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DB42/T 978-2014 Monitoring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ildlife epidemic sources and diseases on land

湖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978-2014
标准类型
湖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4-28
实施日期
2014-06-28
发布单位/组织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99

B60.79

备案号: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ofterrestrialwildlife

epidemicfocusanddiseasemonitoring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4月18日)

2014-04-28发布2014-06-28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2/T978—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由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婧、雷永松、熊艳平、杨国祥、何武、张俊、陈光。

I

DB42/T978—2014

引  言

自2003年SARS、2004年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及全球爆发后,野生动物疫情疫病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

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影响,引起人民的高度关注与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我

国设立了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负责开展和管理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

作;2006年3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林护发[2006]36号),

并设立了300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2010年9月,河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河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持制定的“陆生野生动

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DB41/T639—2010);2012年4月,湖南省质监局发布了由湖南省野生动

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主持制定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程”(DB43/T675—2012)。到

目前为止,湖北省尚未发布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

湖北省自2005年开始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以来,从最初的布设野生动物疫源

疫病监测站点,建立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制定监测管理方案,到初步实现由被动监测到主动监测的转变,

继而开展疫源疫病监测标准化建设理念的提出,全省的监测工作已逐渐成熟。2013年1月,国家林业

局以31号令的形式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从此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

测防控工作更加有法可为、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综上所述,为使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

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日常操作和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迅速、

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维护生态平衡和公共卫生安全,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特提出

制定本标准。

II

DB42/T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主要监测任务、监测区域、监测对象、监测规范、监测

信息报告及疫情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41/T639—2010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DB43/T675—2012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程

3术语及定义

3.1陆生野生动物terrestrialwildlife

指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野外还存在天然种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终

生水生的除外),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

3.2疫源epidemicsource

特指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和环境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3.3疫病epidemicdiseases

指在陆生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

传染性疾病。

3.4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monitoringofepidemicdiseasesandepidemicsourcefor

terrestrialwildlife

指在监测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种群过程中,发现行为异常或不正常死亡个体时,记录信息、科学取

样、检验检测、报告结果、应急处置、发布疫情的全过程。

3.5野生动物异常死亡突发事件emergencyofwildlifeextraordinarydeaths

指在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患病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野生动物的事件。

3.6重大野生动物疫情thesignificantepidemicsituationofwildlife

野生动物种群患有一种或几种,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发病急、传播迅速的疫病,危及到整个野生

动物种群生存,并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的疫情。

1

DB42/T978—2014

3.7无害化处理harmlesstreatment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动物产品及衍生物,达到消

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的目的。

4主要监测任务

4.1监测陆生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及行为状态。

4.2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行业主管部门。

4.3对发生异常情况的野生动物采样送检。

4.4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

5监测区域

5.1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域

指陆生野生动物的集中繁殖地、越冬地、夜栖地、取食地及迁徙途中停歇地等,是野生动物疫病发

生和传染的主要区域,包括:

——自然湿地区域,这一区域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方:湖泊岸线、沼泽滩涂、自然水域、江河水道、

河口洲滩、季节性泛洪地、其它鸟类常见聚集地。

——自然林区区域,这一区域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方:林地、森林公园、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林缘、

溪流、峡谷、豁口、山区和平原过渡带、大型山峰或山系交汇地带、其它兽类常见聚集地。

5.2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密切接触区域

这一区域陆生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能够密切接触,疫病能在不同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和传播。

它是陆生野生动物疫病扩散并造成社会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的主要区域,也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的重点区域。常见的野生动物与人、饲养动物能够密切接触区域分为两种:

——人工湿地区域,包括:大中型水库、大型围堰、开阔地鱼塘、大片藕池、河谷湖岸开阔稻田、

其他鸟类常见聚集地。

——林区农田附近的区域,包括:开阔平原农田区、湖区周边开垦的稻田区、河谷地带、分布在开

阔地的森林灌丛、丘岗地次生林、村庄、其他兽类常见聚集地。

5.3重大疫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

指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重点监测异常情况发生地、与异常物种混居

过鸟类的移动路线、与异常物种混居鸟类的迁徙扩散地、相邻站点敏感区域。

6监测对象

6.1作为储存宿主、携带者能向人、饲养动物传播造成严重危害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包括:

——鸟类:湖北有分布或可监测到的鸟类;

——哺乳类:以灵长类、啮齿类、食肉类、食虫类、偶蹄类和翼手类为主;

——其它种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6.2已知的陆生野生动物与人类、饲养动物共患的重要疫病。包含:

——巴氏杆菌、肉毒梭菌、沙门氏菌、结核分支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鼠疫杆菌、猪链球菌、土拉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