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22/T 5128-2022 Energy-saving design standards for ultra-low-energy public building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9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ultra-low
energypublicbuilding
DB22/T5128-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年11月7日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2022·长春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13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
5项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批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超低能耗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外窗修
缮技术标准》《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预拌盾构砂浆应用技术标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
准,编号依次为:DB22/T5128-2022、DB22/T5129-2022、
DB22/T5108-2022、DB22/T5130-2022、DB22/T5131-
2022,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修
缮技术规程》DB22/T5108-2016同时废止。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2年11月7日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函
[2021]171号文件的要求,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深入调查研
究,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标
准,并结合我省的气候、资源、建筑业发展等具体情况,制定了
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建筑与建筑热工;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6给水排水;7电
气;8可再生能源应用。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省
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
长春市民康路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省吉规城市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绿城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集安市建筑工程质量服务中心
北京绿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绿翔绿色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石永桂李大伟孙秀刚刘洪洋
王毅崔永生赵玉芹唐明
郭暘李志国肖莉褚毅
张哲孙鹏王云松马根华
石俊龙李怡萱吴雪岭惠群
衣建全赵研宏王玮姜泠竹
刘欣伟唐瑾婷刘冬锋任金榜
李柠董彦文王永张佳音
吴桐车秀艳丁军凯邓安卫
谢天祎万志钢朱云潞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毅郝双龄赵英鹏王丽颖
邵子平吕耀军林海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7
4建筑与建筑热工...........................................................................10
4.1一般规定................................................................................10
4.2建筑设计................................................................................12
4.3热工设计................................................................................14
4.4围护结构设计........................................................................17
4.5气密性设计............................................................................20
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2
5.1一般规定................................................................................22
5.2冷源与热源............................................................................23
5.3输配系统................................................................................25
5.4末端系统................................................................................26
5.5通风系统................................................................................27
6给水排水.......................................................................................30
6.1一般规定................................................................................30
6.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30
6.3生活热水................................................................................32
7电气.............................................................................................34
7.1一般规定................................................................................34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7.2照明与电梯............................................................................34
7.3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35
7.4系统控制................................................................................36
8可再生能源利用...........................................................................39
8.1一般规定................................................................................39
8.2风能与太阳能利用................................................................39
8.3空气、地、水源热泵系统....................................................40
附录A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43
本标准用词说明.................................................................................45
引用标准名录.....................................................................................46
附:条文说明.....................................................................................49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提高能源效率,进一步降低公共建筑能耗,提升公共建筑的
室内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保障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吉林省气候特点和具体情
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
1.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1
2术语
2.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在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
段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等能源需求的基础上,通过
主动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合理利用可再生
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
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公共建筑。
2.0.2基准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现
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22/T
5099-2016相关要求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
2.0.3参照建筑comparable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
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0.4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
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一定性能目标的设计过
程。
2.0.5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
构造层。
2.0.6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
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
2
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2.0.7供暖年耗热量annualheatingdemand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
2.0.8供冷年耗冷量annualcoolingdemand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
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热量。
2.0.9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
源利用量占其能源需求量的比例。
2.0.10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
的建筑能耗综合值得比值。
2.0.11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
筑综合能耗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
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12建筑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
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
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
来表征建筑气密性。
2.0.13热岛强度heatislnad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
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14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防水隔汽材料anti-waterandairtightness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防止
3
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2.0.15防水透汽材料anti-waterandbreathfreelyematerial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
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2.0.16防水隔汽膜waterproofvaporbarriermembrane
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室内侧进行密封,防止水蒸气渗透,具
有抗氧化、防水、难透汽性能的膜材。
2.0.17防水透汽膜waterproofvaporpermeablemembrane
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室外侧进行密封,具有抗氧化、防水、
易透汽性能的膜材。
2.0.18建筑体型系数transparentcurtainwall
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
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
2.0.19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
透过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
通量之比。
2.0.20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rade-offoption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
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
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
法,简称权衡判断。
2.0.21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iciency
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
进口温差之比。
2.0.22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iciency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回风
进口焓差之比。
4
2.0.23约束性指标obligatorytarget
为实现设计目标,在设计中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
2.0.24推荐性指标recommenddatorytargetcompulsory
设计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来实
现。
2.0.25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integratedpartloadvalue
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机组在各种负荷条件
下的累计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
组部分负荷效率的单一数值。
2.0.26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electricityconsumption
andheattransferratioofcentralheatingsystem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率(kW)与设计热
负荷(kW)的比值。
2.0.27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α]
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heat)quantity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
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
2.0.28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energyconsumptionper
unitairvolumeofairductsystem
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³/h)
所消耗的电功率(W)。
2.0.29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coefficientof
refrigerationperformance
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
泵及冷却塔净输入能量之比。
2.0.30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of
performanceofairsourceheatpumpunits
5
在特定工况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量与耗
电量的比值。
2.0.31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rpump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
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暖空调系统。根据地热
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
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6
3基本规定
3.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应根据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
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效达到超
低能耗,在此基础上宜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建筑物能源消耗进一步
降低,实现更低的能源消耗。
3.0.2应以室内环境参数、综合节能率为约束性指标;外围护传
热系数、能源设备和系统等性能参数应为推荐性指标。
3.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以控
制建筑能耗指标为导向进行设计,最终实现相对节能率的达标。
并应满足本标准第3.0.4条和第3.0.5条相关规定。施工中要考虑
精细化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运行宜采用智能化运行模式。
3.0.4供暖、供冷房间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表3.0.4供暖、供冷房间室内环境参数
室内环境参数冬季夏季
温度(℃)≥20≤26
相对湿度(%)30~60①≤60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新风量(m3/h·人)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
的有关规定
二氧化碳浓度(ppm)≤1000
细颗粒物(PM2.5)浓度(μg/m3)1h平均不高于35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
允许噪声级dB(A)范》GB55016中室内允许噪声限值的
要求
注: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①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耗指标的计算;
3.0.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
7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22/T5099-2016的要求外,
尚应符合表3.0.5的规定。
表3.0.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要求
项目规定
-1
建筑气密性N50,h≤1.0
综合节能率η≥50%
建筑本体节能率≥2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
注:1N50为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的每小时换气次数;
2综合节能率η应按下式计算:
η=(E0-E)/E0(3.0.5)
式中:
η——综合节能率;
E0——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供暖、供冷和照明能耗;
E——设计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供暖、供冷和照明能耗。
3.0.6参照建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照建筑是以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节能65%)》DB22/T5099-2016要求的建筑,作为计算全年供
暖、供冷和照明能耗用的基准建筑。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
向以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设计建筑基本一致;
2参照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
阳得热系数限值、冷热源、空调系统、新风系统、自然通风、照
明等应符合表3.0.6的规定。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8
表3.0.6参照建筑热工性能及系统形式
热工性能及系统形式参照建筑
符合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65%)》DB22/T5099-2016的要求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符合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
太阳得热系数65%)》DB22/T5099-2016的要求
(SHGC)冷水螺杆机组,综合制冷性能系数符合地方标准
冷源形式《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22/T
5099-2016的要求
燃气锅炉,锅炉效率符合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
热源形式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22/T5099-2016的
要求
空调系统形式二管制风机盘管+新风
新风系统形式不考虑排风热回收
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门窗缝隙渗入空气量
规范》GB50736-2012附录F计算
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照明
50034-2013的要求
注: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开
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
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附录B的相关规定。
3.0.7参照建筑、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供冷能耗计算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室外计算气象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
数标准》JGJ/T346的规定采用;
2建筑的全年供暖、供冷能耗应采用逐时能耗计算方法;
3各种能源折标煤参考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
3.0.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工程在满足本标准及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9
4建筑与建筑热工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群体布置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减轻热岛效应。总平面应
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南向
或接近南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4.1.2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凸凹变化。
4.1.3建筑的能源设备机房位置应合理设置,尽量缩短能源输送
距离,单一公共建筑的能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负荷中心位置集中
设置。
4.1.4应控制场地铺装选材和外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
优先选用浅色面层材料,降低室外太阳辐射热。
4.1.5场地绿化应采用复层绿化,在活动场地、广场设置乔木或
构筑物遮荫,降低场地热岛效应。
4.1.6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室内装修工程应与建筑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施工过程中严禁损坏围护
结构气密层、保温层和影响气流组织。
4.1.7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采用环保无污染的
材料和工艺,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材料与产品。竣
工后的室内空气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GB5501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的
规定。
4.1.8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计算对象应为单栋单体。当某个建筑
内一部分空间采用超低能耗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手段对其与非超
10
低能耗的部分进行热桥阻断实现区域独立。该建筑的超低能耗部
分的能源供应及回收系统应自成系统。
4.1.9超高超大、功能复杂、类型特殊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除应
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组织专家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专项
论证。
4.1.10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的规定。
4.1.1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应与主体结构或围护结构
可靠连接,主体结构或围护结构和其与保温系统的连接应能承担
外墙保温系统的荷载和作用,在主体结构正常使用状态下,不应
产生裂缝和空鼓。外墙保温系统在正常使用中不应发生脱落。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
4.1.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不应低于
25年。
4.1.1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取防水措施,应
具有阻止雨水、雪水侵入墙体的基本功能,并应具有抗冻融、耐
低温、承受风荷载等性能。当采用内置保温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等
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墙板时、保温层及防护层应与结构主体采
取有效拉结措施,防止脱落。
4.1.14外挑楼板、阳台、悬挑造型构件等部位的外保温系统应采
取加强措施,实现可靠连接。
4.1.15外墙存在外装吊挂荷载时,支吊架应设置在承重和填充墙
体上。支吊架与结构墙之间采取隔热措施,支吊架的规格应根据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荷载计算确定。
11
4.2建筑设计
4.2.1主要城市气候区属、采暖度日数HDD18可按表4.2.1确
定。
表4.2.1主要城市气候区属、采暖度日数
设计计算采暖度日数
主要城市气候区属
HDD18(℃.d)
白城5011
吉林5007
严寒1B区
敦化5221
长白5542
松原4800
白山4736
长春4642
通化4603
严寒1C区
延边4687
长白山4687
四平4308
辽源4308
4.2.2公共建筑的体形系数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公共建筑体形系数限值
单栋建筑面积A(m2)建筑体形系数
300<A≤800≤0.50
A>800≤0.40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4.2.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不宜采用玻璃幕墙。如采用
建筑幕墙时,建筑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
12
墙》GB/T21086的规定,且其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4级。当公共
建筑的入口大堂采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
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光围护结构面积的10%,且应按照同一朝向
立面透光面积(含全玻幕墙面积)加权计算平均传热系数。
4.2.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的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0.6,
且屋顶透光部分与屋顶总面积比不超过20%。
4.2.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门斗等防止冷风渗
透的设施;建筑的其他出入口外门宜设置阳光房等缓冲区以减少
冷风的渗透的设施。设置时在满足消防疏散净宽度的同时,开启
扇的面积不应大于阳光房主要立面在建筑主体正投影范围内面积
的70%。
4.2.6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进深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
采光条件差的房间或部位,可通过设置采光中庭、采光竖井、光
导管等改善天然采光效果。
4.2.7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设计应满足
自然通风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52的规定。
4.2.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系统应根据结构形式进
行构造设计和专项计算。
4.2.9外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接处宜设置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
膜;对于木结构、轻型钢结构和将保温材料设置在中间部位的外
围护结构,宜在靠近室内一侧设置防水隔汽膜。
4.2.10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宜采用热惰性大、技术先进、性能优
越、耐久性强、工业化程度高、构造安全可靠的复合墙体。
4.2.11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可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内置保温现浇
混凝土复合剪力墙等构造体系。当采用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剪力墙体系时,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
13
合剪力墙技术标准》JGJ/T451有关规定外,还应进行结构受力计
算;当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时,应优先采用与其相配
套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和部品。
4.2.12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层宜连续完整,保温系统及材料的选
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减小保温层厚度;
2屋面保温材料应具有吸水率低、抗压性能好、抗温度变形
性能好的特点;
3外墙保温系统应满足耐久性、耐冻融性等要求;
4外墙保温系统的连接件应具有可靠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其承载力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并满足设计及防火要
求。
4.2.13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物外部噪声源传播至主要房间的室内噪声限值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中的标准限值;
2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Z振级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中的标准限值。
4.3热工设计
4.3.1非透光围护结构应采用重质材料。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
数Km应以满足本标准的能耗指标为目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
经计算分析后确定。其Km限值应符合表4.3.1-1和4.3.1-2的规
定。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
14
表4.3.1-1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限值
接触室外空气的
外墙屋面
楼板/地面
部位
严寒严寒严寒严寒严寒严寒
1B区1C区1B区1C区1B区1C区
K,
m≤0.15≤0.18≤0.15≤0.18≤0.18≤0.20
W/(m2·K)
表4.3.1-2非透光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热阻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
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54
变形缝≥1.68
4.3.2当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由不同构造组成时,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计算平均传热系
数,同时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不大于
2℃。
4.3.3非透光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按平均传热系数计算:
2211FKFKFKnn(4.3.3)
KKm=
21FFFn
式中:
2
Km——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W/(m·K);
K1、K2...、Kn——不同构造部分的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的规定计算,W/(m2·K);
2
F1、F2...、Fn——不同构造部分的面积,m。
4.3.4透光围护结构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1外门窗的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外门窗K≤1.1W/(m2·K)(4.3.4-1)
2外门窗的框材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严寒1B区K≤1.1W/(m2·K)(4.3.4-2)
严寒1C区K≤1.2W/(m2·K)(4.3.4-3)
3外门窗玻璃的传热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严寒1B区K≤0.5W/(m2·K)(4.3.4-4)
严寒1C区K≤0.7W/(m2·K)(4.3.4-5)
4玻璃的太阳光总透射比,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
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规定的方法测定,并符合下式
规定:
g≥0.35(4.3.4-6)
5玻璃的选择性系数宜符合下式规定:
LSGv≥1.25(4.3.4-7)
g
式中:
LSG——透明材料的选择性系数;
τv——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
g——透明材料的太阳能总透射比。
4.3.5外门窗的玻璃间隔条应使用耐久性良好的暖边间隔条,并
符合下式规定:
(d)≤0.007W/K(4.3.5)
式中:
d——玻璃间隔条材料的厚度,m;
λ——玻璃间隔条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4.3.6外门窗的气密、水密和抗风压性能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全文公开GB/T31433的要求,外窗气密
性等级不应低于8级;外门、分隔供暖空间的户门气密性等级不
应低于6级。
16
4.3.7透光幕墙的气密、水密和抗风压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检测方法》GB/T15227检测。气
密性能不应低于4级;水密性能不应低于3级;抗风压性能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计算确定,且不应
低于1级,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4.3.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内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楼板
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3.8的规定。
表4.3.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内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楼板的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W/(m2·K)
部位
严寒1B区严寒1C区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楼板≤0.25≤0.3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1.0≤1.2
4.4围护结构设计
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N/T 5562.4-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4部分:架构管理 2023-12-29
- SN/T 5562.2-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2部分:组织管理 2023-12-29
- SN/T 5562.3-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3部分:数据管理 2023-12-29
- SN/T 5562.7-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7部分:服务方管理 2023-12-29
- SN/T 5562.5-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5部分: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 2023-12-29
- SN/T 5570-2023 进出口铁合金归类化验 2023-12-29
- SN/T 5619.2-2023 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2部分:防护口罩 2023-12-29
- SN/T 5562.6-2023 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6部分:数据分析管理 2023-12-29
- SN/T 5619.1-2023 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2023-12-29
- SN/T 5574-2023 进口油品固体废物属性鉴别规程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