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DB37/T 3397-2018 Corn rough dwarf disease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397-2018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8-17
实施日期
2018-09-17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ofmaizerough

dwarfdisease

2018-08-17发布2018-09-17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339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升吉、辛相启、吴斌、杨向黎、张眉、姜珊珊、范育红、秦永梅、尚佑芬、

赵玖华。

I

DB37/T3397—2018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Disease,MRDD)及其传播介体灰飞虱的防治指标、

防控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玉米粗缩病及其传播介体灰飞虱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Disease

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

DwarfVirus,MRDV)等引起,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重要病毒性病害。该病可导致病株生长迟缓、节间

变粗变短、植株矮化,严重时不能抽穗结实,从而引起玉米减产甚至绝产。

3.2

传毒介体和传毒方式TheVectorandTransmissionofRBSDVorMRDV

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以灰飞虱(LaodelphgaxstriatellusFallén,smallbrown

planthopper,SBPH)为主要传毒介体进行持久性传播。灰飞虱在病毒寄主上吸汁获毒,获毒时间最短为

1h,一般24h~48h就可以充分获毒。灰飞虱一旦获毒,终身带毒,并能连续传毒,但不经卵传毒。

3.3

灰飞虱带毒率rateofviruliferousSBPH

灰飞虱带毒虫量占调查总虫量的百分率。

3.4

灰飞虱带毒虫量numberofvirusliferousSBPH

1

DB37/T3397—2018

调查所得单位面积(667m2)总虫量与带毒率的乘积。

3.5

治虫控病diseasemanagementbyinsectcontrolstrategy

防治灰飞虱,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4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玉米抗耐病品种、调整玉米播种期、改善耕作制

度、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为主,适期药剂防治灰飞虱、治虫控病相结合防控玉米粗

缩病。应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时间”。

5防治指标

春季稻茬小麦撒播田每667m2一代灰飞虱带毒虫量1200头,翻耕机械条播小麦田每667m2一代灰飞

虱带毒虫量600头,田间杂草每667m2一代灰飞虱带毒虫量900头;夏玉米田1片~4片叶苗期灰飞虱带毒

成虫量5头/100株。

6防治措施

6.1农业防治

6.1.1选用玉米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耐)玉米粗缩病的玉米良种。

6.1.2冬小麦秋季翻耕灭茬播种

冬小麦秋季播种,做到翻耕灭茬播种,减少越冬代灰飞虱越冬基数。

6.1.3冬、春闲田、春季麦田清洁田块

冬闲田入冬前、春闲田、春季麦田早春杂草防除,减少越冬代灰飞虱虫源基数。

6.1.4春季麦田一代灰飞虱监测预警

6.1.4.1春季麦田一代灰飞虱系统调查:

a)调查时间:每年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起至6月上旬(一代成虫高峰期),每5天调

查1次。

b)调查地点:稻麦轮作区,选择撒播(套播)、翻耕直播2种不同耕种方式的稻茬麦各3块作为

系统调查田,每块田不少于667m2,且同种调查田间相距300m以上;无稻茬麦地区,设置3

块翻耕直播麦田为系统调查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2,且3块田间相距300m以上;空茬

田或路边沟渠的禾本科单子叶杂草丛生地块作为系统调查点,该点尽量选择面积较大且禾本科

杂草密集的区域。

c)调查方法:按照附录A,调查结果的记载按照表A.1。

6.1.4.2麦田一代灰飞虱带毒率的检测:

2

DB37/T3397—2018

a)麦田一代灰飞虱系统调查期间,适期捕获小麦田一代灰飞虱大龄若虫或成虫。网捕法或盘拍法

获得的活虫,先逐个吸入泵式吸虫器,再装入50mL~100mL试剂瓶中,100%乙醇浸泡,-20℃

冰箱保存备用。整个系统调查期间捕虫次数为3次~4次,分别为一代灰飞虱大龄若虫发生高

峰期、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初期、一代灰飞虱发生高峰期,每次捕获灰飞虱100头以上,综合

每批次灰飞虱的检测结果,获得当年冬小麦田一代灰飞虱带毒率。

b)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采用斑点免疫快速测定法,或生物学测定方法,分别按照附录B、附录

C。

6.1.5调整玉米播种期

春玉米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完毕,夏玉米改套播为直播,播种日期推迟到6月10日以后。

6.1.6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早播春玉米(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要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消灭初侵染源;

夏玉米田苗期人工除草,也可采取化学除草,选用38.5%硝磺草酮·精异丙甲草胺·莠去津悬浮剂390g~

500g/667m2(制剂量)或90%西玛津水分散粒剂160g~200g/667m2(制剂量)兑水30kg~40kg

出苗前土壤喷雾;或选用30%苯唑草酮悬浮剂5.6g~6.7g/667m2(制剂量)、40g/L烟嘧磺隆油悬

浮剂70g~100g/667m2(制剂量)等苗后除草剂之一,兑水30kg~40kg于玉米出苗后3叶~5叶期喷

雾;所涉各除草剂及使用方法,皆根据GB/T8321、NY/T1276的要求确定。玉米生长前期适时追施化肥

和浇水。

6.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中所涉各种农药(种衣剂、杀虫剂、杀虫剂等),皆根据GB/T8321、NY/T1276的要求确

定。

6.2.1冬小麦田灰飞虱药剂防治

6.2.1.1冬小麦秋季播种时种衣剂拌种:冬小麦秋季播种时,用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

浮种衣剂200g~600g/100kg种子(制剂量),或23%吡虫啉·咯菌腈·苯甲悬浮种衣剂600g~800

g/100kg种子(制剂量)拌种。

6.2.1.2冬小麦田第二年春季药剂防治:第二年春季5月上中旬或中下旬,对麦田达到防治指标的一

代灰飞虱进行药剂防治,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2000倍液或2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

1000倍~2000倍液喷雾,间隔5d~7d,视情况喷1次~2次。同时对麦田周围杂草也要喷施。

6.2.2玉米田药剂拌种、苗期药剂防治

6.2.2.1玉米田种衣剂拌种:春、夏玉米播种前玉米种子用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0g~

450g/100kg种子(制剂量),或11%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000g~1663g/100kg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