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118-2023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规范
DB51/T 3118-2023 Profess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劳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环亚康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都高新中环康源体检门诊部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谭利民、邓璐、姜雨忻、吴瑕、马传梁、彭莉君、张钊、王琳、何克平、蒋雪莲、彭茜、凌攀、杨力、左云、倪红珍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CCSC6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3118—2023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规范
2023-10-11发布2023-11-12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3118—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通则...............................................................................2
5机构要求...........................................................................3
6过程质量控制.......................................................................4
7外出检查质量控制...................................................................7
8质量控制评价指标...................................................................8
附录A(规范性)粉尘作业人员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摄片)质量要求....................9
附录B(规范性)职业健康检查肺功能检查质量要求......................................11
附录C(规范性)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质量要求....................................12
附录D(规范性)职业健康检查实验室检验质量要求......................................14
附录E(规范性)放射工作人员眼科检查质量要求........................................16
附录F(资料性)疑似职业病告知书模板................................................17
附录G(资料性)四川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18
附录H(资料性)四川省外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评价指标..........................25
附录I(资料性)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模板............................................26
附录J(资料性)职业健康检查个体报告模板............................................32
参考文献.............................................................................37
I
DB51/T311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劳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环亚康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都高新中环康源体检门诊部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谭利民、邓璐、姜雨忻、吴瑕、马传梁、彭莉君、张钊、王琳、何克平、蒋雪
莲、彭茜、凌攀、杨力、左云、倪红珍。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DB51/T3118—2023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外出检查质量控制和质量控制评价指
标。
本文件适用于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Z49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GBZ70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
GBZ95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
GBZ98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
GBZ130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248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
GBZ/T295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
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16296.1声学测听方法第一部分:纯音气导和骨导测听法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781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GB/T27476.1检测实验室安全第1部分:总则
GB/T27476.5检测实验室安全第5部分:化学因素
GB/T32146.1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42060医学实验室--样品采集、运送、接收和处理的要求
WS76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WS/T23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T442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healthsurveillance
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受检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
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受检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受检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
1
DB51/T3118—2023
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受检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受检者健
康。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后健康检查、应急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
[来源:GBZ188-2014,3.1]
3.2
职业健康检查occupationalmedicalexamination
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受检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和健康损害进行临
床医学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可能的其他疾病和健康损害的医疗
行为。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的资料来源。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
间、离岗时健康检查。
[来源:GBZ188-2014,3.2]
3.3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occupationalmedicalexaminationofradiationworkers
为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而进行的医学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照射和事
故照射后的职业健康检查。
[来源:GBZ98-2020,3.4]
3.4
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受检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
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来源:GBZ188-2014,3.3]
3.5
疑似职业病suspectedoccupationaldisease
现有接触证据或医学证据尚不能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受检者所患疾病是否是职业病,需要进
一步收集证据以明确诊断的一种暂时的疑似疾病状态。
[来源:GBZ/T325-2022,3.1]
3.6
职业禁忌证occupationalcontraindication
受检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
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
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来源:GBZ188-2014,3.4]
3.7
适任性评价judgmentonworkerfitness
由有授权资格的医师根据相应的健康标准对各类不同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是否适合和
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做出评价和签发。
[来源:GBZ98-2020,3.3]
4通则
4.1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应遵循科学、公正、规范、准确的原则。
4.2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应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等工作环节。
4.3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质量管理部门应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明确职责。
2
DB51/T3118—2023
4.4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体系应有效运行,完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相关记录;每
年定期组织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并持续改进。
4.5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制度应有效运行,对职业健康检查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协议书、职业健康检
查方案制定、职业健康检查过程、报告审核、授权签发、印章使用、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
员培训、档案管理、职业环境安全管理、职业健康检查信息报告等分别制定和持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及操作程序。
4.6职业健康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应符合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确保与备案
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类别、项目和检测能力相适应,不能超出备案项目范围。
4.7职业健康检查仪器设备应按照有关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检定,满足放射防护和生物安全的管理要
求。
4.8职业健康检查过程和样品检测过程的相关记录应妥善保存,确保可溯源。
4.9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应满足数据分析和上报要求。
4.10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建立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如晕针、针刺伤、低血糖、
心脏骤停、传染病疫情、停电停网、火灾地震等。
5机构要求
5.1组织机构
5.1.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具备与申请备案类别和项目一致的诊疗科目;部门设置合理,有专门的质
量管理部门,有健全的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体系。
5.1.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有相应职业卫生生物检测能力;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室间
质控和开展室内质控。
5.2工作场所
5.2.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场所、候检场所和检验室应满足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要
求,工作场所布局科学合理,检查流程合理有序。
5.2.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安全的管理要求,具备良好的通风净化和安全设施,警
示标识醒目。
5.3人员
5.3.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具有与备案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执业医师、护士等医疗
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专职网报人员;宜配备公卫医师。
5.3.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根据工作需求任命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主检医师、质量监督员、档案
管理员、信息报告员、内审员、签发人等;其中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不能互相兼任。
5.3.3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具有与备案开展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职业病诊断资格主检医师;主检医师
负责确定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对职业健康检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审核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5.3.4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医疗卫生职称,熟悉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且主执业地点注册在本医疗机构;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运作,
质量负责人确保机构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5.3.5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实验室检测人员确保至少有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检验专业技术职称。
5.3.6放射、检验、纯音听阈测试、肺功能检查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或接受过相关专
业培训,报告签署符合相关要求。
3
DB51/T3118—2023
5.3.7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工作人员应尊重受检者的知情权,对受检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
5.3.8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技术负责
人、质量负责人、主检医师每年至少参加省、市级职业健康检查培训不少于8学时,专业技术人员每年
参加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应保留培训、进修学习记录。
5.4仪器设备
5.4.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具有与备案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辐射装置
应具有在有效期内的防护和性能检测报告。
5.4.2仪器设备状态标示醒目,检定/校准证书在有效期范围内,具有完整的使用维护记录。
5.4.3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内容完整,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出厂编号、技术参
数、购置验收记录、检定/校准记录、安装和使用说明书、使用、维护和维修记录等。
5.5档案管理
5.5.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室,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档案柜;档案分类
明确、整洁有序,有专人负责。
5.5.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配备空气调节装置、温湿度计,有防蛀、防潮、防霉、防火和防盗等措
施。
5.5.3职业健康检查档案保存时间应当自受检者最后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不少于15年。
5.5.4电子档案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保存及管理。
5.6放射防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5.6.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辐射装置放射防护应符合GBZ130、WS76的规定。
5.6.2职业健康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测应满足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医学废弃物的收集和转运应满足管
理要求。
5.6.3血液和体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保存运输按照GB/T42060的要求执行。
5.6.4凡接触有害因素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均应进行充分的个人防护。
5.6.5实验室安全按照GB/T27476.1、GB/T27476.5执行。
6过程质量控制
6.1检查前
6.1.1确定危害因素、特殊作业类别和检查种类
6.1.1.1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害化学因素、粉尘类、有害物理因素、有害生物因素、放射因素。
主检医师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和特殊作业类别确定检查项目。
6.1.1.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收集用人单位的以下资料:
a)受检单位的基本情况;
b)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人员名单、部门/车间、岗位、接触时间;
c)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与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
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d)工作场所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及职业病防护措施等相关资料。
6.1.1.3职业健康检查种类分为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放射从业人员还包括应急照射和事故照射后的职业健康检查。
4
DB51/T3118—2023
6.1.2确定检查项目及周期
主检医师应当根据受检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不同检查种类和受检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和周期。具体检查内容应按照GBZ188的要求开展,放射工作人员检查内容按照
GBZ98的要求开展,确保检查项目完整,无缺项、漏项。对接触两种及以上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
应严格按照相应危害因素分别确定检查项目,必检项目不能缺项。
6.1.3签订合同/委托协议书
6.1.3.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健康检查合同/委托协议书。内容应包括:委托
单位、单位负责人姓名、委托体检人数、检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类别、检查项目、检查时间和
地点、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责任和义务、报告送达方式、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盖章及经办人签字、委托
日期等。
6.1.3.2合同/委托协议书中涉及的危害因素项目不能超出本单位的备案项目范围。
6.1.3.3检查人数少于10人的用人单位可出具介绍信替代。
6.2检查中
6.2.1实名登记
检查当日受检者身份证实名登记,登记时现场完成以下工作:
a)核实受检者身份信息,受检者信息至少包括:姓名(含照片)、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
系电话、受检单位名称、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检查种类、初检/复检等;
b)告知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发放职业健康检查指引单。
6.2.2检查
6.2.2.1资料采集:
a)职业史:包括起止时间、工作单位、车间(部门)、工种、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
(接触两种以上应具体逐一填写)、接触时间、防护措施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史还需写明
放射线种类、有无累计受照射剂量监测、有无过量照射史等。
b)个人生活史、既往病史、职业病史、家族史、生育史、月经史等按照GBZ188、GBZ98执
行。
6.2.2.2症状询问:按GBZ188要求有重点的询问,规范记录,询问完成后需医师签名。
6.2.2.3一般医学生理指标检查及不同危害因素对应的职业病科、内科、外科、神经科、眼科、口腔
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检查如实准确记录,形成规范结论,有相应的医师签名。
6.2.2.4心电图、超声、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按照各专业操作规程规范执行。各检
查室应独立,医、检分离。
6.2.2.5关键检查项目
a)粉尘作业人员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摄片)技术质量要求:职业健康检查中胸部DR检查质
量控制应符合GBZ70、GBZ188相关要求,见附录A。
b)职业健康检查肺功能检查质量要求:职业健康检查中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应符合GBZ188相
关要求,见附录B。
c)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质量要求:职业健康检查中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质量控制
应符合GB/T16296.1相关要求,见附录C。
d)职业健康检查实验室检验质量要求:职业健康检查中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应符合GBZ/T248、
GBZ/T295、GB19489、GB19781、GB/T42060、WS/T233、WS/T442等相关要求,见附录D。
5
DB51/T3118—2023
e)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眼科检查质量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眼科检查的要求应参照GBZ
95相关要求,见附录E。
6.2.2.6检查项目全部完成后,受检者本人签字确认。
6.3检查后
6.3.1报告质量要求
6.3.1.1总结报告
6.3.1.1.1总结报告内容应完整,包括:受检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种类、应检人数、实检人数、检查
时间和地点、体检工作实施情况、发现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其他疾病的人数和汇总名单、处理
建议等,并结合环境和接触情况对职工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依据职工健康变化提出对工作场所职
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改进建议。个体体检结果以一览表的形式列出。
6.3.1.1.2总结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应现行、有效。
6.3.1.1.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一览表应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检查类别、危害因素、接害工
龄、岗位、检查结果、结论及处理意见等信息。
6.3.1.1.4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一览表应分类列出:疑似职业病人员一览表、职业禁忌证人员一览表、
应复查人员一览表、其他疾病或异常人员一览表、必检项目未检人员一览表。
6.3.1.1.5总结报告应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由编制人、审核人和签发人签
字,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公章和骑缝章无缺漏。
6.3.1.2个体结论报告
6.3.1.2.1个体结论报告应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每个受检对象的体检表,
应由主检医师审阅后填写体检结论并签字,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公章。
6.3.1.2.2必检项目、体格检查、症状询问无缺漏,职业史规范填写。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完整、描述
规范,医师签名无缺漏。
6.3.1.2.3结论及处理意见有针对性,复查结论及时更新。
6.3.1.2.4职业健康检查结论应符合GBZ188规定,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对受检者个体的体检
结论分为以下5种:
a)目前未见异常: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b)复查:检查时发现与目标疾病相关的单项或多项异常,需要复查确定者,应明确复查的内容
和时间;
c)疑似职业病: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
诊断者;
d)职业禁忌证: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患者,需写明具体疾病的名称;
e)其他疾病或异常:除目标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检查指标的异常;对重要异常结果和高
危异常值,应及时妥善处理。
6.3.1.2.5放射工作人员的适任性评价和检查报告按GBZ98的要求执行。
6.3.1.3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6.3.1.3.1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是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历年工作场所监测资料及职业
健康监护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受检者健康损害和职业病危害的关系,以及导致发生职
业危害的原因,预测健康损害的发展趋势,对用人单位受检者的职业健康状况做出总体评价,并提出
综合改进建议。内容参见GBZ188附录E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编制指南。
6
DB51/T3118—2023
6.3.1.3.2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由报告编制人、审核人、签发人签名,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公章。
6.3.1.4报告签发
6.3.1.4.1个体报告由主检医师签名。
6.3.1.4.2总结报告审核人由主检医师签名,由机构签发人签发。
6.3.1.4.3电子签名应规范管理,确保不能由他人代签。
6.3.2整理上报
体检后形成的受检者体检信息及时整理归纳,主检医师按时出具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并按照
受检者用人单位、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发放报告和归档。职业健康检查机构配备专职网报人员,出具
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后15日内完成相关检查数据上报至四川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6.3.3报告领取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体检报告的编制、审核,并将受
检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书面告知用人单位,并做好领取记录。
6.3.4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告知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明确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及重要异常结果(危急值)及时告知时间及制度,
并由专人负责。发现疑似职业病时,应当告知受检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同时向所在地卫生健
康主管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职业病告知书》,参见附录F,发现疑似职业病后15日内上报至国家职
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发现职业禁忌证的,应当及时告知用人单位和受检者。
7外出检查质量控制
7.1仪器设备和场所
7.1.1配备车载DR,设备技术要求参见6.2.2.5。
7.1.2配备车载隔音室,隔音室内的环境背景噪声小于30dB(A),测试前测量室内本底噪声,确保噪
声强度小于30dB(A)。
7.1.3具备移动式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数据准确上传。
7.1.4体检车配备相关安全、急救设施。
7.1.5外出开展血液和体液标本采集的场地符合外出健康体检的相关要求,达到GB15982规定的
Ⅲ类环境,光线充足,保证安静。
7.1.6体检场所布置注意保护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隐私及安全。
7.2管理制度
7.2.1制订外出体检工作质量控制及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等。
7.2.2建立体检车和仪器、设备定期检查制度,体检车相关检查室定期维护,体检车相关仪器设备定
期计量检定和校验。
7.2.3建立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如晕针、针刺伤、低血糖、心脏骤停以及体检车
辆事故等。
7.3放射防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7
DB51/T3118—2023
7.3.1车载DR通用防护性能要求和专用要求符合GBZ130、WS76的规定;体检车辆因外力等因素
可能影响检测性能时,应重新进行放射防护和性能检测。
7.3.2外出职业健康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测,满足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医学废弃物的收集和转运满足
管理要求。
7.3.3血液和体液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保存运输要求参见GB/T42060的相关要求。
8质量控制评价指标
8.1四川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参见附录G表G.1四川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
控制评价指标表。
8.2四川省外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参见附录H表H.1四川省外出开展职业健康
检查质量控制评价指标表。
8
DB51/T3118—2023
A
A
附录A
(规范性)
粉尘作业人员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摄片)质量要求
A.1技术要求
A.1.1设备要求
A.1.1.1高频逆变高压发生器:最大输出功率≥20kW,逆变频率≥20kHz,输出电压40kV~150kV;
A.1.1.2旋转阳极球管:标称焦点值:小焦点≤0.6;大焦点≤1.2;
A.1.1.3带有滤线栅、自动曝光控制和探测野的立位摄影架;
A.1.1.4平板探测器:有效探测面积≥365mmX365mm(14inX14in)或者≥365mmX432mm(14inX17in),
像素尺寸≤200μm;像素矩阵≥2048X2048;
A.1.1.5滤线栅:管电压在90kV~125kV,选择栅比10:1~15:1,栅密度34线/cm~80线/cm。
A.1.2摄影要求
A.1.2.1摄影体位:胸部后前立位,受检者应将胸壁紧贴摄影架,双脚自然分开,双臂内旋转,使肩
胛骨尽量不和肺野重叠;
A.1.2.2源像距为180cm;
A.1.2.3使用小焦点;
A.1.2.4采用自动曝光控制(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手动曝光);
A.1.2.5摄影电压:100kV~125kV,曝光时间:<100ms;
A.1.2.6曝光应在充分吸气后屏气状态时进行;
A.1.2.7防护屏蔽:标准防护。
A.1.3图像处理
A.1.3.1在摄影前,应根据尘肺胸片质量要求设定图像处理参数;
A.1.3.2图像处理应在生成DICOM格式的影像文件之前进行,不允许对DICOM格式的影像文件进行图
像处理;
A.1.3.3不应使用降噪、边缘增强等图像处理技术;
A.1.3.4应保留图像处理原始数据。
A.1.4DR胸片打印
A.1.4.1打印应遵循激光相机质量控制程序,符合DICOM的灰阶图像显示标准;
A.1.4.2打印的胸片图像应为原始大小。
A.2DR胸片图像的质量要求
A.2.1与屏(片)系统高千伏胸部图像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A.2.2肺纹理从肺门延伸到肺野外带;
9
DB51/T3118—2023
A.2.3肺野部清晰可见直径为2mm的血管影像;
A.2.4气管和气管分叉显示清楚;
A.2.5肋骨、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
A.2.6上中肺野最高光密度在1.45-1,75,膈下光密度小于0.30,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10
DB51/T3118—2023
B
B
附录B
(规范性)
职业健康检查肺功能检查质量要求
B.1检查前
B.1.1操作人员应定期给肺功能仪做质量控制并规范记录,肺功能仪质量控制措施见下表(表B.1):
表B.1肺功能仪质量控制措施表
项目最小周期措施
容积每天
用定标筒校准(推荐用3L定标筒,误差≤15ml)
流量线性每周
至少检查3种不同的流量范围
环境定标每天查看温度湿度计
B.1.2场地不宜过于窄小,每个肺功能室面积应该≥10平方米。如果多台仪器应独室放置,减少相互
影响。
B.1.3肺功能室应该有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措施,有窗户或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配备空气消毒
机。为避免交叉感染,建议使用一次性肺功能仪用过滤器/过滤嘴。
B.2检查过程
B.2.1检查前应该详细询问受试者的病史,判断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并先向受试者介
绍及演示完全吸气和用力连续呼气的动作,再指导受试者测试。
B.2.2检查过程规范,严格按照GBZ188附录B执行。
B.3结果报告
B.3.1肺功能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用力肺活
量一秒率(FEV1/FVC)。
B.3.2肺功能报告结果应规范描述,如肺功能异常,应明确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及程度。
B.3.3医师签名无缺漏。
11
DB51/T3118—2023
C
C
附录C
(规范性)
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质量要求
C.1设备要求
C.1.1纯音气导听阈:应满足测试频率包括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6000Hz,听
力级至少应包括0-70dB;
C.1.2纯音骨导听阈:应满足测试频率包括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
C.1.3听力计应按ISO389要求校准;
C.1.4听力计使用后应清洁擦拭换能器(耳机和骨振器);
C.1.5听力计长期不使用时,应定期开机维护。
C.2环境要求
测试应在隔音室进行,隔音室内的环境背景噪声应小于30dB(A)。
C.3人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C/T 942-2004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 2004-07-03
- SL 394-2007 铅、镉、钒、磷等34种元素的测定 2007-08-20
- QB/T 2891-2007 3-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PHBV) 2007-10-08
- JB/T 3565-2006 长轴离心深井泵 效率 2006-10-04
- JB/T 7069-2004 变压器用压力释放阀 试验导则 2004-06-17
- MT/T 384-2007 煤中铀的测定方法 2007-10-22
- YD/T 1393-2005 无线应用协议(WAP)网关设备测试方法 2005-09-01
- YD/T 1369.4-2008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Iub接口技术要求 第4部分:NBAP信令 2008-03-28
- YD/T 1800-2008 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2008-05-04
- JB/T 5594-1991 荧光分光光度计 199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