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882-2012 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测报技术规范

DB33/T 882-2012 Sowing rape and virus disease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882-2012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12-28
实施日期
2013-01-28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882—2012

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测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orecastonsclerotinioseandvirusdissases

onrapeseedplant

2012-12-28发布2013-01-2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882—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的附录,附录C是资料性的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嘉兴市病虫测报站、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嘉兴市南湖区农作物管理总站、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

物保护管理总站、桐庐县植保站、临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朱金良、沈卫新、孙祥良、许渭根、王国迪、冯金祥、李艾芬、严铁、

汪爱娟、赵敏、祝小祥。

I

DB33/T882—2012

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测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定义和术语、发生程度分级、病(虫)源基数调查、病情系统

调查、病情普查、油菜苗情与农事活动记载和预测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调查和预测预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91-2007长江下游地区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NY/T846-2004油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2038-2011油菜菌核病测报技术规范

3定义和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油菜菌核病

油菜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子囊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寄生引起油菜

植株发病,俗称“烂秆”、“白秆”、“搭叶烂”,是油菜常发性的主要病害。

3.2

油菜病毒病

油菜的一种病毒病,主要是通过蚜虫传播病毒,侵染油菜引起植株发病,浙江省以蚜虫传播的芜菁

花叶病毒(TpMV)为主。

3.3

介体昆虫

油菜病毒病主要通过介体蚜虫吸毒、获毒、带毒、传毒而发生危害,传毒蚜虫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erysimy(kaltenbach)、甘蓝蚜(Breuicoryuebrassicae)和棉蚜(Aphis

gossypii)等数种。

3.4

毒源作物

1

DB33/T882—2012

油菜病毒病的病毒可由有翅蚜虫在越夏十字花科蔬菜病株等寄主病株上吸毒后,迁飞到秋播油菜健

苗上取食时传毒而引起初始侵染发病,十字花科蔬菜为该病主要毒源作物。

3.5

子囊盘萌发期

油菜菌核病菌核埋播调查中萌发率达16%、50%和84%时的日期,或田间子囊盘消长动态调查中子囊

盘数量占全季节子囊盘总数的16%、50%和84%出现的日期,分别为子囊盘萌发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

期,始盛期和盛末期两者之间的时期即为子囊盘萌发盛期。

3.6

病情指数

病害在某一区域(或田块)内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dl

Iii.......................................(1)

L3

式中:

I——病情指数;

di——各严重度级值;

li——各严重度级值对应株数;

L——调查总株数。

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严重度分级指标见附录A。

4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1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以某地油菜收获前病情定局调查的加权平均茎病株率、病情指数作为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分级指

标,其中茎病株率为主要指标,病情指数为参考指标,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

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1级2级3级4级5级

茎病株率(X,%)1≤X≤10.010.0<X≤20.020.0<X≤30.030.0<X≤40.0X>40.0

病情指数(I)0.5≤I≤5.05.0<I≤10.010.0<I≤15.015.0<I≤20.0I>20.0

4.2油菜病毒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2

DB33/T882—2012

以某地油菜病毒病病情稳定时调查的加值平均株发病率和发病面积比例,作为油菜病毒病发生程度

分级指标,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

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2。

表2油菜病毒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1级2级3级4级5级

株发病率(X,%)1≤X≤5.05.0<X≤10.010.0<X≤20.020.0<X≤35.0X>35.0

发生面积比例(%)I≤5.05.0<I≤20.020.0<I≤40.040.0<I≤50.0I>50.0

5病(虫)源基数调查

5.1油菜菌核病菌核萌发和子囊盘消长、花朵发病情况调查

5.1.1埋播菌核萌发情况调查

5.1.1.1埋播地点

在上年油菜播种或移栽时,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轮茬油菜田,将当年采集的菌核100粒,在

行间条播入表土下2~3cm左右深处,每粒菌核间距至少3cm,并作好标记。

5.1.1.2调查时间

春季,当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直至连续两个调查日查不到子囊盘为止。

5.1.1.3调查方法

调查记载萌发菌核数(肉眼可见子囊盘柄尖端露出土面计为菌核萌发),查后摘除已计数的子囊盘,

计算菌核萌发率,结果记入油菜菌核病菌核埋播萌发情况调查表(附录B表B.1)。通过逐次调查,计算出

子囊盘出现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5.1.2田间子囊盘消长动态调查

5.1.2.1调查地点

在上年油菜菌核病发病较重地区,选择旱作、连茬、长势较好的油菜田一块作为调查田。

5.1.2.2调查时间

春季,当气温稳定通过5℃后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直至连续2个调查日查不到子囊盘为止。

5.1.2.3调查方法

田间对角线5点取样(边缘的点离田埂5m以上),每点固定面积50cm×50cm(即0.25m2)。调查记载

固定点内子囊盘萌发数量,计算子囊盘平均密度,查后摘除已计数的子囊盘,结果记入油菜菌核病子囊

盘消长动态调查表(附录B表B.2)。通过逐次调查,计算出子囊盘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3

DB33/T882—2012

5.1.3油菜花朵发病情况调查

5.1.3.1调查地点

在油菜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选择旱作、连茬、长势较好的油菜,分早、中、迟播,每类型2块田。

5.1.3.2调查时间

从油菜初花期开始,每隔3天采集一次,直至油菜终花期止。

5.1.3.3调查方法

分早、中、迟播类型,每类型2块田。采用多点随机取样法,每次每块田取花序下部花朵25-50朵,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油菜花瓣发病情况(发病花朵长出白色菌丝),结果记入油菜花朵发病情况调查表

(附录B表B.3),计算花朵发病率。

5.2油菜病毒病毒源作物发病与介体蚜虫虫口消长调查

5.2.1毒源作物发病率调查

5.2.1.1调查地点

油菜种植地区周边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发病情况。

5.2.1.2调查时间

在油菜播种前,调查1-2次十字花科蔬菜等毒源作物地病毒病的发病情况。

5.2.1.3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主要十字花科蔬菜地3-5块田,采用随机抽样法,每块田调查蔬菜50株,观察病毒病发病

情况,结果记入十字花科蔬菜等毒源作物发病情况调查表(附录B表B4),计算株发病率。

5.2.2介体蚜虫虫口消长调查

5.2.2.1调查地点

选择油菜病毒病常年发病较重地区,连茬、长势较好的油菜田。

5.2.2.2调查时间

在油菜苗期至抽苔期,每隔5天调查1次油菜病毒病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数量。

5.2.2.3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主要油菜品种,分早、中、迟播类型田,每个类型3块田,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视蚜虫虫

口密度高低每块田调查20-50株,分别观察记载蚜虫种类、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记入油菜苗期、大田

期蚜虫发生调查表(附录B表B5),计算百株蚜量和有蚜株率。

6病情系统调查

6.1油菜菌核病病情系统调查

4

DB33/T882—2012

6.1.1调查地点

根据当地主栽品种,选择移栽和机械(撒)直播等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田,按生育期早迟,每类型

选定2块田。

6.1.2调查时间

从油菜苗期始病(当平均气温10℃左右时,或初见发病时)起,至油菜成熟收获前3-5天结束,每

5天调查一次。

6.1.3调查方法

6.1.3.1移栽油菜田调查方法

每块田平行线10点取样,每点按行连续调查10株,作标记固定。发病初期调查叶发病株、茎发病株

和茎发病严重度;当茎病株率达10%以上时(或油菜终花期以后),只查茎病株及其严重度,分别计算

叶、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油菜菌核病病情系统调查表(附录B表B.6)。

6.1.3.2直播油菜田调查方法

采用铁丝框(长50cm×宽50cm)按多点随机取样法或平行线取样法,每点1框,调查10个点,调查

框内油菜植株,作框记标记固定。发病初期调查叶发病株、茎发病株和茎发病严重度;当茎病株率达10%

以上时(或油菜终花期以后),只查茎病株及其严重度,分别计算叶、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

油菜菌核病病情系统调查表(附录B表B.6)。

6.2油菜病毒病病情系统调查

6.2.1调查地点

选择油菜病毒病常年发病较重,连茬、长势较好连片种植油菜,定早、中、晚播的油菜田各2块。

6.2.2调查时间

直播田从油菜播种出苗后开始,移栽田从定植成活后开始至油菜收获前3-5天结束,每隔5天调查1

次。

6.2.3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或平行直线取样法,每点按行连续调查10株,每块田定点100株,作标记固定。观察

记载油菜病毒病发病情况,记入油菜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表(附录B表B7),分别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

指数。

7病情普查

7.1油菜菌核病病情普查

7.1.1普查地点

按油菜移栽和机械(撒)直播等播种方式,以品种、茬口和长势等确定调查类型田,移栽和直播油

菜的各调查10块田。

7.1.2普查时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