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512-2023 皂荚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
DB41/T 2512-2023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selected male variety spur garden of sophoraceous tre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61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512—2023
皂荚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
2023-10-31发布2024-01-29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512—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新建采穗圃.........................................................................1
4改建采穗圃.........................................................................2
5抚育管理...........................................................................3
6接穗采集与贮藏.....................................................................3
7档案管理...........................................................................3
附录A(资料性)皂荚良种及其特性......................................................4
附录B(资料性)皂荚主要病虫害防治....................................................6
I
DB41/T251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南召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郑新林
业高新技术试验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范定臣、刘艳萍、祝亚军、周虎、曹书娟、罗会平、王晶、李建军、王彦芳、
骆玉平、陈玉哲、常广清、刘继红、白社娟。
II
DB41/T2512—2023
皂荚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皂荚(Gleditsiasinensis)良种采穗圃的新建采穗圃、改建采穗圃、抚育管理、接
穗采集与贮藏、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皂荚良种采穗圃的营建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DB41/T2233野皂荚嫁接改培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新建采穗圃
圃地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灌条件良好的壤土、沙壤土。
圃地整理
全面整地:秋末冬初深翻圃地,深度30cm,耙平,并清除杂草、石块。整地同时施基肥,以生物
有机肥或复合肥为宜,每亩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100kg~200kg或复合肥50kg。
穴状整地:规格为直径60cm~80cm,深度60cm~80cm;每穴施生物有机肥2kg~3kg或复合肥
0.3kg~0.5kg。
良种苗木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目标皂荚良种。目前刺用皂荚良种有‘豫皂1号’皂荚、‘豫皂2号’皂荚等,
果用皂荚良种有‘豫林1号’皂荚、‘豫荚3号’皂荚等,果刺兼用皂荚良种有‘豫皂3号’皂荚等。皂
荚良种及其特性见附录A。
苗木选择2~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嫁接苗。
栽植
4.4.1栽植时间
1
DB41/T2512—2023
秋季落叶后至翌年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以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栽植最好。
4.4.2栽植密度
缓坡地选择株行距2m×3m定植,平地选择株行距3m×4m或3m×3m定植。
4.4.3栽植方法
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要求进行栽植,具体按照GB/T15776规定的造林作业中的10.4.2.1裸根
苗栽植规定的穴植法进行。
栽后立即浇一次透水,及时扶正苗木、封土保墒。
定干
栽植后及时定干,定干高度为50cm~80cm。
5改建采穗圃
林分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较平缓,具有灌溉条件,树龄3~8年,生长良好的林分。
砧木确定
在林分中保留分布均匀砧木,每亩74~110株,清除其他树木。
良种选择
良种选择见附录A。
良种嫁接
5.4.1嫁接时间
在4月初至5月上旬进行。嫁接前5d~7d对保留的砧木浇1次透水。
5.4.2接穗采集与处理
12月至翌年2月,从皂荚良种母树上选择通直、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芽体饱满且直径在0.5cm~
1.3cm的一年生完全木质化的健壮枝条作为接穗,接穗长度为5cm~12cm,保留1~3个芽;接穗完全浸
泡到按1:1进行配比的500~800倍高锰酸钾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液中,浸泡25min~35min,捞
出晾干;接穗消毒后蜡封,石蜡溶液温度控制在80℃~90℃,待蜡封接穗完全冷却后,装入有透气孔
的透明塑料袋内,标记品种标签;存放在冷库里进行贮藏,温度控制在3℃~6℃。
5.4.3嫁接方法
在保留砧木距离地面80cm~100cm处截干,进行嫁接。
采用改良插皮接,即先在砧木萌条光滑的部位平剪,再利用嫁接刀在距离平剪口0.5cm~1.0cm的
一侧削成10°~30°斜面,然后从斜面的中央垂直往下划一长度约2cm、深度达形成层的小口;将接
穗下端削成长度为2cm~3cm的半U形,木质部削去1/2~2/3,用削好的接穗顺着砧木皮部划开的小口,
插到砧木皮层的缝隙里,并用塑料条将两者结合处连同砧木平剪面一并绑缚、捆紧。
根据砧木胸径大小,确定接穗数量,3cm~5cm嫁接1个,5cm以上嫁接2~3个。
2
DB41/T2512—2023
翌年春季萌芽前及时去除嫁接口的绑缚物。
6抚育管理
圃地管理
6.1.1松土除草
每年进行3~5次松土除草,松土、除草、浇水、培土相结合。清除的杂草用于覆盖树盘,厚度15cm~
20cm,上压少量细土。
6.1.2追肥
每年每株追施复合肥0.3kg~0.5kg,一年两次,第一次在3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沿树冠
投影线沟施或穴施。
6.1.3灌溉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雨水多的地区或降雨多的季节及时排水,防止涝灾。
树体管理
6.2.1整形
新建采穗圃树型培养成疏散分层形。苗木定干后按不同方位选留3~4个主枝,主枝垂直间距15cm~
20cm,各主枝开张角度为40°~60°,树冠高度保持在2.5m以内。
改建采穗圃树型培养成开心形或圆头形。主枝高度保持在3.0m以内。
6.2.2修剪
抹除砧木和主干上多余的萌芽,并及时摘除花芽。剪除过密枝、重叠枝、病虫枝等。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腐烂病、流胶病、立枯病等,虫害有蚜虫、合欢罗蛾、皂荚豆象、皂荚食心虫等,危害
症状及防治方法见附录B,药剂选择与使用按照DB41/T2233中病虫害防治的规定执行。
7接穗采收与贮藏
采穗圃建成2年后即可采收接穗,接穗采集与贮藏按照本文件4.4.2的规定执行。
8档案管理
档案包括采穗圃建立时间、定植图、良种编号、定植苗木数量、管理措施、每年生产接穗数量及去
向等。做到可追寻,长期保存。
3
DB41/T2512—2023
A
附录A
(资料性)
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表A.1给出了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表A.1皂荚良种及其特性
名称编号形态特征经济性状
刺用良种。植株健壮,主干明显且通直;皂荚刺圆锥
5年生嫁接植株
形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5/T 147.5-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 2001-08-15
- DB35/T 147.3-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 2001-08-15
- DB35/T 134.4-2001 天宝香蕉栽培技术规范 2001-09-01
- DB35/T 134.3-2001 天宝香蕉种苗 2001-09-01
- DB35/T 147.4-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2001-08-15
- DB35/T 147.7-2001 白芽奇兰毛茶 2001-08-15
- DB35/T 145-2001 尤溪金柑 2001-08-15
- DB35/T 147.2-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白芽奇兰茶树品种 2001-08-15
- DB35/T 134.5-2001 天宝香蕉 2001-09-01
- DB35/T 147.1-2001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体系表 200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