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DB63/T 1295-2014 Grain cyst nematode diseas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DB63/T 1295-2014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4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起草人:
- 侯生英、彭德良、张贵、王信、黄文坤、姚强、闫佳会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6
备案号:42523-2014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95—2014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
2014-06-09发布2014-07-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95—2014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侯生英、彭德良、张贵、王信、黄文坤、姚强、闫佳会。
I
DB63/T1295—2014
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控制技术规程范围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术语和定义、症状、发生规律、调查方法、控制原则和综合控制等
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春小麦、青稞种植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小麦孢囊线虫病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在小麦、青稞上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侵染引
起,寄主有小麦、青稞、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等禾谷类作物,以及紫羊茅、牛尾草、羊茅等40余种
禾本科牧草。
3.2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密度
每克土壤中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卵量或单株白雌虫量。
4小麦孢囊线虫病症状
春小麦、青稞出苗1个月后,植株地上部分症状: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
展,叶片逐渐干枯;病苗植株瘦小,褪绿黄化、长势弱,分蘖少或不分蘖,类似缺水缺肥状;后期成穗
少、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下降,产量低。根系症状:分蘖期开始,植株根系次生根增多,丛生,扭
结成团;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根上出现白色雌虫,柠檬形;乳熟期根部雌虫变成褐色越冬孢囊。田间长
势:病田植株高矮不齐,生长稀疏,严重地块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状分布,后期早衰。
1
DB63/T1295—2014
5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活史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孢囊四个阶段。卵在孢囊内越冬越
夏。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经第一次蜕皮后成二龄幼虫。初侵染源为病田土中孢囊内孵化出的二龄幼虫,
麦类作物出苗后,二龄幼虫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
细胞。二龄幼虫取食后继续发育,变为豆荚型,第二次蜕皮形成长颈瓶形三龄幼虫。第三次蜕皮发育到
四龄幼虫,为葫芦形,然后成为柠檬形成虫。雄成虫由定居型变为活动型,活动出根与雌虫交配后死亡。
雌成虫后期,体躯急剧膨大,撑鼓根皮直至破裂,显露体躯于根表,以后颜色变深形成含大量卵粒的孢
囊。收获后,根部的孢囊大量脱落遗留在土壤中,孢囊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
6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苗期,
土壤湿润时病害发生重;连作田或连作其他寄主植物田发生重;缺肥、干旱或在砂壤土、砂土地上危害
重。土壤是该线虫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农机具、人、畜、水流等的传带也可作近距离的传播。
在幼虫孵化期,若天气凉爽、土壤湿润,降雨多时病害发生重;春麦较秋麦重,春麦早播较晚播重,
冬麦晚播发病轻;病田连年种植小麦或其他寄主植物发病重;缺肥、干旱地较重;砂壤土及砂土地发病
重。
7小麦孢囊线虫病的调查
7.1土壤中卵量调查
7.1.1调查方法
收获期后至播种前,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z”字形或“棋盘式”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取15.00
厘米深度的土壤,混合均匀,自然风干后采用四分法,取200.00克土分离检测其中孢囊数,从中随机挑
取10个孢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数每克土壤中的总虫卵数。重复测定三次,计算平均值。
单位为个/克土,保留一位小数(见附录B)。
7.1.2发生风险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每克土壤中的卵量分为5级。
——0级:没有卵,无风险;
——1级:土壤中的卵量0.1个/克土~4.9个/克土;极低风险;
——2级:土壤中的卵量5.0个/克土~9.9个/克土;低风险;
——3级:土壤中的卵量10.0个/克土~19.9个/克土;中风险;
——4级:土壤中的卵量大于20.0个/克土;高风险。
7.2白雌虫量调查
7.2.1调查方法
抽穗至灌浆期,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采用“z”字形或“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N/T 4624.6-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6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6-08-23
- SN/T 4624.3-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3部分:巨大芽孢杆菌 2016-08-23
- SN/T 4624.7-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7部分:沙门氏菌 2016-08-23
- SN/T 4624.4-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4部分: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2016-08-23
- SN/T 4623-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取样操作规程 2016-08-23
- SN/T 4624.1-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1部分:地衣芽孢杆菌 2016-08-23
- SN/T 4624.5-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5部分:β型溶血性链球菌 2016-08-23
- SN/T 4621-2016 医学媒介生物标本编码规范 2016-08-23
- SN/T 4624.2-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2部分:短小芽孢杆菌 2016-08-23
- SN/T 4624.8-2016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8部分:志贺氏菌 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