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270-2020 通道两侧山体彩色林营建技术规程
DB33/T 2270-2020 DB33/T 2270-2020 Channel Bias Mountain Colour Fores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6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2270—2020
通道两侧山体彩色林营建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nstructionofcolor-landscapeforestin
mountainareabothsidesofthepassageway
2020-06-30发布2020-07-30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2270—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坚、李效文、陈秋夏、张旭乐、林韧安、马晓华、陈旭华、钱仁卷、潘锡东、
刘西、宫莉霞、项德强。
1
DB33/T2270—2020
通道两侧山体彩色林营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彩色林的总体要求、营建类型、宜林地造林、间伐补植、补植抚育、间伐抚育、验收
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通道两侧第一道山脊线内山体彩色林的营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DB33/T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
DB33/T267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3.1
彩色树种color-landscapetreespecies
在整个或部分生长季节稳定地呈现非绿色观赏特性的树种,非绿色可位于茎干、叶、花、果等部位。
3.2
彩色林color-landscapeforest
含彩色树种组成的纯林或由彩色树种和其他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4总体要求
4.1彩色林布局
根据通道类型、山体距通道距离与角度、造林地立地、林分现状等实际情况,做到适地适景、合理
布局,营造林分健康、群落稳定、生态安全的彩色林。
4.2树种选择
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多样化选择乡土彩色树种,与彩色树种配置的常绿树种应具有珍
贵、慢生、耐荫特性,乔灌搭配种植,营造近自然林分;坚持绿化主体功能与目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彩色树种与其他树种合理配置。
2
DB33/T2270—2020
4.3彩色林构建
根据目标景观,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着眼于成林后的总体景观效果,设计不同形态、色彩、
季相的彩色斑块,科学构建彩色景观。
4.4彩色林管理
实行项目负责制、招标代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5营建类型
5.1宜林地造林
在宜林地上种植彩色树种,构建彩色林。
5.2间伐补植
通过间伐、补植技术措施,调整彩色树种与其他树种的比例。
5.3补植抚育
现有林分郁闭度较低或存在较大林窗的,直接补植彩色树种。
5.4间伐抚育
现有林分中有一定数量的彩色树种,且分布较为合理,通过间伐抚育,伐去部分非目的树,为保留
的彩色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6宜林地造林
6.1适用条件
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和弃耕地等宜林地。
6.2目标林分设计
6.2.1色彩对比
应选择合理的配置方式,使彩色树种与其他树种形成色彩对比。
6.2.2季相变化
选择富有季相变化的彩色树种混交,营造季相丰富的彩色林。
6.2.3观赏距离
0m~50m应突出林木个体的色彩、形状和季相,体现自然美感;50m~500m应突出林分群体的林
冠结构、色彩组成、斑块大小,达到相互衬托的景观效果。
6.3树种选择与配置
6.3.1树种选择
3
DB33/T2270—2020
6.3.1.1宜选择景观质量高、不同观赏季节和观赏特性、生态适应性强的乡土彩色树种。
6.3.1.2山地主要彩色树种见附录A。
6.3.2苗木规格
6.3.2.1宜采用生长健壮、冠形完整、主干通直、无病虫害的2年~4年生容器苗或带土球大苗。
6.3.2.2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应符合DB33/T177的规定,达到Ⅱ级苗以上标准。
6.3.3树种配置
根据树种特性和目标景观,彩色树种与其他树种近自然混交。
6.4造林技术
6.4.1林地清理
造林前2个月~3个月对林地进行带状、块状或全林地清理。
6.4.2造林密度
根据造林树种和规格,株行距可选择为(2m×2m)~(3m×4m),即每公顷825株~2490株。
6.4.3整地挖穴
块状整地,按不同栽植密度挖种植穴,穴的直径应大于待种植苗木根系(土球)20cm以上,穴的
深度至少与根系(土球)深15cm。
6.4.4造林时间
宜在12月下旬~翌年4月,落叶树种以12月~翌年2月为佳。
6.4.5栽植技术
1年~2年生苗木造林应符合GB/T15776的要求。带土球大苗造林前应适当修剪,浇足定根水,栽植
后立支架支撑。
6.5抚育管理
造林后3年内,每年抚育1次~2次,分别在5月~6月和9月~10月,重点进行除萌除蘖、施肥、割除
杂灌与藤蔓等。同时做好防人畜破坏、防火、防台风和有害生物防治。病虫害防治宜优先采用物理、生
物防治或综合防治方法。造林成活率应在85%以上。
7间伐补植
7.1适用条件
郁闭度0.7以上且彩色树种缺乏,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7.2林分间伐
7.2.1间伐时间
在造林前1个月~3个月进行间伐、林地清理。
4
DB33/T2270—2020
7.2.2间伐方式
根据林分现状、立地条件情况,采用带状、块状间伐方式,清理出不同大小、形状的林中空地。
7.2.3间伐对象
间伐病害株、枯倒木、弱小木及非目标树。
7.2.4间伐技术
7.2.4.1带状间伐一般带宽4m~8m,块状间伐的单块面积不宜超过100m2,斑块改造单块面积不宜
超过0.5hm2。斑块成片间伐方式。
7.2.4.2间伐技术应符合GB/T15781的规定,松材线虫病危害木处理符合DB33/T267中的规定。
7.3补植树种与配置
7.3.1补植树种
7.3.1.1应补植季相色彩明显、生长迅速的彩色树种,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选择一定比例的彩色珍贵
树种。
7.3.1.2根据间伐空间大小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生态学习性的彩色树种。
7.3.2苗木规格
宜选择2年生以上容器苗或带土球地栽苗。
7.3.3树种配置
根据目标景观要求,采用多树种混交配置或块状混交配置。
7.4补植技术
7.4.1林地清理
7.4.1.1将间伐剩余物带状、点状归堆于保留林带下或清理出林地。
7.4.1.2松材线虫病危害木处理应符合DB33/T267的规定。
7.4.2补植密度
株行距一般为(2m×2m)~(3m×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L/T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2015-02-16
- SL/T 706-2015 水库调度规程编制导则 2015-03-24
- SL/T 718-2015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2015-05-15
- SL/T 717-2015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 2015-05-22
- SL/Z 679-2015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导则 2015-01-21
- SL/T 52-201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015-05-15
- SL/T 205-2015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 2015-03-09
- SL/T 251-2015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2015-03-05
- SL/T 721-201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 2015-07-31
- SL/T 13-2015 灌溉试验规程 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