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2415-2015 GSM/CDMA/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塔顶放大器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GB/T 32415-2015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tower booster used in GSM/CDMA/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王文俭、邓海龙、宋起柱、王俊峰、陶洪波、张骏驰、刘晓勇、张莎、李淑萍、申超群
- 出版信息:
- 页数:47页 | 字数:8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3.060
M30w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淮
GB/T32415—2015
GSM/CDMA/WCDMA数字蜂窝
移动通信网塔顶放大器
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Technicalrequirementsandtestingmethodsfortowerboosterusedin
GSM/CDMA/WCDMAdigitalcellularmobilecommunicationnetwork
2015-12-31发布2016-07-01实施
幅畿勰畫曹1警彎畫发布
GB/T32415—2015
目次
前言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1
3.1术语和定义1
3.2缩略语4
4测试条件及判决依据4
4.1常规测试条件4
4.2测试设备要求4
4.3测试不确定度4
4.4测试判决依据5
5工作频段6
6技术指标7
6.1标称最大输出功率7
6.1.1指标要求7
6.1.2测试方法7
6.2输出1dB压缩点功率(P-J8
6.2.1指标要求8
6.2.2测试方法8
6.3自动电平控制范围8
6.3.1指标要求8
6.3.2测试方法8
6.4增益9
6.4.1最大增益9
6.4.2增益调节范围9
6.4.3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9
6.5带内波动10
6.5.1指标要求10
6.5.2测试方法10
6.6旁路损耗/插入损耗11
6.6.1指标要求11
6.6.2测试方法11
6.7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11
6.7.1指标要求11
6.7.2测试方法11
6.8噪声系数12
681指标要求12
GB/T32415—2015
6.&2测试方法12
6.9传输时延12
6.9.1指标要求12
6.9.2测试方法12
6.10频率误差13
6.10.1指标要求13
6.10.2测试方法13
6.11调制准确度13
6.11.1指标要求13
6.11.2测试方法13
6.12最大无损输入功率14
6.12.1指标要求14
6.12.2测试方法14
6.13互调衰减15
6.13.1指标要求15
6.13.2测试方法15
6.14频谱发射模板15
6.14.1指标要求15
6.14.2测试方法17
6.15杂散辐射17
6.15.1指标要求17
6.15.2测试方法24
6.16输出互调24
6.16.1指标要求24
6.16.2测试方法25
6.17无源互调(PIM)25
6.17.1指标要求25
6.17.2测试方法25
7操作维护功能26
7.1概26
7.2基本功能26
7.3查询功能26
7.4故障管理功能27
7.5控制功能27
7.6系统安全管理功能27
7.7定位支持功能28
8环境试验28
8.1丁作环境要求28
&1.1室外型塔顶放大器28
61.2室内型塔顶放大器28
8.2低温试验29
62.1指标要求29
62.2测试方法29
n
GB/T32415—2015
8.3高温试验29
63.1指标要求29
63.2测试方法29
8.4湿热试验30
64.1指标要求30
64.2测试方法30
9安全要求30
9.1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30
9.2抗电强度30
9.2.1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30
9.2.2通信口的抗电强度30
9.3电流31
9.3.1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31
9.3.2通信口的接触电流31
10电源适应性31
10.1电源适应性要求31
10.2测试方法31
10.2.1电源电压变高试验31
10.2.2电源电压变低试验31
11电磁兼容要求31
11.1GSM制式塔顶放大器31
11.2cdma2000及cdma2000HRP制式塔顶放大器31
11.3WCDMA制式塔顶放大器31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测试设备要求32
附录B(规范性附录)WCDMA调制信号测试模式3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峰值功率测试方法41
参考文献42
m
GB/T32415—2015
11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俭、邓海龙、宋起柱、王俊峰、陶洪波、张骏驰、刘晓勇、张莎、李淑萍、
申超群。
GB/T32415—2015
GSM/CDMA/WCDMA数字蜂窝
移动通信网塔顶放大器
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900/1800MHz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800MHz/2GHzcdma2000/cdma2000
HRP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和2GHz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塔顶放大器的技术指标、操作维
护、环境试验等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900/1800MI-Iz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800MHz/2GHzcdma2000/cdma2000
HRP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和2GHz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的双向塔顶放大器和单向塔顶
放大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1电T•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丁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YD/T1139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
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YD/T1595.22GHz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2部
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YD/T1597.2800MHz/2GHz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
3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1术语和定义
3.1.1
下行downlink
由基站到移动台的链路。
3.1.2
上行uplink
由移动台到基站的链路。
GB/T32415—2015
3.1.3
旁路通道bypass
塔顶放大器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出现故障时,设备自动为基站信号或移动台信号提供旁路形式
的信号链路。
3.1.4
单向塔顶放大器unidirectionaltowerbooster
与移动通信网的基站设备上行或下行有直接连接关系,仅对基站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的信号具
有放大功能的塔顶放大器。可分为上行塔顶放大器和下行塔顶放大器,它们分别对基站的上行链路和
下行链路进行放大。
3.1.5
双向塔顶放大器bidirectionaltowerbooster
与移动通信网的基站设备上行和下行有直接连接关系,对基站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号同时具
有放大功能的塔顶放大器。
3.1.6
—次电路primarycircuit
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3.1.7
二次电路secondarycircuit
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于设备内部的变压器、变换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供电或由电池供
电的一种电路。
3.1.8
标称最大输出功率nominalmaximumoutputpower
塔顶放大器在线性丁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输出功率。
3.1.9
自动电平控制automaticlevelcontrol
当塔顶放大器工作于最大增益且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时,塔顶放大器对输出信号
电平的控制能力。
3.1.10
最大增益maximumgain
塔顶放大器在线性丁•作范围内对输入信号的最大放大能力。
3.1.11
增益调节范围gainadjustmentrang
当塔顶放大器具有可调增益时其最大增益和最小增益的差值。
3.1.12
增益调节步长gainadjustmentstep
塔顶放大器最小的增益调节量。
3.1.13
增益调节步长误差gainadjustmentsteperror
实际增益调节步长与标称增益调节步长的差值。
3.1.14
带内波动passbandrippl
塔顶放大器有效工作频带内或信道内最大和最小增益的差值。
2
GB/T32415—2015
3.1.15
旁路损耗/插入损耗bypassloss/insertionloss
塔顶放大器出现故障或断电时,旁路保护功能启动后对基站信号引入的损耗。
3.1.16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I/Ovoltagstandingwavratio
塔顶放大器在输入端/输岀端的输入信号电压与反射信号电压的比值。
3.1.17
噪声系数noisfigur
塔顶放大器在工作频率范围内,正常T作时输入信噪比与输出信噪比的比值,表征信号经过设备噪
声的恶化程度。
3.1.18
传输时延transmissiondelay
塔顶放大器在T作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
3.1.19
频率误差frequencyerror
在塔顶放大器在T作频带范围内输出频率与输入频率的偏差。
3.1.20
相位误差phaserror
输出的相位轨迹与回归线之差。
3.1.21
波形质量因数waveformqualityfactor
P
实际波形与理想波形之间的归一化相关功率。
3.1.22
矢量幅度误差errorvectormagnitud
理论波形与接收到的实际波形之差。
3.1.23
码域矢量误差coddomainvectorerror
一个码字信号的平均功率与码域中除该码字之外的其余码字信号的平均功率之比。
3.1.24
最大无损输入功率maximumnondestructivinputpower
塔顶放大器下行能承受而不致引起损伤的最大输入电平。
3.1.25
互调衰减intermodulationattenuation
当工作频带内有两个及以上信号输入塔顶放大器后,由于塔顶放大器的非线性而在其输出端口产
生与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有特定关系的产物为互调产物。互调衰减是指对这些互调产物的抑制能力。
3.1.26
频谱发射模板spectrumemissionmask
在塔顶放大器丁作频带内,工作载波功率带外频谱发射杂散。
3.1.27
杂散辐射spuriousemission
带外的由谐波辐射、寄生辐射、互调产物及频率转移产物等产生的非期望辐射。
3
GB/T32415—2015
3.1.28
输出互调outputintermodulation
在塔顶放大器输出端口输入一个比期望信号电平低30dB的相同调制信号时的互调产物。
3.1.29
无源互调passivintermodulation
塔顶放大器中无源器件的非线性引起的三阶或多阶互调产物。
3.2缩略语
ACLR邻信道泄露功率比(adjacentchannelleakageratio)
ACRR邻道抑制比(adjacentchannelrejectionratio)
ALC一-—自动电平控制(automaticlevelcontrol)
CDMA一-—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access)
CW连续波(continuouswave)
DL下行链路(downlink)
EVM矢量幅度误差(errorvectormagnitude)
GMSK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aussianfilteredminimumshiftkeying)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communication)
PCDE峰值码域误差(peakcodedomainerror)
PIM无源互调(passiveintermodulation)
RMS一-一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
UL上行链路(uplink)
UTRA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niversalterrestrialradioaccess)
W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access)
4测试条件及判决依据
4.1常规测试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温度:+15°C~+35°C;
——相对湿度:45%〜75%。
4.2测试设备要求
测试设备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4.3测试不确定度
表1是对测试系统不确定度的要求,应定期对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表1对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
测试项目对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应用范围
输出功率<0.7dB
频率误差W12Hz
带外抑制<0.5dB(测试前需要校准)
<1.5dB
频谱发射模板
(信号发生器的ACER干扰应该小于基站10(1B以上)
4
GB/T32415—2015
表1(续)
测试项目对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要求应用范围
测试结果:12.5%〜22.55%
EVM士2.5%
(信号功率:Pmnx-3dB〜卩硼―18dB)
测试结果:一36dB〜一30dB
PCDE±1.1dB
(信号功率:Pm„-3dB~Pma!(-18dB)
<0.7dB
ACRR
(信号发生器的ACI.R干扰应该小于基站10dB以上)
在UTRA和共存接收频段:
当测试结果豪一60dBm时,应=2.0dB;
当测试结果<-60dBm时,应<3.0dB。
在其他频段:
杂散辐射
0</<2.2GHz,应5dB;
2.2GHz<_/<4GHz,应<2.0dB;
f>4GHz,应冬4.0dB。
(信号发生器的ACLR干扰应该小于基站10dB以上)
输入互调<1.2dB
对于频谱发射模板内的互调信号:<2.1dB;
对于杂散辐射频段内的互调信号:
在UTRA和共存接收频段:
当测试结果>-60dBm时,应<2.0dB;
当测试结果<—60dBm时,应<3.0dB。
输出互调
在其他频段:
0</<2.2GHz,应Ml.5dB;
2.2GHz<J'<4GHz,应<2.0dB;
f>4GHz,应<4.0dB。
(信号产生器的ACLR十扰应该小于基站10dB以上)
4.4测试判决依据
测试判决依据是考虑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不为0时的情况。下面各章的测试项目给出的是对于塔
顶放大器的指标要求,表2给出测试判决标准和指标要求的关系。
表2测试判决标准(区别于指标要求)
测试项目指标要求Uts测试判决标准与抬标要求的关系
测试判决标准:
最大输出功率6.10.7dB指标要求的上限+UTS
指标要求的下限一Uts
测试判决标准:
输出1dB压缩点6.20.7dB
指标要求的上限+Uts
5
GB/T32415—2015
表2(续)
测试项目指标要求Uts测试判决标准与指标要求的关系
测试判决标准:
ALC6.30.7dB指标要求的上限十Uts
指标要求的下限一Uts
测试判决标准:
增益6.40.5dB指标要求的上限+Uts
指标要求的下限一Uts
带内波动6.50.7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频率误差6.1012Hz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传输时延6.90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输入/输出
6.70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电压驻波比
噪声系数6.80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旁路损耗6.60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杂散辐射6.150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最大输入功率6.120.7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一Uts
频谱发射模板6.141.5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EVM6.110%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PCDE6.111.1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波形质量因数6.110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
互调衰减6.130.7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根据不同的测试频段依照频谱发射模板和
输出互调6.16一
杂散辐射的测试判决标准
无源互调6.170.7dB测试判决标准=指标要求+uTS
注:Uts表示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当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超出表1范围时Qts不能取表中值。
5工作频段
工作频段是指塔顶放大器在线性输出状态下的实际T•作频率范围,设备可根据需要使用T-作频段
的全部或部分。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频段:
——GSM900MHz/1800MHz部分:
•上行:885MHz〜915MHz/1710MHz〜1785MHz;
•下行:930MHz〜960MHz/1805MHz〜1880MHz。
cdma2000/cdma2000HRP800MHz部分:
•上行:825MHz〜835MHz;
•下行:870MHz〜880MHz。
cdma2000/cdma2000HRP2GHz部分:
6
GB/T32415—2015
•上行:1920MHz~l935MHz;
・下行:2110MHz〜2125MHz。
——WCDMA2GHz部分:
•上行:1940MHz〜1955MHz;
・下行:2130MHz〜2145MHzo
6技术指标
6.1标称最大输出功率
6.1.1指标要求
常温条件下,厂家声明最大输出功率±1.0dBmo
极限条件下,厂家声明最大输出功率±1.5dBmo
标称最大输岀功率应满足以下条件:
a)输入信号为设备所支持的调制信号;
b)增益为最大增益;
c)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指标要求;
d)在网络应用中不应超过此功率;
e)标称最大输出功率为设备前向各端口的输出功率总和。
此指标适用于双向塔顶放大器的下行、下行塔顶放大器的下行。
6.1.2测试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选择合适的衰减器,使测试仪器处于最佳的测量范围。
图1最大输出功率测试配置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
b)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调制信号;
c)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d)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设备的输出功率为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
e)测量设备的输出功率;
f)各制式测试调制信号(见表3),WCDMA测试模式设置见附录Bo
表3调制信号要求
信号制式GSMcdma2000/cdma2000IIRPWCDMA
调制要求GMSK全时隙cdma2OOO,9CIT配置测试模式1,64DPCII
7
GB/T32415—2015
6.2输出1dB压缩点功率(P_J
6.2.1指标要求
在放大器的线性工作范围内,输岀功率从理想特性Illi线下降1dB的功率电平。
上行:P一】功率大于或等于10dBmo
对于下行,此项指标不作要求。
6.2.2测试方法
按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选择合适的衰减器,使测试仪器处于最佳的测量范围。
图2输出1dB压缩点测试配置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关闭下行;
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中心频率为该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设置矢量网络
分析仪的带宽为塔顶放大器的工作带宽;
c)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d)调节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电平,使塔顶放大器在线性丁作范围内,记录设备上行链路的
增益;
e)不断增加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功率,宜到设备增益下降1dB时,此时设备的输出功率为输
出1dE压缩点功率。
6.3自动电平控制范围
6.3.1指标要求
当塔顶放大器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从1dB到10dE范围增加输入信号电平时,输出功率应满足
6.1.2中的指标要求或关闭输出(旁路保护)。
注:对丁没有自动电平控制功能设备或链路不作要求。
6.3.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图1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调制信号;调制信
号满足表3中的要求;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设备的输出功率为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
8
GB/T32415—2015
f)测量设备的输岀功率;
g)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以1dB为步进值增加10dB,重复步骤f),应满足6.1.2要求。
6.4增益
6.4.1最大增益
6.4.1.1指标要求
最大增益小于或等于35dB,具体增益值由厂家声明;最大增益变化范围在厂家声明值的土3dB
之内。
6.4.1.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调制信号,调制信
号满足表3要求;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设备的输岀功率为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
f)测量设备的输出功率,最大增益为塔顶放大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g)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平降低3dB,重复步骤f)。
6.4.2增益调节范围
6.4.2.1指标要求
增益调节范围大于或等于10dB,或厂家声明值。
注:对于没有增益调节功能设备或链路此项指标不作要求。
6.4.2.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塔顶放大器T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调制信号;调制信
号满足表3要求;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设备的输出功率为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
f)测量设备的输出功率,最大增益为塔顶放大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g)设置塔顶放大器增益为最小;
h)测量塔顶放大器输岀功率,最小增益为塔顶放大器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i)增益调节范围为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的差值。
6.4.3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
6.4.3.1指标要求
增益调节步长小于或等于1dBo
9
GB/T32415—2015
增益调节步长误差应在±1dE/每步长范围内:
在0dE〜10dB范围内总误差应在±1dB范围内;
在10dB〜20dB范围内总误差应在±1dB范围内;
——在大于20dB范围内的总误差应在±1.5dB范围内。
注:对于没有增益调节功能设备或链路此项指标不作要求。
6.4.3.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图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塔顶放大器T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使其产生调制信号,调制信
号满足表3要求;
d)计算增益每降低一步长时塔顶放大器输出功率的标称值;
e)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f)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设备的输出功率为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
g)测量塔顶放大器输岀功率;
h)以调节步长降低塔顶放大器的增益,测量塔顶放大器每下降一步长时的输出功率并记录,直
至塔顶放大器增益为最小;
i)增益调节步长误差为步骤g)中记录的塔顶放大器输出功率与步骤d)中计算的塔顶放大器标
称输出功率的差值。
6.5带内波动
6.5.1指标要求
6.5.1.1双向塔顶放大器/下行塔顶放大器带内波动指标要求
双向塔顶放大器/下行塔顶放大器带内波动指标要求见表40
表4双向塔顶放大器/下行塔顶放大器带内波动指标要求
信号制式GSMcdma2000/cdma2000IIRPWCDMA
有效工作带内波动(峰-峰)<3.0dB<3.0dB<3.0dB
每信道内波动(峰-峰)<2.0dB/1.25MHz<2.0dB/3.84MI-Iz
6.5.1.2上行塔顶放大器带内波动指标要求
带内波动W1.0dE。
6.5.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扫频带宽:中心频率为塔顶放大器载波频率(多载波的塔顶放大器测试最
高和最低两个载波),带宽为信道丁作带宽或有效T作带宽(见表4),直接通过衰减器进行
校表;
10
GB/T32415—2015
d)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输出电平,使塔顶放大器达到低于最大输岀功率3dB以下,将塔顶放
大器的增益调至最大;
e)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带内波动。
6.6旁路损耗/插入损耗
6.6.1指标要求
6.6.1.1双向塔顶放大器/下行塔顶放大器旁路损耗指标要求
旁路损耗小于或等于2.0dB0
注:对丁无旁路T•作链路的塔顶放大器,此项指标不作要求。
6.6.1.2上行塔顶放大器旁路损耗指标要求
上行:旁路损耗小于或等于2.5dBo
注:对于无旁路工作链路的塔顶放大郃,此项指标不作要求。
6.6.1.3上行塔顶放大器插入损耗指标要求
下行:插入损耗小于或等于0.7dBo
6.6.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矢量网络分析仪扫频带宽设置为:有效工作帯宽,直接通过衰减器进行校表;
d)断开塔顶放大器的电源或者模拟塔顶放大器告警使设备T作在旁路状态;
e)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有效工作带内的最大损耗值。
6.7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6.7.1指标要求
输入/输岀电压驻波比小于或等于1.5。
6.7.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3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图3驻波比测试配置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11
GB/T32415—2015
c)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带宽为塔顶放大器丁作带宽,输出电平不超过Lin_;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分别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记录T作频段内电压驻波比的最大值;
f)设置塔放的增益为最小增益,重复步骤e),指标满足要求;
g)将塔顶放大器设置为旁路状态,重复步骤e),指标满足要求;
h)无旁路功能的设备,步骤g)不作要求。
Linmax为设备最大输入功率。
6.8噪声系数
6.8.1指标要求
双向塔顶放大器/下行塔顶放大器噪声系数指标耍求:小于或等于3.0dB0
上行塔顶放大器噪声系数指标要求:小于或等于2.0dB0
6.8.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4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选择合适的衰减器,使测试仪器处于最佳的测量范围;
图4噪声系数测试配置
b)开启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仪表按虚线部分所示校准噪声测量系统;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用噪声系数测量仪测试塔顶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6.9传输时延
6.9.1指标要求
上行传输时延:小于或等于2卩s;下行传输时延:小于或等于6/朋。
6.9.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网络分析仪的中心频率设置为塔顶放大器的中心频率,扫频带宽设置为塔顶放大器的T作
带宽,按图中虚线所示在传输测量方式下进行直通校准;
d)设置塔顶放大器的增益为最大增益;
e)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塔顶放大器的传输时延,记录T作频段内传输时延的最大值。
12
GB/T32415—2015
6.10频率误差
6.10.1指标要求
频率误差小于或等于士0.05X10\
6.10.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按照图5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选择合适的衰减器,使测试仪器处于最佳的测量范围;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将RF信号发生器设置为CW信号,频率为该塔顶放大器丁-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将
RF信号发生器连接至塔顶放大器的输入端口;
Hansom
图5频率误差测试配置
d)将频率计连接至塔顶放大器的输出端口,并保证RF信号发生器与频率计的参考频率相同;
e)调节RF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塔顶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为最大功率;
f)测试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频率偏差;
g)在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内测量高、中、低三个频点的频率偏差。
6.11调制准确度
6.11.1指标要求
指标要求见表5。其中部分指标的衡量或计算方式如下:
a)OMSK调制准确度用相位误差衡量;
b)矢量幅度误差(EVM)以平均误差矢量信号功率与平均参考信号功率之比的均方根值(RMS)
来衡量;
c)峰值码域误差(PCDE)为码域矢量误差的最大值;
d)8-PSK调制准确度用矢量幅度误差(EVM)来衡量。
注:适用于双向塔顶放大器和下行塔顶放大器。
表5调制准确度指标要求
信号制式GSMcdma2000/cdma2000HRPWCDMA
衡虽•指标GMSK调制8-PSK调制波形质虽因数(°)矢量幅度误差峰值码域误差
相位课差:PCDE:
EVM:恶化值卩:鸟0.912EVM:
指标要求<5°(RMS)M—33dB
<8°(RMS)(过剩功率<0.4dB)<12.5%(RMS)
^20°(peak)(扩频因子256)
6.11.2测试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13
GB/T32415—2015
a)按照图6所示连接测试系统;选择合适的衰减器,使测试仪器处于最佳的测量范围;
b)关闭上行(测量下行指标)或关闭下行(测量上行指标);
c)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塔顶放大器工作频率范围的中心频率,各制式测试调制信号(见表
6)WCDMA测试模式设置见附录B;
图6调制准确度测试配置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JF 2186-2025 激光多普勒流速仪校准规范 2025-02-08
- GA/T 2156.5-2024 公安交通管理软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第5部分:移动应用软件 2024-09-05
- JJF 2176-2024 便携式湿度发生器校准规范 2024-10-19
- JJF 2192-2025 低霜点湿度发生器校准规范 2025-02-08
- JJF 2145-2024 场所监测用固定式X、γ辐射剂量率监测仪校准规范 2024-09-18
- GA/T 2147-2024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2024-05-04
- GA/T 2156.2-2024 公安交通管理软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第2部分:嵌入式软件 2024-09-05
- JJF 2205-2025 单管式化学发光分析仪校准规范 2025-02-08
- GB/T 43956-2024 中尺度全球地表覆盖制图数据产品规范 2024-04-25
- GB/T 20261-2020 信息安全技术 系统安全工程 能力成熟度模型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