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537-2022 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DB14/T 2537-2022 Industrial Park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Incident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山西晋环科源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大地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
- 起草人:
- 郝智睿、赵海霞、陈旭东、吴俊松、杨成立、杜欣莉、王瑾、刘志强、尹臻、武励鹏、郝千萍、任瑾涛、陈彦华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4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537—2022
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2022-09-02发布2022-12-01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4/T2537—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原则.............................................................................2
5评估程序.............................................................................2
6环境风险调查与识别...................................................................3
7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5
8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差距分析.......................................................9
9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9
附录A(资料性)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大纲.................................10
I
DB14/T253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晋环科源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
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大地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智睿、赵海霞、陈旭东、吴俊松、杨成立、杜欣莉、王瑾、刘志强、尹臻、
武励鹏、郝千萍、任瑾涛、陈彦华。
II
DB14/T2537—2022
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和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工作。
本文件不适用于工业园区的生物安全和核与辐射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HJ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94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业园区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部门批准设立、认定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的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
生态工业园区或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
3.2
突发环境事件
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
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
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简称“环境风险”。
3.4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
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工业园区内部及周边人群和
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简称“环境风险物质”。本文件环境风险物质同HJ941的相关规定。
3.5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
1
DB14/T2537—2022
存在物质或能量意外释放,并可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包括工业园区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各类
生产、加工、储存、使用、运输环境风险物质的装置、设施和场所。简称“环境风险源”。
3.6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受体
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人群集中居住区、行政办公区等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
能的单位或区域。简称“环境风险受体”。
4一般原则
4.1一区多园的工业园区,宜分区开展环境风险调查和识别,对不同分区分别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分
级。
4.2工业园区中相对独立设置的焦化、化工等产业区,应单独分区评估。
4.3环境风险评估应综合考虑社会关注度高、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历史突发环
境事件及同类工业园区多发、频发事件等因素。
5评估程序
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宜按照环境风险调查与识别、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风险防控
与应急能力差距分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等四个步骤实施,评估程序见图1。
2
DB14/T2537—2022
图1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程序
6环境风险调查与识别
6.1基础资料收集
6.1.1收集工业园区基础资料和环境质量现状资料,包括总体规划、产业规划、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及审查文件,园区及周边区域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水文地质情况、地表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及空间
分布、园区面积、环境质量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等内容。
6.1.2收集工业园区内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应急预案和备案文件、近三年发生的突发环
境事件情况、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等资料。
3
DB14/T2537—2022
6.1.3绘制工业园区地理位置图、企业分布图、风向玫瑰图、地形图、地表水系图、环境功能区划图
和生态保护红线图等图件。
6.2环境风险物质调查与识别
6.2.1根据HJ941,调查工业园区内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重点调查工业园区内环境风险等级为
较大及以上企业的环境风险物质名称、种类、最大存储量、存储方式、存储位置和所属企业等情况。
6.2.2根据环境风险物质调查结果,识别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物质,给出工业园区内主要环境风险物质
分布清单和图件、工业园区各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加和结果。
6.3环境风险源调查与识别
6.3.1调查工业园区内企业环境风险源分布和数量、涉及环境风险物质运输的道路走向及管线设置情
况、工业园区内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情况、危险废物贮存和处置情况、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等
情况。
6.3.2根据GB18218、HJ941的相关要求,结合工业园区内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评估资料,调
查不同环境风险等级企业的分布情况,并辅以图、表形式表示。重点调查工业园区内环境风险等级为较
大及以上企业及其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
6.3.3根据环境风险源调查结果,识别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编制环境风险源的清单,主要包括环境
风险源类别、名称、地理坐标、主要环境风险物质名称、数量、所属企业及环境风险等级等信息,并绘
制工业园区(分区)水环境风险源分布图、大气环境风险源分布图等图件。
6.4环境风险受体调查与识别
6.4.1一般以工业园区边界周边5km范围作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调查范围;以工业园区地表水下游
10km范围作为水环境风险受体调查范围;参照HJ610、HJ964确定地下水、土壤环境风险受体调查范
围;可参照HJ169和HJ941、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工业园区环境风
险受体调查范围进行调整。
6.4.2调查工业园区内部及调查范围内人口集中区、饮用水源分布、生态保护红线和土壤环境敏感目
标等大气、水、土壤环境风险受体的名称、位置和分布情况。
6.4.3根据HJ941,识别并列表给出水环境风险受体、大气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等清单,
包括受体类别、名称、地理坐标、规模、保护要求等,并相应给出环境风险受体分布位置关系图等。
6.5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调查
6.5.1调查工业园区环境应急监控预警能力、环境应急救援能力、环境应急管理和响应联动机制建设
等情况。
6.5.2调查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监测监控点位布设、预警设备设施、监测频率、人员和机构配备等情
况。
6.5.3调查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的数量、分布、管理、维护、获得方式与保存时限等内容,
以图、表方式给出工业园区配置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及分布的具体位置、管理部门及联系人。
6.5.4调查工业园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园区外部应急救援能力,水污染物拦截、上游调水、导流、物化
反应等应急处理处置方式和能力,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后人员应急疏散方案及路线等情况。
6.5.5编制工业园区应急监测、预警设备设施、应急物资、环境风险防控工程措施、应急救援装备及
队伍等清单和分布图;绘制拦截点位置图,园区应急疏散通道及安置场所布置图;给出风险防控与应急
4
DB14/T2537—2022
救援相关管理部门及联系人等。
7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
7.1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估指标
7.1.1通过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
(M)进行评估,分别确定水环境风险等级(R水)、大气环境风险等级(R气)。
7.1.2根据HJ964,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时对土壤环境影响主要为污染影响型,影响途径主要为大
气沉降、地表漫流和垂直入渗,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措施主要由水污染防控和大气污染防控措
施组成。本文件不单独设定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指标。
7.2环境风险源强度(S)评估
采用评分法,将水环境风险源强度和大气环境风险源强度各项指标分值分别累加后,分别确定水环
境风险源强度(S水)和大气环境风险源强度(S气),最高分为100分。具体指标和参考分值见表1。
表1环境风险源强度(S)分级指标
水环境风险源大气环境风险源
序号评估指标
指标说明情况参考分值指标说明情况参考分值
>105>105
环境风险企涉水环境风险企业数涉气环境风险企业数量
1(5,10]4(5,10]4
业数量量(个)(个)
≤52≤52
各个涉水环境风险企
单位面积环>5025各个涉气环境风险企业>5025
业中环境风险物质的数
境风险物质的中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
2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25,50]15(25,50]15
存量与临界量临界量的比值(Q)加和后
加和后除以工业园区a面
的比值除以工业园区面积
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1/T 152.3-2000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第三部分:瓜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0-12-07
- DB41/T 152.4-2000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第四部分:茄果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0-12-07
- DB41/T 152.2-2000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第二部分:叶菜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0-12-07
- DB41/T 151-2000 长白猪 2000-12-07
- DB41/ 156-2000 白菜品种 豫白菜3号 2000-12-07
- DB41/ 155-2000 辣椒品种 豫椒3号 2000-12-07
- DB41/T 152.5-2000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第五部分:豆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2000-12-07
- DB41/ 153-2000 辣椒品种 豫椒1号 2000-12-07
- DB41/ 154-2000 辣椒品种 豫椒2号 2000-12-07
- DB41/T 150-2000 大约克猪 20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