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961-2011 柴达木黄牛

DB63/T 961-2011 Qaidam Hezbolifer breed of cattle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961-2011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3-21
实施日期
2011-05-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农牧厅
适用范围
适用于柴达木黄牛品种鉴定和种牛等级评定。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海省畜牧总站
起草人:
逯来章、郭继军、张晋青、朱雅琴、多杰仁曾、李明录。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99

B40/49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961—2011

柴达木黄牛

2011-03-21发布2011-05-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961—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畜牧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逯来章、郭继军、张晋青、朱雅琴、多杰仁曾、李明录。

I

DB63/T961—2011

柴达木黄牛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柴达木黄牛品种标准、等级评定、鉴定与评级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柴达木黄牛品种鉴定和种牛等级评定。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挽力

指役畜挽拽时克服运动中阻力所用的力量。

2.2

持久力

指役畜长期持续紧张工作的能力。

2.3

个体品质

指对某一个体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的综合衡量。

3品种特征特性

3.1适应性与分布

3.1.1性情温驯,耐粗饲,易管理,抗病力强,遗传性能稳定,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3.1.2主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乌兰县和格尔木市。

3.2品种特征

3.2.1被毛

被毛颜色较杂,全身被毛以红黄色和黑褐色为主,其次为栗褐、黄褐、灰、花等色。

3.2.2体型外貌

公牛头偏短小,额及顶密生卷毛延伸至前颈上缘,母牛头显狭长、清秀、额宽广、面直;公母均有

角,多向外,向上向前弯曲,也有向前下方弯曲或左右平伸,角基部玉白色或灰白色、至角尖部为黑色

或黑褐色居多,耳壳内密生长绒毛。公牛颈短深而厚、母牛浅薄而较长;鬐甲低而稍长、与背腰几乎成

1

DB63/T961—2011

水平;肋骨开张欠佳,胸深而偏窄;背腰平直、宽度适中;后躯略高于前中躯,形成高尻,且伴随短窄

而斜,尤以“窄”而突出;腹圆大;乳房较大。肢长中等,肢势较正;蹄大小中等坚实。皮肤较厚、富

弹性。

4生产性能

4.1役用性能

4.1.1耕作力

3岁—4岁开始使役。双套牵引七寸步犁日工作4小时,耕地0.08公顷。

4.1.2持久力

单套挽架子车,载重200公斤~250公斤,最高500公斤。

4.1.3最大挽力

日工作8小时~10小时。

4.2肉用性能

4.2.1肌纤维细,大理石状花纹明显,肉质良好。在补饲情况下,12月~18月龄的公牛平均日增重

0.63公斤,母牛平均日增重0.45公斤。

4.2.2产肉指标:屠宰率平均52%,净肉率平均42%,骨肉比1:3.8,眼肌面积55平方厘米。

4.3乳用性能

4.3.1初产牛全期挤奶210公斤,日平均挤奶1.5公斤;

4.3.2经产牛全期挤奶250公斤,日平均挤奶2公斤,乳脂率平均为4.2%。

4.4繁殖性能

4.4.112月~18月有性行为,2岁~3岁性成熟,利用年限5年~7年。

4.4.2发情周期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36小时~48小时;平均妊娠期281天。

4.4.3犊牛初生重:公犊15.20公斤~16.98公斤;母犊13.66公斤±15.18公斤。

5等级标准

5.1等级划分

种牛等级根据外貌、体尺、体重三项综合指标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共四个等级。

5.2等级标准

5.2.1外貌等级标准

按附录A和附录B进行鉴定、外貌评分,按表1评定外貌等级。

2

DB63/T961—2011

表1外貌等级评定表(下限)

单位:分

等级公牛母牛

特8580

一8075

二7570

三7065

5.2.2体尺等级标准

按表2规定评定体尺等级。

表2体尺等级评定表(下限)

单位:厘米

公牛母牛

年龄等级

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

特1261521841811613616217

一12214817917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