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5/T 1079-2023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规范
DB3205/T 1079-2023 Traffic accident prone road iden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8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
CCSR80
DB3205
苏州市地方标准
DB3205/T1079—2023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规范
SpecificationforHighCrashRoadIdentificationandSafety
Improvement
2023-06-26发布2023-07-03实施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5/T1079—2023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判别与改善技术流程..................................................................2
5分析判别............................................................................2
5.1判别周期......................................................................2
5.2资料收集......................................................................2
5.3初步判别......................................................................2
5.4现场复核......................................................................3
5.5判别结果......................................................................3
6改善方案............................................................................3
6.1基础资料准备..................................................................4
6.2数据及隐患分析................................................................5
6.3方案制定......................................................................9
7方案实施...........................................................................10
7.1工程设计.....................................................................10
7.2措施落实.....................................................................10
7.3项目验收.....................................................................10
8效果评价...........................................................................10
8.1资料收集.....................................................................10
8.2评价实施.....................................................................10
附录A(资料性)“四阶段”技术流程应用示例...........................................11
附录B(资料性)事故绝对数法和安全可提高空间法.......................................19
附录C(资料性)死亡事故记录示例.....................................................22
附录D(资料性)苏州市各月天色时间...................................................24
附录E(资料性)常用记录表...........................................................25
附录F(资料性)常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设施改善治理对策...............................34
参考文献..............................................................................73
I
DB3205/T107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提出。
本文件由苏州市公安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同济大学、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住房和城乡
建设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雪松、邓苏、刘芳、周建华、龚建、王军涛、王超、杭海峰、雷丽霞、朱晓
蕾、郑思艺、吴兵、郄中洋、庄伟嘉、沈勤、夏季、姜宇、高雅、杨璐、张琪、李佳奇、张学宇、戴志
成、丰明洁、裴莹莹、张学芳、胡玮浩、宋少华、曹晓东、潘磊、鲁昕、孙凯、黄伟、顾平、钱俊、郭
政、陆雄、董良、富颀、陈晓程、郝洪涛、董京。
II
DB3205/T1079—2023
引言
苏州市道路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持续增加,人们对出行安全、通行效率等要求也在不
断提高。苏州市政府部门历来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持续多年开展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治理工作,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制组在总结苏州经验的基础上,参考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道路安全评估规范、
指南,开展了本规范的编制工作,建立了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治理的技术方法,规范了治理工作的流程、
内容,优化了交警、路政、规划、设计等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能更好地指导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治理工作,
有效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本文件中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治理的技术方法亦可用于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等阶段。
III
DB3205/T1079—2023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的技术流程,并规定了分析判别、改善方案、方案实施、
效果评价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全可提高空间potentialforsafetyimprovement(PSI)
某地点的事故预测值超出类似地点事故期望值的数值。
3.2
安全预测模型safetyperformancefunction(SPF)
利用历史交通事故数据构建的道路设施事故分析模型,可定量解释事故的显著相关因素,也可作为
判别交通事故多发道路的基础模型。
3.3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high-crashroad
在选定的分析时段内,发生多起交通事故或事故损害后果极其严重,使用合理的判别方法和指标对
研究区域路网内各条道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有一定规律特点的道路。
3.4
事故绝对数法crashfrequencymethod
利用历史交通事故数量直接进行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的方法。
3.5
“四阶段”技术流程four-stageprocedure
为完成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改善治理而执行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分为“分析判别、改善方案、方案
实施、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
DB3205/T1079—2023
4判别与改善技术流程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时应采用“四阶段”技术流程,内容见图1,应用示例见附录A。
图1“四阶段”技术流程
5分析判别
5.1判别周期
分析判别工作宜一年开展一次。
5.2资料收集
分析判别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时,宜收集研究区域路网内各条道路近3年的全量交通事故数据,包括
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交通事故数据、事故特征、重特大事故情况等。
5.3初步判别
5.3.1判别方法
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判别常用的判别方法有事故绝对数法和安全可提高空间法。详见附录B。
5.3.2判别指标
5.3.2.1事故绝对数法的判别指标为事故数,可根据改善治理目的不同选用事故总数、死亡人数、重
2
DB3205/T1079—2023
伤以上事故总数、每公里事故数等。
5.3.2.2安全可提高空间法的判别指标为安全可提高空间(PSI)。
5.3.3分析单元
5.3.3.1对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分析时可按一定长度的分析单元开展,也可针对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
出口分流段、入口合流段开展专项分析。
5.3.3.2不同道路类型的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分析单元长度宜按表1选取。
表1交通事故多发道路分析单元长度
道路类型建议长度
市区地面道路1km~3km
郊区地面道路2km~4km
快速路2km~6km(分侧向)
高速公路2km~6km(分侧向)
[来源:交通安全分析(TrafficSafetyAnalyses),王雪松,2022.2,ISBN978-7-5608-9121-7]
5.3.3.3对分析单元进行分析时,除进行整体分析外,还宜细化分析。对分析单元的细分宜按表2选
取。
表2分析单元细分
道路类型分析单元细分分析范围
路段上下游交叉口之间(不含交叉口范围)
地面道路
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停止线范围及上游3s行车距离,下游1s行车距离
路段上下游出入口之间标准段(不含立体交叉及出入口分合流范围)
出口分流段分流段起点至终点
高、快速路
入口合流段合流段起点至终点
高、快速路立体交叉立体交叉交织区段及各匝道
注:实际项目中可根据需要对分析范围进行调整。
5.4现场复核
对初步判别出的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整体情况进行现场复核,确认道路设施是否具备改善治理的条件,
若道路处于施工、临时管制等状态,则暂不宜开展改善治理工作。
5.5判别结果
5.5.1应通过初步判别、现场复核确定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是否需要进行设施改善,并形成交通事故多
发道路清单。
5.5.2交通事故多发道路清单应包括以下信息:道路名称、道路类型、道路等级、道路范围、道路长
度、判别指标等。
6改善方案
3
DB3205/T1079—2023
6.1基础资料准备
6.1.1部门调研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交通管控设施的归属和管辖因道路类型、等级的不同存在区别,应根据道路的
具体情况确定调研部门。常见的调研部门有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及其
下属的区县级各管理部门。部门调研宜包括以下内容:
a)区域道路总体情况,包括不同类型道路的里程,区域的路网体系,道路规划、建设计划等;
b)区域交通总体情况,包括区域交通运行情况,主要通行的车辆类型,道路使用者行为特征;
c)区域交通管理总体情况,包括各类设施管理单位、日常管理流程,区域车辆保有量,区域内客
货运企业分布、客货运车辆主要活动范围,交警重点勤务安排、应急救援体系;
d)区域内重点关注的道路,包括易拥堵的道路,事故风险高的道路;
e)待改善道路的总体情况,包括设施的建设、养护情况、改扩建需求,交通拥堵及事故情况、交
通管理手段等。
6.1.2资料收集
应收集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信息、交通运行数据、交通管控措施、交通事故数据、交通违法数据、路
侧环境等资料,资料的收集可贯穿项目全过程,根据需求分阶段、分批收集,宜包括以下内容:
a)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信息包括道路地理位置、道路概况、道路几何线型设计(平面、纵断面、横
断面等)、道路绿化、排水、照明、特殊结构物(桥梁、隧道、地通道等)、防护设施等;
b)交通运行数据包括交通量和车速数据。交通量数据宜根据需求采集不同时间段的道路断面交通
量、交叉口转向交通量,包括工作日,周末,节假日,高峰以及平峰时的交通量,数据类型包
括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及行人交通量。车速数据包括瞬时速度和区间平均行驶速度;
c)交通管控措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监控、公交专用道、单行道、特殊区域或特殊车辆管
控等;
d)交通违法数据包括事故违法数据与查获违法数据。查获违法数据包括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数
据;
e)路侧环境包括道路两侧的用地类型、接入口等。
6.1.3现场踏勘
6.1.3.1踏勘设备
常用的踏勘设备有视频采集设备、无人机、雷达测速仪、相机、测距仪等,亦可根据需要配置电磁
计数仪、坡度测量仪、角度仪、GPS定位仪、加速度仪等其他踏勘所需设备。常用踏勘设备及使用要点
见表3。
表3常用踏勘设备及使用要点
设备使用要点
主要用于道路沿线环境的采集。
可采用行车记录仪记录道路前方影像。对道路进行1次~3次全程双向连续拍摄,每次拍摄时车
视频采集设备辆宜匀速行驶且保持在同一车道,每次选择不同的车道行驶。
亦可采用全景摄像系统对道路沿程进行全景影像采集。有条件时还可运用视频识别技术对道路线
形、路面状况、标志标线等数据进行识别和采集。
4
DB3205/T1079—2023
表3常用踏勘设备及使用要点(续)
设备使用要点
主要用于获取车辆的运行速度。
在不同路段和时段,宜分车型获取车辆运行速度,样本采集量以满足统计分析要求为准。车型划
雷达测速仪
分应根据研究分析的需求进行分类。可按大、中、小型客车,大、中、小型货车等进行分类。
对于多车道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必要时可分车道获取速度数据。
主要用于道路平面图、交通运行情况、道路周围环境等内容的拍摄。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
守当地的限飞规定。
拍摄道路平面图时,宜采用俯视角度,保持同一高度平行飞行,尽可能一次获取交叉口或路段的
无人机完整平面。
拍摄路段交通运行情况时,宜采用俯视悬停拍摄5分钟~10分钟;拍摄交叉口交通运行情况时,
宜获取不少于2个信号周期的全景平面。
拍摄道路周围环境时,宜采用鸟瞰角度环视拍摄,在固定位置环视360°。
主要用于道路设施的拍摄。
包括道路标准段、渠化段的断面图,道路踏勘过程中发现的隐患点、现场的交通情况、需要记录
相机
的标志标线、隔离设施、信号灯等内容。照片拍摄时应包含相应的参照物(比如路名牌、指路标
志、典型地标等),以方便后期确认位置。
主要用于获取道路断面尺寸、设施间距、视距等。
测距仪
宜选择能够适应户外环境的测距仪。无测距仪时也可采用轮尺或卷尺进行距离的测量。
根据调研需要,酌情配置电磁计数仪、坡度测量仪、角度仪、GPS定位仪、加速度仪、激光扫描仪
其它设备
等设备开展调研。
6.1.3.2踏勘内容
应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实与补充。现场踏勘宜包括以下内容。常用记录表见
附录E。
a)道路的整体情况,包括道路所处的位置、走向、沿线路侧环境及用地性质等;
b)道路的几何信息,包括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布置,交叉口的渠化形式、视距,沿线出
入口、公交站台布置、特殊结构物(桥梁、隧道、地下通道)布置等;
c)道路的隔离设施,包括中央分向隔离、机非隔离设施等;
d)道路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照明、排水等;
e)不同时段的交通运行情况,包括交通流量、交通构成、运行速度、通行轨迹等;
f)交通管理及交通控制设施,包括道路的限速管理、交通标志标线、信号控制、停车管理等;
g)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包括可达性、连续性、舒适性、夜间照明等;
h)道路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可通过现场随访或问卷调研等形式开展。
6.2数据及隐患分析
6.2.1事故数据分析
6.2.1.1事故分析包括基于数据统计的总体特征分析和基于典型事故的深度分析两类。
6.2.1.2开展总体特征分析时,应从事故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严重程度、交通方式、事故形态、
事故原因、事故发生时的天气状况等维度进行分析。此外,还可根据需要从驾驶人性别、年龄、驾龄,
车辆类型、车辆所属行业、企业,道路行政等级、技术等级、自然环境等角度开展分析。
5
DB3205/T1079—2023
a)对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宜采取热力图、聚合图、散点图等方法进行分析。以某道路死亡事故
为例,其空间分布及记录方式见附录C。
b)对于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宜按年、月、周、日、小时进行分析。
c)对于严重程度特征分析,宜按财产损失事故、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进行分类分析。
d)开展事故的交通方式特征分析时,宜按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分类分析。其中机动车可分为
小、中、大型客车,轻、中、重型货车,牵引车、专项作业车、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非机动
车分为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
e)对于碰撞形态特征分析,宜按碰撞运动车辆、碰撞静止车辆、碰撞行人、碰撞固定物、翻车、
坠车、乘员跌落或抛出、车辆失火及其它进行分类分析,对碰撞运动车辆的,应进一步细分到
追尾碰撞、对向碰撞、侧向碰撞等形态。
f)对于事故原因特征分析,宜按违法原因、意外原因、道路设施原因、其它原因等进行分类分析,
并应分析违法、意外原因等是否与道路设施原因存在关系。
g)对于天气状况特征分析,宜按晴天、阴天、雨天、雪天、雾天、大风、沙尘、冰雹及其它情况
等进行分类分析。
h)对于天色特征分析,可按白天、夜间、早晨、黄昏等进行区分,其中夜间应注明是否有照明。
各月天色时间见附录D。
6.2.1.3开展典型事故的深度分析时,应对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中、事故发生后的过程进行还原,
对人、车、路、环境等要素进行分析。
6.2.1.4开展总体特征分析和典型事故深度分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的交叉分析。
6.2.2违法数据分析
6.2.2.1违法分析包括对事故违法分析和查获违法分析。
6.2.2.2开展违法分析时,宜从违法时间、违法地点、违法类型、违法车辆类型、违法人员类型等维
度进行分析。
6.2.3设施隐患分析
6.2.3.1开展交通事故多发道路设施隐患分析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根据现行规范,对交通事故多发道路设施的各项指标进行校核,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
b)应由具备道路交通安全评估经验的人员通过现场调研,结合交通运行特点、事故特征、违法特
征等,根据经验判断道路设施是否存在隐患;
c)宜采用安全预测模型(SPF),将事故数与事故影响因素相关联,开展事故影响因素敏感性分
析,以提高道路改善措施的针对性。安全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见附录B中的B.2.1。
6.2.3.2应对交通事故多发道路设施开展检查分析,可采用道路设施安全检查清单的方式,检查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表4。
表4道路设施安全检查清单
类型子类型分项
平面线形
纵断面线形
道路几何要素平面和纵断面
平纵组合
停车视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决策视距
6
DB3205/T1079—2023
表4道路设施安全检查清单(续)
类型子类型分项
建筑限界
车道数量、车道布置、车道宽度
行人、非机动车道的设置情况
道路几何要素道路横断面
分隔带的宽度,开口设置的位置,视距
横断面过渡段的位置、长度
道路横坡,道路的超高、加宽
相交道路的等级
交叉口的位置及间距
交叉口的类型、交角
平面交叉口
交叉口的渠化设置方式、转弯半径
交叉口的视距
与邻近桥梁、隧道、立交的距离及衔接情况
相邻立交的间距
道路交叉
相邻出入口的间距
主线、匝道、分合流区域的视距
出入口的形式
立体交叉
车道平衡
匝道断面的设置
加减速车道的长度
主线与匝道速度的协调性
标志、标线的规范性,包括位置、形式、高度、角度、大小、版面布置、颜色、
图案、字高、反光性能、可视认性等
标志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连续性、可读性、信息量
标志、标线
标线的完整性、准确性、连续性
标志标线的一致性
标志、标线与环境的适应性
设置的必要性
设置的规范性,包括位置、形式、高度、角度、形状、图案、灯色等
交通信号灯
信号的可视认性
交通控制设施配时方案的合理性
设置的必要性
监控设施设置的规范性,包括位置、形式、预告标志的设置情况
系统的响应能力
防护护栏的合理性
防护护栏的位置、形式、等级,护栏端部的处理方式
路桥段防护护栏的衔接过渡情况
防护设施
桥墩等刚性结构物的(缓冲)防护设施
分流鼻端的缓冲设施
防护设施的完整性
7
DB3205/T1079—2023
表4道路设施安全检查清单(续)
类型子类型分项
隔离设施的合理性
隔离设施的位置、形式、高度和结构的安全性
隔离设施隔离设施端部的处理方式
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开口带设置情况
交通控制设施隔离设施对视距的影响
限速策略的合理性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差异
速度管理
不同路段运行速度的速度差
速度管理措施
路面抗滑能力
路面路面平整度、窨井的设置情况
路面其它病害(裂缝、车辙、拥包、骨料松散等)
路侧设施情况,包括净区、护栏、边坡、缘石、边沟、杆件、地物等
路侧路侧环境,包括商业、学校、医院等
路边停车情况,含路内和路外停车
接入口的位置、间距、接入的形式
接入口接入口的视距
接入道路的坡度、接入角度
路段中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连续性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分隔情况
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设施
过街设施的位置、形式、间距
过街设施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连续性,二次过街安全岛的设置情况
平纵线形、视距
横断面变化处的过渡段及过渡构造设置
桥梁段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设置
桥面铺装、桥梁与路基衔接段的抗滑性能
桥梁护栏设置的合理性
桥梁
桥头跳车情况
桥梁上跨道路时的墩台设置及其防护设施
桥梁上跨道路时桥面泄水对桥下交通的影响
桥梁和隧道桥梁相关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
桥梁的交通管理措施、应急救援系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3282.2-2018 真菌微生物农药 金龟子绿僵菌 第2部分:金龟子绿僵菌悬浮剂 2018-07-27
- NY/T 3282.3-2018 真菌微生物农药 金龟子绿僵菌 第3部分: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 2018-07-27
- NY/T 3286-2018 荠菜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靶标抗性检测技术规程 2018-07-27
- NY/T 3285-2018 播娘蒿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靶标抗性检测技术规程 2018-07-27
- NY/T 3280.1-2018 病毒微生物农药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第1部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母药 2018-07-27
- NY/T 3284-2018 农药固体制剂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条集操作规程 2018-07-27
- NY/T 3280.3-2018 病毒微生物农药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第3部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 2018-07-27
- NY/T 3283-2018 化学农药相同原药认定规范 2018-07-27
- NY/T 3281.1-2018 病毒微生物农药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 第1部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 2018-07-27
- NY/T 3280.2-2018 病毒微生物农药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第2部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 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