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9年11月
-
2017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59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191—2017
代替WS191—1999
软下疳诊断
Diagnosisforchancroid
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WS/T19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191—1999《软下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191—1999
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191—1999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标准性质由强制性改为推荐性。
——标准名称改为“软下疳诊断”;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见第2章);
——删除了治疗原则(见1999年版的第3章);
——删除了临床治愈(见1999年版的第4章);
——删除了管理及预防(见1999年版的第5章);
——删除了附录A中荧光抗体染色法(见1999年版的A.5);
——增加了附录A中碱性磷酸酶试验(见A.4.5);
——删除了附录B软下疳治疗方案(见1999年版的附录B);
——增加了附录B运送和分离杜克雷嗜血杆菌常用培养基(见附录B);
——增加了附录C软下疳简介(见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淑贞、王千秋、苏晓红、蒋娟、龚向东、龚匡隆、骆丹、周平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S191—1999。
I
WS/T191—2017
软下疳诊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下疳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软下疳的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软下疳chancroid
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所致的生殖器部位疼痛性、溃疡性性传播疾病,常合并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
病变。
2.2
杜克雷嗜血杆菌haemophilusducreyi
杜克雷嗜血杆菌为兼性厌氧菌,无运动能力,无芽胞,革兰染色阴性,短杆状,两端钝圆,长1.6µm~
2µm,宽0.5µm,大多数在细胞外呈链状或鱼群状排列,少数在细胞内呈团状分布。
3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4诊断依据
4.1流行病学史
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
4.2临床表现
潜伏期3d~14d,平均4d~7d。
皮损初发为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1d~2d后迅速变为脓疱,2d~3d内脓疱破溃形成疼痛
性溃疡。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基底覆以脓性分泌物,除去渗出物,基底为血管丰富的肉芽
组织,有触痛,易出血;皮损周围可出现卫星状溃疡。溃疡可在1月~2月内愈合,残留瘢痕。
男性好发于冠状沟、包皮、龟头、阴茎干、会阴及肛周等处;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
口、阴道壁、宫颈、会阴和肛周等处。
1
WS/T191—2017
原发损害出现后的1周~2周内,约50%患者出现急性疼痛性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表现为腹股
沟和股淋巴结疼痛性肿大,常为单侧,也可双侧受累。肿大的淋巴结常有波动感,可自然破溃流脓,形
成一长而窄的浅溃疡。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
4.3.1显微镜检查
临床溃疡分泌物标本涂片革兰染色,查见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见附录A的A.2)。
4.3.2培养
临床溃疡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培养基制备参见附录B),生化鉴定为杜克雷嗜血杆菌(见A.3和A.4)。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4.2,同时有或无4.1及4.3.1,并符合:(1)发生7d以上的溃疡,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溃疡
组织液查不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2)临床上排除溃疡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
HSV-PCR检测或HSV抗原检测阳性。
5.2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4.3.2与5.1。
6鉴别诊断
软下疳应与一期梅毒的硬下疳、生殖器疱疹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进行鉴别诊断(参见附录C的
C.5)。
2
WS/T191—2017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杜克雷嗜血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A.1标本采集
A.1.1取材工具
棉拭子或藻酸钙拭子。
A.1.2取材部位
生殖器溃疡或有波动感的肿大淋巴结。
A.1.3皮肤黏膜损害取材
用无菌棉拭子轻轻擦去溃疡表面的痂皮和污物,再用拭子采取分泌物,从溃疡基底部或边缘取材,
做涂片检查或培养。
A.1.4淋巴结取材
选有波动的淋巴结,消毒淋巴结表面皮肤,用无菌干棉球擦干。用1mL无菌注射器配12号针头,吸
取生理盐水0.25mL~0.5mL,以无菌操作穿刺淋巴结并注入盐水,再吸入注射器内,反复2次~3次后,
取抽吸液做涂片检查或培养。
A.2显微镜检查
A.2.1材料
光学显微镜、无菌拭子、载玻片、注射器、生理盐水。
A.2.2方法
将标本均匀轻轻地涂在干净的玻片上,然后在空气中干燥,火焰固定。
A.2.3革兰染色
操作步骤如下:
a)将经过固定的涂片铺满结晶紫溶液,染30s~60s,迅速在流水中洗净。
b)用碘液铺满涂片,染30s~60s,用流水洗净。
c)用丙酮-乙醇液脱色,直到涂片无紫色脱下为止。通常要10s~20s,取决于涂膜的厚薄。避
免脱色过分,否则革兰阳性菌可误认为阴性菌。很快在流水中淋洗停止脱色,将过量的水用吸
水纸吸干。
d)用复红液复染1min,用流水淋洗,用吸水纸吸干。
A.2.4结果及解释
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ACM 1066.2-2018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 2018-09-17
- T/CATE 0004-2023 老年睡眠障碍监测与数据采集管理技术规范 2023-09-21
- T/CACM 1290-2019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肱骨干骨折 2019-01-30
- T/WHAS 0007-2020 健脾生血颗粒 2020-11-30
- T/CACM 1021.59-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沉香 2018-12-03
- T/CVMA 39-2020 猫冠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 2020-12-22
- T/CACM 1020.84-2019 道地药材 第84部分:建神曲 2019-08-13
- T/GDACM 0124-2024 脑卒中中医居家护理服务规范 2024-01-18
- T/SFYJK 001-2022 产后腹直肌分离诊疗专家共识 2022-08-09
- T/CMPMA 001-2018 现代医药物流储运管理规范 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