业的场所、天然气交换站等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
5
DB37/T3337—2018
场所,作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4.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5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企业应按照DB37/T2974—2017第5.4条规定执行,制定企业风险控制措施与实施原则。
5.6风险分级管控
5.6.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
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
落实具体措施。同时,上一级负责对下一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
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
级。一般分为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及岗位(班组)级等四级进行管控。
重大风险\红色,公司、部门、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较大风险\橙色,部门、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一般风险\黄色,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低风险\蓝色,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5.6.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控措施修订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
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D,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6.3风险告知
企业应按照DB37/T2974—2017第5.5.3条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告知。
6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
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
档管理。
7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点、危险源管理档案,并按要求及时完善更新;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使风险点的划分更全面、更合理,危险源辨识涵盖该风险点
内所有重要危险源,风险评价更准确、更符合现场实际,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更加切实有效,可
操作性强;
6
DB37/T3337—2018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风险告知、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熔炼作业、喷涂作业、设备检维修时的有限空间作业等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
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及管控措施有更充分的认识,熟悉本岗位的安全设施并能够正确检查
维护,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对风险的预知预控;
——建立了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企业应按照DB37/T2974—2017第8条规定执行。
9信息化管理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分级之后,将设备设施库、作业活动库等全部风险信息录入山东省安全生产风
险分级管控体系信息平台,企业基本信息、风险点清单、危险源辨识及分析、风险评价、管控措施等记
录完整,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真实。
7
DB37/T3337—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A.1目的
为保障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有效运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分级管控
体系的日常运行管理,进一步明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流程和责任分工,规范相关运行信息档案的管
理,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A.2范围
本制度适用公司所属各车间、部门和全体员工。
A.3内容
A.3.1日常运行管理考核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点排查,未编写本车间、部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和职业病危害
风险点清单的,对车间、部门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和职业病危
害风险点清单编写不全面,存在严重漏项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2)未按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活动的车间、部门,对车间、部门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
危险源辨识不认真,辨识内容不清晰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3)未按规定编写作业活动风险分析评价记录、设备设施风险分析评价记录的车间、部门,对车
间、部门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编制内容不全面、不认真或弄虚作假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
罚,对部门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
(4)各部门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风险管控运行工作流程,加强对风险管控日常运行情况监督,监
督不到位部门,对分管负责人进行处罚,并在季度绩效考核时予以考核。各部门对安全风险辨识评价的
结果未按要求进行跟踪落实进行闭合管理的,对车间、部门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
A.3.2月度运行管理考核
(1)针对辨识的安全风险未按程序审核,未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归档的车间、部门,对
车间、部门负责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2)各车间、部门制定本部门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内容、参加人
员,应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须进行闭卷考试,建立本部门培训档案。以上培训内容未
组织实施的,对车间、部门负责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岗位员工上岗前未掌握相关岗位风险点、风
险点的各个危险源及管控措施的,对主要责任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
(3)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未按程序审定的,编制内容不全,编制不合格的,对车间、部门负责人予
以考核、并通报批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4)未建立风险管控运行档案、档案管理混乱、不齐全的,对车间、部门负责人予以考核、并通
报批评。
(5)各车间、部门未按规定在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显著位置公示、公告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责任
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对车间、部门负责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8
DB37/T3337—2018
(6)安全科负责每月对各车间、部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情况和各车间、部门的检查记录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未按规定进行检查或检查未及时发现问题的,对车间、部门负责人予以考核、并通报批
评。安全科未进行监督检查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A.3.3季度运行管理考核
(1)每季度末“双体系”建设办公室对各车间、部门风险分级管控运行情况,按百分制进行量化
考核,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纳入部门考核得分。
(2)考核结果与个人季度绩效考核挂钩。考核得分低于80分的,扣除车间、部门主要负责人季度
安全绩效考核一定分值;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扣除车间、部门主要负责人季度安全绩效考核全部分值,
并通报批评。
(3)对风险分级管控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运行良好的
车间、部门,按公司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季度安全绩效考核中予以一定加分。
A.4实施与检查
A.4.1公司年终评选“双体系”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各部门、车间推荐,“双体系”办公室审
核,报公司领导批准,给予奖励。
A.4.2经济处罚由“双体系”建设办公室审核,报公司领导批准,由管理部会同财务部门执行,处罚
从被罚部门和个人工资中扣除,不得摊入生产成本。
A.4.3对所罚款项,财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列入公司安全措施经费中,用于公司安全工作开展。
A.4.4本规定由“双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
9
DB37/T3337—2018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价方法
B.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
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B.1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定义
10极为可能完全可以预料
①现场无监测、无控制措施或不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6相当可能
②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
①现场有监测,在现有安全措施情况下人员违章情况较频繁。②危害在预期情况
3可能,但不经常
下发生。
①现场有监测,在现有安全措施情况下过去曾发生过或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的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事故、事件或偏差。②危害发生时容易被发现。
①安全措施齐全,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②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现。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员工培训到位并安全严格执行操
0.2极不可能
作规程。
0.1实际不可能
表B.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
分值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分值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频繁程度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常态2每月一次暴露每月一次出现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天工作时间出现1每年几次暴露每年几次出现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周一次或偶尔出现0.5非常罕见的暴露更少的出现
备注:①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②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
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10
DB37/T3337—2018
表B.3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直接经济损失
分值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伤亡停工公司形象
(万元)
100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1人死亡或3人重伤50以上公司停产行业内或省内影响
60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1人以上3人以下重伤30—50装置停工本地区影响
40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3人轻伤或1人重伤20—30部分装置停工公司及周边范围
不符合上级或行业的安全
151人以上3人以下轻伤10—20部分设备停工引人关注
方针、制度、规定等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
7轻微受伤或间歇不舒服1—101套设备停工形象没有受损
序、规定
2完全符合无伤亡1以下没有停工形象没有受损
表B.4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
>3201级重大风险立刻
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
160~3202级较大风险立即或近期整改
查、测量及评估
70~1603级一般风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需定期检查,保有条件、有经费时
<704级低风险
存记录治理
11
DB37/T3337—2018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C.1作业活动清单详见表C.1。
表C.1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
序号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活动内容岗位/地点实施单位活动频率备注
配料
精炼
扒渣
炒灰
1熔炼作业放铝热加车间熔炼工序熔炼频繁进行
除气
铝液转注
清炉
清包
铸造毛坯修整
铸造作业
升液管更换
2铸造作业热加车间铸造工序铸造频繁进行
升液管清渣
模具烘烤
作业前调整
1
DB37/T3337—2018
序号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活动内容岗位/地点实施单位活动频率备注
炉内测温
炉内扒渣
铸造作业
热处理作业
3热处理作业热处理氩弧焊在线作业热加车间热处理工序热处理频繁进行
设备维保
模具装配
模具喷涂
4模修作业热加车间模修工序模修频繁进行
模具预热
模具装机
抽检铝水温度
铝液取样
小车床车样
5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4279.8-1994 漆包绕组线试验仪器设备检定方法 软化击穿试验仪 1994-12-09
- HB 5266-1983 航空发动机用TC11钛合金压气机盘及饼(环)坯的超声波验收标准 1983-10-04
- HB 7064.4-1994 金属热处理盐浴化学分析方法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根含量 1994-10-31
- JB/T 7643.3-1994 冲模零件及其技术条件 冲模模板 矩形垫板 1994-12-09
- HB 1-206-1974 十字槽90°沉头螺钉 1974-09-20
- HB 3515-1985 通孔用直柄机用铰刀 1985-06-07
- HB 7342-1996 过盈外螺纹调整标准件应用尺寸 1996-09-13
- QJ 1490-1988 复合固体推进剂线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1988-04-19
- QJ 523-1983 抗剪密封平圆头环槽铆钉钉杆 1983-10-05
- JB/T 6414-1992 热盘管型式与基本参数 199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