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760-2014 牧草品种生产试验技术规程

DB51/T 1760-2014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1760-2014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4-08
实施日期
2014-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广元市饲草饲料站、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饲草饲料站、甘孜州草原站
起草人:
张瑞珍、何光武、张新跃、周俗、杨成勇、王同军、王元清、马涛、刘登锴。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760—2014

牧草品种生产试验技术规程

2014-04-08发布2014-06-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1760—201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试验方案制定......................................................................1

5田间实施..........................................................................4

6数据收集..........................................................................5

7汇总分析..........................................................................5

8档案管理..........................................................................6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产试验记录表格................................................2

I

DB51/T1760—2014

前言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广元市饲草饲料站、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达州市

饲草饲料站、甘孜州草原站参与。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珍、何光武、张新跃、周俗、杨成勇、王同军、王元清、马涛、刘登锴。

II

DB51/T1760—2014

牧草品种生产试验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牧草品种生产试验中试验方案制定、田间实施、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和档案管理的内

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牧草品种生产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51/T666—2007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DB51/T944—2009牧草引种试验技术规程

DB51/T1092—2010牧草田间试验中田间区划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产试验Productivetrial

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较大面积种植,鉴定新品种(系)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性状和其它

特性,从而确定其实际推广利用价值的多年多点试验。

4试验方案制定

4.1确定试验品种(系)

4.1.1试验品种(系)

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需进一步在大田生产条件下检测其丰产性能及推广利用

价值的品种(系)。

4.1.2试验品种(系)的数量

试验品种(系)可以是1个或多个。

4.1.3对照品种的选择

应为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当地主要栽培品种或由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品种作为对照品种。

4.1.4对照品种的数量

1

DB51/T1760—2014

对照品种可以是1个~2个。

4.2试验点设置

应根据试验品种(系)的适应区域和生产特性,安排3个以上不同区域的试验点。

4.3试验地选择

应选择在能代表试验地区大田生产的气候、土壤、肥力条件、地势平坦、前茬一致、排灌方便的地

块。

4.4试验期限

通常一年生试验品种(系)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多年生试验品种(系)不少3个生产周年。

4.5试验面积

一个试验点每个品种(系)种植面积为1000m2~3000m2。

4.6播种

4.6.1播种方式

根据试验品种(系)具体生产应用性质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确定播种方式及播后覆土深度。

4.6.1.1条播

根据试验品种(系)具体生产应用性质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确定条播行距。

4.6.1.2穴播

根据试验品种(系)栽培技术要求确定穴播的密度。

4.6.1.3撒播

应按要求撒种均匀。

4.6.2播种量

根据试验品种(系)的栽培技术要求,按照以下公式具体计算其实际播种量。

K=Kl/P/M………(1)

式中:

K—播种量,kg/hm2;

2

Kl—理论播种量(种子用价100%),kg/hm;

P—净度,%;

M—发芽率,%。

4.6.3播种时间

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品种(系)的栽培技术要求,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具体确定,一般春播3月~4

月、夏播4月~6月、秋播9月~11月。同一试验品种(系)必须在同一天完成播种。

4.7田间管理

2

DB51/T1760—2014

4.7.1苗期管理

应根据试验品种(系)的栽培技术要求,制定出苗期具体的管理措施。

4.7.2施肥

应根据试验品种(系)的需肥要求,制定出具体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

4.7.3灌溉

有条件的视牧草生长情况适时灌溉。

4.7.4病虫害防治

应根据试验品种(系)及其草种类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设计,注明重点观察防治的病虫害。

4.8观察记载

4.8.1物候期

按照DB51/T666—2007的规定执行。

4.8.2抗性观察

内容:越冬率、越夏率、病虫害和倒伏性等。

方法:按照DB51/T944—2009的规定执行。

4.8.3鲜草产量测定

4.8.3.1测定时间

根据试验品种(系)的品种特性和利用情况确定测定时间,一般禾本科牧草抽穗期测定,豆科牧草

在初花期测定。

4.8.3.2测定方法

在试验区除边行外,随机取3个或3个以上面积为15m2~30m2样方进行测产。

4.8.3.3产量计算

根据样方测定的产量,计算产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W=∑Wn/n/S×10000………(2)

式中:

W——鲜草产量,kg/hm2;

∑Wn——各样方鲜草产量之和(1……n),kg;

n——样方数;

S——样方面积,m2。

4.8.4干草产量测定

4.8.4.1干鲜比

从收获的鲜草中取500g,风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4%以下,计算出干草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3

DB51/T1760—2014

L(%)=Wg/500×100%………(3)

式中:

L——干草比率(烘干率),%;

Wg——500g鲜草的风干重量,g。

4.8.4.2干草产量

通过干鲜比,计算出干草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Wy=W×L………(4)

式中:

2

Wy——干草产量,kg/hm;

W——鲜草产量,kg/hm2;

L——干草比率(烘干率),%。

4.8.5茎叶比

以实际生产中刈割时间测定(禾本科抽穗期,豆科开花期),其测定方法按照DB51/T666—2007标

准相关内容执行。

4.8.6种子产量

种子成熟后,在试验区内随机取至少3个15m2~30m2植株全部收获进行脱粒,并将种子风干、清选

后称重,据此计算种子产量,其公式如下:

Sw=∑WN/N/S×10000………(5)

式中:

2

Sw——种子产量,kg/hm;

N——样方数;

∑WN——各样方种子产量之和(1……N),kg;

S——样方面积,m2。

5田间实施

5.1播前准备

5.1.1种子准备

根据方案要求,备足试验用种,计算出每个试验点各参试品种的实际播种量。

5.1.2试验地准备

播前应清除试验用地石块杂物、杂草,施足基肥,翻耕、平整地面。

5.2播种/移栽

按试验设计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进行播种。根据材料的育苗和播种时间及生长情况确定移栽期,

并按设计确定移栽的株行距。

5.3田间管理

4

DB51/T1760—2014

按照试验方案设计进行田间管理,内容包括查苗、间苗、补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

防治等。

6数据收集

6.1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概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地下水位、前茬等,具体

内容记录于附录A表A.2。

6.2气象数据

试验点设有小型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试验期间注意及时收集气象数据。试验点没有小型自动气象观

测站的,收集当地气象部门试验阶段同期气象资料。

6.3肥力状况

在整地前采用S型取样的方法取土壤样,风干后采用4分发,取约200g土样送到相关单位测定土壤pH

值、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N、P、K)。

6.4物候期观察

按试验设计要求按时观察测定,并填写观察内容于附录A表A.3、附录A表A.4。

6.5株高测定

每次刈割前测定,在测产的样方内随机选取10株,测定其拉伸高度,数据记录于附录A表A.5,数据

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6.6草产量测定

按试验设计的刈割时间、刈割高度进行刈割测产,数据记录于附录A表A.6,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2

位。

6.7茎叶比

按试验设计要求分期测定,数据记录于附录A表A.10。

6.8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