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6/T 14-2019 襄阳高香茶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DB4206/T 14-2019 Organic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Xiangya Tea in Xiangyang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保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谷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唐前勇、张耀华、程一方、罗敬东、刘兴乐、张雪莲、杨先强、蒋绍波、张于学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X55
DB4206
襄阳市地方标准
DB4206/T14—2019
襄阳高香茶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theproductionofXiangyanghigh-aromatea
2019-10-21发布2019-11-20实施
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06/T14—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地规划与建设....................................................................1
5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3
6病虫草害防治......................................................................3
7茶树修剪与采摘....................................................................4
8茶叶加工要求......................................................................4
9茶叶指标要求......................................................................6
10包装与储藏.......................................................................7
11质量管理及跟踪...................................................................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8
附录B(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和方法....................9
附录C(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茶场(园)农事活动记录.........................................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茶场加工记录...................................................13
附录F(规范性附录)襄阳高香茶主要茶类加工工艺.....................................14
I
DB4206/T1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保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谷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前勇、张耀华、程一方、罗敬东、刘兴乐、张雪莲、杨先强、蒋绍波、张于
学。
本标准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联系电话:0710-3018309;本标准在执行过
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联系电话:0710-3085001,邮箱:
nkyky701@163.com。
II
DB4206/T14—2019
襄阳高香茶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襄阳高香茶的基地规划与建设、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与采
摘、茶叶加工要求、茶叶指标要求、包装与储藏、质量管理及跟踪。
本标准适用于襄阳区域内有机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2003茶树种苗
GH/T1070-2011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1-2011茶叶贮存通则
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5196有机茶
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5199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襄阳高香茶
在本标准规定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表1规定的鲜叶为原料,按照附录F工艺加工制成,具有表
2规定襄阳高香茶品质特征的茶叶。
4基地规划与建设
4.1产地环境和范围
1
DB4206/T14—2019
4.1.1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99的规定。
4.1.2有机襄阳高香茶生产地域范围主要指襄阳市所辖保康县、南漳县、谷城县茶区,枣阳市吴店镇、
平林镇、王城镇和襄城区卧龙镇、隆中风景管理区等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规定的区域。
4.2基地规划与建设
4.2.1基地规划与建设应符合NY/T5197-2002中3.2.1、3.2.2的规定。
4.2.2有机茶产地应有一定种植规模,远离污染源和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生产茶园与交通干
线的距离应在1000m以上。
4.2.3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隔离带。
4.2.4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
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应控制在20%~30%为宜。可选择桂花、
香樟、板栗、核桃、银杏、桑树等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不宜种植速生杨等根系较大易感染病虫
害的树种。
4.2.5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4.2.6对坡度超过25°、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
4.2.7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
4.3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道路和水利系统的要求应符合NY/T5197-2002中3.3的规定。
4.3.2茶园灌溉水质标准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4.4茶园开垦
4.4.1茶园开垦应符合NY/T5197-2002中3.4.1、3.4.3的规定。
4.4.2新开垦茶园应选择土层深厚应≥80cm,排水透气性能好,地下水位在离地表100cm以下,耕层
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在5.0~6.5之间,以黄棕壤土类为宜。
4.4.3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25°之间的,应建筑等高梯级园地,坡度在
25°以上的一般不宜开垦新茶园。
4.5茶树品种与种植
4.5.1可选择鄂茶系列、福鼎大白茶、龙井43、乌牛早以及本地选育良种等适合襄阳茶区栽培的中小
叶茶树品种。
4.5.2种苗质量应符合GB11767-2003中规定的Ⅰ、Ⅱ级规定。无性系茶苗高20cm以上,苗茎粗2mm
以上。
4.5.3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4.5.4茶树采用单条植或双条方式种植。单条植行距1.5m,株距25cm~35cm,每穴栽(1~2)株茶苗。
双条植大行距1.7m~1.8m,小行距40cm,株距33cm,每穴(1~2)株,选用健壮单株定植。
4.5.5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667m2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kg~3000kg或
饼肥400kg,磷钾肥150kg,底肥深度40cm以下,种植茶苗根茎离土表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
上。
4.5.6茶苗定植后根系部位踩紧压实,浇足定根水,并进行打顶。
4.5.7茶苗定植时间以2月下旬~3月上旬为宜。
5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
2
DB4206/T14—2019
5.1土壤管理
5.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3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
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5.1.2新建茶园种植行间宜采用地面覆盖或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茶苗成活率。铺草厚度10cm以上,每
667m2铺1500kg~2000kg干草,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覆盖材料如作物秸秆等应
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地膜应可降解或完全回收。
5.1.3采用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5.2施肥
5.2.1肥料种类
有机肥,指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商品有机肥料。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
确认茶树有潜在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NY/T227的规定。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录A。
5.2.2施肥方法
当茶树表现明显缺素症状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基肥要求应符合NY/T
5197-2002中的规定。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分施,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要开沟施入,或每667m2每次施
商品有机肥100kg左右,第一次在春茶开采前30d~40d开沟施入,第二次在春茶结束后施入,沟深度
10cm左右,施后覆土。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
6病虫草害防治
6.1防治原则
6.1.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
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
保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6.1.2有机茶园禁止使用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6.1.3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6.1.4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的规定。
6.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应符合NY/T5197-2002中5.2的规定,其中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茶园外深埋40cm
以上,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6.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应符合NY/T5197-2002中5.3的规定。
6.4生物防治
3
DB4206/T14—2019
生物防治应符合NY/T5197-2002中5.4.1的规定。有条件有限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病虫防治允许、
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附录B。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见附录C。
7茶树修剪与采摘
7.1茶树修剪
7.1.1茶树修剪应符合NY/T5197-2002中6.1的规定,其中茶树边缘修剪时,茶行间的间隙保持为
20cm~30cm。
7.1.2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及时清理树冠,并使用波尔多液清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
染。
7.2鲜叶采摘
7.2.1茶树修剪应符合NY/T5197-2002中6.2.1、6.2.2、6.2.4的规定,且不采病虫叶。
7.2.2大宗绿茶提倡机械采摘,但每年不超过两次。采摘机械能源应使用清洁化能源。
8茶叶加工要求
8.1鲜叶验收与摊放
8.1.1鲜叶应分级采摘,分开盛装,并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
8.1.2坚持按质量标准验收鲜叶,鲜叶的原料和等级可参照表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S/T 1606-2023 富铟物料中铟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023-12-20
- YS/T 203-2023 贵金属及其合金丝、线、棒材 2023-12-20
- YS/T 1661-2023 铂/氧化铝 2023-12-20
- YS/T 1663-2023 硫酸银 2023-12-20
- YS/T 1665.1-2023 银镍石墨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银含量的测定 氯化钠电位滴定法 2023-12-20
- YS/T 1665.2-2023 银镍石墨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丁二酮肟沉淀分离-Na2EDTA络合返滴定法 2023-12-20
- YS/T 862-2023 再生铸造铅黄铜实心型材 2023-12-20
- YS/T 643-2023 水合三氯化铱 2023-12-20
- YS/T 1665.3-2023 银镍石墨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总碳含量的测定 气体容量法和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 2023-12-20
- YS/T 1664-2023 氧化银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