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

DB51/T 1724-2014 Motor vehicle accident road technical condition appraisal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3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1724-2014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4-08
实施日期
2014-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司法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司法鉴定协会\成都成科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四川顺通机动车司法鉴定所、西华大学
起草人:
樊鸿、刘朝宽、陈斌、何操、李慧、张诗波、李山桥、刘沛奎、刘国华、曾红彬、刘鹏、袁彬文。
出版信息: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3.220.02

A8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

RoadPerformanceTestStandardsforMotorVehiclesTrafficAccident

2014-04-08发布2014-05-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1724—201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鉴定要求..........................................................................2

5鉴定方法..........................................................................3

附录A(规范性附录)确实道路线形资料时确定道路平纵线型参数方法......................8

附录B(规范性附录)道路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沥青路面抗滑摆值测试方法.......................................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一般取样的随机数...............................................14

附录E(资料性附录)记录用表格......................................................1

参考文献.............................................................................6

I

DB51/T172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附录A~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司法鉴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四川省司法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司法鉴定协会

本标准参加单位:成都成科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四川顺通机动车

司法鉴定所、西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鸿、刘朝宽、陈斌、何操、李慧、张诗波、李山桥、刘沛奎、刘国华、曾红

彬、刘鹏、袁彬文。

II

DB51/T1724—2014

引言

机动车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道路交通环境状况下,由于人、车、路、环境等诸要素配合失调而引起

的。近年来,由于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远远超过道路基础设施增长速度,且部分道路路况差,如弯道

半径过小、道路纵坡过大、道路横坡不足、视距不良、路面摩擦系数过低等,个别路段的技术指标不能

满足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

为保障机动车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公正、公平,维护事故当事人及相关管理者的合法权益,适应新

形势下机动车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工作的需要,规范道路交通事故路段的几何线形和路面状况鉴定工作,

特制定本标准。

III

DB51/T1724—2014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态鉴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几何线形和路面状态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路段的平面圆曲线半径、纵坡、坡长、路面宽度、车

道宽度、路面超高横坡、道路净空、视距、路面摩擦系数的技术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124-88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CJJ19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DB51/T1457-2012机动车司法鉴定项目分类

DB51/T1459-2013机动车司法鉴定机构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路Highway

联结城市和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且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并纳入公

路养护统计的道路。

3.2

城市道路UrbanRoad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且经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并纳入城

市道路养护统计的道路。

3.3

道路中线CenterlineofRoad

道路路幅的中心线。

3.4

1

DB51/T1724—2014

纵坡LongitudinalSlope

道路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3.5

路面宽度PavementWidth

指路面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等的水平宽度之和。沥青路面宽度,是沥青面层与土路肩或路缘石

内边缘交界的两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3.6

车道宽度LaneWidth

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部分的宽度。

3.7

净空Clearance

道路上空无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其高度称净高,其宽度称净宽。

3.8

路面超高横坡LateralSlope

在平面曲线路段,路面由外侧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

3.9

视距StoppingSightDistance

从车道中心线上一点的1.2m高度处,能看到该车道前方中心线上高为0.1m的物体顶点时,沿该车

道中心线量得的两点间水平距离。

3.10

路面摩擦系数FrictionCoefficient

采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道路路面在潮湿条件下的抗滑摩擦系数值,它是表征路面抗滑性能的

一个综合指标。

4鉴定要求

4.1仪器设备

机动车交通事故道路技术状况鉴定的仪器设备配置应符合DB51/T1459规定,并满足量值溯源的要

求;检测设备、仪器的精度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且全站仪精度应不低于I级、水准仪

精度应不低于DS3级。

4.2检材处置

鉴定前应对被鉴定路段进行处置,包括以下内容:

a)确定检测路段。根据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来确定检测路段,路段长度应满足事故原因调

查分析的需要,一般不宜小于300m。

2

DB51/T1724—2014

b)确定和恢复道路设计中线。依据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设计或竣工资料,利用全站仪准确恢

复道路设计中线。当缺失道路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线形资料时,应按附录A确定道路平纵

线形参数,可不再恢复道路设计中线。

c)选取测定断面及测定位置。按照附录B随机选点方法,在检测路段选取测定断面及测定位置,

并做标记。测定断面一般应在平面直线、圆曲线路段选取,路面宽度、车道宽度宜选取在同一

断面位置。路面摩擦系数测点应布置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且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d)确定横断面边界。根据道路现状或设计中线,确定路面各部分宽度的边界位置,并进行标识。

e)确定道路实际中心点。根据道路横断面边界位置,对道路路面宽度分中得到道路实际中心点。

有中间分隔带时,应对左右幅路面分别进行分中。

4.3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

出具的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应当符合《司法鉴定文书规范》规定的要求。

5鉴定方法

5.1平面圆曲线半径

5.1.1在检测路段平面圆曲线横断面,用钢尺沿圆曲线径向量取道路实际中心点至道路设计中线之间

的水平距离,即道路中线的平面偏位值ΔcL,以m表示。对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

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0.01m。

5.1.2当道路实际中心点位于道路圆曲线设计中线内侧时,ΔcL取值为正,反之,ΔcL取值为负。

5.1.3道路平面圆曲线半径R为平面圆曲线设计半径R′与道路中线平面偏位ΔcL值之和。

5.1.4缺失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线形资料时,按附录A方法确定平面圆曲线半径R,精度要求同

第5.1.1条。

5.2纵坡

5.2.1将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以路线附近的水准点(或相对水准点)为基准对道路中

心点、左右幅路面中心点进行测量,得到道路纵断面高程。测点高程以m表示,精确至0.001m。

5.2.2连续测定全部测点,并与水准点闭合。采用支水准路线时,必须往返观测,取其往测、返测高

差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

22

5.2.3根据测点(x+y,H)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道路纵坡,准

确至一位小数。拟合时,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

22

5.2.4缺失路线交点、施工控制点等资料时,按附录A方法,采用测点(x+y,H)数据,通过拟合

直线段的斜率确定,准确至一位小数。

5.3坡长

5.3.1确定检测坡段、及其前后相邻坡段的拟合直线。

5.3.2将检测坡段拟合直线外延,与其前后相邻坡段拟合直线相交得到两个交点,两交点间的水平距

离即为检测坡段坡长,精确至0.01m。

5.4路面宽度

3

DB51/T1724—2014

5.4.1用钢尺或全站仪,沿道路中线的垂直方向,水平量取路面各部分的宽度,以m表示,对高速公

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

0.01m。

5.4.2测量时,钢尺应保持水平,不得将钢尺紧贴路面量取,并不得使用皮尺。

5.4.3计算各个断面的实测宽度B1i与设计宽度B0i之差:

△Bi=B1i-B0i……….……….……….……….(1)

式中:△Bi-------各断面实测宽度和设计宽度的差值,m

Bli-------各断面的实测宽度,m

B0i-------各断面的设计宽度,m

5.5车道宽度

5.5.1用钢尺或全站仪,沿道路中线的垂直方向,水平量取路面标线及标线间的宽度,以m表示,对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精确至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精确至0.01m。

5.5.2测量时,钢尺应保持水平,不得将钢尺紧贴路面量取,并不得使用皮尺。

5.5.3道路中间车道的宽度为路面标线内边缘间宽度及两相邻标线半宽之和;边缘车道宽度为路面标

线内边缘至缘石内边缘宽度及标线半宽之和。

5.5.4计算各车道实测宽度Bc1i与设计宽度Bc0i之差:

△Bci=Bc1i-Bc0i……….……….……….……….(2)

式中:△Bci-------各断面实测宽度和设计宽度的差值,m

Bcli-------各断面的实测宽度,m

Bc0i-------各断面的设计宽度,m

5.6路面超高横坡

5.6.1路面超高横坡测试断面宜选取在平面圆曲线的中间区段。

5.6.2有中央分隔带的路面

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塔尺分别竖立在路面与中央分隔带分界的路缘带边缘d1处及路

面与路肩交界(或外测路缘石边缘)d2处,d1、d2两处测点必须处于同一横断面,测量d1处与d2处的高程,

以m表示,精确至0.001m。

5.6.3无中央分隔带的路面

水准仪或全站仪架设在路面平顺处,塔尺分别竖立在路面两侧与路肩的交界位置d1、d2处,d1、d2

两处测点必须在同一横断面,测量d1处与d2处的高程,以m表示,精确至0.001m。

5.6.4量测水平距离

用钢尺或全站仪量测d1与d2两处测点间的水平距离,以m表示,对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

精确至0.005m;对其他等级公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精确至0.01m。

5.6.5计算

计算测定断面的路面超高横坡及实测横坡i1i与规范允许横坡或设计横坡值i0i之差,准确至一位小

数。

i1i=(d1i-d2i)/Bli……….……….……….……….(3)

4

DB51/T1724—2014

△ii=i1i–i0i……….……….……….……….(4)

式中:i1i-------各测定断面的实测横坡,以%计

d1i-------各断面测点d1处的高程读数,m

d2i-------各断面测点d2处的高程读数,m

Bli-------各断面测d1及d2之间的水平距离,m

i0i-------各断面的规范允许或设计横坡值,%

△ii-------各断面的实测横坡和规范允许横坡或设计横坡的差值,%

5.6.6当弯道路面超高路段的横断面不平顺时,应在横断面上增加2~3个测点,根据测点数据拟合横

断面横坡。

5.7净空

5.7.1对有单悬标志、双悬标志、门架、上跨天桥、跨线桥、电杆、电缆等可能造成道路净空不足的

路段,应进行道路净空检查。道路净空检查应针对最不利断面进行。

5.7.2用钢尺、全站仪或激光断面仪,逐一检测净空断面各轮廓点,断面尺寸精确至0.1m。

5.8纵坡修正

当测试断面处于纵坡路段时,应对实测断面净空进行纵坡修正,将实测净空断面修正至设计净空断

面,纵坡路段断面净空的修正见图1。

障碍物

设计净空

实测净空

i

图1纵坡路段断面净空修正示意图

5.9停车视距

5.9.1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应针对弯道内侧车道进行。

5.9.2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见图2。

5

DB51/T1724—2014

视距

视线

障碍物

道路中心线

內侧车道中心线

图2道路平面圆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5.9.3道路纵面竖曲线视距测试

凸形曲线视距测试见图3,凹形曲线视距测试见图4。

视距

视线

图3凸形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视距

视线

图4凹形曲线视距测试示意图

5.9.4沿测试车道中心线,架设全站仪,全站仪高1.2m,沿行车方向摆放高0.1m物体,在车道中心

线上由近至远移动该物体的位置,直至全站仪正好看到该物体顶部为止,在该物体所在位置作好标记。

5.9.5用钢尺沿车道中心线量取全站仪至标记处的水平距离,即为视距长度,精确至0.1m。

5.10路面摩擦系数

5.10.1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定路面抗滑摆值BPNt,抗滑摆值BPNt测试方法见附录C。

5.10.2温度修正

当路面温度非20℃时,应进行温度修正。

BPN20=BPNt+△BPN……….……….……….……….(5)

式中:BPN20------换算成标准温度20℃的摆值;

6

DB51/T1724—2014

BPNt-------路面温度t℃时测得的摆值;

△BPN------温度修正值,按表1采用;当测试温度t处于表1中的中间温度时,采用内插法

确定温度修正值。

表1温度修正值

温度(℃)0510152025303540

温度修正值△BPN-6-4-3-10+2+3+5+7

5.10.3计算

路面摩擦系数=BPN20/100…………………(6)

7

DB51/T1724—2014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确实道路线形资料时确定道路平纵线型参数方法

A.1数据采集

a)根据道路现状,确定道路横断面。

b)根据道路横断面边界位置,对路面宽度分中得到道路中心点。有中间分隔带时,分别对左右幅

路面进行分中,得到左右幅路面中心点。

c)用全站仪测定道路中心点或左右幅路面中心点的坐标(x,y,H),测量可采用相对坐标系统。

A.2测点归类

由道路中心点或左右幅路面中心点的坐标(x,y)绘制散点分布图,根据散点变化趋势,初步确定

平面直线段、平面圆曲线段的测点范围。

A.2.1直线段测点

按照“两相邻测点连线方向角的改变率ξ在0附近波动”原则,确定直线段测点,其中ξ是两相邻测

点连线方向角之差与两相邻测点连线长度之和的比值。为避免缓和曲线或圆曲线测点误入直线段范围,

应舍弃直线段两端的个别测点。

A.2.2圆曲线段测点

以圆曲线段中间点和两边间距相近点,按照三点共圆的方法确定圆曲线,圆曲线半径拟合见第A.4

节,直至圆曲线半径开始明显单向增大为止,以此确定圆曲线段测点。为避免缓和曲线或直线测点的误

入影响,应舍弃圆曲线两端的个别测点。

A.3直线拟合

用最小二乘法对选定的直线段测点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回归系数R不得小于0.9,得到直线斜率。

A.4圆曲线拟合

在圆曲线测点中,通过三点坐标(x1,y1)、(x2,y2)、(x3,y3)可以确定一个单圆,单圆圆心坐标(x0,

y0)为:

222

x13()()()()()()yy−+2xyy21−+3xyy32−−−1yyyyyy322−11−3

x0=……….(A.1)

2[xy13(−+y2)xy21(−+y3)xy32(−y1)]

222

y13()()()()()()xx−+2yxx21−+3yxx32−−−1xxxxxx322−11−3

y0=……….(A.2)

2[yx13(−+x2)yx21(−+x3)yx32(−x1)]

8

DB51/T1724—2014

根据任意三个测点所确定的单圆圆心(xi,yi),然后利用重心公式确定所有单圆的平均圆心。圆曲

线平均圆心坐标(x,y)为:

m

()

x=∑xmi……….……….……….A.3

i=1

m

()

y=∑ymi……….……….……….A.4

i=1

3

式中,(xi,yi)是第i个圆的圆心坐标;m是测点中所有任意三个点的组合数,即mC=n;n是测

点个数,且n≥3。

圆曲线拟合半径R为:

n

22()

R=−+−∑()()xxiiyyn….……….……….A.5

i=1

A.5有中间分隔带路段的平面圆曲线拟合

按第A.1~第A.4方法分别确定左右两幅路面的平面圆曲线段及圆曲线半径,然后计算左右幅圆曲

线半径的算术平均值即为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A.6纵面线形拟合

在第A.2~第A.4方法中,用测点(x22+y,H)数据代替测点(x,y)数据,由此得到道路纵坡(拟

合直线斜率)及竖曲线半径。

9

DB51/T1724—2014

BB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道路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

B.1目的与适用范围

a)a)随机选点是按数理统计原理在道路路面现场检测时决定测定断面、测点位置的方法。

b)b)本方法适于道路路面现场测定时,为选取代表性试验数据而决定测定断面、测定位置时使

用,其中:路面宽度、车道宽度、超高横坡等的随机检测断面按第B.3节确定,路面摩擦系数

等的随机测点位置按第B.4节确定。

B.2仪具及材料

a)量尺:钢尺等。

b)硬纸片:编号从1#~28#共28块,每块大小2.5cm×2.5cm,装入一个布袋中。

c)骰子2个;或随机数发生器1个。

d)其它:毛刷,粉笔等。

B.3确定测试断面

a)路段确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点来决定检测路段,检测路段长度不宜小于300m。

b)将确定的检测路段按桩号间距(一般为20m)划分若干个断面,其总断面数为T。

c)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块硬纸片,硬纸片上的号数对应附录D表中的栏号,从附录D表中的第

1~28栏中选出该纸片号数的对应栏。

d)按照测定断面数的频度要求(总的取样数为n),从总断面数T中抽取n个断面(当n>30时

应分次进行),在第3.3节选定的栏中从上往下依次查出与A列中01、02.......、n对应的

B列值,对应的A、B值共n对。

e)将n个B值与总断面数T相乘,四舍五入成整数,即得到n个新的断面编号,与A栏的1、

2.......、n对应。若四舍五入后的整数值相同,则第2个相同数据及以后的数据,以1为间

距依次递增。

f)将新的断面号乘以桩号间距,再加上测试路段的起点桩号,即得到取样测试断面的桩号。

B.4测点位置的确定

a)从布袋中任意取出一块硬纸片,纸片上的号数即为附录D表中的栏号,从1~28栏中选出该栏

号的对应栏。

b)按照测点数的频度要求(总的取样数为n)依次找出栏号的取样位置数,每个栏号均有A、B、

C三列。根据检验数量n(当n>30时应分次进行),在所定栏号的A列,找出等于所需取样位

置数的全部数,如01、02、.....、n。

c)确定取样位置的纵向距离,找出与A列中相对应的B列数值,以此数乘以检测路段的总长度,

再加上该段的起点桩号,即得到新的取样位置桩号。

d)确定取样位置的横向距离,找出与A列相对应的C列数值,以此数乘以所检查的路面宽度,再

减去路面宽度的一半,即得到取样位置离路面中心线的横向距离。如差值是正值(+),表示

在中心线的右侧;如差值是负值(-),表示在中心线的左侧。

10

DB51/T1724—2014

B.5示例

示例1从K36+000~K37+000的1km(1000m)检测路段中选择3个断面,断面间距20m,测定

路面宽度。断面确定方法如下: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