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6/T 212-2011 Litchi Tarnishing Borer and Litchi Dorsal Hormon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海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212-2011
标准类型
海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5-12
实施日期
2011-06-12
发布单位/组织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南省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
起草人:
王祥和、范鸿雁、王家保、何凡、华敏、罗志文、胡福初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30685-2011DB4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1-05-12发布2011-06-12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王祥和、范鸿雁、王家保、何凡、华敏、罗志文、胡福初。

DB46/T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介绍和规定了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与寄主、天敌、发生规

律、综合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478荔枝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假死性

荔枝蝽受到某种外界刺激如震动时,从荔枝树上跌落后静止不动,呈假死状态的自我保护现象。

3.2

虫粪果

幼果期蒂蛀虫幼虫从果蒂附近蛀入,取食种脐及胎座,遗留虫粪于果内和表皮的果实。

3.3

蛀果率

被蛀果数量占调查果实总数的比率(%)。

3.4

新梢受害率

受害新梢数量占调查新梢总数的比率(%)。

1

DB46/T212—2011

4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参见附录A。

5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分布与寄主、天敌、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参见附录B。

6综合防治

6.1防治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荔枝蒂蛀虫、荔枝蝽为防治对象,综合考虑影响害

虫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对害虫进行经济、安全、有效、简便

地控制。

6.2荔枝蒂蛀虫的综合防治

6.2.1预测预报

荔枝蒂蛀虫虫态历期及蛹的分级标准和虫情调查方法,逐日调查幼虫发育进度和虫蛹羽化进度,结

合其田间发育进度、虫口密度、食料情况和气象条件等客观条件,参考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作出中、短

期等发生期预测,提供防治适期建议。此外,通过调查早中熟荔枝品种的蛀果率或百果活虫数等是否达

到试行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也可进行预测。

6.2.2农业防治

6.2.2.1栽植时不应在同一果园或临近果园同时混栽早、中熟品种及龙眼,避免为蒂蛀虫的的发育提

供食料条件。

6.2.2.2选用乙烯利、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杀冬梢,降低越冬和第一代虫源;结合冬季清园,

剪除过密枝、细弱枝、交叉枝、徒长枝、荫蔽枝和病虫枝,增强果园通风透光性,压低越冬虫源;管理

果园过程中及时清除落果落叶,剔除虫包、卷叶和受害花穗幼果,可减少下一代虫源。

6.2.3物理防治

6.2.3.1第一次生理落果后即喷施杀虫剂,待干后用荔枝专用的白色无纺布袋进行套袋保护。

6.2.3.2在果园安装杀虫灯诱捕蒂蛀虫成虫,严格按使用说明安装。

6.2.4化学防治

6.2.4.1用药原则

本标准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荔枝或其它果树上使用的种类。不得使用国

家严格禁止在果树上使用的和未登记的农药。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

2

DB46/T212—2011

规定为准。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种类;严格按使用浓度施药,施药力求均匀周到。

防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防治措施对病原菌的影响,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杀虫、杀菌剂,防止或延缓病原

菌产生抗药性。用药严格按照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

6.2.4.2防治适期与原则

蒂蛀虫在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成虫。通过预测预报,在每代蛹羽化率达40%和80%时,在树冠

及内膛均匀喷雾。蒂蛀虫成虫白天常静伏于荫蔽、潮湿、通风透光较差的枝干上,施药时间以8h~10h

和16h~18h为佳。具体参见附录C。

6.2.5生物防治

6.2.5.1保护和利用天敌

科学使用农药,以保护天敌;加强管理,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蒂蛀虫天敌如寄生蜂、蚂蚁、草蛉

等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蒂蛀虫繁育的果园环境。

6.3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6.3.1预测预报

冬季或早春季节,通过采集雌成虫进行解剖,根据其卵巢发育的进度进行分级,从而对荔枝蝽产卵

始期、产卵盛期、若虫初孵和若虫盛发等时期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工作。

6.3.2农业防治

6.3.2.1结合清园,利用荔枝蝽越冬成虫在寄主嫩梢上刺吸补充营养时间较长且利于发现和具假死性特

点,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人工捕杀成虫。冬季低温时(10℃左右),荔枝蝽不易起飞,突然猛力

摇树枝,使越冬成虫坠地,集中烧毁。

6.3.2.2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于成虫产卵盛期,人工采摘产于植株上的卵块,集中销毁或用于繁育

寄生蜂,连续2~3次,可有效减少初孵若虫数量。

6.3.3化学防治

6.3.3.1用药原则

同6.2.4.1。

6.3.3.2防治适期与原则

荔枝蝽3龄前若虫和越冬后准备交尾和产卵时的老成虫抗性较弱。因此,应在2月下旬越冬成虫开

始活动至5月3龄若虫成熟之前进行化学防治,喷药应于上午10h前进行。具体参见附录D。

6.3.4生物防治

6.3.4.1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荔枝蝽天敌如寄生蜂、蜘蛛、螳螂和螽斯等

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蝽蟓繁育的果园环境。

3

DB46/T212—2011

6.3.4.2于产卵始盛期(3~4月)释放平腹小蜂(AnastatusjaponicusAshmead),每隔10d~12d

释放一次,共1~2次,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单位面积荔枝园应释放寄生蜂的大致数量视树龄或蝽蟓

密度而定,具体措施参照NY/T1478的要求执行。

4

DB46/T212—2011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害虫种类

项目荔枝蒂蛀虫荔枝蝽

①荔枝蒂蛀虫,又称荔枝细蛾、荔枝爻纹细蛾,学名①荔枝蝽,又称臭屁虫、石背或金背,学名

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Tessaratomapapillosa(Drury)。

②成虫:体长4mm~5mm,虫体背面呈灰黑色,腹面银白色,②成虫:体长24mm~28mm,呈盾形、黄褐

两侧各有数条黑白相间的斜纹。翅展9mm~11mm,触角约为色,雌虫较雄虫大,体腹面被白色蜡粉,头部

体长的1.5~2倍。复眼内具一对鲜红色单眼。

③卵:椭圆形、扁平,长径0.3mm~0.4mm,卵壳具不规则的③卵:近圆球形,径长2.5mm~2.7mm,初

网状花纹或突起。卵壳初呈淡黄色,后转橙黄色;常散产。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

④幼虫:体扁筒形,老熟幼虫圆筒形,黄白色,长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