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413-2013 黄芪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DB62/T 2413-2013 Artificial observation method for Huangqi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4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413—2013
黄芪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ThemethodofartificialobservationofAstragaluspilosulaintheperspectiveof
agrometeorology
2014-01-07发布2014-02-01实施
发布
DB62/T2413—2013
目次
前言.................................................................................Ⅱ
引言.................................................................................Ⅲ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观测的组织........................................................................2
4发育期观测........................................................................3
5生长状况测定......................................................................4
6干物质重量测定....................................................................5
7地温测定..........................................................................6
8产量结构分析......................................................................6
9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7
10主要田间工作记载................................................................10
11观测记录薄、表的填写............................................................12
12土壤水分........................................................................15
13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的填写....................................................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气簿表填写格式.................................................19
参考文献............................................................................28
I
DB62/T2413—2013
前言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定西市气象局、陇西县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巧珍、孙润、乔艳君、王艳斌、张秀云、常自清、周宝鹏。
II
DB62/T2413—2013
引言
本标准是气象台站进行黄芪农业气象人工观测的技术规定和业务规则,是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
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保障,是黄芪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通过
黄芪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记载,可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黄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
质的影响,对科学指导黄芪生产布局、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II
DB62/T2413—2013
黄芪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芪生长过程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
本标准适用于黄芪的农业气象人工观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观测地段Observationsite
黄芪生育状况观测的地块。
2.2
发育期观测Observationofdevelopmentstages
根据黄芪植株外部形态变化,观测记载从移栽到收获的各发育期出现的日期。
2.3
生长状况评定Assessmentofgrowthstatus
根据黄芪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素,综合目测评定黄芪群体生长状况。
2.4
植株密度测定Determinationofplantdensity
对单位土地面积上黄芪植株数量进行测定。
2.5
大田生育状况Situationofcropgrowthinfiled
综合反应本区域县(市、区)不同生产水平田地上的黄芪生长状况。
2.6
农业气象灾害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disaster
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农业减产、耕地和农业设施损坏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
2.7
单作Monocropping
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
2.8
间作Intercropping
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两种或以上关系比较协调的作物,即播种期、生育期、收获期基本相同或略有
差别的作物。
2.9
套种Interplanting
指在同一地块上,在前作物生长期中把另一种生长季不同的作物套在前作物行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2.10
1
DB62/T2413—2013
穴播Bunchplanting
指在播种或移栽行上,每隔一定距离开穴播种或移栽。
3观测的组织
3.1观测的基本要求
3.1.1平行观测
一方面观测黄芪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土壤温度、湿度等要素),另一方面观测黄芪的
生育进程、生长状况、产量与品质形成。
3.1.2点面结合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又要在黄芪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
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1.3规章制度
明确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观测人员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
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迟测、早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
3.2观测地段
3.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观测地段应符合以下原则和要求:
a)观测地段须具有代表性。地段要代表当地一般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
制度,并保持相对稳定。为使观测资料具有连续性,可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选定多个观测地段
并进行编号,每年的黄芪观测都在这些地段进行。为增强观测的代表性,应在所在的县(市、
区)区域内增加观测调查点。
b)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hm 2,不小于0.1hm2。确有困难可选择在黄芪成片种植的地块上。
c)观测地段应尽量避免小气候影响,观测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铁路)、水塘等应
在20m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
d)黄芪大田生育状况调查点,应选择能反映全县(市、区)黄芪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
地块,并保持相对稳定。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地块上进行。
e)选择黄芪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并应保持相对稳定。
3.2.2观测地段分区
将观测地段按其地块形状分成大致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
进行。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点的分布示意图。
3.2.3观测地段资料
3.2.3.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的内容
示意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该站所有黄芪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b)气象站的位置;
2
DB62/T2413—2013
c)气候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
铁路、公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d)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位置。
3.2.3.2观测地段说明
对所选定的观测地段逐一编制地段情况说明,内容包括:
a)地段编号。
b)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c)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公顷)。
d)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e)地段环境条件。与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f)地段的种植制度。包括熟制、前茬作物和间套作物名称等。
g)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h)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2m”或“<2m”。
i)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力(上、
中、下)情况。
j)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约高于当地近几年平均产量的20%为
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低
于平均产量20%为下。
3.2.3.3观测地段资料存档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和地段情况说明,按照台站基本档案的有关规定存档,观测地段如重新选
定,应编制相应的地段资料。
4发育期观测
4.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
4.1.1观测品种
观测的黄芪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应记载黄芪的熟性、大田栽培方式等。
4.1.2移载期要求
移栽期应选在当地适宜或普遍移栽时期。如因气候原因或耕作改制,当年移栽普遍提早或推迟,黄
芪的移栽也应随之提早或推迟。
4.1.3观测次数和时间
4.1.3.1黄芪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
4.1.3.2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
测,临近发育期恢复隔日观测。
4.1.3.3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
4.2观测地点的选定
3
DB62/T2413—2013
4.2.1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
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
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m,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切
勿将测点选在地头、道路旁和入、排水口处。
4.2.2选定时间:一般在黄芪返青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
4.2.3测点面积: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
4.2.4观测植株选择: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
4.3发育期的确定
4.3.1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某一发育期。地段黄芪群体进入发育期,
是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进入某一发育期的株数第一次大于或等于
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发育末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
止。
4.3.2发育期百分率计算。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求出百分率,记载
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时,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观测穴内的总株数。计算公式:
进入发育期的株数
发育期百分率(%)100%………………(1)
观测总株数
4.3.3特殊情况处理:
a)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的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到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观测3
次总增长量不超过5%为止,因气候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
b)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
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并分析记载原因;
c)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d)固定观测植株失去代表性,应在观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
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e)在规定观测时间遇到有妨碍进行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
测。如出现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进入始期、普
遍期或末期的日期;
f)以上情况出现或处理情况应记入备注栏。
4.4黄芪观测的发育期及其标准
移栽期*:黄芪春季移栽的日期。
返青期*:移栽后新的生长点露出地面1.0cm。
分枝期:在主茎下部叶腋间出现侧芽,长约1.0cm。
现蕾期:植株顶部出现花蕾。
开花期:主茎花蕾上有花开放。
结荚期:落花后,开始形成幼荚,长约2.0cm。
种子成熟期*:荚果变干,籽粒变硬,且籽粒颜色为黑褐色。
可收期*:一般在10月下旬霜降前后,土壤冻结前,黄芪地下药根停止时为可收期。
注:标有*的项目为目测项目,观测以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为准。
5生长状况测定
4
DB62/T2413—2013
5.1测定时期和项目
在现蕾和开花普遍期测定黄芪高度;在返青和可收期测定黄芪的密度。
5.2生长高度的测定
植株生长高度是衡量黄芪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在黄芪生育期间,于现蕾普遍期和开花普遍期进行
测量高度:
a)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测点须距田地边缘2m以上。
b)植株选择:每个测点连续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个别植株因折断或死亡时,应补选。测
点中有3株或3株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则该测点植株应全部另选,并在备注栏注明。
c)测量方法: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以cm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
整数记载。
5.3植株密度测定
5.3.1基本原则
在返青和可收期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以每m2株数表示。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
二位小数。
5.3.2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
此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m以上。如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5.3.3密度测定方法
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以每平方米株数表示。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
a)1m内行数:每个测点量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以m为单位取二位小数(即cm),
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m内行数。
b)1m内株数:每个测定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测量方法同1m内行数测定),数出其中的株
数,各测点株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 1米内株数。
c)1m2的株数:1m2的株数=平均1m内的行数×平均1m内的株数。
5.4生长状况评定
5.4.1评定时间和方法
在黄芪的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评定。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黄芪为对象,与较大范围对比、历年与当
年对比,综合评定黄芪生长状况的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
要注明原因。
5.4.2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
5
DB62/T2413—2013
表1生长状况评定标准
苗情类别评定标准
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
一类
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植株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植株遭受病
二类
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植株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密度不均匀,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垄严重。病虫害或气象
三类
灾害对植株有明显的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5.5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5.5.1观测调查地点
在全县区域内,黄芪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
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也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
5.5.2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
在观测地段黄芪进入七叶一心期的发育普遍期后3天内进行。观测调查黄芪所处的发育期、高度、
密度。
5.5.3调查方法
各项调查方法参照本标准有关规定进行。其中调查黄芪所处的发育期是按未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
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进行目测记载。每个调查点可只取两个重复。
移栽期、可收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
6干物质重量测定
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a)黄芪干物质重量的测定是从分枝期开始到可收期的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在每个测点选取具
有代表性的1株共4株,沿地面剪下,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植株体内水分蒸发,再将地下部
分挖出,擦净泥土,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植株体内水分蒸发,取样结束后拿到室内,将地上
和地下部分分别用感量0.01克的电子天平称其鲜重进行记录,并分别装入牛皮纸袋中。
b)样本烘干、称重:将样本袋放入恒温干燥箱内加温,第一小时温度控制在105℃杀青,以后维
持在80℃恒温下6—1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称重,以后每小时称重一次,当样本前后两次重量
差≤5‰,该样本不再烘烤。药根可在称其鲜重后切片易烤干。
c)计算:
1)株总重(g):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干重除以样本数4,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合计为
株鲜、干重。
分茎叶、药根或株鲜重分茎叶、药根或株干重
2)茎叶、药根或株含水率100%………(2)
分茎叶、药根或株鲜重
本次测定茎叶、药根或总干重前一次茎叶、药根或总干重
3)生长率………(3)
两次测定间隔日数
6
DB62/T2413—2013
7地温测定
从黄芪移栽到收获期间的每个发育普遍期,连续测定3天5cm、10cm、15cm、20cm地温,要求每天
8h、14h、20h前10min采用便携式测温仪进行测定、记录。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选用自动土壤温度仪
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8产量结构分析
8.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
8.1.1产量结构分析的时间
在黄芪收获期,收获前在观测地段4个区取样,先进行数量和长度测定,并及时进行产量分析。要
十分注意样本的保管。
8.1.2分析项目
表2黄芪产量结构分析项目、单位及精度
项目主根长(cm)主根粗(mm)单株根鲜重(g)单株根干重(g)理论产量(g/m2)
精度测量1,平均0.1测量1,平均0.10.10.10.01
8.1.3理论产量(g/m2):观测地段理论产量和实产
理论产量为分析计算产量,以g/m2表示,取二位小数。
地段实产,需在黄芪成熟后单独收获,或取约100m2(每区约25m2,根据株、行距计算实际面积)
单收、称重,计算1m2产量。地段实产面积以m2为单位,取一位小数。地段产量以g/m2为单位,取二
位小数。
8.1.4仪器及用具
天平:感量为0.5~1g,称重 5~10kg的天平一台。
游标卡尺。
收获、盛放、加工等所需的工具。
8.2黄芪产量结构分析
8.2.1取样
10月中旬左右,当黄芪叶片变黄时抢在土壤冻结前收获,可收前3d,先割去地上茎叶,留3cm左
右的短茬,在每个小区连续逐行逐株取10株,4个小区共40株,避免挖断根或漏挖。
8.2.2分析步骤和方法
步骤如下:
a)将泥土洗净,称其鲜重;
b)主根长(cm):逐株量取样本的主根长度,求出平均;
c)主根粗(mm):将洗净的样本逐株测量主根最粗部分的最大直径,求出平均;
d)单株根鲜重(g):40株总重量÷40=单株平均鲜重;
e)单株根干重(g):待晾阴干后,称量40株总重。平均单株根干重=40株总重量÷40;
7
DB62/T2413—2013
f)理论产量(g/m2):单株根干重×收获期1m2株数。
根粗测定方法是量取主根的最粗部位的最大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定,以mm为单位,取整数。
注:发育期、密度均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穴播作物规定的方法进行。
9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
9.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9.1.1观测的范围
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水分因子异常引起,如农业干旱、洪涝、渍害、雹灾、连阴雨等;温度异常引
起,如低温冷害、霜冻、冻害、雪害、高温热害等;风引起,如风灾;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如干热
风等。本标准观测的重点是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农业气象灾害。
a)干旱: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正
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减产的气候现象。发生在黄芪水分临界期的干旱,对产量影响
最大。应特别注意其水分临界期的干旱观测。
b)洪涝:由于大雨、暴雨引起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或因雨量过于集中,
农田积水造成的洪灾和涝灾。
c)渍害(湿害):由于长期阴雨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使黄芪根
系通气不良,致使缺氧引起作物器官功能衰退和植株生长发育不正常。
d)连阴雨:较长时期的持续阴雨天气,日照少、空气湿度大,影响黄芪的正常生长或收获。
e)风灾:由于大风对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和生理危害、土壤风蚀沙化、损坏农业生产设施等。
f)雹灾:降雹给黄芪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机械破坏作用使作物叶片、茎秆等遭受损伤。此
外,冰雹的机械损伤引起黄芪各种生理障碍等间接危害。
g)低温冷害:在黄芪生长期内,由于黄芪连续处在低于其生育适宜温度或受短期低温的影响,生
育推迟,甚至发生生理障碍造成减产。冷害一般在外观上不明显,不易引起注意,故称“哑巴
灾”,需认真观测。
h)霜冻:是指在黄芪生长期内,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短时下降到0℃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
形成冰晶,造成黄芪受害或死亡的低温冻害。
i)雪灾:由于积雪而使黄芪遭受机械损伤、受冻而造成的灾害。
j)高温热害:在黄芪生长期内,由于黄芪连续处在高于其生育适宜温度或受短期高温的影响,叶片
变黄早衰,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损害。
9.1.2观测的时间和地点
9.1.2.1观测时间: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观测。从黄芪受害开始至受害症状不再加重为止。
9.1.2.2观测地点:一般在黄芪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进行,重大的灾害,还要做好全县(市、区)范围
的调查。
9.1.3观测和记载项目
包括:
a)农业气象灾害名称、受害期。
b)天气气候情况。
c)受害症状、受害程度。
d)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地段代表灾情类型。
8
DB62/T2413—2013
e)地段所在乡(镇)受害面积和比例。
9.1.4受害期
9.1.4.1当农业气象灾害开始发生,作物出现受害症状时记为灾害开始期,灾害解除或受害部位症状
不再发展时记为终止期,其中灾害如有加重应记载。霜冻、洪涝、风灾、雹灾等突发性灾害除记载作物
受害的开始和终止日期外,还应记载天气过程开始和终止时间(以时或分计)。以台站气象观测记录为
准。
9.1.4.2当有的农业气象灾害(哑巴灾)达到当地灾害指标时,则将达到灾害指标日期记为灾害发生
开始期,并进行各项观测,如未发现黄芪有受害症状,并继续监测两旬,然后按实况做出判断,如判明
其未受害,则记载“未受害”并分析原因,记入备注栏。
9.1.5天气气候情况
灾害发生后,记载实际出现使黄芪受害的天气气候情况,在灾害开始、增强和结束时记载。
表3主要天气气候情况
名称天气气候情况记载内容
农业干旱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干旱期间的降水量和天数与历年比、地段干土层厚度(cm),土壤相对湿度(%)
洪涝连续降水日数、过程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及日期
渍害过程降水量、连续降水日数、土壤相对湿度(%)
连阴雨连续阴雨日数、过程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风灾过程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及日期
冰雹最大冰雹直径(mm)、冰雹密度(个数/m2)或积雹厚度(cm)
低温冷害不利温度持续日数、过程日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日期
霜冻过程气温≤0℃持续时间,极端最低气温及日期
冻害持续日数、过程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日期
雪灾过程降雪日数、降雪量、平均最低气温、最大积雪厚度和积雪持续时间
高温热害持续日数、过程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及日期
9.1.6受害症状
记载黄芪受害后的特征状况,主要描述受害的器官(根、茎、叶、花、块茎),受害部位(植株上、
中、下),并指出其外部形态、颜色的变化。根据以下特征,按实际出现情况记载并保存影像资料:
a)干旱
1)对移栽不利、返青缓慢不齐;缺苗、断垄;不能移栽、返青。
2)叶子上部卷起;叶子颜色变黄或变褐;叶子变软、白天萎蔫下垂,夜间可否恢复;叶子干
缩、脱落。
b)涝灾、渍害
洪水冲刷农田,田地内积水(日数和深度);植株被淹没状况(深度);土壤湿度情况;叶、茎、块
根变色枯萎霉烂。
c)连阴雨
连阴雨灾害受害症状与发生的时段有关。主要危害黄芪的播种、返青,影响黄芪药根形成、膨大及
糖分的积累和收获,并易诱发烂根的发生发展。
d)风灾
9
DB62/T2413—2013
黄芪叶子撕破,茎秆折断,植株倒伏,植株被吹走;表土被风吹走,露出植株根部;植株被风沙掩
盖;农业保护地设施等被风吹毁。
e)雹灾
1)叶子被击破、打落。
2)茎秆被折断、植株倒伏、死亡。
3)冰雹堆积植株遭受冻害;保护地段设施被毁。
f)低温冷害
1)低温冷害受害症状与发育的时段有关。幼苗期受害症状为幼苗叶子变红,有水渍状,幼苗
萎蔫。
2)黄芪开花期遭受低温冷害后,如有比较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可按观测实况记载。如受害
症状短期内难以辨认,可在低温出现达到当地冷害气象指标后,注意监测其变化趋势,同
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出其遭受低温冷害的时段和对生育抑制、延迟的程度,并记录。
g)霜冻
黄芪受霜冻危害症状的显现,往往滞后到温度开始回升以后,因此应在出现0℃以下温度时,密切
注意观察其受害症状,直到变化稳定后为止。
1)叶片呈水浸状,叶子凋萎、变褐、变黑,边缘、上部、中部叶子受害,受害部份呈黄白色。
2)茎秆呈水浸状、软化;茎和分枝变黑;上部、一半、到基部干枯。
3)花凋萎、变褐、脱落。
4)整株黄芪冻死。
h)雪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ASME 24-2022 淋浴水龙头主体铸件技术条件 2022-09-23
- T/CGA 003-2017 氰化铅锌金精矿 2018-01-01
- T/CISA 168-2021 用于制备还原铁粉的氧化铁皮技术规范 2021-12-24
- T/CEC 352-2020 输电线路铁塔用热轧等边角钢 2020-06-30
- T/CSTA 0037-2023 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产品质量分级和评价方法 2023-03-20
- T/CNIA 0129-2022 电动汽车用铝合金电池包下壳体 2022-01-11
- T/CRIA 26002-2021 钢帘线粘合试验用标准胶 2021-03-01
- T/CISA 218-2022 建筑结构用热轧纵向变厚度钢板 2022-07-08
- T/ZZB 2658-2022 电动工具用铝合金齿轮箱体 2022-03-28
- T/CNIA 0158-2022 镁及镁合金加工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