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59-2010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DB37/T 159-2010 Moss and pest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tt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10月
-
2024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3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59—2010
代替DB37/T159-1992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10-10-21发布2010-12-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159—2010
前言
本标准是对DB37/T159-1992《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的修订。
本标准根据当前产业发展需要和国家法规要求,对原标准的诸多条款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与DB37/T159-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棉花病害防治部分改为棉花主要病害防治部分。
——棉花主要病害与防治部分,增加了棉苗根病、棉苗叶病各病害的病菌类型、侵染途径;增加了
苗期病害的农业防治措施;增加了温汤浸种内容,并修改了药剂拌种内容;增加了苗期病害化学防治内
容;增加了棉花枯萎病的病原,细化了病害症状;增加了棉花枯萎病苗期分级标准;增加了棉花枯萎病
防治原则、栽培措施防病和化学防治内容;增加了棉花黄萎病病原、症状分类;增加了棉铃病害与防治、
棉花红叶茎枯病与防治、棉花缺素症与防治、棉花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修改了棉花黄萎病药剂防治内
容;删除了轻发病田轮作内容。
——棉花虫害防治部分,修改了棉花蚜虫防治方法;修改了棉铃虫防治指标、防治方法;修改了
黄地老虎防治方法;修改了棉蓟马防治方法;修改了棉叶螨防治指标、防治方法;增加了烟粉虱测报与
防治内容,棉盲蝽测报与防治内容;删除了玉米螟测报与防治内容。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立瑞。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魏毅、张学坤、夏晓明。
I
DB37/T159—2010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对象、调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各棉区。
2棉花主要病害与防治
2.1棉花苗期主要病害与防治
2.1.1棉花苗期主要病害种类和危害
棉苗病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和茎基腐为主,形成病苗或死苗,造成弱苗
迟发或缺苗断垅,占多数;另一类以为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病菌侵染叶部,造成病斑,影响叶片光合
作用,导致棉苗迟发。
2.1.1.1棉苗根病
2.1.1.1.1棉苗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又称烂根病、黑根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引起,且
以AG4融合群为主,该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ank)Donk。棉苗出土前,
病原菌侵染种子造成烂种和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流出黄褐色粘液。幼苗出土后,侵染幼
苗,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造成茎基部腐烂或根腐烂,棉苗迅速失水但不倒
伏(蜂腰状)。
2.1.1.1.2棉苗红腐病
棉苗红腐病由多种镰刀菌(Fusariumspp.)侵染所致,且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为主。
棉苗出土前感染造成烂种和烂芽。棉苗出土后感病,一般先侵入根尖,后扩展到全根和茎基部,病部变
褐腐烂,土面以下受害嫩茎肥肿,后呈黑褐色干腐,俗称“大脚苗”。
2.1.1.1.3棉苗炭疽病
病原菌无性态为棉刺盘孢(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hw.),有性态为棉小丛壳菌(Glomercella
gossypii(Southw.)Edg.)。棉苗出土前感染可造成烂芽。出土后感染,棉苗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梭形
条斑,稍凹陷,潮湿时有红色粘稠物,茎部出现红褐色或暗黑长圆形病斑,中央凹陷,表皮破裂露出木
质部,遇风易折。子叶受害,多在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真叶受害,初为黑色小型斑点,
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大斑。
2.1.1.2棉苗叶病
2.1.1.2.1棉花褐斑病
1
DB37/T159—2010
棉花褐斑病由棉小叶点霉(PhyllostictagossypinaEll.EtMart.)和马尔科夫叶点霉(P.
malkoffiiBubak.)两种病原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子叶染病,初生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
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病
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2.1.1.2.2棉花轮纹病
棉花轮纹病又称黑斑病,由大孢链格孢(AlternariamacrosporaZimm.)、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Wiltsh)和棉链格孢(A.gossypina(Thum.)Hopk)三种病原真菌引起。主要发生在1-2
片真叶期,为害子叶和真叶。子叶染病,初生红褐色小圆斑,后为不规则至近圆形褐色斑,有不明显的
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墨绿色霉层,严重时子叶枯焦脱落。真叶染病与子叶症状相似,但病斑较
大,四周有紫红色病变。
2.1.1.2.3棉苗炭疽病
内容同2.1.1.1.3。
2.1.2防治方法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种子处理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2.1.2.1农业防治
1)选用良种。且最好是商品化脱绒包衣棉种。
2)秋耕冬灌。棉田深翻,有利于减少土壤耕作层病原菌数量。冬灌可避免春灌造成土壤过湿,
地温较低,减少棉苗发病。
3)适期播种,地膜覆盖。根据气候条件,适期播种,过早播种,地温较低,容易引起烂种死
苗。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表层地温,减少棉苗发病。
4)轮作倒茬。有条件的地区,重病田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能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早定苗,促苗壮旺。勤中耕,促根下扎壮苗,遇雨及时排水,雨后及时中
耕,破除土壤板结,围棵松土,散墒晾根。棉田多施有机肥,注意钾肥的合理配合使用。
2.1.2.2种子处理
如果播种用良种未包衣,可选择如下种子处理。
1)温汤浸种。温汤浸种可以抑制种子表面携带的部分病原菌。具体操作方法同DB37/T
156-2002中的6.1.3。
2)药剂浸种。采用多菌灵胶悬剂浸种,也可用80%抗菌剂402乳油(乙蒜素)2000倍浸种。
(具体操作方法同DB37/T156-2002中的6.1.4)。
3)药剂拌种。每5Kg种子用2.5%的适乐时(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拌种。准备好桶或塑
料袋,将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稀释到1-2升/100kg种子,充分搅拌混匀后倒入种子上,快速
搅拌或摇晃,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2.1.2.3化学防治
棉苗出土后,若遇低温多雨棉花苗病严重时,可采用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0倍液、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或灌根处理。
2.2棉花枯萎病与防治
2
DB37/T159—2010
2.2.1病原
棉花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焉专化型引起,属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拉丁学名为
Fusariumoxysporium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on。
2.2.2病害症状
1)皱缩型
病株多见于5片真叶以后,上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变厚,叶色深绿,一般不枯死,节间缩短,
棉株矮化。
2)黄色网纹型
病株子叶或真叶的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改型是本
病早期典型症状之一,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3)黄化型
病株子叶或真叶首先从叶缘开始局部至全部褪绿变黄,不出现黄白色网纹,随后逐渐变褐枯死
或脱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4)青枯型
病株叶片突然失水萎焉,叶片变软下垂,严重时棉株青枯干死,叶片不脱落。一般在其后急剧
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5)紫红型
病株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萎焉、枯死、脱落,棉株死亡。苗
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棉花枯萎病症状因环境条件变化较大。一般田间多为黄化型或黄色网纹型;气温转低时常出现
紫红型;气候突变,如雨后迅速转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EJ/T 194.3-1982 环境样品 生物样品中微量总汞的分析方法 1982-11-01
- SHS 04353-2004 RSN型头道针梳机维护检修规程 2004-06-21
- GA 232.1-1999 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用户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用户角色 1999-11-18
- GB/T 6911.3-198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硫酸盐的测定 电位滴定法 1986-09-16
- HB 680-1979 镶高速钢刀齿的套式面铣刀 D=250~315mm 1980-01-14
- GB/T 6904.2-1986 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 pH的测定 比色法 1986-09-16
- HG/T 2352-1992 磁浆过滤用线绕式滤芯 1992-07-17
- GA 230.1-1999 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代码 第一部分 旅馆编码 1999-11-18
- JB/T 5827-2008 冲模 60°锥头直杆圆凸模 2008-02-01
- GA 230.4-1999 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代码 第四部分 旅馆星级代码 199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