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1490-2024 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导则
DB31/T 1490-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andardization work guidelin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5.020
CCSL00
31
上海市地方标准
DB31/T1490—2024
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导则
Guidelinesforthestandardiz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2024-07-05发布2024-11-01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1/T1490-202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原则...........................................................................1
5工作规划...........................................................................1
6组织建设...........................................................................2
7工作内容...........................................................................2
附录A(资料性)上海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5
附录B(资料性)国家标准制定流程.......................................................6
附录C(资料性)上海市地方标准制定流程................................................11
附录D(资料性)ISO标准制定流程....................................................13
附录E(资料性)IEEE标准制定流程...................................................15
参考文献.............................................................................18
I
DB31/T149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上海华东电信研究院、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壹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正敏、徐雷、陈曦、彭莉、刘彩霞、赵春昊、蒋慧、戴宇欣、袁梦、钟俊浩、
陈俊琰、常永波、吴庚、瞿晶晶、陈敏刚、王琰元、朱婕、霍哲珺。
II
DB31/T1490—2024
引言
上海已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为此,既要推动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
人工智能硬实力;也要不断优化生态基础和体系,提升人工智能软实力。在这一迅猛发展过程中,人工
智能标准化将作为航标灯,引领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设立的正确方向开展研发,促使本市更好掌握人工智
能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人工智能标准化还将对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化应用,广泛凝聚优
势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件围绕本市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逐章展开,力求使得相关组织和人员能
够尽快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积极参与、正确开展人工智能标准
化工作,实现为国家的人工智能标准化提出上海方案、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上海智慧的预期目标,
并通过人工智能领域标准话语权的提升,强化上海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III
DB31/T1490—2024
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导则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规划、组织建设、工作内容等指导性技
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人工智能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其他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41867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术语
DB31/T1204标准先进性评价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4186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基本原则
4.1需求导向
结合实际需求,开展人工智能重点急需标准的先行研制,以标准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规范安全与
伦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
4.2交叉融合
倡导开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深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生
活等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善人工智能跨领域核心知识体系和标准体系。
4.3面向国际
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先进标准研究成果,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上海标准”
向“国际标准”转变,助力“中国标准”国际贡献力与应用水平提升。
5工作规划
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化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技术机构宜加强对人工智能组织的指引和支撑,明
确人工智能组织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方向:
a)开展本市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并确保与相关行业标准协调配套,系统推进标准制修
订;
1
DB31/T1490—2024
b)分类施策,明确重点,推动优势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研制,鼓励领军企
业制定高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紧跟区域及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促进长三角区域统
一标准研制;
c)建立健全测试评估体系,依托揭榜赛道在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
识别、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推动标准与计量规范,构建可信AI测评体系,强化算法标准和
测评平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与智能化水平;
d)推动标准实施与推广应用,借助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力量宣传推广,推动人工智能相关组织
积极参与市级至国家级的标准化示范试点、国家标准验证点等标准化工作,以试点示范项目
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支持申请“上海标准”标识(按照DB/T1204的规定提交
申报),将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共性技术标准,并定期评估标准实施效果与经济社会效益;
e)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对现有的标准体系进行动态更新完善,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注:上海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是由基础共性、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
技术、产品与服务、行业应用、安全/伦理等8个子体系构成的综合标准体系,见附录A。
6组织建设
6.1机构建设
6.1.1人工智能组织宜根据所处行业特点和实际条件,建立或明确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部门,并
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有条件的可设立专职标准化工作部门。
6.1.2制定与本组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制度或管理标准,明确本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的标准化工
作职责与权限,以及标准化工作的内容、方式。
6.2人员管理
6.2.1在本组织最高管理层中明确标准化工作的负责人及其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的
专职或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及权限。
6.2.2人工智能组织宜按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本组织自身的规划和要求,选派适宜人员参加标准
化培训,并通过聘用标准化总监等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实施标准化制度,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
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体系,有效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7工作内容
7.1标准需求分析
人工智能组织在开展本组织标准制修订、标准工作管理时,宜在国家、本市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的指
导下,整体性推进本组织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a)基础共性标准:参与国家基础共性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对接国际标准,推进术语标准化并规
范其在研发应用中的使用。围绕行业开放平台、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建立参考架构标准,并
逐步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分类分级评价体系。
b)关键技术标准:针对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关键通用技术及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领域技术进
行标准研制,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c)核心产业标准:聚焦支撑技术与产品、基础软硬件平台和智能产品与服务三大核心产业开展
标准研制,如大数据标准、安全计算标准、智能传感器标准、智能芯片标准、系统软件标准、
机器学习框架标准以及开源开放平台标准,以抢占产业高地。
2
DB31/T1490—2024
d)行业应用标准:针对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和数字生活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相关行业的
具体标准编制实施,包括制造业智能化应用、金融商贸AI应用、城市风险监测智能化评估、
一网统管与一网通办的政务智能化标准、“AI+医疗”“AI+教育”“AI+养老”等方面的标准研
制工作。
e)安全/伦理标准:以人为本,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的研究制定,涵盖多层面的安全标准体
系,并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如医疗、智能驾驶等建立安全风险等级体系和应用规范,引导和规
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7.2标准制修订
7.2.1国内标准
国家标准制定程序参见GB/T16733,人工智能组织制定国家标准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见附录B。
地方标准制定的一般程序见附录C,其他各级标准(如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的制定程序
也基本一致,在具体的阶段设置上略有不同,可根据相关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7.2.2国际标准
国内人工智能组织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需要通过国内技术机构对口单位。
以ISO为例,国际标准一般程序包括提案阶段、准备阶段、委员会阶段、征求意见阶段、批准阶段、
出版阶段,相关流程注意事项见附录D。
7.2.3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
人工智能相关组织宜积极参与国际性专业组织标准的研制。
注:国外一些学会、协会发布的标准往往在某些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发布
的标准(IEEEStd),美国测试与材料协会(ASTM)发布的标准(ASTM),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发布
的标准(ASME)等。
以IEEE标准为例,一般程序包括项目发起阶段、组建工作组阶段、标准起草阶段、投票阶段审批阶
段、标准维护阶段,相关流程注意事项见附录E。
7.3标准实施及评价
7.3.1标准实施宜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行为、提升技术服务质量,以满足各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
望,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影响力,有效支撑人工
智能在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赋能,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7.3.2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实施纳入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本组织
标准。
7.3.3实施标准时,宜制定计划,内容至少包括实施范围、人员、进度及要求。
7.3.4结合标准体系运行情况,组织对标准实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标准的实施效果进
行评价。
7.3.5充分考虑适时开展标准化培训和标准宜贯,倡导全员参与标准化工作。
7.3.6宜进行标准实施及评价分析。
7.4持续改进和管理策略
7.4.1在标准实施及评价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推广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适时对标准化工作
进行优化调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EJ/T 915-2014 核级中效空气粒子过滤器 2014-05-06
- SJ/T 11197-2013 环氧塑封料 2013-10-17
- CB/T 3967-2013 船用蒸汽雾化式燃烧器 2013-10-17
- CB/T 3673-2013 船舶进出浮船坞技术要求 2013-10-17
- SJ/T 3172.15-2013 铁氧体磁心的尺寸 第15部分:EI型磁心 2013-10-17
- NB/T 42022-2013 高压变频调速用油浸式变流变压器 2013-11-28
- SN/T 2311-2009 进出口乳及乳制品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放射受体分析法 2009-07-07
- JC/T 2238-2014 水泥制品用矿渣粉应用技术规程 2014-10-14
- SJ/T 11454-2013 软磁铁氧体环形磁心涂层尺寸及涂覆后的产品尺寸与公差 2013-10-17
- JC/T 2249-2014 方石英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