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92-201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DB22/T 92-2012 Occupational hazards factors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 workplac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2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9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C60
备案号: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92—2012
代替DB22/T92-1993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Testingandevaluationforoccupationalhazardfactorsinworkingplace
2012-04-01发布2012-05-01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92-201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缩略语与定义.................................................................1
4检测周期...........................................................................2
5检测评价前期准备...................................................................2
6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与检测方法.......................................................2
7粉尘测定...........................................................................2
8毒物测定...........................................................................2
9物理因素检测.......................................................................4
10检测评价报告的编写................................................................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原辅料使用清单................................................7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产量清单......................................................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工种工作写实清单..............................................9
附录D(资料性附录)检测方案模板.................................................1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粉尘采样记录.................................................11
附录F(资料性附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采样记录...............................12
附录G(资料性附录)个体采样记录.................................................13
附录H(资料性附录)直读仪器测试记录.............................................14
附录I(资料性附录)分光光度法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15
附录J(资料性附录)焦磷酸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17
附录K(资料性附录)色谱法实验室测定原始记录.....................................20
附录L(资料性附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22
附录M(资料性附录)分光光度法样品测试记录.......................................24
附录N(资料性附录)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25
附录O(资料性附录)有毒物质浓度计算记录.........................................26
附录P(资料性附录)粉尘浓度计算记录.............................................27
附录Q(资料性附录)工种TWA计算记录.............................................28
附录R(资料性附录)检测数据汇总记录.............................................29
附录S(资料性附录)工种个体样品计算记录.........................................30
附录T(资料性附录)工种等效A声级计算记录.......................................31
附录U(资料性附录)个体噪声测定记录.............................................32
附录V(资料性附录)噪声定点测定记录.............................................33
附录W(资料性附录)工频电场测试记录.............................................34
附录X(资料性附录)WBGT测试记录.................................................35
I
DB22/T92-2012
附录Y(资料性附录)紫外辐射测试及计算记录.......................................36
附录Z(资料性附录)小气候测试记录...............................................37
附录AA(资料性附录)WBGT指数计算记录...........................................38
附录BB(资料性附录)工种超限倍数计算记录........................................39
附录CC(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现场检测评价报告模板......................40
附录DD(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接触剂量检测评价报告模板..............68
II
DB22/T92-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22/T92-1993吉林省工业劳动卫生监测标准,与DB22/T92-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
下:
——增加术语缩略语与定义;
——增加检测周期;
——增加检测评价前期准备;
——增加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方法;
——粉尘检测引用的标准由GB5748改为GB/T192;
——毒物检测增加了采样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非标方法使用原则、危害因素浓度计算
及数据统计等内容,修改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的内容;
——物理因素检测修改了标准的引用内容;
——删除了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卫生学效果鉴定与定期评价的内容,相关内容将制定其它标准。
本标准由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彬、王宏峰、孙永欣、金东、刘佳、杨平、吴爱军、姚恕、李兆辉、马连英、
杨迪、李重啸、孟月、郭晓诗、耿盈。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
——DB22/T92-1993;
——DB22/T92-2012。
III
DB22/T92-201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检测周期、检测评价前期准备、有害物质检测
的采样方法、粉尘测定、毒物测定、物理因素检测、检测报告的编写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评价机构对吉林省境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T17061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3术语和缩略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缩略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超限倍数excursionlimits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
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3.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
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3.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
PC-STEL
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3.4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
MAC
1
DB22/T92-2012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5
时间加权浓度timeweightedaverage
TWA
测定工种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接触浓度。
3.6
短时间接触浓度shorttermexposurelimit
STEL
测定工种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4检测周期
使用、生产或存在高毒物品的用人单位应每月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现场检测与评价,存
在高毒物品以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现场检测与评价;
用人单位在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病诊断前应进行一次作业人员接触剂量检测与评价。
5检测评价前期准备
5.1现场调查内容
5.1.1用人单位应向检测评价机构提供以下相关资料:
a)生产工艺流程;
b)原辅料使用清单参见附录A;
c)产量清单参见附录B;
d)工种工作写实清单参见附录C;
e)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f)各车间设备平面布局示意图;
g)不明组份原辅料的定性材料(必要时)。
5.1.2检测评价机构根据所提供资料进行现场调查与核实。
5.2方案的编制
每次检测前应编制检测方案,参见附录D,检测方案中应明确检测时的检测点位设置位置、检测的
数量频次、采样或检测的时刻、采样条件,并且检测方案应通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机构的内部审核。
5.3空气收集器和采样器的要求
空气收集器和采样器应符合GB/T17061规定。
6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与检测方法
检测有害物质时应按GBZ159方法进行采样。有毒物质应分不同类别按GBZ/T160相应部分方法进行
测定。对目前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危害因素,可采用地方标准进行检测,也可采用其它国家标准、其
它行业标准、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但该方法应经过委托方书面认可及检测评价机构非标方法验证方
可作为检测依据。
7粉尘测定
作业场所粉尘测定按GB/T192进行。
2
DB22/T92-2012
8毒物测定
8.1现场采样注意事项
8.1.1采样位置应在工人操作的下风向、作业人员呼吸带高度,采样器进气方向与设置点风向相垂直。
8.1.2采样前必须检修好采样器,标定流量计,吸收管间连接胶管不宜过长,检查不能漏气等。采样
时必须随时注意观察,调整流量,准确计时,同时测定气象条件。此外,采样时必须注意当时生产情况,
影响毒物浓度的因素,并详细记录。采样中出现生产过程反常或人为假象时停止采样。
8.1.3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上,边采样边记录
a)粉尘采样记录参见附录E;
b)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采样记录参见附录F;
c)个体采样记录参见附录G;
d)直读仪器测试记录参见附录H。
8.1.4采集后的样品应采用适当的保管方式,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污染。
8.2实验室检测注意事项
8.2.1新方法验证
8.2.1.1基本要求
实验室进行样品检测前应进行新方法验证,验证的内容包括:曲线拟合范围、加标回收率、检出限、
重现性等,以上指标验证合理方能进行样品检测。每种物质的新方法验证在同一实验室、没有发生关键
测试设备或试剂重大变化时,只需进行一次验证,不需在每次测试前重复验证。
8.2.1.2曲线拟合范围
曲线拟合范围内应设最少5个浓度点,可以包括空白点,也可以不包括空白点,浓度点应尽量等差
设置。应在不同时间配制三条标准曲线,每个浓度点测定3次,用每条曲线每个浓度点的3个测定值的平
均值绘制标准曲线,每个浓度点分别以每条曲线的拟合公式计算浓度,误差均不超过10%、相关系数不
小于0.999视为曲线拟合范围合理。曲线拟合范围最好能包含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按照标准条件采样
时的样品浓度(简称关注值)的1/4~3倍浓度,如曲线拟合范围低于此浓度范围则可将样品稀释后进行
测定;如高于此范围,则方法不适合,应改进方法或将样品浓缩进行检测。
8.2.1.3加标回收率
在采样介质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品,使得样品按照检测方法处理后的浓度在曲线拟合范围的高、低
两个浓度水平上,并按照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计算加标回收率,回收率的范围在85%~105%之间为合理。
8.2.1.4检出限及最低检出浓度
可将标准曲线的第一个非空白浓度溶液1倍1倍的逐级稀释下去,直至设备没有响应的前一个浓度
(含量)值作为检出限;或将光度值0.020代入标准曲线中得出的浓度(含量)值作为检出限(仅适用
于光谱法);或取设备响应噪声的三倍值作为响应值代拟合曲线中得出的浓度(含量)值作为检出限(仅
用于色谱法)。检出限的值按标准采样条件换算后的空气中的浓度值称为最低检出浓度,最低检出浓度
原则上不应高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1/5。
8.2.1.5重现性
在标准曲线拟合范围内测定高、低两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样品各6个,每个浓度6个样品测定结果
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合理。
8.2.2绘制标准曲线
每次检测均应重新绘制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范围按验证后的曲线拟合范围设定,应设5个以上(含
5个)浓度点,可含空白点,也可不含空白点。
8.2.3检测过程应使用专用的原始记录,边操作边记录
3
DB22/T92-2012
原始记录有:
a)分光光度法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参见附录I;
b)焦磷酸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实验室原始记录参见附录J;
c)色谱法实验室测定原始记录参见附录K;
d)原子吸收法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参见附录L;
e)分光光度法样品测试记录参见附录M。
8.3非标方法使用原则
缺少国家检测标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用我省地方标准的检测方法,或在用人单位认可的前
提下由检测评价机构制定非标方法进行检测。非标方法的验证必须包含曲线拟合范围、加标回收率、采
样效率、解吸效率、检出限、重现性等相关内容。
8.4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
实验室样品检测完毕后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参见附录N,连同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一同交由
审核人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审核,审核后的数据方可用于进行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计算。
8.5危害因素浓度计算及数据统计
实验室出据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与采样记录的信息、工种工作写实的信息进行汇总,进行作业场所职
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计算,填写有毒物质浓度计算记录,按工作场所、工作地点、工种等进行数据统计,
填写检测数据汇总表。各相关表格如下:
a)有毒物质浓度计算记录参见附录O;
b)粉尘浓度计算记录参见附录);
c)工种TWA计算记录参见附录Q;
d)检测数据汇总表参见附录R;
e)工种个体样品计算记录参见附录S;
f)工种等效A声级计算记录参见附录T。
9物理因素检测
9.1物理因素检测按GBZ/T189进行。
9.2检测时应进行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计算。相关表格如下:
a)个体噪声测定记录参见附录U;
b)噪声定点测试记录参见附录V;
c)工频电场测试记录参见附录W;
d)WBGT测试记录参见附录X;
e)紫外辐射测试及计算记录参见附录Y;
f)小气候测试记录参见附录Z;
g)WBGT指数计算记录参见附录AA;
h)工种超限倍数计算记录参见附录BB。
10检测评价报告的编写
10.1检测评价报告的种类及基本要求
检测评价报告根据用途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现场检测评价报告,用于反映作
业场所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另一种为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接触剂量检测评价报告,用于
反映作业人员在该工作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剂量。原则上报告中的检测项目应是检测评价机
构的计量认证范围内的项目,报告正文每页应加注计量认证的标识;如存在计量认证范围之外的项目,
则应将此部分项目所涉及监督评价报告的要在内容集中编写,这部分内容不得使用计量认证标识。
10.2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检测评价报告
4
DB22/T92-2012
10.2.1通用要求
报告应覆盖作业场所所有有作业人员操作、停留、巡检的工作地点,并应包括所有工作地点存在的
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每个地点每种危害因素(物理因素除外)应在不同时间段检测3-6个样品。
10.2.2执行标准
10.2.2.1化学因素:
10.2.2.1.1判定方法,将各地点测定值中最大值与PC-STEL或MAC值比较;或将测定值中最大值除以
该物质的PC-TWA值,得到的结果与超限倍数比较。
10.2.2.1.2判定原则,按照GBZ2.1进行判定,具体原则见表1。
表1作业场所化学因素是否超标结果判定原则
检测结果描述判定结果备注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大于PC-STEL超标有PC-STEL限值的因素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小于等于PC-STEL不超标有PC-STEL限值的因素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大于MAC超标有MAC限值的因素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小于等于MAC不超标有MAC限值的因素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PC-TWA大于超限倍数超标只有PC-TWA限值、没有PC-STEL限值的因素
工作地点测定最大值/PC-TWA小于等于超限倍数不超标只有PC-TWA限值、没有PC-STEL限值的因素
10.2.2.2物理因素
按照GBZ2.2标准判定。
10.2.3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C
10.2.4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报告书封面;
b)出据报告的机构的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c)声明;
d)报告编制人员明细;
e)项目及报告书说明;
f)检测依据;
g)方法;
h)检测时生产容量;
i)工作地点小气候检测点示意图及检测结果;
j)各工作地点毒物检测点示意图及检测结果;
k)各工作地点粉尘检测点示意图及检测结果;
l)各工作地点噪声检测点示意图及检测结果;
m)评价结果,将检测数据对照限值,得出是否超标的评价结果;
n)评价结论,应明确检测中所有超标的工作地点、危害因素、超标因素,指出造成超标的可能原
因;
o)建议,针对各工作地点危害因素超标的特点提出控制超标的措施建议;
p)报告结束页。
10.3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接触剂量检测评价报告
10.3.1通用要求
报告应覆盖作业场所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并应包括所有工作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原则上应采用个体采样的方式测定各作业人员的TWA值;无法进行个体采样的物质,可根据作业
人员的工作状况,对每个工种的作业人员在工作停留或巡检的地方设置采样点检测,结合作业人员的工
5
DB22/T92-2012
作写实情况进行TWA的推算。每个采样点的每种物质(不包含物理因素)在不同时间段采集3-6个样品。
STEL、超限倍数、MAC的检测方法与作业场所检测评价报告相同。
10.3.2执行标准
10.3.2.1化学因素
10.3.2.1.1判定方法,将工种各测定值中最大值与PC-STEL或MAC值比较;或将测定值中最大值除以
该物质的PC-TWA值,得到的结果与超限倍数比较。
10.3.2.1.2判定原则,按照GBZ2.1进行判定,具体原则见表2。
表2作业人员化学因素接触剂量是否超标判定原则
测定结果描述判定结果备注
TWA大于PC-TWA超标规定了PC-TWA限值的因素
TWA小于等于PC-TWA,STEL>PC-STEL超标规定了PC-TWA、PC-STEL限值的因素
TWA小于等于PC-TWA,STEL小于等于PC-STEL不超标规定了PC-TWA、PC-STEL限值的因素
TWA小于等于PC-TWA,测定最大值与PC-TWA值的超标规定了PC-TWA限值的因素,没有规定PC-STEL
比值大于超限倍数限值的因素
TWA小于等于PC-TWA,测定最大值与PC-TWA值的不超标规定了PC-TWA限值的因素,没有规定PC-STEL
比值小于等于超限倍数限值的因素
测定最大值大于MAC超标规定了MAC限值的因素
测定最大值小于等于MAC不超标规定了MAC限值的因素
10.3.2.2物理因素
按照GBZ2.2的规定判定。
10.3.3报告格式参见附录DD
10.3.4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报告书封面;
b)出据报告的机构的相关资质证书复印件;
c)声明;
d)报告编制人员明细;
e)项目及报告书说明;
f)检测依据;
g)方法;
h)检测时生产容量;
i)各工作地点小气候检测结果;
j)各工种工作写实明细;
k)各工种TWA检测及评价结果;
l)各工种STEL检测及评价结果;
m)各工种MAC检测及评价结果;
n)各工种超限倍数检测及评价结果;
o)各工种等效连续A声级检测及评价结果;
p)各工种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
q)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汇总结果;
r)评价结论,应指出检测中所有超标的工种、超标因素,指出造成超标的可能原因;
s)建议,针对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特点提出控制超标的措施建议;
t)报告结束页。
6
DB22/T92-2012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原辅料使用清单
A.1原料使用清单见表A.1
表A.1原辅料使用清单
文件控制编号: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用人单位名称车间名称
序使用岗位或使用原辅料名主要成份及型号及规每班使用使用方式其他说明
号设备称组成格量
□手工配料
□机械配料
□手工投料
□机械投料
□其他
□手工配料
□机械配料
□手工投料
□机械投料
□其他
□手工配料
□机械配料
□手工投料
□机械投料
□其他
□手工配料
□机械配料
□手工投料
□机械投料
□其他
□手工配料
□机械配料
□手工投料
□机械投料
□其他
注:陪同人为被检测单位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陪同人签字表明陪同人承认本页相关记录真
实、有效、无异议;同时表明陪同人已阅读和理解本注。
调查人:调查日期:陪同人签字(签字前请阅读上行备注):
7
DB22/T92-2012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产量清单
B.1产量清单见表B.1
表B.1产量清单
文件控制编号: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序工作岗位名称型号及规格主要成份或数量(单位:)其他说明
号组成
产品
中间产品
副产品
产品
中间产品
副产品
注:陪同人为被检测单位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陪同人签字表明陪同人承认本页记录的采样过
程和数据真实、有效、无异议;同时表明陪同人已阅读和理解本注。
调查人:调查日期:陪同人签字(签字前请阅读上行备注):
8
DB22/T92-2012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工种工作写实清单
C.1工种工作写实清单见表C.1
表C.1工种工作写实清单
文件控制编号: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序工作地点/巡视工种倒
工作场所工种名称工种人数停留时间工作方式备注
号区域班方式
注:陪同人为被检测单位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时陪同的工作人员。陪同人签字表明陪同人承认本页相关记录真
实、有效、无异议;同时表明陪同人已阅读和理解本注。
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T/T 910-2014 水面溢油跟踪浮标系统技术要求 2014-04-15
- NB/T 25024-2014 核电厂常规岛及辅助配套设施承压设备安全性能检验规程 2014-03-18
- JB/T 10543-2006 钢轨固定装置 2006-05-06
- QB/T 1520-201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洗碗机 2013-12-31
- MZ 010-2013 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2013-12-04
- TB/T 3320-2013 铁路桥梁球型支座 2013-03-13
- DL/T 1279-2013 110kV及以下海底电力电缆线路验收规范 2013-11-28
- DL/T 720-201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柜(屏)通用技术条件 2013-11-28
- JB/T 10550-2006 真空技术 真空烧结炉 2006-05-06
- QB/T 4608-2013 缝纫机线张力试验方法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