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686-2020 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低成本控制的种植模式

DB23/T 2686-2020 The low-cost control cultivation mode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rice in the Sanjiang Plain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2686-2020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9-11
实施日期
2020-10-10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22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2686—2020

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低成本控制的

种植模式

2020-09-11发布2020-10-10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2686—2020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编制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哈尔滨龙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荣君、李振宇、唐吉龙、韩天甲、高友、孔庆明、王洪志、赵光明、唐庆刚、

孟庆民、王鹏飞、秦玉国、邵彦宾、柳树林、赵明武、张亚菲、姜灏、李瑛、董守田、张延军、徐聪、

张华贵、闫大明、吴东洋。

DB23/T2686—2020

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低成本控制的种植模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江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低成本控制的种植模式的成本控制、一般要求、育秧技术、

整地与插秧、本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三江平原水稻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5790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2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526水稻苗床调理剂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成本控制

3.1种植成本构成

3.1.1直接种植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作业、灌溉、用工、油料、维修和物品消耗等费

用支出。

3.1.2间接种植成本:包括农机折旧费、承包费、贷款利息等。

3.2成本核算

采用本文件规定的水稻种植模式,以水稻种植面积16.6hm2~20hm2所产生的费用为成本核算依据,

形成的水稻成本控制及控制范围见附录A。

3.3成本控制措施

1

DB23/T2686—2020

3.3.1通过对种子、肥料、农药等生资的统一采购、统一浸种催芽等集约化方式控制生资成本。

3.3.2通过提升机械化程度,应用平床机、压床机、植保机等棚内机械、棚内和本田轨道车等方式减少

人工用量,控制用工成本。

3.3.3采用机插侧深施肥或机插变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减少人工

投入、节本增效。

3.3.4合理安排农时,强化作业标准,加强合作经营,避开用工高峰和提高育苗、防病、施肥等作业

水平,降低用工成本。

4一般要求

4.1产地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业灌溉水质符合GB

5084规定。

4.2种子

4.2.1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审定推广的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4.2.2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5育秧技术

5.1育秧前准备

5.1.1秧田地选址

应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中性、偏酸性旱田地

做为秧田。

5.1.2筛苗床土

隔年育床土,可利用上一年秋收后闲暇时间采用粉土、筛土一体机进行苗床土过筛,做到早动手、

早准备。

5.1.3清雪扣棚

5.1.3.1扣棚前应将扣棚区的积雪清理干净,为防止周围积雪融化浸泡苗床,也应将棚区周边积雪一

并清理,清雪达到床面无残雪、马道无积雪。可采用清雪机作业。

5.1.3.2可采取秋季扣棚及合伙方式扣棚,大棚达到“封闭严、棚膜紧、骨架牢、设施全、分布齐”。

5.1.3.3清雪扣棚应在3月5日之前完成。

5.1.4置床处理

可采用大棚平床机、压床机进行机械作业置床,实现节本增效、保证置床质量。秋季做床,使置床

高出地面20cm~30cm,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春季进一步处理置床,摆盘前置床每10m2内高低差

不超过0.5cm,化冻深度达到30cm,并做好置床调酸、施肥、消毒工作。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

的规定,调酸剂使用应符合NY526的规定。

5.1.4.1调酸: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按使用说明书推荐的用法和用量,拌适

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cm~5cm,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

DB23/T2686—2020

5.1.4.2施肥:与调酸同时,每100m2施尿素2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2.5kg,肥料粉碎后拌适

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cm~5cm。

5.1.4.3消毒:可用噁霉灵或甲霜•噁霉灵,按药剂使用说明书推荐的用法和用量,进行置床消毒。农

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5.1.5摆盘

摆盘前将有机肥、壮秧剂、调酸剂按使用说明与过筛床土用量的1/4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

与剩余床土充分混拌均匀,将pH值调到4.5~5.5之间。配置好的营养土堆成小堆并用塑料布盖严,防

止杀菌剂和固体酸挥发。推广应用棚内轨道车运土,摆盘机作业,户间互助合作,提高效率,节省人工。

达到盘土厚度2.5cm、厚薄均匀一致,误差1mm以内,盘与盘衔接紧密。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

规定,壮秧剂、调酸剂使用应符合NY526的规定。

5.2种子处理

集中进行种子选种,应用种子包衣技术预防恶苗病,固化好的种子运送至智能浸种催芽车间。一般

每年在3月20日左右开始浸种,3月31日左右开始催芽,4月1日左右开始发放芽种,浸种温度稳定

在11℃~12℃,破胸温度在30℃~32℃,催芽温度在25℃~28℃。标准芽种的出芽率达85%以上,

根芽长1.5mm~2.0mm,长度均匀一致,呈“双山型”。

5.3播种

5.3.1播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盘土温度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3日~15日播种。

5.3.2播量

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状况合理确定播种量,钵形毯式秧盘机插中苗一般播芽种4500粒/盘~5000

粒/盘。生育期长、分蘖强的优质长粒品种,钵形毯式秧盘机插中苗播量4500粒/盘;生育期短、分蘖

差的常规圆粒品种,钵形毯式秧盘机插中苗播量5000粒/盘。

5.3.3播种机调试

播种前应做好播种机检修工作,并进行播种机播种量及匀度调试。应当重复3次以上播种试验,当

每个接种盒的粒数与设计粒数的误差,电动播种机不超1%,手动播种机不超2%时方可进行苗床播种。

5.3.4播种

播种前先浇透底水,置床下20cm~30cm的土壤达到饱和状态。播种时应合理安排用工,加强合作

经营,推广电动播种机与棚内轨道配套应用,播种机匀速作业、中间不能停、播量准确、播种均匀,无

空穴、漏播、重播、压摞等现象。夜间芽种存放必须放在室内,播期早的大棚必须采用三膜覆盖,每栋

大棚播种结束后必须放置温度计,温度计放于地膜下并将感应探头埋入土壤中。建议分批播种,原则为

熟期晚的先播,熟期早的后播,插秧早的先播,插秧晚的后播。

5.3.5覆土

播种后将种子压入土中,使种子三面入土,然后覆土0.5cm~0.7cm,推广电动覆土机与棚内轨道

配套应用。覆土用的床土要疏松,可混拌适量有机肥,但不能加入肥料、壮秧剂等,覆土要求厚薄一致、

到边到角、覆盖严密。

5.4覆膜

3

DB23/T2686—2020

在覆土后用水稻育秧专用无纺布铺盖在秧盘上,再在床面上平铺地膜,压实盖严,起到保温保湿的

作用。

5.5秧田管理

秧田管理应与本田整地同步进行,负责管理秧田人应熟知秧田管理技术,管理过程推广电动植保机

与棚内轨道配套应用。秧田调酸浇水、防病追肥等重要工作尽量与本田整地避开冲突,以秧田管理为主,

每项农事相关操作应确保时期准确、用量精确、方法正确。

5.5.1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以密封保温为主,盘土表面温度不超过35℃,超过此温度时需打开大棚两侧卷帘

器进行肩部通风。出苗后温度计放置于秧苗第一高度叶下1cm处,第一完全叶伸长期温度应控制在

22℃~25℃,最高不超过28℃。2叶期时,温度应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5℃。3叶期时,

温度应控制在20℃~22℃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25℃,最低温度不低于10℃。移栽前大通风,炼

苗3d以上。湿度大时,阴天也要小通风排出棚内潮气,遇到低温时,及时采取保温措施。

5.5.2水分管理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如湿度过大或局部过湿时撤膜散墒,晚上再覆上地膜。第一完全叶伸长期除苗

床过干处补水外,一般少浇或不浇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状态。2叶期和3叶期严格做到“三看”浇水,

即:一看床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情况,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及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

卷曲。插秧前严格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在秧苗不萎蔫的情况下,使其处于饥渴状态,控水蹲苗壮根。

5.5.3杂草处理

水稻出苗后,稗草2叶~3叶期可选用10%氰氟草酯,进行茎叶喷雾。在苗床稗草、阔叶草较多时,

秧苗1.5叶期可选用10%氰氟草酯加48%灭草松喷雾。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5.5.4病害防治

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进行一次秧田药剂防病。针对苗床上的绵腐病和立枯病,可选择含甲霜

恶霉灵成分的药剂苗床喷雾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5.5.5追肥调酸

秧苗在1.5叶期、2.5叶期可根据秧苗长势各追肥、调酸一次,追肥与调酸可结合进行。每盘追硫

酸铵5g或尿素2g,将肥料、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与适量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撒施在秧田上,

然后立即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烧苗。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5.5.6插前“三带”

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撒施磷酸二铵125g~150g,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

喷施高含量的吡虫啉类或啶虫脒类药剂预防潜叶蝇;带生物肥:按说明书使用。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

的规定;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6整地与插秧

6.1本田整地

6.1.1本田翻地:应在上一年秋收后土壤含水量降至30%以下进行,以翻地为主,旋耕为辅,积极推

广翻后旋。翻地深度20cm~22cm,旋耕深度16cm~18cm,并将收获时粉碎的秸秆扣入地下深度10cm

以上。对于收获、翻地破坏的池埂要及时修复,实现秋筑埂和池埂修复面积100%,确保雨水、融雪能

够留在格田里不流失。每年应在10月25日前完成翻地,黑色越冬。

4

DB23/T2686—2020

6.1.2旱整地:旱耙地,整平耙细,平好堑沟,打好池埂,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

6.1.3泡田:根据大田情况适时筑埂,采取花达水泡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1/2~2/3或旱平(旋)

地水深以大花达水为宜。每年4月5日~4月15日灌水泡田。

6.1.4水整地:水泡田促化冻深度达到15cm即可进行水整地,使用埋茬灭茬效果好的机械进行整地,

同时做好抽水以及埂渠修复工作,种植户应重点监督整地平整度,达到格田内高低差3cm以内。不进

行侧深施肥的地块,要使用车带撒肥机械在最后一遍水整地前把基肥全部施入。每年5月1日前完成水

整地。

6.1.5施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