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 081-2024 雄安新区低碳公共建筑技术标准
DB1331/T 081-2024 Low-carbon public build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Xiong'an New Area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 起草人:
- 盛 晔、冯海悦 李 冲、李劲遐、黄 宁、周祥茵、赵 颖、周 辉、董 宏、赵延军、周宇儒、曲 静、汪 铮、霍倩男、梁 佳、吴 卓、司 琪、徐非凡、王 振、牛寅龙、何思洋、顾 文、朱换换、菅 伟、兰少锋、张雅然、孙 云、胡 勇、杨 洁、徐大辉
- 出版信息:
- 页数:7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40.10
P33DB1331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DB1331/T081—2024
雄安新区低碳公共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low-carbonpublicbuilding
inXiong'anNewArea
2024-03-08发布2024-03-15实施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联合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
雄安新区地方标准
雄安新区低碳公共建筑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low-carbonpublicbuilding
inXiong'anNewArea
DB1331/T081—2024
批准部门: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
施行日期:2024-03-15
2024雄安新区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
关于发布《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
值评估技术规程》等18项雄安新区
地方标准的公告
2024年第1号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
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联合发布了《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
估技术规程》等16项雄安新区地方标准,会同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
会公共服务局联合发布了《地名标志街路巷设置规范》等2项雄安新
区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告(详细目录见附件)。
本通告可通过中国雄安官网()“政务信息”
中进行查询,标准文本可从标准图书馆网站()
中下载。
附件:批准发布的雄安新区地方标准目录。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执法局
2024年3月8日
前言
根据原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关于下达2022年工程建设标
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雄安规建字〔2022〕41号)的要求,编
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消化和吸收国内外有关标准规
范的技术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技术策划;5.
规划与设计;6.建材选用;7.施工与交付;8.运行管理;9.改造与拆除;10.低
碳声明。
本标准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
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低碳公共建筑技术标准》编
制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政编码:100048)。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和交通管理局
参编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建筑大学
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起草人员:盛晔冯海悦李冲李劲遐黄宁周祥茵赵颖
周辉董宏赵延军周宇儒曲静汪铮霍倩男
梁佳吴卓司琪徐非凡王振牛寅龙何思洋
顾文朱换换菅伟兰少锋张雅然孙云胡勇
杨洁徐大辉
审查人员:罗继杰赵中宇李迅沈铮胡斌包延慧夏伟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技术策划................................................................................................................4
4.1一般规定.........................................................................................................4
4.2策划.................................................................................................................4
4.3目标与指标.....................................................................................................5
5规划与设计............................................................................................................7
5.1一般规定..........................................................................................................7
5.2场地与空间规划.............................................................................................7
5.3建筑与结构设计.............................................................................................8
5.4机电系统设计.................................................................................................9
5.5能源综合利用...............................................................................................10
6建材选用..............................................................................................................11
6.1一般规定.......................................................................................................11
6.2设计阶段建材与产品选型...........................................................................11
6.3施工阶段建材与产品采购...........................................................................11
7施工与交付..........................................................................................................12
7.1一般规定.......................................................................................................12
7.2施工安装.......................................................................................................12
7.3验收与交付...................................................................................................14
8运行管理..............................................................................................................15
8.1一般规定........................................................................................................15
8.2运行策略.......................................................................................................15
8.3日常维护.......................................................................................................15
8.4计量与监测...................................................................................................16
9改造与拆除..........................................................................................................17
9.1一般规定.......................................................................................................17
9.2改造...............................................................................................................17
9.3拆除...............................................................................................................18
10低碳声明...........................................................................................................19
本标准用词说明.........................................................................................................20
引用标准名录.............................................................................................................21
附:条文说明.............................................................................................................22
Contents
1GeneralRequirements.........................................................................................1
2Terminology...........................................................................................................2
3BasicRequirements.............................................................................................3
4TechnicalPlanning.............................................................................................4
4.1GeneralProvisions.................................................................................4
4.2Planning.....................................................................................................4
4.3ObjectivesandIndicators...................................................................5
5PlanningandDesign...........................................................................................7
5.1GeneralProvisions.................................................................................7
5.2SiteandSpacePlanning.......................................................................7
5.3ArchitecturalandStructuralDesign...............................................8
5.4MechanicalandElectricalSystemDesign.......................................9
5.5ComprehensiveEnergyUtilization...................................................10
6SelectionofBuildingMaterials.................................................................11
6.1GeneralProvisions...............................................................................11
6.2SelectionofBuildingMaterialsandProductsduringtheDesign
Stage............................................................................................................................11
6.3ProcurementofBuildingMaterialsandProductsduringthe
ConstructionStage................................................................................................11
7ConstructionandDelivery.............................................................................12
7.1GeneralProvisions...............................................................................12
7.2ConstructionandInstallation.........................................................12
7.3AcceptanceandDelivery.....................................................................14
8OperationManagement.......................................................................................15
8.1GeneralProvisions...............................................................................15
8.2OperationalStrategy...........................................................................15
8.3DailyMaintenance.................................................................................15
8.4MeasurementandMonitoring...............................................................16
9RenovationandDemolition.............................................................................17
9.1GeneralProvisions...............................................................................17
9.2Renovation...............................................................................................17
9.3Demolition...............................................................................................18
10LowcarbonDeclaration.................................................................................19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0
ListofQuotedStandards.....................................................................................21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2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促进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
雄安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规范低碳公共建筑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雄安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低碳公共建筑的技术策划、
规划与设计、建材选用、施工与交付、运行管理、改造与拆除和低碳声明。
1.0.3低碳公共建筑的技术应用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低碳公共建筑lowcarbonpublicbuilding
在规划与设计、建材选用、施工与交付、运行管理、改造与拆除等各阶段,
通过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等性能优化手段,实现建筑全寿命期低碳排放的公共建
筑。
2.0.2低碳策划方案lowcarbonplanningscheme
对公共建筑低碳建设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技术统筹,科学策划低碳设计、
低碳施工与低碳运行目标及实施路径的过程和方法。
2.0.3公共建筑低碳声明lowcarbondeclarationofpublicbuilding
对满足本标准碳排放技术指标的公共建筑,在低碳设计、低碳运行阶段进行
的碳排放信息发布活动。
2
3基本规定
3.0.1低碳公共建筑的建设应根据雄安新区资源条件和建筑功能,以被动优先、
主动优化为原则,实现建筑全寿命期的低碳排放目标。
3.0.2低碳公共建筑应以人为本,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与循环利用、降
低碳排放强度等进行总体分析,策划适宜的低碳技术体系。
3.0.3低碳公共建筑应结合项目要求和具体情况,通过降低建筑本体碳排放、
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碳补偿等技术路径,满足本标准各项指标的规定。
3.0.4低碳公共建筑应优先采用智能化运维技术,监测、计量能耗及碳排放数
据,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3
4技术策划
4.1一般规定
4.1.1建设单位应按照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组织各参与方在公共建
筑工程立项阶段编制项目低碳策划方案。
4.1.2低碳策划方案应包括设计、施工、交付和运行等阶段的技术内容。
4.1.3低碳策划方案应明确低碳公共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单项指标,单项指标分
为控制性指标和推荐性指标。
4.1.4低碳策划方案宜制定合理的低碳技术体系,内容宜体现地域化、智能化、
工业化等特征。
4.1.5低碳策划方案应针对主要建材与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在设计选型和施工采
购方面提出要求。
4.2策划
4.2.1低碳公共建筑的设计策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碳排放目标,结合项目定位,在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基础
上,确定低碳设计目标与实施路径,明确主要低碳设计指标和技术措施;
2应制定碳排放强度、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化碳汇等公共建筑
的低碳相关指标;
3应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的集成设计;
4应明确总体技术性能指标、低碳建材选用依据和低碳建材的使用比例;
5应综合考虑生产、运输、施工的便易性;
6应提出全过程各参与方协同工作的要求。
4.2.2低碳公共建筑的施工策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低碳施工目标,提出施工过程中的工业化、智能化建造要求,明
确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智慧工地实施路径,并对施工阶段应用“建筑业10项
新技术”提出具体要求;
2应进行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适宜性和经济性评估;
3应提出施工阶段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指标要求;
4宜提出建筑物化阶段的隐含碳排放强度目标。
4.2.3低碳公共建筑的交付策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低碳运行目标和城市信息化建设要求,确定项目的实体和数字化
4
交付内容及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和交付成果;
2应明确综合效能调适及建筑低碳运行的内容和方式。
4.2.4低碳公共建筑的运行策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及设备系统节能运行操作规程;
2应制定节能减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汇维护等公共建筑低碳运行的相
关措施;
3应制定建筑内设施设备日常维护与更新方案,并应考虑特殊工况下的应
急机制。
4.3目标与指标
4.3.1低碳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规范》GB55015的相关规定。
4.3.2低碳公共建筑建设阶段的碳排放强度目标,隐含碳排放不应高于550
22
kgCO2/m,施工活动碳排放不应高于10kgCO2/m。
4.3.3低碳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强度指标应符合国家及雄安新区相关规
范及文件的要求。
4.3.4低碳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效指标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低碳公共建筑运行阶段主要能效指标
指标名称控制性指标推荐性指标
建筑节能率≥72%≥7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5%≥30%
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N50)≤1.0——
4.3.5低碳公共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
m2不大于270t;
2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
万m2不大于180t;
3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应资源化利用,回收利用率不小于30%。
4.3.6新建公共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率不应低于60%;
2宜采用装配式内装修技术;
3宜采用机电安装模块化技术。
5
4.3.7新建公共建筑应推行智能建造,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造全过程BIM技术应用率应达到100%;
2宜使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设计软件;
3应进行智慧工地申报、验收与认定;
4大面积施工和人员不便操作的场景,宜采用机器人施工。
6
5规划与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低碳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气候、
环境、文化等资源条件及功能需求、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实施各要素整合的规
划与设计。
5.1.2低碳建筑设计应依据本标准规定的碳排放指标,结合技术经济分析,进
行碳排放计算,实施多目标性能优化。
5.1.3低碳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应考虑建筑、建筑群及其交通与能源网络的高效
协同运营。
5.2场地与空间规划
5.2.1场地土地利用应基于对现状条件的全面分析,采取兼顾功能需求与低碳
环境影响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控制建筑规模和高度;
2应优化场地竖向设计。
5.2.2场地空间布局应采取有利于营造适宜微气候环境的规划措施,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兼顾冬季日照、防风和夏季防晒、通风,主朝向宜以南向为主;
2宜利用局部架空、形体错落等方法,在过渡季及夏季主导风向上设置微
风通路。
5.2.3场地绿化景观设计应实现场地内生态体系的本地性和多样化,合理衔接
场地周边蓝绿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无毒害、易维护的高碳汇植物;应采
用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复层绿化;
2应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的天然湖塘洼地、沼泽地、湿地等自然水体和植
被;
3应结合场地雨水排放进行绿地设计,合理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
景观水体、干塘、树池、植草沟等具备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化方式;
4应结合冬季日照和夏季遮阴需求设置立体绿化。
5.2.4水资源利用方案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制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资源利用方案应包括节水要求、水资源情况及市政设施情况、用水定
7
额及估算用水量、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及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用水分项计量
系统及节水器具等;
2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选的方法确定,非传统水源
的水质应满足相应用水单元水质标准的要求。
5.2.5场地交通设施应结合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资源,统筹规划设计场地出入口、
低碳停车设施及慢行交通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办公类、商业类及其他类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中,电动车充电设施占比
分别不低于25%、20%、15%;
2宜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预留氢能源车辆等新型低碳交通工具的应用技术
条件。
5.3建筑与结构设计
5.3.1应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合理的窗墙比及屋顶透光面积比
例,并符合下列规定:
1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单一立面的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60%;
2屋顶透光部分与屋顶总面积比不宜超过20%。
5.3.2应采用高热工性能及低碳排放的外围护材料,并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热惰性高的非透光围护材料;合理提升透光及非透光材料的保温
隔热性能;
2宜选用低碳排放因子的围护材料。
5.3.3应进行围护结构热桥及建筑气密性专项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明确热桥部位的处理措施;
2围护结构的气密层应连续,设计文件中应注明气密层位置和构造措施。
5.3.4建筑遮阳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北向外,外窗和幕墙透明部位宜采用可调节遮阳构件或调光玻璃,可
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比宜达到50%;
2宜采用架空屋面等遮阳措施;
3东、西向山墙宜采用垂直绿化等措施。
5.3.5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要求的面积比例不应小于60%;
2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
的面积比例不宜小于80%。
8
5.3.6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
2宜对结构体系采用隔震或耗能减震措施;
3建筑外围护宜与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其设计工作年限应与主体结构相
协调。
5.4机电系统设计
5.4.1应因地制宜制定集中生活热水热源方案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不应采用燃气或燃油锅炉制备蒸汽作为集中生活热水的热源或辅助热
源;不应采用市政供电直接加热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主体热源;
2应使用节水卫生器具、节水绿化灌溉方式、空调设备节水冷却措施等各
类节水技术;
3宜根据项目各类用水的特点,采用梯级用水的方式。
5.4.2应基于经济技术因素分析进行高效冷热源机组选型及制冷机房设计,制
冷机房策略应与空调系统末端选型参数匹配。
5.4.3合理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并宜设置新风旁通管。
5.4.4应采用国家认证且具备变频调速模式的节能型循环水泵、风机等设备。
5.4.5应采用高效节能的LED照明产品,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公共区域
照明应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5.4.6应采用高能效等级的电梯产品,且具备节能运行功能、群控变频节能控
制方式。
5.4.7合理设置供配电系统,统筹协调集中式与分布式发电设施、可再生能源
等低碳能源,并符合下列规定:
1供配电系统应具备智能调度的管理功能,满足电力需求侧及用户负荷侧
的双向互动能力;
2供配电系统应根据建筑的电子设备、LED照明驱动电源、非车载充电等
直流用电装置,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等低碳能源和储能设施,设置相匹配的直流
供电系统。
5.4.8合理选择储电、蓄热(冷)的多样化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对蓄能介质、蓄能方式、蓄能率和蓄热(冷)量、蓄能释能周期内的逐
时运行模式和负荷分配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2结合建筑用能需求,优先使用大容量、高效率、长时间的蓄能设施产品。
9
5.5能源综合利用
5.5.1能源综合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综合考虑能源使用需求与条件,对项目用能系统进行专项规划,实现
集约用能;
2宜采用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利用形式,合理配置分布式能源和新型储能,
搭建区域能源微网,实现柔性用能;
3宜在本区域上位能源规划基础上,提高用能设备电气化率、可再生能源
利用率、余废热利用率。
5.5.2可再生能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照因地制宜、安全环保的原则,对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潜力评估及
规模核算,合理选择可再生能源类型及布置设施安装位置;
2宜充分利用建筑红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间及其构筑
物,设置太阳能光伏设施,提高安装容量;
3宜通过蓄能、并网、智能微网等技术,提高光伏发电的消纳量。
5.5.3能碳监控计量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对场地和建筑内设备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的功能。
宜具备根据设备末端使用状态自动调节运行工况的功能;
2应具备对场地和建筑内设备系统按用能核算单元和用能形式进行分类分
项计量的功能。可再生能源供能量和利用量应进行单独计量;
3电力、热力、自来水和天然气等能源计量仪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
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的有关规定,并应具有远传通
讯接口。
10
6建材选用
6.1一般规定
6.1.1建材和产品选用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雄安新区相关标准规范的环保要
求。
6.1.2严禁采用高耗能或污染超标的材料。
6.1.3宜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标识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6.2设计阶段建材与产品选型
6.2.1建筑结构及装修材料应优先选用耐久性材料,宜选用高强度混凝土、高
强钢筋。
6.2.2建筑防水材料应按照防水部位合理选用适宜材料。
6.2.3建筑保温材料宜选用高效材料。
6.2.4建筑门窗、幕墙应具备良好的热工性能。
6.2.5管材、管线、管件应选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材料。
6.2.6应考虑部品之间合理的使用年限;不同使用年限的部品组合时,宜方便
更换。
6.2.7优先采用模块化部品部件。
6.3施工阶段建材与产品采购
6.3.1施工阶段应采取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措施等手段节约材料,减少碳排放。
6.3.2施工阶段宜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
6.3.3宜选用通过“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或“碳足迹”(CFP)认证的建
筑材料及产品。
6.3.4获得国家绿色建材认证的建筑材料应用比例应不小于75%。
6.3.570%以上重量的建筑材料的运输半径应不大于500km,混凝土和砂浆的运
输半径应不大于40km。
11
7施工与交付
7.1一般规定
7.1.1施工前应制定低碳施工专项实施方案,对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进行计算,
明确碳排放目标,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主要建材的碳排放因子范围和采购路径;
2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指标和资源化利用措施;
3建筑施工机械和场内运输车辆的低碳化措施;
4施工现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
5施工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低碳化措施。
7.1.2施工过程应做好项目碳排放的监测与记录。
7.1.3项目交付前应整理完善碳排放核算需要的各项材料,并应对施工阶段的
碳排放进行核算。
7.2施工安装
7.2.1施工期间应采用绿色建造施工组织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材料工厂化加工,主要建材损耗率比河北省、雄安新区地方定额
损耗率低30%以上;
2施工现场应采用永临结合实施技术;
3应使用新型模架体系;
4建筑材料包装物应实现100%回收或利用;
5施工现场用水量节省不应低于定额用水量的10%;办公区、生活区的生
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且配置率达100%;施工现场应对雨水及中水
进行收集和再利用;
6节能照明灯具使用率达到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5/T 58-2002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检测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和鸡毒支原体的技术操作规程 2002-06-11
- DB15/T 376-2002 杂粮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2002-04-01
- DB45/T 50-2002 海水养殖贝类检疫规范 2002-06-11
- DB45/T 48-2002 南丹黄牛 2002-06-11
- DB45/T 56-2002 象草类牧草生产技术规范 2002-06-11
- DB45/T 57-2002 多花黑麦草生产技术规范 2002-06-11
- DB45/T 59-2002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猪瘟毒的技术操作规程 2002-06-11
- DB15/ 377-2002 皮革毛皮中主要有害物质限定通则 2002-04-01
- DB45/T 45-2002 马氏珠母贝亲贝和种苗 2002-06-11
- DB45/ 55-2002 对虾苗种检疫规范 200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