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710-2011 无公害食品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2/T 710-2011 Non-pollution food rice integrated pest and wee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30843-2011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710—2011
无公害食品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Pollution-freefood
technicalregulationforintegratedcontrolofmaindiseases,insectsandweedson
paddyrice
2011-04-15发布2011-04-20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2/T710—2011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防治原则………………1
5防治主要对象…………………………2
5.1主要病害…………………………2
5.2主要害虫…………………………2
5.3主要杂草…………………………2
6综合防治技术措施……………………2
6.1植物检疫……………2
6.2农业防治……………2
6.3物理防治……………3
6.4生物防治……………3
6.5化学防治……………4
7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要点…………4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稻主要病虫草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5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稻主要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要点………8
附录C(规范性附录)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3
附录D(规范性附录)我国水稻上农药的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及毒性情况…16
I
DB42/T710—2011
前言
本标准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农
药检定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朱文达、魏守辉、曹坳程、崔海兰、张朝贤、张宏军、张文君、吴志凤、何燕红、
李林、宋志红、陈其志、涂爱萍、刘学、张佳、周欣欣、聂东兴。
II
DB42/T710—2011
无公害食品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品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防治原则、防治主要对象、防治
技术措施和防治技术措施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区域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中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199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NY686磺酰脲类除草剂合理使用准则
NY5332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NY5116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5117-2002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ISO22006:2009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指南(Qualitymanagement
systems-GuidelinesfortheapplicationofISO9001:2008tocropproduction)
EPPOPP2/1(2)良好植物保护规范(Goodplantprotectionpractice)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全间隔期pre-harvestintervals
最后一次施药、施肥到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
3.2
安全排水期safetydrainageintervals
稻田施肥及施用农药后不宜排水的间隔天数。
1
DB42/T710—2011
4防治原则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为出发点,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水稻
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合理利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草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平衡,把病虫草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实现水稻生产、环境、稻谷无害化、安全化和
规范化的防治原则。
5防治主要对象
5.1主要病害
水稻稻瘟病(病原有性态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为灰色大角间座壳菌;无性态
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是梨孢属灰梨孢菌)、水稻纹枯病(病原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ank)Donk,是担子菌瓜亡革菌;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uhn,是茄丝核菌)、水稻恶苗
病(病原有性态Gibberellafujikuroi(Saw.)Wollenw,为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Fusariummoniliforme
Sheld,是无性孢子类串珠镰孢菌,)、水稻稻曲病(病原有性态为ClavicepsvirensSakurai,为稻麦
角菌;无性态Ustilaginoideavirens(Cook)Takahashi为稻绿核菌)、水稻白叶枯病(病原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Uyeda&Ishiyama)Swings,为稻黄单胞杆菌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变种)、水稻细菌性条
斑病(病原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etal.1957)Swingsetal.1990,为稻黄单胞杆菌条
斑致病变种)、水稻病毒病(包括普通矮缩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
5.2主要害虫
稻蛀螟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Walker)和大螟
Sesamiainferens(Walker);稻飞虱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稻叶蝉类:黑尾叶蝉Nephoteffixcincticeps(Uhler);
食叶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稻蓟马ThripsoryzaeWilliams等。
5.3主要杂草
稗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L)Nee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L.、碎米莎草CyperusiriaL.、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Burm.f.)Presl.ExKunth.、鳢肠
EcliptaprostrataL.、丁香蓼LudwigiaprostrataRoxb.、矮慈菇SagittariapygmaeaMiq.、野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L.、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L.、水
苋菜AmmanniabacciferaL.、陌上菜Linderniaprocumbens(Krock.)Philcox、节节菜Rotalaindica(Willd.)
Koehne、四叶萍MarsileaquadrifoliaL.、牛毛毡Eleocharisyokoscensis(Franch.etSav.)TangetWang、
扁杆藨草ScirpusplaniculmisFr.Schmidt、萤蔺ScirpusjuncoidesRoxb.、飘拂草Fimbristylisdichotoma(L.)
Vahl、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Benn.等。
6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应符合ISO22006:2009、EPPOPP2/1(2)和GB4285的要求,根据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合
理选用适宜的防控技术措施。
6.1植物检疫
严禁危险性病虫草害通过种籽、包装材料等途径传入产区。在调运时要严格抽样检查,如发现可
2
DB42/T710—2011
疑病虫草害时,应送植物检疫部门认定后再确定是否调运。
6.2农业防治
6.2.1产地选择
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灌溉水质量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5332和NY5116的要求。并且应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耕
层深厚、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以壤土及轻粘土为宜,土壤肥力较高。
6.2.2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可以改变杂草的适生环境,减轻稻田草害,如节节草减轻50%以上,矮慈姑减轻90%。
6.2.3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选用优质丰产、有一定抗病虫、抗逆性的适应性品种。品种定期
轮换,保持品种抗性,减轻有害生物的发生。
6.2.4种子处理
6.2.4.1晒种:浸种前选择晴天,将种子置于背风向阳处,摊开3~4cm厚晒1~2d;
6.2.4.2盐水选种:按照50kg水加12.5kg盐的比例配制盐水,充分溶解后,将种子倒入盐水中搅动
漂出秕子,然后将种子捞出用清水洗掉盐分;
6.2.4.3浸种消毒: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用下列方法之一浸种:(1)三环唑浸种防稻瘟病,用20%的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加水50kg,浸种48h;(2)防治纹枯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浸种24~
36h;(3)25%咪酰胺EC浸种,防治恶苗病,取制剂量2ml(1支)加水6~8kg稀释后,浸种7.5kg,浸
种5~7d;
6.2.4.4按常规技术浸种催芽,培养壮苗。
6.2.5田间管理
应符合NY/T5117-2002的要求,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进行田间管理。
6.2.5.1培育壮苗,早施分蘖肥、促进早生快发;尽快造成荫蔽环境,使杂草种子或地下匍匐茎得不
到阳光而自然死亡。
6.2.5.2合理管水
原则:浅水活苗,薄水分蘖,蘖够晒田,深水孕穗,干湿壮籽,达到叶青脚秀,谷黄秆绿,穗大
粒多。操作上,栽后15d之内,田面保持2~3cm的浅水层。分蘖末期至拨节期,每667m2苗数达到
30~40万苗时,排水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灌水深4~5cm。灌浆期至
黄熟期,干干湿湿,以利养根保叶,增加光合产物,提高千粒重。抛秧稻在抛秧后2~3d不进水,以
利扎根立苗,如遇大晴天,可灌浅水,促早立苗。抛秧后如遇下雨,要及时排出,防积水漂苗。在立
苗后,薄水灌溉促分蘖,适时早晒田,多次轻晒,促进发根。后期水浆管理同常规。
6.2.5.3平衡配方施肥
6.2.5.3.1施肥原则:应符合NY/T496-2002的要求,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
通过土壤测试,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平衡施肥。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
超标的肥料;
6.2.5.3.2基肥:重施基肥,适当提高磷、钾肥的比重,以利改善品质。后期补施氮肥或根外追肥,
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和精米率;
6.2.5.3.3苗期:秧苗二叶一心时,用尿素25g/m2和过磷酸钙40g/m2兑清水浇施;
6.2.5.3.4大田期:分蘖肥一般不追,但苗情差的田块可每667m2施3~5kg尿素促平衡生长;
穗分化期(倒3~1叶期):每667m2追施尿素3kg,钾肥4~7kg;
齐穗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作粒肥。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0.1kg加水60kg根外追肥。
3
DB42/T710—2011
6.2.5.3.5不得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得使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的人
畜粪尿等有机肥料;
6.2.5.3.6选用的肥料应达到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满足无公害水稻对肥料的要求。
6.2.6清除农田周围的病害寄主和带病虫的水稻残株枝叶及田埂、田间杂草。
6.3物理防治
6.3.1发现水稻病害中心病株,及时带出田外集中焚烧,防治水稻病害;
6.3.2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
6.4生物防治
6.4.1保护和利用水稻田生态环境中的有益天敌:通过选择对天敌伤害小的高效低毒化学和植物源农
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及释放
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6.4.2使用生物活体农药,如:BT、绿僵菌、白僵菌等。
6.5化学防治
6.5.1种群监测及防治指标
在化学药剂防治前,必须对防治对象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的结果确定防治时间、用药种类、剂量
等。
主要种群监测时间、方法、指标见附录A。
6.5.2化学农药使用原则
使用化学农药时,各地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施药量(浓度)和最多使用次数应符合GB4285
和GB/T8321.1~9的规定,详见附录C。水稻上登记的农药品种的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及毒
性情况详见附录D。
6.5.2.1允许使用的农药
a)杀菌剂:四氯苯酞、稻瘟灵、三环唑、多菌灵、敌瘟磷、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
氟酰胺、灭锈胺、恶霉灵、丁·戊·E二酸铜、稻瘟酯、咪鲜胺、多菌灵、菌核净、代森锌、异菌脲、
乙蒜素、戊唑醇、三氯异氰尿酸、甲基硫菌灵、福美双•菌核净、多菌灵•烯唑醇、多菌灵•福美双、多
菌灵•丙环唑、多菌灵•菌核净、多菌灵•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多菌灵•咪鲜胺、代
森锰锌•菌核净、噁霉灵•稻瘟灵、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多菌灵•乐果•三唑酮等。
b)杀虫剂:丁硫克百威、杀螟丹、杀虫环、毒死蜱、吡蚜酮、、丙硫克百威、多噻烷、异丙威、
仲丁威、噻嗪酮、噻嗪酮·异丙威、杀螺胺、四聚乙醛、敌百虫、杀虫双、苏云金杆菌、敌敌畏、氯
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丙溴磷、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烯定虫胺等。
c)除草剂: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二氯喹啉酸、丁草胺、异丙甲草胺、苯噻酰草胺、氰氟草酯、
五氟磺草胺、丙草胺、禾草丹、噁草酮、环庚草醚、双草醚、乙氧氟草醚、丙草胺+安全剂(扫弗特)、
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哌草丹、禾草敌、异噁草酮、莎稗磷、灭草松、乙氧磺隆、四唑嘧磺隆、环
丙嘧磺隆、醚磺隆、莎稗磷·乙氧磺隆、苄嘧磺隆·禾草丹、禾草特·西草净、苯噻酰·苄嘧·禾草
丹、二氯•苄、苯噻•苄、二氯•吡、苄•丁、苯噻·吡嘧、苄·丙、苄·2甲4氯等。
6.5.2.2禁止使用的农药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
治螟磷、内吸磷、硫环磷、灭多威、氧乐果、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
苯线磷、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敌枯双、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杀虫脒、除草醚、艾氏剂、狄
氏剂、汞制剂、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砷类、铅类及菊酯类农药等,以及其他高毒、高
4
DB42/T710—2011
残留和未在水稻上登记的农药。
6.5.3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6.5.3.1加强病虫草害种群监测,达到防治指标(附录A)的应及时对症施药;
6.5.3.2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中每种每年最多使用2次。允许使用的农药,最后一次施药时间应距收
割期20d以上;
6.5.3.3选取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的混用,以减少用药次数,避免或延缓病虫草产生
抗性;
6.5.3.4严格按规定剂量施用,喷雾时力求雾滴均匀周到。
7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要点
根据水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制定水稻田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要点见附录B。
5
DB42/T710—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
表A.1给出了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
表A.1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
防治对象发生危害时期危害特点防治指标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
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
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
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
在水稻苗期,病叶率
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
达1%时用药;
水稻稻瘟病整个生育期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
破口期用药防治稻
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
穗瘟
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
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
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
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病菌自稻苗叶部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的叶枯型
症状。自根、茎的伤口侵入引起的青枯凋萎型症状。
侵害穗部引起枝梗和颖壳变色。叶枯型症状多在叶
片两侧出现不规则水渍状坏死斑,逐步向下扩展,初
水稻白叶枯病整个生育期病叶率1%时防治
为黄白色,后为灰白色或枯白色,边缘波纹状,病斑上
有时有蜜黄色菌脓外溢。在抗病品种上病斑短小不
扩展,与健部交界处常有黑褐色边纹,在感病品种上,
病斑扩展快,下伸至叶鞘部。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
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
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病丛率达15%时防
水稻纹枯病水稻苗期~穗期。
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治
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
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病株明显矮缩,呈丛状,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变短,
僵直,叶色浓绿,病叶及叶鞘的叶脉间可出现乳白
水稻病毒病苗期~成熟期色虚线状条点,心叶抽伸缓慢,分蘖期发病不能抽病丛率达5%时防治
穗或抽穗而结实不良,抽穗期发病抽出的穗呈包颈
穗或半包颈穗,穗短小,大多不能正常形成籽粒。
6
DB42/T710—2011
表A.1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续)
防治对象发生危害时期危害特点防治指标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
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
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
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发病,
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
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
水稻恶苗病水稻苗期~抽穗期病株率达5%时防治
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
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
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
菌子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
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
缝处生淡红色霉。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
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
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
逐渐膨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的孢子珠,包
稻曲病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破口期前2~3d防治
裹颖壳,近珠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
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发病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QJ 1628-1989 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浆冲击感度测定方法 1989-01-13
- HG/T 2467.2-2003 农药乳油产品标准编写规范 2004-01-09
- QB/T 1433.8-2005 饼干 蛋圆饼干 2005-03-19
- QB/T 1865-1993 胶印轮转油墨(黑) 1993-11-13
- QJ 1145.28A-2007 焊接夹具零件及部件 第28部分:钩形侧压夹紧器 2007-05-22
- HB 6140.7-1987 金属薄板成形性试验方法 扩孔试验 1987-09-18
- HB 2784-1976 锥柄工具用浮动夹头 1978-05-24
- YB/T 5133-2007 手表用不锈钢冷轧钢带 2007-01-25
- JJG(交通) 092-2009 李氏密度瓶检定规程 2009-07-23
- QJ 1852-1990 单级谐波齿轮减速器通用技术条件 199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