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680-2011 公路桥梁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42/T 680-2011 Road bridg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42/T 680-2020 | 页数:4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680-2011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1-05
实施日期
2011-02-18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4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260

K09

备案号:30811-2011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680—2011

公路桥梁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testcodefor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ofhighwaybridge

2011-01-05发布2011-02-18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2/T680—2011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5

4.1新(改、扩)建桥梁及设施防雷装置检测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5

4.2实施桥梁防雷装置检测前应检查以下文件........................................................................................5

4.3检测机构和人员要求.............................................................................................................................5

4.4基本要求与检测程序.............................................................................................................................5

5检测类型及方法.............................................................................................................................................6

5.1检测类型.................................................................................................................................................6

5.2检测方法.................................................................................................................................................6

6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7

6.1桥体.........................................................................................................................................................7

6.2机电系统...............................................................................................................................................11

6.3测试阻值的要求...................................................................................................................................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雷电防护区划分......................................................................................................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原始记录表.............................................................................17

附录D(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跟踪检测原始记录表.............................................................................25

附录E(规范性附录)防雷装置技术要求.................................................................................................33

附录F(资料性附录)接地电阻的测量......................................................................................................36

附录G(资料性附录)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38

I

DB42/T680—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北省防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学良、刘学春、郭际东、何兵、史雅静、涂山山、张科杰、余田野、贺珊、

王小飞、邳莹。

II

DB42/T680—2011

引  言

鉴于桥梁的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已在湖北省内开展多年,而在该检测技术标准方面尚无相应的国家标

准和行业标准。为规范湖北省境内桥梁的防雷装置检测行为,给检测技术人员在检测工作时提供可靠的

依据,在引用和参考现行标准并认真分析桥梁防雷装置特点,结合防雷装置检测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本

标准。

III

DB42/T680—2011

公路桥梁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桥梁防雷装置检测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检测类型及方法、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内新(改、扩)建和已投入使用的悬索桥、斜拉桥和中下承式拱桥等桥梁防雷

装置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49.1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J04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QX/T85-2007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GB5034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50057、

GB50343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接闪器air-termination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GB50057-94,附录八]。

3.2

引下线down-conductorsystem

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GB50057-94,附录八]。

3.3

1

DB42/T680—2011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GB50057-94,附录八]。

3.4

接地体earthing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GB50057-94,附录八]。

3.5

接地线earthing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

体。

[GB50057-94,附录八]。

3.6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

[GB/T19663—2005,定义7.32]

3.7

接地电阻earthingresistance

接地导体与大地之间的电阻。

3.8

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

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3.9

人工接地体manualearthingelectrodes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称人工接地体。一般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二者

可以结合使用。

3.10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相互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雷装置。

3.11

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

将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到接地装置的一个系统。

3.12

2

DB42/T680—2011

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ial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

的金属带。

3.13

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main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3.14

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ocal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3.15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电涌保护

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电涌保护器、天馈电涌保护器和信号电涌保护器。

3.16

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creen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3.17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是一种干扰源。本规范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

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电磁辐射干扰。

3.18

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3.19

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checkandmeasure

对高速公路建筑物、机电系统、加油加气站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查、测量和信息综合处理的全过程。

3.20

人工接地网manualearthingnet

人工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用作接地的构成网状的金属导体。

3.21

索塔cablebentower

悬索桥或斜拉桥支承主索的塔形建造物。

3.22

3

DB42/T680—2011

锚碇anchor

一般指主缆索的锚固系统。包括锚块、鞍部及其他附属构造的锚体和基础的总称。

3.23

吊索suspender

将悬索桥主缆与主梁相联系的受拉构件。将主梁承受的恒荷载及活荷载传递给主梁。

3.24

索夹cableclamp

将悬索桥吊索与主缆连结的夹箍式构件。

3.25

加劲钢箱梁stiffenedsteelboxgirder

支承桥面,与桥面结合成一体并将恒荷载及活荷载通过吊、拉索传递给索塔或通过梁底支座传递给

墩台的钢制箱形构件。

3.26

拉索maincable

承受拉力并作为主梁主要支承的结构构件。

3.27

索鞍cablesaddle

在悬索桥索塔顶部设置的鞍状支承装置。

3.28

上部结构upsidestructure

桥梁支座以上或无铰拱起拱线以上跨越桥孔部分的总称。

3.29

下部结构undersidestructure

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桥墩、桥台和基础的总称。

3.30

拱圈archring

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承受桥上传来的全部荷载,并通过它把荷载传递给墩台和基础。

3.31

桥台bridgeabutment

衔接桥梁和两岸接线路提的构造物。

4一般规定

4

DB42/T680—2011

4.1新(改、扩)建桥梁及设施防雷装置检测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书;

4.2实施桥梁防雷装置检测前应检查以下文件:

——防雷装置的图纸审查合格,并具有设计核准书;

——防雷装置的隐蔽工程跟踪检测资料,并具有相关证明资料。

4.3检测机构和人员要求

——对桥梁防雷装置实施检测的单位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检测资质。防雷检测人员应具有防雷检

测资格证。

——现场检测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测人员承担。检测人员在进行检测工作时,应执行桥梁作

业的有关规定。

4.4基本要求与检测程序

4.4.1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参照附录A提供的框图进行。

4.4.2现场防雷环境和有关资料的调查,应包含下列内容:

——根据GB50057第二章的规定,划分防雷等级;

——根据本标准附录B规定,划分雷电防护区;

——检查被检测场所的防雷设计、施工资料,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防直接雷击、防雷电感

应、防雷电波侵入措施;检查接闪器、引下线的安装和敷设方式;检查接地形式和等电位连接

状况等;

——检查及了解供电制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

4.4.3检测前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应符合被检场所的使用规定,保证其在计量合格证有

效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对有精度要求的参数检测,现场检测的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的精度指标,

宜比标准要求参数的精度要求高一个等级。

4.4.4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应在无降雨、无积水和非冻土条件下进行。

4.4.5检测的原始数据,应记在专用的原始记录表中相应栏目,定期检测参照附录C提供的表格填写,

新(改、扩)建桥梁检测参照附录D提供的表格填写。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清

楚,严禁涂改;改错应划一条斜线在原有数据上,并在其右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原始记录必须有检测人

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4.4.6对检测数据应逐项对比、计算,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给出所检测项目的评定结论,编制检测报告。

4.4.7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按照有关规定归档。

5检测类型及方法

5.1检测类型

5.1.1定期检测

5.1.1.1对于已投入使用桥梁的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测。查看该桥《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书》,

或上一年《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书》,并做好历史检测资料的记录。

5

DB42/T680—2011

5.1.1.2对桥梁安装的接闪器、桥面金属构件(灯杆、拉索等)、电涌保护器等与引下线或等电位接

地端子进行等电位连接检测;对桥面伸缩缝等处的等电位软连接带进行等电位连接测试;对安装电涌保

护器进行外观检查,对其启动电压、漏电流进行测试。大桥的接地电阻测量,宜根据桥梁每一接地装置

或桥墩直径大小选用检测仪器,当接地装置地网直径或桥墩直径不大于10m时,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进

行测量并记录,计算出并联接地电阻;当其超过10m时,使用大型地网检测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计算

出其并联接地电阻。

5.1.1.3对检测数据与历史检测记录进行比较和计算,出具《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书》。

5.1.1.4桥梁的防雷装置,应实行定期检测制度每年检测一次。

5.1.2跟踪检测

5.1.2.1根据桥梁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查看桥梁防雷装置施工工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

行;查看桥梁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隐蔽部分防雷装置相关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查看安装的防雷装置,

其材料规格、性能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做好记录。

5.1.2.2大桥的接地电阻测量,宜根据桥梁每一接地装置或桥墩直径大小,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或大

型地网检测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计算出其并联接地电阻。

5.1.2.3对安装的电涌保护器进行外观检查,对其启动电压、漏电流进行测试并检测与等电位接地端

子的等电位连接。

5.1.2.4检测完成后应出具《新建桥梁防雷装置检测报告书》。

5.1.2.5对新(改、扩)建桥梁,应根据工程进度实行跟踪检测制度。

5.2检测方法

5.2.1目测

查看桥梁设施防雷装置的安装工艺、焊接状况、防腐措施、线缆敷设情况等项目,记录在原始记录

表中。

5.2.2器测

5.2.2.1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使用多功能地阻测试仪或综合测试仪,测量土壤电阻率。

5.2.2.2接闪器高度的测量

使用光学经纬仪或激光测距仪,测量接闪器高度。

5.2.2.3材料规格的测量

使用游标卡尺、直尺和测厚仪,测量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的直径、长宽、厚度等。

5.2.2.4连接状况的测量

使用等电位连接电阻测试仪或微欧计,测量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干线

的电气连接及法兰跨接的过渡电阻。

5.2.2.5电涌保护器的测量

——检查SPD的安装场所应与使用环境要求相适应。

——检查桥梁及其附属工程供电变压器高、低压端均应安装适配的防雷电波侵入装置。

——检查低压配电线路应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如条件限制,可采用架空线,并应使用一

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设长度不小于15m,且在架空线与电缆转

接处应装设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6

DB42/T680—2011

——检查多级SPD之间的间距。在电源或信号线路上安装多级SPD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应按

生产厂提供的试验数据。如无试验数据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小于

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小于5m,长度达不到要求应加装退耦元件。

——检查SPD的工作状态。SPD的状态指示器应与生产厂说明相一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SPD连接线的安装工艺。SPD两端的连接线应平直,其长度不超过0.5m,连接线的截面

积应符合附录E表E.3的要求。

——测试SPD接地线的接地电阻。

5.2.2.6接地电阻的测量

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或大型地网测试仪,测量防雷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5.2.2.7辅助项目的测量

使用卷尺测量被测装置的长、宽、高度及周长等。使用温/湿度表、万用表等辅助测量工具,测量

场所环境条件。

6检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6.1桥体

6.1.1接闪器

6.1.1.1检查桥梁接闪器的材质、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与引下线的焊接工艺、防腐措

施、保护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并符合附录E表E.1的要求。接闪器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

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

6.1.1.2检查索桥、斜拉桥的索塔顶部应安装接闪装置,避雷针应有效的保护索塔顶部,避雷网(带)

应明装,网格尺寸不大于5m×5m或6m×4m。

6.1.1.3检查索桥主钢缆外沿和斜拉桥索塔两边最外缘或最上缘的斜拉索应架设避雷带,并考虑避雷

带热膨胀系数影响。

6.1.1.4检查中、下承式拱桥应沿其拱圈安装避雷带,在拱圈顶部设置避雷针,避雷针高度不小于3m,

避雷带应在拱脚附近直接与引下线相连。

6.1.1.5检查桥梁接闪器上不应绑扎或悬挂各类电源线路、信号线路。

6.1.1.6测试桥梁接闪器与每一根引下线的电气连接。

6.1.1.7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斜拉索两端钢套筒分别与桥面接地干线和主塔接

地引下线可靠焊接,形成良好电气通路。

6.1.2其他

检查安装在桥梁顶部的卫星接收器、航空障碍灯等具有接闪功能的设备,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节日彩灯沿避雷带平行装设时,避雷带的高度应高于彩灯顶部100mm。

6.1.3引下线

6.1.3.1检查桥梁引下线的设置、材质、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焊接工艺、防腐措施应

符合附录E表E.2的要求。

6.1.3.2检查桥梁的防雷引下线应满足下列条款:

——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钢筋没有整体贯通时,应分别设置可供连接的预留端子,且连接不少于两

处,连接引下线应有一定的冗余量;

——利用作为防雷引下线的钢筋之间应采用焊接;

7

DB42/T680—2011

——除竖向钢筋外,水平钢筋和斜劲之间的连接不使用电渣压力焊;

——引下线钢筋接头若不采用电渣压力焊时,宜采用双面焊,其焊缝长度不小于6倍的钢筋直径;

当双面焊缝困难时,可采用单面焊,其焊缝的长度不小于12倍的钢筋直径;

——沿钢筋方向每隔6m应用箍筋将被利用作为引下线的钢筋连接起来;

——主梁结构内的钢筋应保证纵横向的电气贯通;遇伸缩缝处应通过预留钢筋将两梁端之间或梁端

与桥台背墙之间的钢筋连通;

——梁(或板)与立柱(或竖墙)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框架结构,其柱内被利用为防雷引下线的竖向

钢筋在柱、梁连接处应与梁内的水平钢筋焊接贯通。梁内纵向钢筋应每隔12m用箍筋连接。

6.1.3.3检查明敷引下线必须调直后方可进行安装,其路径应尽可能短而直、无急弯,当与支架焊接

时,应作防腐处理,且无遗漏。

6.1.3.4检查引下线的上部应与接闪器焊接,下部与接地装置焊接。

6.1.3.5检查引下线敷设应平整竖直,转弯处不应为锐角或直角。利用钢筋做引下线与水平钢筋有交

叉的,应用直径不小于10mm的圆钢作钝角跨接,且焊接连通。

6.1.3.6检查桥梁引下线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

6.1.3.7检查当桥梁利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作引下线或专设引下线时,其钢筋(Φ≥16mm)的数量

不得少于4根,并应设置防雷测试点。

6.1.3.8检查悬索桥、斜拉桥索塔部分接闪装置的引下线数量不少于2根。

6.1.3.9检查各类信号线路、电源线路与引下线之间距离,水平净距不小于1m,交叉净距不小于0.3m。

6.1.3.10检查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附录E表E.2的要求。

6.1.3.11按附录F提供的测试方法,测试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设有断接卡的引下线,每次检测应

断开断接卡测量其接地装置电阻。

6.1.4接地装置

6.1.4.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接地形式、接地体材质、防腐措施、取材规格、截面积、厚度、

埋设深度、焊接工艺以及与引下线连接应符合附录E表E.2的要求。

6.1.4.2检查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与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附录E表E.2的要求。

6.1.4.3检查桥梁主桥、引桥的桥墩基础、椎体护坡基础、桥台基础等与大地相连的结构钢筋网均可

作为防雷接地装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其中,利用桥梁自身结构基础钢筋网用作

接地装置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敷设在基础混凝土中被利用作为接地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单桩不得少于4根;

——基础混凝土中被利用作为接地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应每隔不小于6m用箍筋焊接一次。

6.1.4.4检查接地装置与室内总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的截面积,铜质接地线不小于50mm2,钢质接

地线不小于80mm2。

6.1.4.5检查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采用TN交流配电系统时,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应采用TN-S接地型式。

6.1.4.6检查设置在水位线以下人工接地网和接地线应采取有效防腐措施。

6.1.4.7测试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

6.1.5等电位连接

6.1.5.1检查在直击雷非保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

装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材料规格应符合附录E表E.3的要求,并应与接地装置连接。

6.1.5.2检查等电位连接导体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可靠连接。

6.1.5.3检查等电位连接端子表面应无毛刷、明显伤痕、残余焊渣,安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绝

缘导线的绝缘层无老化、龟裂现象。

8

DB42/T680—2011

6.1.5.4检查防雷等电位连接端子板(铜或热镀锌钢)的截面不小于50mm2。

6.1.5.5检查等电位连接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等电位连接线和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宜采用铜质材料;

——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的截面不得小于所接等电位连接线截面;

——等电位连接线应有黄绿相间的色标,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上应刷黄色底漆并标黑色记号。

6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