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JSES 002-2023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T/ZJSES 002-2023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ZJSES 002-2023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9-04
实施日期
2023-09-19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按照“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原则,围绕检测流程管理、检测质量控制、检测资源管控三方面而建设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系统要求主要包括通用功能要求、扩展功能要求、验收要求、运行及维护要求和管理功能要求:(1)系统建设的通用功能要求是以RB/T214、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补充要求、ISO/IEC17025 的通用要求为依据,以实现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体系、流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提升工作效率,加强质控管理,进一步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准、全”。通用功能包括业务流程、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和辅助功能。其中业务流程管理是功能的中心,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和辅助功能是用于规范化支撑中心功能工作流的流转。(2)系统建设的扩展功能要求主要服务于决策者及管理者,实现快捷、方便、智能用户导航,辅助管理决策,不作为实验室管理系统功能的强制要求。扩展功能包括组件配置、移动客户端、质量管理、受控文件管理、数据分析挖掘及外部系统集成等。(3)系统建设的验收要求主要是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监测实验室的要求,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主要包括系统功能、应用界面、系统响应、数据库建设、系统安全、数据管理等。(4)系统建设的运行维护要求主要通过管理和维护措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包括软硬件环境的维护、数据安全的维护、网络和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操作的规范、周期性的检查维护、数据备份等。(5)系统建设的管理功能要求在生态环境应用监管大场景下,检测机构在系统中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对监管场景所需归集信息标准化赋值,为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行为全过程追溯提供支撑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绍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市萧山生态环境监测站(杭州市萧山生态环境服务中心)、杭州市淳安生态环境监测站、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浙江瑞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施丽莉、叶贤满、叶伟红、周姗、蒋智伟、谭建月、金嘉佳、张海洋、沈毅、许燕冰、凌晨、邵芹、伍玲玲、姜倩、汪幸、杨子龙、陈雨欣、陈金汉、程新良、马战宇、邢波
出版信息:
页数:3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40.13

CCSZ00

团体标准

T/ZJSES002-2023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

environmentalmonitoring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

2023-09-04发布2023-09-19实施

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发布

T/ZJSES002-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建设原则.............................................................................1

4.1合规性原则.....................................................................1

4.2模块化原则.....................................................................2

4.3可扩展原则.....................................................................2

4.4组件化原则.....................................................................2

4.5安全性原则.....................................................................2

5.通用要求.............................................................................2

5.1总体概述.......................................................................2

5.2总体框架.......................................................................2

5.3业务流程.......................................................................3

5.4资源管理.......................................................................8

5.5质量控制......................................................................11

5.6辅助功能......................................................................13

5.7系统管理......................................................................14

6.扩展要求............................................................................14

6.1总体概述......................................................................14

6.2总体框架......................................................................14

6.3业务流程扩展..................................................................15

6.4资源管理扩展..................................................................16

6.5质量控制扩展..................................................................17

6.6辅助功能扩展..................................................................17

6.7其他应用扩展..................................................................18

7.验收要求............................................................................19

7.1应用界面......................................................................19

7.2系统响应......................................................................19

7.3数据库建设....................................................................19

I

T/ZJSES002-2023

7.4系统安全......................................................................19

7.5数据安全......................................................................20

8.运行与维护..........................................................................20

8.1系统运行......................................................................20

8.2系统维护......................................................................20

9.管理要求............................................................................20

9.1总体概述......................................................................20

9.2基础信息归集..................................................................20

9.3资源管理清单..................................................................20

9.4质量控制清单..................................................................21

9.5数据管理通讯要求..............................................................21

10.分级评定...........................................................................21

附录A.................................................................................22

附录B.................................................................................32

参考文献...........................................................................33

II

T/ZJSES00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绍兴生态环境

监测中心、杭州市萧山生态环境监测站(杭州市萧山生态环境服务中心)、杭州市淳安生态环境监测站、

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浙江瑞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施丽莉、叶贤满、叶伟红、周姗、蒋智伟、谭建月、金嘉佳、张海洋、沈毅、

许燕冰、凌晨、邵芹、伍玲玲、姜倩、汪幸、杨子龙、陈雨欣、陈金汉、程新良、马战宇、邢波。

III

T/ZJSES002-2023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通用要求、扩展要求和管

理要求。

通用要求是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一般要求、功能要求及系统维护要求等。

扩展要求是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宜适配智慧监测应用场景。

管理要求是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宜适配区域一体化信息管理应用场景。

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其他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信

息管理系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ISO/IEC17025:2017测试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一般要求

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

RB/T029-2020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南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5070-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3.1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以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需求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工具的集合,用于收集、记录、存储、

处理、分析、检索、统计、报告和存档来自生态环境监测任务所产生的实验室及其现场监测等支持

过程的数据和信息。

3.2电子签名

指电子记录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3.3元数据

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场景下定义和描述数据对象的最小单位信息,呈结构化、扁平化和标准化

特征,可支持对其所描述的数据对象的定位、查询、交换、追踪、访问控制、评价和保存等诸多功能,

为系统模块提供支撑,实现不同系统间互联互通。

3.4钻取

按照不同层次维度或条件进行数据集约式或分散式呈现,满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信息需求。向

上钻取是在某一维上将低层次的细节数据概括到高层次的汇总数据,或者减少维数;向下钻取从汇总数

据深入到细节数据进行观察或增加维数。

4.建设原则

4.1合规性原则

系统应同时符合生态环境监测和计算机系统建设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1

T/ZJSES002-2023

4.2模块化原则

系统应保持各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保持高内聚低耦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

4.3可扩展原则

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思路,以适应未来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需要,保证功能易于扩展、

易于与其他外部系统集成兼容,具有较强的迭代升级能力。系统功能扩展更新时应保障原有系统的稳定

性。

4.4组件化原则

系统应采用组件化的建设方式,对业务功能进行高度抽象,形成监测业务功能组件库,做到功能组

件开箱即用,一次建设多次复用,可以适应需求变化快速迭代。在充分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可

扩展性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迭代成本。

4.5安全性原则

使用的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应安全、稳定、可靠,符合网络信息安全等级

保护要求。

5.通用要求

5.1总体概述

系统建设的通用功能要求应以ISO/IEC17025的通用要求为依据,以实现监测机构实验室管理体系、

流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提升工作效率,加强质控管理,进一步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准、全”,系统

建设应与实验室自身的应用场景相适应,与机构自身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相符合。

5.2总体框架

通用功能包括业务流程、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和辅助功能,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业务流程

管理是功能的中心,资源管理、质量控制和辅助功能是用于规范化支撑中心功能工作流的流转。

2

T/ZJSES002-2023

图1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系统通用功能架构图

5.3业务流程

5.3.1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模块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应用功能:项目任务新建、项目任务审核、采样任务审核、采样

任务分配、监测准备、现场采样/监测过程记录、样品管理、实验室分析、分析校核/审核、报告编制/

审核/签发、任务归档等功能,如图2所示。监测业务流程管理模块宜具备业务流自定义功能,结合生

态环境监测行业的技术规范和各机构的实际工作流程,针对不同的监测业务类型,通过工作流工具定制

符合自身实验室业务特点的工作流程。宜根据实际流程及工作按需设置退回流程。

3

T/ZJSES002-2023

图2监测业务流程图

5.3.2项目登记

项目任务新建

系统应具备项目信息、监测方案、样品等信息的维护和变更管理功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a)项目信息应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计划项目、委托项目)、监测对象(环境或污染源企业

及信息)、监测要素(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土壤等)、监测目的、委托单位及信

息、出具报告要求、项目分包情况(承接单位及信息、分包监测点位、因子、频次、周期)、计

划完成时间等,宜包含样品处理方式、报告要求,保密和保护所有权要求、任务来源附件上传等

信息;

b)监测方案应包含项目编号、监测时间、监测类别、监测点位、监测因子、采样方法、分析方法、

监测频次、监测周期、监测结果的评价标准等信息,宜包含监测因子单位、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要求、监测因子费用、监测点位经纬度及示意图等;

c)样品信息应包含样品类别、样品编号、样品数量,宜包含样品名称、样品性状、样品费用、样

品时效性、样品符合性、是否隐藏、是否留样等信息。

项目任务审核

系统应能查看项目任务的全部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监测方案、样品信息等。应记录审核过程包

括审核人、审核时间和审核意见等。项目任务审核时应可进行退回操作,但不可修改项目任务信息。

合同管理

4

T/ZJSES002-2023

系统应支持项目合同能根据项目信息、监测方案、样品信息自动按照合同模板生成对应的合同文件。

应支持合同文件下载打印等功能,宜支持合同电子签字功能。

环节成果清单

项目信息(自送样时含样品信息)、监测方案信息报表和电子合同。

5.3.3现场监测

监测确认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支持项目信息的查看确认以及监测方案的修改、新增、驳回等操作。可新增、修改监测

方案信息,包含但不限于监测时间、监测点位、监测因子、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频次、监

测结果的评价标准等信息;

b)系统应支持按照采样资质、工作组、采样时间等条件进行分配任务,包括设置采样计划日期、

采样人员指派及分工等。

监测准备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形成采样仪器、采样工具、采样容器数量等任务清单,便于核对。系统应支持样品标签、

监测方案打印;

b)系统应支持以监测因子的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或者监测设备为组织单元创建采样批次进行数据

录入和处理。

过程记录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支持使用移动端对采样/监测过程记录按照方法要求的步骤规范进行,记录应包含充分的

信息,包括样品信息、设备信息、监测现场条件(如:断面/土壤周边环境、断面水质表观、河

的流速、土壤的)、监测过程、示意图、日期等,当新增方法标准或方法标准变更后,系统应支

持快速响应记录过程与记录版式的修改;

b)系统应支持现场变更监测方案,可在采样现场变更采样点监测因子、采样方法等数据。宜支持

现场变更后的确认审核流程;

c)系统应支持现场监测信息录入、数据校验、监测点位图上传或在线编辑、多媒体及地理信息采

集及签名确认等。宜支持现场标签打印;

d)系统应根据输入的过程参数以及体系要求的原始记录格式,支持生成采样原始记录单。应支持

记录单审核流程,审核时应能支持线上电子签名;

e)系统应支持记录采样/监测过程所使用仪器设备的校准,记录信息应包括:仪器唯一编号,校准

方法,校准时间,校准的标准样品,校准参数,校准结果,校准人。并限制超出检定或校准有效

期、检定不合格或停用状态仪器的使用,应对仪器设备的有效期进行提醒。

现场监测数据信息采集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支持现场监测仪器与PC端连接,宜支持与移动端连接,通过文件、仪器计算机系统集成、

串口、蓝牙及网络连接等接口协议方式的仪器数据采集。实现具有数据输出能力的仪器设备的数

据采集方案及功能;

b)仪器数据采集时,应将仪器原始数据文件包括图谱文件等一并采集保存在系统中。同时应完整

记录样品数据采集过程的数据,包括传输样品ID、操作人、采集时间等元数据,应生成电子化

的原始记录表单。

现场质控

系统功能包括:

5

T/ZJSES002-2023

a)系统应支持查看和选择标准物质,记录现场监测过程中使用的标准物质信息,并限制超出有效

期标准物质使用。宜支持标准溶液配制管理,记录溶液配制过程,自动计算溶液浓度,生成溶液

配制记录单;

b)系统应支持添加质控措施(如全程序空白、现场平行样、运输空白等),应支持根据现场采样

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质控措施;

c)系统应支持对现场采样样品进行前处理记录;

d)系统应支持对现场采样样品进行运输记录,如:固定剂、保存方式、保存期限等信息。

现场校核/审核

系统功能包括:

a)校核/审核数据组织方式:系统应支持与数据录入方式对应的以监测因子的分析方法或检测设备

为组织单元按批进行数据的校核和审核。宜支持以一次监测任务为组织单元的方式进行数据校核

和审核;

b)校核/审核任务分配:系统应根据方法,校核人员证书,跟现场监测人互斥等规则进行校核任务

自动分配。应根据方法,岗位权限等规则进行审核任务自动分配;

c)校核审核流程:系统应支持依据自身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对现场监测数据设置校核和审核流程,

并记录校核和审核过程包括审核人、审核时间和审核意见等。现场校核和审核时应可按同一分析

批次的监测任务一起进行退回操作,但不可修改数据;

d)校核审核功能:现场校核审核时,应能查看采样原始记录单、现场监测原始记录单、仪器数据

及图谱文件等信息。

环节成果清单

现场采样记录、现场监测记录、仪器设备数据信息打印条、谱图(若有)、设备使用、校准记录等。

5.3.4样品管理

样品标识

系统应支持样品标识唯一性原则,按预设的编号规则自动生成样品标识和打印标签,便于识别或设

备读取。样品标签应包含样品编号、点位名称、采样日期、监测因子、样品类别、样品的保存方式及样

品监测状态等信息。

样品交接

系统应支持样品管理(接收)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对样品进行交接登记,按照RB/T029中要求的如:

手动登记、通过扫描条码标签登记、使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自动识别登记等,并记录样品交接信息,

包括送样人员、接样人员、交接时间、样品标识信息、样品性状、样品符合性等,并按记录格式要求生

成对应的样品流转记录单。应支持电子签字、文件下载打印等功能。

样品入库

样品入库时,系统应允许登记样品存放位置、样品保存期等信息,并自动记录样品入库人和样品入

库时间。

样品留样

系统应支持样品的留样管理,可下达留样要求和记录留样信息,包括留样日期、留样编号、留样任

务、留样名称等。

样品处置

系统应记录样品处置过程包括处置方式、处置人员和处置时间。

环节成果清单

样品交接记录信息。

6

T/ZJSES002-2023

5.3.5实验室分析

分析任务流程

系统功能包括:

a)应支持多种监测任务分配方式,如:根据工作组、分析人员资质能力等属性智能分配分析任务;

b)应支持在任务智能分配的基础上,手动二次分配监测任务;

c)应支持支持回退/终止无法执行的分析任务,能记录回退/终止原因、发起回退/终止的人、时间,

必要时可增加回退/终止流程。

分析数据组织方式

系统应支持以监测因子的分析方法或检测设备为组织单元创建分析批次,同时宜支持以一次监测任

务为组织单元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过程记录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支持使用移动端对分析过程记录按照分析方法标准中要求的步骤规范进行,如:需要确

认环境、分析仪器、标准曲线、添加实验室质控手段,填写实验分析数据等,记录应包含充分的

信息,包括样品信息、仪器设备信息、检测条件、检测过程、计算公式、数据处理、检测结果、

质量控制和日期等,还应包括检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有审核、批准要求时,相关人员也应

签名。当新增方法标准或方法标准变更后,系统应支持快速响应记录过程与记录版式的修改;

b)系统应支持手工输入、表格导入和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等多种数据录入方式,记录数据和检

测过程;

c)系统应支持预先设置检出限,并参照检出限进行判定,可设定低于检出限的显示方式(适用时)。

系统应支持根据分析检出限值计算实际采样体积的方法检出限值;

d)系统应支持依据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计算公式和数据精度设置及修约规则,自动计算分析结果

并按照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结果数据修约;

e)系统应支持选择和记录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并限制超出检定或校准有效期、检定不合

格或停用状态仪器的使用,应对仪器设备的有效期进行提醒;

f)系统应支持根据不同仪器设备、分析方法及监测因子选择和维护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校准曲线,

录曲线绘制日期、有效截止日期、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通过校准曲线依据仪器响应值自动计

算样品浓度,并限制超出有效期校准曲线的使用。宜支持根据录入的各个校准点参数自动计算

a,b,r的值,宜支持自定义a,b,r的精度;

g)系统应根据实验分析过程中输入的参数以及实验室要求的原始记录格式,支持生成分析原始记

录单。

实验室分析数据信息采集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提供对接大型分析仪器数据输出协议的能力,或者解析分析仪器工作站文件格式的能力,

以达到自动采集仪器数据到LIMS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b)仪器数据采集时,应将仪器原始数据文件包括图谱文件等一并采集保存在系统中;

c)系统应支持项目登记、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等环节含(项目信息、样品信息、现场监测等)数

据采集,支持相关数据与分析数据关联并进行再次计算,如环境空气中的样品浓度、固定污染源

废气中的排放浓度等。适用时,应可进一步进行排放速率、日均值等结果的计算。

实验室质控

系统功能包括:

a)系统应支持查看和选择标准物质,记录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标准物质信息,并限制超出有效期标

准物质使用。宜支持标准溶液配制管理,记录溶液配制过程,自动计算溶液浓度,生成溶液配制

记录单;

7

T/ZJSES002-2023

b)系统应支持实验室分析过程添加空白样、加标样、平行样、核查点、和标准样品等质控样品,

自动计算质控样品结果(如检出限、不确定度、回收率、相对偏差和相对误差等)并作出是否合

格的评价。

分析校核/审核

系统功能包括:

a)校核/审核数据组织方式:系统应支持与数据录入方式对应的以监测因子的分析方法或检测设备

为组织单元按批进行数据的校核和审核。宜支持以一次监测任务为组织单元的方式进行数据校核

和审核;

b)校核/审核任务分配:系统应根据方法,校核人员证书,跟分析人互斥等规则进行校核任务自动

分配。应根据方法,岗位权限等规则进行审核任务自动分配;

c)校核审核流程:系统应支持依据自身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对分析数据设置校核和审核流程,并

记录校核和审核过程包括审核人、审核时间和审核意见等。分析校核和审核时应可按同一分析批

次的监测任务一起进行退回操作,但不可修改数据;

d)校核审核功能:分析校核审核时,应能查看采样原始记录单、分析原始记录单、仪器数据及图

谱文件等信息。

环节成果清单

实验室分析记录、仪器设备谱图(若有)、设备使用、校准记录等。

5.3.6报告管理

报告编制

系统应支持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报告模板,生成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通用要求、生态环境监测

补充要求和HJ630要求的结果报告,支持打印报告。适用时,可支持生成简化的数据报表。报告编制时

系统应支持相关信息的编辑以及发现不符合时退回到分析或者采样环节进行修改。

报告审核、签发

系统应支持依据自身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设置报告的审核签发流程,在审核、签发报告时,应能够

查阅必要的记录与信息,包括:项目信息、任务信息、监测方案、现场采样原始记录单、样品交接记录

单、分析原始记录单、仪器图谱文件等。审核、签发过程中应记录审核人、审核时间、审核意见,发现

不符合时可以进行退回到报告编制环节进行报告修改操作。

报告修改

系统应支持对已发放报告的修订流程,记录修改的过程,包括:修改的内容及原因、重新发布报告

需标注区别于原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处理人员、处理时间等。

环节成果清单

电子报告(不可修改)。

5.3.7任务归档

监测任务完成后,系统应支持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归档,归档后的报告和相关资料需以电子文本的形

式在系统内保存并锁定。如需修改经过审批解锁后可进行相关的说明或补充性资料。

5.4资源管理

5.4.1人员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

系统应支持人员基础信息管理,内容宜包含姓名、性别、学历、工作时间、技术职称、职务、部门、

联系方式、电子签章等。

8

T/ZJSES002-2023

资质管理

系统应支持人员资质信息、有效期及相关证书附件管理等。人员上岗证书内容宜包含证书编号、证

书名称、证书用途、发证日期、发证单位、考核项目类别、监测因子、监测方法、有效开始时间、有效

结束时间等。

授权管理

系统应支持对人员能力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根据人员资质能力情况对监测人员和审核人员所在的岗

位进行授权,上岗证授权管理,以辅助采样、分析和报告审核签发流程环节实现按资质能力自动任务分

配。当即将到达或超过资质授权有效期时,能有效提醒或限制相关人员的任务接收和系统使用权限。

人员培训

系统应支持人员在线学习相应专业知识,可设置相应考核检验培训成果,可导入人员培训经历和证

书,自动形成人员培训记录。

工作业绩考核

系统应支持对不同人员设置不同工作业绩要求,在相关关键工作节点设置埋点,按相应时间段要求

统计人员工作业绩,自动生成相应报表视图以供领导分析。

环节成果清单

机构人员花名册、相关信息权限报表、人员培训记录。

5.4.2仪器设备管理

采购管理

系统应支持仪器设备采购信息维护,内容应包含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采购时间、采购

数量、仪器用途、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宜包含采购费用等。

验收管理

系统应支持仪器设备验收管理功能,内容应包含仪器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厂商、仪器

用途、关键技术性能指标、仪器单价、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

基础信息管理

系统应支持仪器设备基础信息管理,内容应包含仪器编码(唯一性编号)、仪器名称、仪器类型、保

管人员、校准所需主要技术指标(宜包括测量范围和溯源方式(校准、检定、维修、维护、内部核查)

等)、设备的状态(宜包括使用状态(在用、维修、报废、停用)、检定和校准状态及有效期)等。

仪器使用记录管理

系统应支持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的管理,记录信息应包括:仪器编号、仪器名称、使用部门、使用日

期、使用起止时间、使用人、使用地点、测试项目、仪器状况等信息。

溯源信息管理

系统应支持仪器的检定、维修、维护、报废、校准、期间核查等溯源信息记录,内容宜包含但不限

于人员、日期、有效期和结果等。应支持设定在用量值溯源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和内容。实施后,

形成检定/校准记录。应支持设定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和核查内容。实施核查后,形成期间核查记录,

在有效期的范围内且校正合格的仪器才可使用。

环节成果清单

仪器信息记录、采购记录、验收记录、使用记录、检定记录、校准记录、维修记录、维护记录、报

废记录、期间核查记录。

5.4.3材料管理

9

T/ZJSES002-2023

普通材料管理

普通材料管理包含:标准物质、试剂、一般耗材,其中标准物质、一般耗材涉及库存管理,标准物

质涉及标称值和不确定度。

危化品材料管理

危化品材料管理包含:易燃易爆物品,该类物品涉及库存管理,可与公安系统联网进行管理,具备

智能预警预告功能:动态的易燃易爆的危险操作、实时的监测预警。

采购管理

系统应支持材料的采购信息维护,内容应包含仪器编号、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次、有效期、采

购时间、采购数量,宜支持采购费用等。

验收管理

系统应支持关键试剂耗材的验收管理功能。内容应包含名称、规格型号、批号、生产厂商、验收日

期、验收结论等。对检测结果质量有较大影响的标准物质、试剂、一般耗材等,购买验收合格后才能投

人使用。

基础信息管理

系统应支持基础信息管理,包括编号、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次、有效期、标称值(若有)、不

确定度(若有)和证书附件等。宜建立试剂标签,可打印标签,标签信息宜包含编号、名称、浓度、用

途、配置日期、有效期等。

出入库管理

系统应支持全部试剂耗材的出入库管理功能。入库时,系统能自动增加库存;领用时,系统则会自

动扣除库存。可自动生成入库和领用记录,记录信息宜包括:入库/领用日期、入库/领用人、入库/领

用数量、入库/领用部门和备注等。若涉及易制毒和易制爆试剂,还应增加归还/归还数量。

低库存及有效期

系统可设定库存的上限和下限值,提供安全库存量预警,能够根据标准物质有效期进行提醒。

适用范围

系统应支持设置与标准物质相关联的监测因子及其与标准物质相对应的标称值和不确定度。

期间核查管理

系统可设定标准物质期间核查计划,实施核查后,形成期间核查记录。

0环节成果清单

信息记录、采购记录、验收记录、出入库及库存记录、期间核查记录。

5.4.4方法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

系统应支持记录采样和分析方法基本信息,包括方法名称、方法依据、标准编号、使用部门、使用

状态、是否资质认定、启用日期等。系统可上传相应的电子版标准文档供采样、分析人员在监测过程中

查阅。

方法版本管理

系统应支持方法的不同版本管理,限制超期和废止方法的使用。应支持同一因子不同方法的管理和

选择。

方法因子控制项管理

10

T/ZJSES002-2023

系统应包含以下功能:

a)系统应支持监测因子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监测因子编码、监测因子名称、所属监测类别、关

联分析方法等;

b)系统可设置与监测方法相关联的仪器。设置仪器关联时,系统应支持依据监测因子或监测方法

关联可使用的仪器,监测人员只能从对应仪器列表选择使用仪器,以保障所选仪器处于受控状态;

c)系统可设置与监测方法关联的监测因子相关的控制参数,包含:检出限,计量单位,全程序空

白、现场平行、运输空白、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仅限分析方法)的相关要求及公式类型。

环节成果清单

方法信息记录、方法相关参数记录。

5.4.5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模块应实现相关实验活动时必要的环境条件记录,包括房间位置、时间、温度、湿度、

声音和振动等相关信息,记录数据可供分析原始记录调用。若温度湿度仪具有相应的数据输出接口,宜

通过接口自动采集温度、湿度数据,宜设定房间的温度、湿度的限制范围,并根据实际的温湿度情况进

行超限报警。

环节成果清单:环境条件记录。

5.5质量控制

5.5.1质控管理

质控计划

系统应支持质控计划编制及质控任务安排功能,满足RB/T214中关于质量控制应有适当的方法和计

划并加以评价的要求。应支持相关人员的提醒和警示功能。宜支持导出各种计划表格,实现采样、运

输、前处理等全流程的质控管理。

质控任务下达

系统应支持预先设置符合HJ630要求的质控措施包括:空白样(全程序空白、运输空白和实验室空

白等)、平行样(现场平行、实验室平行、密码平行等)、质控样(实验室标准样品、密码质控样)、

加标样(密码加标样、实验室加标、实验室加标平行等)、方法比对、仪器比对、人员比对、留样复测

等。并可设置相应的质控指标。

质控结果审核

质控结果审核任务根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应包含:质控任务编号,质控措施,执行人,分析结果,

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对于评价不合格的任务,可以进入不符合项管理流程。

质控报告

系统应支持对在监测过程中采取的质控措施形成质控报告,包含质控样品数据及结果评价等信息。

环节成果清单

质控计划报表、质控评价报表。

5.5.2过程记录与追溯

系统应记录项目任务新建、项目任务审核、采样任务下发、现场采样/监测过程记录、样品管

理、实验室分析、分析校核审核、报告编制、报告审核、报告签发等业务流程的操作审核记录,包括操

作人、操作时间和相关操作内容。

系统应自动形成样品完整的追溯链,监督和管理样品的全过程,记录包括样品采集、样品运输、

样品接收、样品处理、样品分析和样品处置等流程中操作人、操作事项及操作时间等信息。

环节成果清单:操作日志及流程图(表)。

5.5.3原始记录

11

T/ZJSES002-2023

数据过程记录

系统应保障数据记录的溯源性、原始性、充分性和重现性,仪器数据自动采集的录入应保存采集的

原始文件包括数据报告及图谱文件等,由系统中预设置计算公式完成计算的数据结果应保存数据计算的

过程,并充分记录实验过程使用的标准物质和仪器信息,保证数据、结果记录的可追溯性。

数据修改审批流程

系统中数据记录的修改应可追溯到之前的版本,宜保留修改前后的数据或记录并方便比照。

原始记录表单

系统应通过审批受控的原始记录模板和监测过程数据支持生成原始记录表单,包括采样记录和分析

记录,原始记录表单应符合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

环节成果清单

数据修改审批记录、历史原始记录表单。

5.5.4受控文件管理

文件受控管理

系统应支持单位文件上传,编辑,受控,发布,作废回收等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质量手册,程序

文件,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文件、标准方法文件管理等。系统应支持受控文件的权限管理,不同角色

对受控文件的操作权限进行区分,普通用户只能查询、在线阅览受控文件,在线阅览时增加水印;维

护用户则可以进行新增、修改、作废、删除、阅览、查询功能,新增、修改、作废、删除支持相应的审

批流程,且修改时记录修订次数。

文件资源目录

系统应根据已维护的受控文件自动生成文件资源目录。

文件管理流程

系统应支持依据自身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对文件设置审核流程,并记录审核过程包括审核人、审核

时间和审核意见等。

记录版式新增/修订管理

系统应支持所有记录版式的管理,按要求进行标识和分类编号,确保各种记录版式的唯一性。系统

产生的质量记录版式,由相关部门根据管理体系运行要求发起记录版式的设计和修改,经审核后,由质

量负责人批准,自动生成受控号后实施,上一版本自动作废。系统产生的技术记录版式,由使用部门根

据检测要求发起记录版式的设计和修改,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提交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经技术负责人批

准,自动生成受控号后实施。记录的改动应可以追溯到前一个版本。

标准方法修订/作废管理

系统应支持对标准进行新增、修订、作废、受控功能,能够详细登记标准全称、实施日期、作废日

期,可上传标准附件并生成受控号,并严格控制标准实施日期和作废日期的填写,即将作废的标准在系

统中使用时提前警告警示。应支持对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包含分析标准、采样标准、质量标准、排放标

准或方法、实验室评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等。应支持实验方法和标准相关联,可进行在线浏览。

环节成果清单

记录版式清单。

5.5.5留样复测

系统应支持对保存的样品再次检测,对原样品与留样复测样品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样品

不同结果的相关性。

12

T/ZJSES002-2023

5.6辅助功能

5.6.1基础信息管理

分包方管理

系统包含以下功能:

a)分包方档案管理:管理分包方的基本信息及具备的资质、能力等信息,授权只有通过审核的分

包方才能在系统中进行分包;

b)分包流程:分包审核时系统应支持查看分包监测点位、因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