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2/T 0058-20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监测技术规程

DB2102/T 0058-2022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risk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辽宁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02/T 0058-2022
标准类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0-19
实施日期
2022-11-19
发布单位/组织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7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00

CCSP65

DB2102

大连市地方标准

DB2102/T0058—20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监测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forriskmonitoringmeasurement

of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

2022-10-19发布2022-11-19实施

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联合发布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DB2102/T0058—2022

目次

前言..............................................................................IV

1范围..............................................................................5

2规范性引用文件....................................................................5

3术语和定义........................................................................5

4符号..............................................................................7

5基本规定..........................................................................7

5.1基本要求......................................................................7

5.2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9

5.3监测等级划分.................................................................10

6安全风险技术管理.................................................................11

6.1一般规定.....................................................................11

6.2施工准备.....................................................................12

6.3施工过程.....................................................................13

6.4运营期及保护区...............................................................16

7建设期支护结构及岩土体监测.......................................................17

7.1一般规定.....................................................................17

7.2基坑工程.....................................................................18

7.3暗挖工程.....................................................................20

8工程周边环境监测.................................................................23

8.1一般规定.....................................................................23

8.2建(构)筑物.................................................................24

8.3市政桥梁.....................................................................25

8.4地下管线.....................................................................26

8.5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27

8.6城市轨道交通设施.............................................................27

8.7铁路.........................................................................30

8.8地表水体及水利设施...........................................................31

8.9地下构筑物...................................................................32

9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33

9.1一般规定.....................................................................33

9.2监测控制网...................................................................34

9.3竖向位移监测.................................................................38

9.4水平位移监测.................................................................40

9.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2

I

DB2102/T0058—2022

9.6收敛监测.....................................................................42

9.7倾斜监测.....................................................................44

9.8爆破振动监测.................................................................44

9.9地下水位监测.................................................................45

9.10支撑内力、锚杆(索)拉力监测................................................45

9.11裂缝监测....................................................................45

9.12轨道静态几何形位监测........................................................46

9.13巡查........................................................................46

10监测频率........................................................................46

10.1一般规定....................................................................46

10.2仪器监测频率要求............................................................47

10.3巡查频率要求................................................................48

11监测控制值和预警值..............................................................51

11.1一般规定....................................................................51

11.2监测项目控制值..............................................................52

12监测成果与信息反馈..............................................................56

12.1一般规定....................................................................56

12.2成果报告内容................................................................56

12.3信息反馈....................................................................57

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监测......................................................57

13.1一般规定....................................................................57

13.2监测对象及项目..............................................................58

13.3监测频率....................................................................58

13.4监测布点....................................................................59

13.5监测方法....................................................................59

13.6监测控制值..................................................................59

13.7监测成果....................................................................59

13.8信息反馈....................................................................60

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保护区监测......................................................61

14.1一般规定....................................................................61

14.2监测对象及项目..............................................................61

14.3监测频率....................................................................62

14.4监测控制值..................................................................63

14.5监测布点....................................................................63

14.6监测方法....................................................................63

14.7监测成果....................................................................63

14.8信息反馈....................................................................63

附录A(资料性)监测项目代号和图例...............................................64

附录B(资料性)轨道交通工程保护区...............................................66

II

DB2102/T0058—2022

附录C(资料性)现场巡查预警判定参考表...........................................67

附录D(资料性)风险工程施工状态和预警管理记录表.................................69

附录E(资料性)监测日报表.......................................................70

III

DB2102/T005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大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北京城建勘测

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有色(大连)勘察院有限公司、沈阳

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轨道交通设计院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军、王野、卢振勇、王雷(大)、王雷(小)、徐波、阎永鹏、何鹏飞、

姚爱敏、曹宝宁、代立伟、刁日明、张旺、袁永博、吴炳涛、王志京、王洪德、陈林、冯庆祖、金

亮、昝海柱、孙伟超、刘大金、赵欣、王锋、王卫强、李兴盛、赵璐、宋耀、杨敏、刘道亮、张红印、

赵志强、于海、薛永锋、韩德志、王丽娜、王鹏、王贵明、车宇、李世安、侯保俊、郭万根、康直、关

振宇、鲍博、宿源、宋业华、郭景春、雷云峰、郑彭泽、于翔、张宏宇、胡吉权、陈磊、季涛。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大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号

联系电话:0411-83632397

文件起草单位: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通讯地址:大连市中山区保定北街1号,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五区六号

联系人:何鹏飞,曹宝宁

联系电话:0411-88090881,010-64917771

IV

DB2102/T0058—20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监测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基本规定、安全风险技术管理、

建设期支护结构及岩土体监测、工程周边环境监测、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值和预

警值、监测成果与信息反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监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保护区监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新建、扩建、改造及运营维护期间的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652-201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

GB50497-201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GB50982-2014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GB50715-2011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标准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50026-2020工程测量标准

GB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

CJJ99-2017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

CJJ/T202-201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CJJ/T233-2015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TB10001-2018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TB10413-2016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CSEB0008-2016爆破振动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

5

DB2102/T0058—2022

指城市中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为全

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且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包括:

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以及

随着交通系统的发展而出现的其它一些新交通系统。

3.2

监测monitoringmeasurement

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和运营阶段,通过使用各种量测仪器和工具,对围岩变化情况及支护结构的工

作状态进行监测,及时提供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可靠性信息的工作。

3.3

施工方监测monitoringmeasurement

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委托具有专业监测技术能力的队伍,对工程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

境等进行量测和巡查,并及时计算、分析量测巡查信息和反馈监测成果的活动。

3.4

第三方监测third-partymonitoringmeasurement

指建设单位依法委托独立于施工单位的专业监测机构,对工程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等进行

量测和巡查,并及时计算、分析量测巡查信息和反馈监测成果的活动。

3.5

基准点datumpoint

作为变形监测起算依据而布设的稳定可靠、长期保存的控制点。

3.6

工作基点operatingcontrolpoint,workingbasepoint

方便联测监测基准点和变形而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控制点。

3.7

监测点monitoring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体上,能反映其变形、力学特征的观测标志。

3.8

安全风险技术管理safetytechnicalriskmanagement

对监测风险进行辨识、分级、分析、评价及控制等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3.9

保护区protectionarea

为保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其结构及周边设定的控制和保护区域。

6

DB2102/T0058—2022

3.10

工程影响分区influencedzoneduetoconstruction

根据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受工程施工影响程度的大小而划分的区域。

3.11

工程监测等级monitoringmeasurementgrade

根据建设工程自身风险和周边环境风险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不同,对工程监测进行的等级划分。

3.12

监测控制值controlledvalueformonitoring

针对各监测对象所能承受的而不至于产生损害或影响正常使用所设定的受力或变形允许值的限值。

3.13

监测预警值prewarningvalueformonitoring

为保证工程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在监测控制值范围内,根据监测体的变形敏感程度,以控制

值一定比例计算的或直接给定的警示值。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B——矿山法隧道或导洞开挖宽度

D——隧道开挖直径

D′——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F——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

fy——支撑、锚杆的预应力设计值

H——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底板埋深、边坡高度

i——隧道地表沉降曲线Peck计算公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

l——相邻基础的中心距离

L——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Lg——地下管线管节长度

Ls——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

S——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Φ——内摩擦角

vd——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vs——竖向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F·S——即满量程输出,传感器对应的输出值。

5基本规定

5.1基本要求

7

DB2102/T0058—2022

5.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建设期施工阶段应对支护结构、周边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等进行监测。运营

期应对轨道交通永久性结构的变形进行定期监测。轨道交通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

范围内有工程建设的区段,应依据安全风险技术风险管理要求,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变形进行监

测。

5.1.2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监

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委托具有专业监测技术能力的队伍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监测。

5.1.3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中应明确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精度、监测频率和监测控制值等

技术要求。

5.1.4施工单位应对设计文件中确定的监测项目及监测点按监测频率要求进行监测;第三方监测频率

可适当降低,工作量不宜少于施工监测的三分之一。

5.1.5监测工作应按下列流程进行:

a)收集、分析资料,现场踏勘;

b)编制监测方案并审查;

c)仪器设备检校、元器件标定;

d)按照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e)提交阶段性监测成果和报告;

f)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监测停测申请、总结报告及完整的成果资料。

5.1.6编制监测方案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

a)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安全分析评估报告、工程设计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

等;

b)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原始资料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

资料。

5.1.7监测方案应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和工程特点,分析工程自身风险、地质和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

编制,宜包括下列内容:

a)工程概况;

b)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工程风险特点;

c)监测目的和依据;

d)监测范围和监测等级;

e)监测对象及项目;

f)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数量、技术要求及验收;

g)监测、巡查方法及监测信息处理要求;

h)监测频率、周期;

i)监测项目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j)监测信息成果形式及反馈;

k)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

l)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及其他管理制度;

m)监测点布设图、监测及巡查记录表格等附件。

5.1.8当工程遇到下列情况时,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

a)穿越或邻近既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重要的建(构)筑物、历史古迹、铁路、高速公路、桥

梁、机场跑道、河流、湖泊等;

b)涉及填海区、岩溶、断裂带、地裂缝等复杂或不良地质条件的;

c)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或有其他特殊要求的。

8

DB2102/T0058—2022

5.1.9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项目应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工程特点、工程影响分区、工程监测等级、设计

施工要求及监测对象的特点等合理确定,并应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趋势及规律。

5.1.10监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规定:

a)监测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内力或变形的关键部位,并能反映其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

b)监测点埋设位置应便于观测作业,并且不应影响或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受力和使用;

c)监测点应埋设稳固,标识清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d)对占压、破坏的监测点,应及时恢复,保证监测的连续性。

5.1.11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现场巡查、远程视频监控等综合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对穿越既有轨

道交通、重要的建(构)筑物等安全风险较大以及运营期间的监测,应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

5.1.12监测信息应及时处理、分析和反馈,发现影响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

5.1.13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监测点埋设稳定后连续独立进行不少于3次采集,满足精度要求后取其均

值作为初始值。

5.1.14现场巡查除对工程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等安全状态巡查外,还应巡查基准点、监测点

及监测元器件的完好性。

5.1.15监测工作应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满足下列条件时,可结束监测工作:

a)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回填后;

b)暗挖隧道完成贯通、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

c)工程主体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并满足相关产权单位要求;

d)专项工程结束监测工作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关规定。

5.2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

5.2.1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划分,可分为主要影

响区、次要影响区和可能影响区。

5.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可按表1进行划分。

表1基坑工程影响分区

基坑工程影响区划分标准

主要影响区基坑周边0.7H

次要影响区基坑周边0.7H~2.0H

可能影响区基坑周边2.0H范围外

注1:H——基坑设计深度(m)。

注2: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

注3:当基坑所处地层较复杂时,各影响区范围宜适当扩大。

5.2.3暗挖工程影响分区可按表2进行划分。隧道穿越基岩时,应根据覆土层特征、岩石坚硬程度、

风化程度及岩体结构与构造等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工程影响分区界限。

表2暗挖工程影响分区

隧道工程影响区划分标准

主要影响区暗挖隧道正上方及外侧0.6Hi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暗挖隧道外侧0.6Hi~1.5Hi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暗挖隧道外侧1.5Hi范围外

注:Hi——隧道底板埋深(m)。

9

DB2102/T0058—2022

5.2.4监测范围应根据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施工工法、支护结构形式、工程地质条

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并应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

5.2.5监测范围可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措施特点等进行调整。

a)隧道、基坑周边土体以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为主时,应扩大监测范围;

b)隧道、基坑处于断裂破碎带、岩溶、强风化岩、全风化岩、残积土等不良地质或特殊性岩土区

域,应根据其分布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调整监测范围;

c)采用施工降水措施时,应根据降水影响范围和预计的地面沉降范围调整监测范围;

d)施工中出现严重的涌砂、涌土、管涌、渗漏水、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周边建(构)筑物或地下

管线严重变形等异常情况时,应扩大监测范围。

5.3监测等级划分

5.3.1工程监测等级根据基坑、隧道工程的自身风险、周边环境风险并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复杂程度等划分为三个等级。

5.3.2基坑、暗挖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应根据基坑设计深度、暗挖隧道的断面大小和埋深及相对位置关

系等条件确定,亦可按表3划分。

表3基坑、暗挖工程自身风险等级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

一级基坑开挖深度>15m的基坑

基坑工程二级基坑开挖深度>10m且≤15m的基坑

三级基坑开挖深度≤10m的基坑

一级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隧道

暗挖工程二级浅埋隧道,近距离并行或交叠的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大断面隧道

三级深埋隧道,一般断面隧道

注1:超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大于100㎡的隧道;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50㎡~100㎡的隧道;一般断面

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50㎡以内的隧道。

注2:近距离隧道是指两隧道间净距在1.0倍开挖宽度(或直径)范围以内。

注3: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根据施工工法、围岩等级、隧道覆土厚度与开挖宽度(或直径),结合工程经

验综合确定。

注4:对于暗挖结构复杂、受力体系转换多、坡度大的隧道,风险等级应适当调高。

5.3.3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

评估的方法确定,亦可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等按

表4划分。

表4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铁路、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或隧道、

一级

河流或湖泊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或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二级次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铁路、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或隧道、

河流或湖泊;隧道工程上穿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铁路

10

DB2102/T0058—2022

表4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续)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

主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三级

次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或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四级次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5.3.4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按表5划分。

表5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

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

类工程活动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

中等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5.破坏

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

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

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从复杂开始,向中等、简单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5.3.5工程监测等级可按表6划分,并应根据工程经验结合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调整。

表6工程监测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

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

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

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的工程,监测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调整后监测等级最高为一级。

6安全风险技术管理

6.1一般规定

6.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应分为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安全风

险技术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开展工程监测、现场巡查、视频监控等监控工作;

b)联动分析各类监控信息;

c)进行安全风险状态评价、预警、响应、处置、消警等安全风险控制工作;

d)形成相关风险管理记录。

6.1.2安全风险监控应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

11

DB2102/T0058—2022

6.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预警按严重程度由小到大应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6.1.4土建工程施工完成后,各参建方应分别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6.2施工准备

6.2.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应开展以下工作:

a)周边环境核查与地层空洞普查;

b)风险深入识别、分析与分级调整;

c)安全专项施工、第三方监测、安全风险咨询等方案及监理细则编制;

d)工程监测、视频监控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准备工作;

e)施工风险预告与技术交底。

6.2.2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单位进行地层空洞普查,发现存在空洞的,施

工前应及时处理。

6.2.3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在环境调查成果、施工图设计文件等的基础上,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周边

环境进行全面核查,形成施工核查记录,监理单位进行审查。当施工核查的周边环境实际状况与环境调

查成果资料出入较大时,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补充完善工程措施。

6.2.4开工前,应开展风险深入识别、分析及分级调整工作,涉及风险等级调整的,施工单位应提出

风险调整建议清单,建设单位组织监理、设计等单位进行审查确认。

6.2.5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时应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明确风险应对措施,并依据设计文件、现

场实际情况和施工经验等,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