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757-2010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DB37/T 1757-2010 Steel 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040.27
F02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757—2010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011-04-28发布2011-06-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1757-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德州市节能监察支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世岩、尹洪坤、李健民、代兵、李晔、张炳哲、任香贵、慕晓燕、李琰、张
士波、张涛、于磊、严凤涛
I
DB37/T1757-2010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的术语和定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
管理、过程策划、运行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依据DB37/T1013-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钢铁企
业,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路径和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17167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21256粗钢生产工序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GB21341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21342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2136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21370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HJ/T189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
DB37/T1013-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DB37/T1567-2010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耗能工质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工作
物质。例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钢铁企业按照DB37/T1013-2009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该做到:
1
DB37/T1757-2010
a)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自身规模、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能源管理
体系的范围一经确定,企业在此范围内影响能源使用和供给的所有过程和活动均应纳入能源管
理体系,包括外包过程。范围应包括使用的能源种类、过程和活动(生产、辅助和附属)及涉
及的部门职责等。
b)钢铁企业需要管理的能源种类包括:一次能源(如煤炭、天然气等)、二次能源(如焦炭、高
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蒸汽、电力、汽油、柴油、余热余压等)、耗能工质(如氧气、
氮气、压缩空气等)。
c)钢铁企业涉及的过程可包括: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连铸、轧钢、钢丝及其金属制品、焦
炭和为钢铁企业生产服务的运输、动力(含自发电)等辅助和附属生产过程。
d)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应符合DB37/T1567-2010中条款4.1的规定。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参照DB37/T1567-2010条款4.2.1的内容实施。
4.2.2文件编写及控制
文件编写及控制参照DB37/T1567-2010中条款4.2.2的内容实施。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除参照DB37/T1567-2010条款5.1的内容实施外,还宜结合现代钢铁企业理念做出实现四大功能的
承诺,即:绿色钢铁材料制造、清洁能源转换、非金属代谢物资源化、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
5.2能源方针
5.2.1在制定能源方针时参照DB37/T1567-2009条款5.2的内容实施。
5.2.2在制定能源方针时应体现钢铁企业工艺流程长,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种类繁多和能源系统规
模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5.2.3在制定能源方针时应遵循能质对口、裕度合理、耦合匹配、系统优化、就近回收、就近转换、
就近使用、梯级利用、高质高用的余热余压回收和利用等指导原则。
5.3职责与沟通
最高管理者职责参照DB37/T1567-2010条款5.3的内容实施。
5.3.1能源管理负责人
能源管理负责人职责除满足DB37/T1567-2009中条款5.3.1要求外,还应该包括:
a)对主要的职能管理部门和供、用能单位,如:生产、动力、技术、装备和采购等,任命该单位
负责能源管理的人员,并规定其职责,可包括:本部门或单位能源管理的策划、实施和改进;
本单位能源管理的组织、协调;组织实施本单位能源管理绩效的监测、分析和报告等;
b)对为完成某项工作而设立的阶段或临时性组织单元,应当明确其职责和工作目标,并充分考虑
其工作职责和程序与现有工作职责和程序的衔接。如:为完成某项节能项目或目标而成立的项
目组;
2
DB37/T1757-2010
c)对外包过程,应当明确供需双方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5.3.2信息与沟通
应该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用以获取与交流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信息。
5.3.2.1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内容
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除DB37/T1567-2010中条款5.3.2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包括:
a)各种能源的需求和需求变化的信息(包括种类、质量、数量、时间),及影响能源使用的相关
信息,如:设备检修信息(包括计划、非计划检修);
b)各种能源的生产和供给信息,以及影响能源生产和供给的相关信息,如:供能设备的检修信息
等;
c)能源供给和使用情况的即时和统计信息;
d)能源质量的监测和反馈信息;
e)异常、紧急情况下的相关信息;
f)其他。
5.3.2.2信息与沟通的主要方式
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参考DB37/T1567-2010中条款5.3.2。为确保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性,还应
该规定各职能和层次间信息交流、查询、反馈的渠道和方式。特别是:
a)各种能源的生产、供给、平衡调度、使用、余热余压回收过程中,不同层级的管理和操作单元
之间需要交流、沟通的信息,信息交流、沟通、反馈的渠道和方式;
b)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建立能源管理控制中心,对各能源利用过程进行即时监测、分析和处理,
及时进行能源使用和平衡情况的分析和预测,系统、动态地调整和优化能源供给和使用。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节能意识
节能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可参照DB37/T1567-2010条款6.1.1的内容实施。
6.1.2能力和培训
应对各层次能源管理人员、对能源供给和使用有重要影响的岗位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岗位能力评
价、培训,确保岗位人员具备所需能力。
a)确定对能源供给和使用有重要影响的人员可包括:
1)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策划、运行、检查和改进的管理人员,例如:能源管理负责人、能源管
理师、能源监测、计量、统计负责人员;
2)与能源因素控制有关的岗位人员,例如:工程项目、工艺技术的规划及设计人员,能源采
购人员,各类能源消耗的平衡、调度人员,能源贮存、输配过程的岗位作业人员,用能设
施、设备的维护人员,用能及余热余压回收岗位的作业人员等;
3)其他有关人员。
b)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识别培训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范围及对象、培训层次、
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时间进度、培训教材和教师等具体事项;
c)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训的方式,如现场指导、研讨会、课堂讲授、网络课堂等;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J/T 11785-2021 健康管理腕式可穿戴设备技术要求 2021-10-08
- SJ/T 11790-2021 固态盘能耗测试方法 2021-10-08
- SJ/T 11784-2021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分类及描述 2021-10-08
- NB/T 11224-2023 锌镍液流电池 电极测试方法 2023-05-26
- NB/T 11226-2023 锌镍液流电池 隔膜测试方法 2023-05-26
- DL/T 1310-2022 架空输电线路旋转连接器 2022-05-13
- NB/T 11203-2023 全钒液流电池用碳塑复合双极板技术条件 2023-05-26
- NB/T 11066-2023 锌基液流电池 安装技术规范 2023-02-06
- NB/T 11225-2023 锌镍液流电池 电解液测试方法 2023-05-26
- NB/T 11067-2023 铁铬液流电池用电解液技术规范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