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426-2018 林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悬铃木方翅网蝽

DB37/T 3426-2018 Fighting Protoco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reign Invasive Pests in Forestry: Psychotria Leaf Beetle (Chloropeltis scalari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426-2018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9-14
实施日期
2018-10-14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426—2018

林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悬铃

木方翅网蝽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lingexoticforestpestofCorythuchaciliata(Say)

2018-09-14发布2018-10-14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426—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山东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海卫、王西南、李东军、周成刚、刘焕秀、康智、亓玉昆、段春华、刘慇、

王连东。

I

DB37/T3426—2018

林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悬铃木方翅网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的虫情监测、防治技术和档案管理方面的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10395.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物保护机械

GB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

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主要危害一球悬铃木(Platanusoccidentalis)、二球悬

铃木(P.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orientalis)等悬铃木属林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

及国内外分布参见附录A。

3.2

监测monitor

采用地面(人工、物理、化学)和空中(航空、卫星遥感)的方法,按有关技术规定获取指定区域

林间靶标有害生物有无、分布、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等信息的行为。

3.3

标准地sampleplot

在调查区设置的代表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

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是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准地。

1

DB37/T3426—2018

3.4

标准株sampletree

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株。

3.5

标准枝standardbranch

标准株上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枝,长度和叶量根据不同虫种和树种确定。

3.6

发生程度occurrencedegree

见LY/T1681中发生程度术语。

3.7

危害程度damagedegree

见LY/T1681中危害程度术语。

3.8

行道树streettree

种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林木。

3.9

叶片失绿率leafchlorosisrate

单株寄主植物上黄化或变灰白色的叶片数量占全部叶片的比率。

4虫情监测

4.1踏查

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在苗圃、公园、政府驻地、企事业单位庭院和城市道路、公路、铁

路、水系两侧等有寄主分布的范围,沿林道、公路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线路,边走边查看寄主皮下和树

冠垂直投影范围内枯枝落叶层和砖头瓦块下有无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9月上旬,查看寄主叶片有无出现

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萎黄、青黑等被害情况,踏查结果记入悬铃木方翅网蝽野外踏查登记表(附录

B)。确认有虫情发生后,行道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0株作为标准株按4.3进行详查(不

足30株的全部调查);成片林按4.2设定标准地后按4.3进行详查。

4.2标准地调查

在发生区,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发生危害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大小一

般为50m×40m。在片林中,林地面积在5hm2以下设1块标准地,5hm2以上每增加5hm2增设1块。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Z”字形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一般选取标准株不少于30株。

2

DB37/T3426—2018

4.3调查方法

4.3.1越冬成虫调查

越冬成虫全部下树后进行。行道树在各标准株上随机选取2m干高以下的树皮3块~5块,调查统

计皮下越冬成虫的数量,并量取每块树皮的长度和宽度;在片林内设样方调查,每个标准地内设5个样

方,面积为30cm×30cm,调查统计样方内越冬成虫的数量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1)。

4.3.2卵期调查

5月上旬至8月下旬,可在叶片背面叶脉基部及两侧看到顺序排列的卵。可据此特征对标准株进行调

查,统计受害株率,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2)。

4.3.3若虫和成虫期调查

5月中旬至9月上旬,可在叶片背面看到正在取食危害的若虫或成虫。此时可以对标准地内标准株进

行调查,统计虫口密度和受害株率。在每个标准株的东、南、西、北方向,随机剪取长势相近的50cm

长标准枝各1枝,记录虫口数量、受害叶片数量和调查叶片数量,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3)。

4.4发生程度、成灾标准和防治指标

4.4.1发生(危害)程度

参照LY/T1681,悬铃木方翅网蝽危害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划分标准应按照附录C(表

C.4)。

4.4.2成灾标准

叶片失绿率达到60%以上为成灾。

4.4.3防治指标

发生程度达到中级及以上时,需要开展防治。

5防治方法

5.1人工物理防治

5.1.1刮树皮和清除树下杂物

11月至翌年3月,刮除开裂的树皮,清除树冠垂直投影为范围内枯枝落叶等杂物并予以销毁。

5.1.2诱杀成虫

成虫下树越冬前(9月中旬),先清理树干上部树皮,再用悬铃木落叶、谷草、稻草、草苫、无纺

布、或毛毡等物,采取上松下紧的方式将其围绑于树干离地面1m~1.5m处,宽度15cm~20cm,

诱集下树越冬的成虫。下树期结束后(11月下旬),解下草把将蜘蛛等天敌放生后就地集中烧毁或深埋。

5.2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资源,如草蛉、蜘蛛、瓢虫等。

5.3药剂防治

3

DB37/T3426—2018

5.3.1防治方法

应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常用药剂、参考用量、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和要点等参见附录D。

防治作业按照GB12475的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机动喷雾应按GB10395.6及机械使用说明操作。

5.3.2防治效果检查

5.3.2.1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

5.3.2.2检查时间

施药后7d~10d。

5.3.2.3检查方法

防治区内随机抽取30株标准株检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在每个标准株的东、南、西、北方向,随机

剪取长势相近的50cm长标准枝各1枝,记录样枝若虫和成虫的数量,填写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效果调查

表(附录E)。

5.3.2.4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计算方法应按照附录F执行。

6档案管理

各经营管理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和防治作业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

内容包括悬铃木方翅网蝽野外踏查记录表、发生危害程度调查表、防治效果调查表等。档案管理人员更

换时应办理移交工作。

4

DB37/T3426—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悬铃木方翅网蝽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国内外分布

A.1形态特征

卵:长0.4mm、宽0.2mm,乳白色,茄形,顶部有卵盖,卵盖椭圆形,褐色,中部稍拱突。

成虫: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30mm~3.70mm,宽2.10mm~2.30mm,雄虫比雌虫个体稍

小,雌虫腹部肥大,末端圆锥形,产卵器明显,产卵器基部具下生殖片,雄虫腹部相比瘦长,腹末有1

对爪状抱握器。成虫头兜、中纵脊、侧纵脊及翅的网肋上密布直立小刺,侧背板和前翅前缘见明显刺列,

头顶及体腹面黑褐色,足和触角浅黄色,头顶光滑无头刺,触角短于前胸背板,共4节,第3节纺锤形膨

大,第4节端半部纺锤形膨大。喙短,其端部仅达中胸腹板中部,喙沟末端开放。前胸背板盘域平隆,

头兜盔状但中度扁平,前端明显伸过头端,后端扩展至盘域中部。中纵脊明显低于头兜,片状直立,前

半部背缘弧形并见褐色碎斑,2列网室,后部背缘几直线形,1列网室。侧纵脊短片状弧形外弓,前端仅

伸达盘域基部,1列4个网室。侧背板宽片状,半直立,最宽处6列网室,后部3列~4列网室,且表面不

平坦,在中部见一囊状内突。后胸臭腺孔仅开口于侧板中部,孔缘近圆形。前翅“X”斑由前缘域前后2

个黑斑、中域端部的1个黑斑及膜域中央的纵黑斑组成,前翅前缘基部强烈上卷,近直立,但亚基部处

呈直角状外突,而中部浅凹;前缘域宽大,前部4列网室,中、后部3列网室,中部网室稍小;亚前缘域

几直立,3列小网室;中域长度不及翅长的1/2,外侧上翘,后侧角呈球形隆起,3列~4列网室;膜域

基半部4列网室,后部2列~3列网室。腹部宽短,后部强烈收缘。

若虫:若虫5龄,末龄若虫体长1.65mm~1.87mm、宽0.88mm~1.08mm。头部刺突共5枚,

触角下2枚单刺,前额区有1枚4叉刺突,复眼后着生2枚4叉刺突,触角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复

眼突出,喙伸达后胸腹板中部。头兜半球形,其前缘处有2对单刺,后缘部为1对3叉刺突。前胸背板侧

缘后端有1枚单刺,中胸小盾片黄白色,有1对单刺突,前翅前端为褐色,后部为黄白色,在其外侧中央

有1枚2叉刺突。腹部黑褐色,侧缘黄白色,背面中央纵列4枚单刺,两侧各具6枚2叉刺突。

A.2生物学特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济南1年发生5代,在苗圃地多以成虫群集于寄主开裂的树皮下或地下枯枝落

叶中越冬,城区行道树周围的碎石瓦块下、房屋墙壁缝隙内或落叶、绿篱下等隐蔽场所也偶见有越冬成

虫。4月中旬悬铃木叶芽初始萌动时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危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第1代卵开始孵

化,6月上旬第1代成虫进入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第2代卵孵化高峰期,7月中旬进入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

7月底出现第3代成虫羽化高峰,8月上旬第4代1龄若虫孵化,8月下旬第4代成虫大量羽化,9月中下旬第

5代成虫陆续羽化,部分成虫进入树皮下越冬(年生活史见表A.1)。

A.3危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寄主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

开始干枯至整叶萎黄、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