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57-2005 数字式电参数测量(试)仪
DB37/T 557-2005 Digital electrical parameter tester (trial) instrumen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7.040.30;17.220
备案号: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557—2005
数字式电参数测量(试)仪
(报批稿)
××××-××-××发布××××-××-××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557—2005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电磁计量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艾诺仪器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瑞基、马雪锋、张勤、王岩崧。
DB37/T557—2005
数字式电参数测量(试)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式电参数测量(试)仪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测量参比频率为50Hz(或60Hz)单相及三相数字式电参数测量(试)仪(以下简称测
量仪)。
模拟指示的单相及三相电量测量仪及类似产品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6587.2-1986电子测量仪器温度试验
GB6587.3-1986电子测量仪器湿度试验
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5464-1995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7626.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3要求
3.1环境条件
测量仪的工作条件、极限工作条件和贮存条件见表1。
表1测量仪的工作条件、极限工作条件和贮存条件
温度范围湿度范围
工作范围0℃~40℃(20~90)%RH
极限工作条件-10℃~50℃(20~90)%RH
贮存条件-40℃~60℃(20~90)%RH
3.2外观
外观应整洁,无缺损、裂纹、涂覆层剥落等损伤;操作按键、发光指示、接线端子等标志应准确清
晰;所有零部件、元器件安装牢固、可靠;所有按键操作灵活,无卡滞现象。
3.3振动试验
振动试验完成后,测量仪机械构件不应有破裂、明显变形或紧固件松动等现象,测量仪各参数的误
差应达到本标准3.10的要求。
3.4冲击试验
冲击试验完成后,测量仪机械构件应无破裂、明显变形;电气部件应无明显位移或脱落等现象,测
量仪各参数的误差应达到本标准3.10的要求。
3.5运输试验
运输试验完成后,测量仪包装箱不应有较大的变形和损伤,仪器及其附件不应有变形松脱、涂覆层
剥落等机械损伤,测量仪各参数的误差应达到本标准3.10的要求。
3.6环境试验
3.6.1温度试验
应符合GB6587.2-1986中第4章的要求。
3.6.2湿度试验
1
DB37/T557—2005
符合GB6587.3-1986中第4章的要求。
3.7安全性能要求
3.7.1绝缘性能
测量仪电源端子与外壳之间以及测量端子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MΩ。
3.7.2耐电压性能
测量仪电源端子与机壳之间以及测量端子与外壳之间应能经受历时1min的交流1.5kV电压试验。
试验中不应出现飞弧或击穿现象,但允许出现电晕效应及类似现象。
3.8电磁兼容
测量仪的设计应保证在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以及浪涌电压等电磁骚扰的影响
下,不损坏或不受实质性影响,并能准确地工作。
3.9影响量
3.9.1供电电源电压影响
将供电电源频率保持在(50±0.5)Hz,将电压置于198V和242V,至少保持15min后,测量仪器
各参数的误差。其误差和相对于基准工作条件下的误差改变量应符合本标准3.10的规定。
3.9.2供电电源频率影响
将供电电源电压保持在(220±4.4)V,将频率置于47.5Hz和52.5Hz,至少保持15min后,测量
仪器各参数的误差。其误差和相对于基准工作条件下的误差改变量应符合本标准3.10的规定。
3.9.3极限工作范围下限温度的电源频率与电压影响
在极限工作范围下限温度(即-10℃)下,将供电电源电压置于198V,频率置于47.5Hz,至少保持
15min后,检查仪器的功能。测量仪应显示正常;所有按键操作灵活,无卡滞现象。
3.9.4极限工作范围上限温度的电源频率与电压影响
在极限工作范围上限温度(即50℃)下,将供电电源电压置于242V,频率置于52.5Hz,至少保持
15min后,检查仪器的功能。测量仪应显示正常;所有按键操作灵活,无卡滞现象。
3.10准确度要求
根据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将测量仪分为0.1级、0.2级、0.5级和1.0级。测量仪各参数的测量
准确度见表2和表3。
表2测量仪基本电参数测量准确度
准确度:±(a%×读数值+b%×满量程值)a
电参数
0.10.20.51.0
交流电压0.08+0.020.16+0.040.4+0.10.8+0.2
交流电流0.08+0.020.16+0.040.4+0.10.8+0.2
有功0.5≤cosϕ≤10.08+0.020.16+0.040.4+0.10.8+0.2
功率
0.2≤cosϕ<0.50.12+0.020.24+0.040.6+0.11.2+0.2
a准确度中,a表示与读数值有关的误差系数,b表示与满量程值有关的误差系数。
表3测量仪其它电参数测量准确度
准确度
电参数
0.10.20.51.0
功率因数±0.002±0.005±0.01±0.02
频率,Hz±0.02±0.05±0.1±0.2
电能量±0.1%×读数值±0.2%×读数值±0.5%×读数值±1.0%×读数值
3.11分辨力
测量仪各量程的分辨力应不大于其准确度等级与各量程值乘积的十分之一。
3.12推荐的单相、三相数字式电参数测量仪量程设置
单相、三相数字式电参数测量仪推荐量程见本标准的附录A。
3.13辅助功能
2
DB37/T557—2005
预置报警:当测量的电压、电流、功率值超过各预置报警范围时,测量仪报警,显示窗口闪烁并发
出蜂鸣声。
4试验方法
4.1外观检查
在各项环境试验、机械试验结束后都应进行外观检查。
外观以目测法进行检查。
4.2机械要求试验
4.2.1振动试验
试验次序为:共振搜索、共振保持、振动循环、重复共振搜索。测量仪在非工作状态下进行振动试
验,振动试验各试验阶段条件见表4。振动试验完成后测量各参数的误差,应符合本标准3.3的要求。删除的内容:
表4振动试验条件
试验阶段试验项目试验条件
频率循环范围(5~55~5)Hz
共振搜索扫频速率小于或等于1倍频程/min
驱动振幅(峰值)0.19mm
1.59mm(5Hz≤f≤10Hz)
驱动振幅(峰值)0.76mm(10Hz<f≤25Hz)
共振保持0.19mm(25Hz<f≤55Hz)
时间10min
频率循环范围(5~55~5)Hz
驱动振幅(峰值)0.19mm
振动循环
扫频速率小于或等于1倍频程/min
次数2次
频率循环范围(5~55~5)Hz
重复共振搜索扫频速率小于或等于1倍频程/min
驱动振幅(峰值)0.19mm
4.2.2冲击试验
冲击试验的试验条件见表5。冲击试验完成后测量各参数的误差,应符合本标准3.4的要求。
表5冲击试验条件
试验项目试验条件
加速度294m/s2
脉冲持续时间(11±1)ms
冲击冲击次数6个面,每面3次(共18次)
脉冲波形半个正弦波
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
跌落高度或角度100mm或45°
倾斜跌落工作状态工作状态
跌落次数以底面4个边为轴各跌落1次(共4次)
4.2.3运输试验
测量仪在完整满包装状态下进行运输试验,运输试验的试验条件见表6。
3
DB37/T557—2005
运输试验完成后测量各参数的误差,应符合本标准3.5的要求。
表6运输试验条件
试验项目试验条件
振动频率(Hz)5、10、20、30
加速度(m/s2)9.8±2.5
振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13293.4-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5-Br-PADAP分光光度法测定锑量 1991-12-14
- GB/T 13293.3-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塞曼效应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铬、锰、镉量 1991-12-14
- GB/T 13293.5-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砷钼杂多酸-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 1991-12-14
- GB/T 13293.11-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量 1991-12-14
- GB/T 13293.1-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硒、碲量 1991-12-14
- GB/T 13293.2-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氢化物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铋量 1991-12-14
- GB/T 13293.8-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塞曼效应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镍量 1991-12-14
- GB/T 13293.6-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磷钒钼杂多酸-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磷量 1991-12-14
- GB/T 13293.13-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燃烧-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量 1991-12-14
- GB/T 13293.7-1991 高纯阴极铜化学分析方法 塞曼效应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钴、铅量 199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