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507-2017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DB41/T 1507-2017 Hydraulic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Standards (1:25,000)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7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D14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507—2017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2017-12-06发布2018-03-06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1/T1507—2017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4.1调查目的......................................................................2
4.2调查任务......................................................................2
4.3调查工作原则..................................................................3
4.4基本要求......................................................................3
5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
5.1调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3
5.2工作量定额....................................................................4
6设计书编写........................................................................6
6.1设计编写准备..................................................................6
6.2设计编写要求..................................................................7
7调查内容..........................................................................7
7.1基本调查内容..................................................................7
7.2不同类型区专门调查内容.......................................................10
8技术方法及要求...................................................................13
8.1遥感解译.....................................................................13
8.2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测绘.......................................................13
8.3地球物理勘探.................................................................14
8.4钻探.........................................................................15
8.5井探与槽探...................................................................16
8.6抽水试验.....................................................................16
8.7样品采集与测试...............................................................18
8.8原位测试.....................................................................20
8.9地下水动态监测与水位统调.....................................................20
9综合评价.........................................................................21
9.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1
9.2地下水质量评价...............................................................22
9.3地下水污染评价...............................................................22
9.4土壤污染评价.................................................................22
9.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23
I
DB41/T1507—2017
10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23
10.1综合研究.....................................................................23
10.2图件编制.....................................................................23
10.3报告编写.....................................................................25
11数据库建设.......................................................................25
11.1建设内容.....................................................................25
11.2建设要求.....................................................................25
12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25
12.1野外验收.....................................................................25
12.2报告审查.....................................................................26
12.3资料归档.....................................................................26
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27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面物探技术方法选择............................................29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钻探主要技术要求........................................3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报告编写提纲...................................................33
II
DB41/T1507—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河南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现国、王春晖、邱金波、詹亚辉、狄艳松、龚晓凌、李扬。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马庚杰、孙春叶、张金星、何贤珍、王倓、王晨旭、郭山峰、赵海军、王献坤、
樊利、何佳晨。
III
DB41/T1507—2017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5000)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水文地
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技术方法及要求、综合评价、综合研究与报
告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
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007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173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
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8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493水质水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SL166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DB41/T1507—2017
地下水系统
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
系统。
3.2
地下水含水系统
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
3.3
地下水流动系统
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4
包气带
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3.5
含水层
能赋存、传输并能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3.6
含水层富水性
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通常用规定口径与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
3.7
环境地质问题
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
破坏与土地资源损毁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方
病、原生劣质地下水、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荒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水文
地质问题。
4总则
4.1调查目的
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河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程度和研
究水平,服务于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地
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2调查任务
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包括:
a)查明含水层或蓄水构造空间结构与边界条件、地下水赋存分布及其数量质量特征;
b)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
c)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
d)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发育特征、成因、活动规律及危害程度,并预测发展趋势,进行
地质环境评价;
e)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划、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f)建立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
2
DB41/T1507—2017
4.3调查工作原则
4.3.1应坚持资源、环境、生态并重,优先部署在以下重点地区:
a)城镇建成区及规划区、重要经济区带、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急需的地区;
b)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所占供水比例较高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
c)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调蓄功能的地区;
d)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已经产生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地区;
e)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区。
4.3.2以解决地下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保护地质环境为主,针对不同地
区存在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地质问题,以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
境地质问题,各有侧重地部署不同层次的调查工作。
4.3.3应充分搜集调查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重视资料的再开发利用,将资料
分析研究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已开展过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或更高精度勘查工作的
地区应以编图研究为主,适当部署补充性调查工作。
4.3.4同一个调查点和钻孔应尽可能有多个用途,满足多种工作需求,提高调查的工作效率。
4.4基本要求
4.4.1调查工作一般应按照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踏勘、设计编制与审批、地面调查、物探、钻
探、野外试验、采样测试分析、野外验收、综合研究、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成果验收与资料汇交等
步骤进行。
4.4.2调查工作以1:25000标准图幅为基本调查单元,或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范围。水文地质
调查与环境地质调查可以合并进行,也可分别进行。
4.4.3调查控制深度应根据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深度加以确定。
4.4.4调查工作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研究程度的差异以及地下水
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划分出一般工作地段与重点工作地段,对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部
署一定的实物工作量。
5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5.1调查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5.1.1按照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1)。
3
DB41/T1507—2017
表1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1)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1)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较多样;1)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
2)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2)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2)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
3)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3)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含水层层3)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层
间分布比较稳定;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次多,空间分布不稳定;
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简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4)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单,水化学类型单一;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复杂;
5)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水位5)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水位埋5)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水位埋
埋藏较浅,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藏较深,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较藏深,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问题不突出;突出;突出;
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中等。6)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
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
5.1.2按照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2)。
表2调查区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环境地质条件简单地区环境地质条件中等地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地区
1)地形简单,相对高差小于50m,1)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50~200m,1)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于200m,
地面坡度小于8°,地貌类型单一;地面坡度以8°~25°为主,地貌类型地面坡度以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多
2)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岩相较多样;样;
变化小,岩土体结构简单,工程地质2)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2)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
性质良好;相变化较大,岩土体结构较复杂,工程复杂多样,岩土体结构复杂,工程地质
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基本地质性质较差;性质差;
无影响,水文地质条件良好;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影响3)地下水对岩土体性质或工程影响
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弱较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大,水文地质条件差;
或不发育,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不突出,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4)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强
危害小;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突出,危害中等;烈,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突出,危害大;
5)人类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影响5)人类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5)人类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
轻,破坏小。响较严重,破坏较大。严重,破坏大。
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
5.2工作量定额
1:25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3的规定,1:25000环境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
执行表4的规定。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本着继承前人成果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资料成果可纳入工作量定额。
b)环境地质调查勘探孔包括一般地质钻孔和专门地质勘探孔,二者所占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确
定。
c)常规水质分析指无机组分全分析,应根据需要适当部署生活饮用水全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样品。
d)当合并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与环境地质调查,且工作量有交叉时,交叉的工作量可根据实际适当
减少,但不应低于表3与表4规定工作量之和的50%。
4
DB41/T1507—2017
表3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
地区调查路线间调查点/水位统测水文物探/抽水试验/水文地质钻常规水质分
类别距/km个/个点组孔数/个析/件
简单地区1.2~1.550~6515~2060~753~42.0~2.510~15
平原
地区中等地区1.0~1.265~8520~2575~904~62.5~4.015~20
复杂地区0.7~1.085~10025~4090~1006~84.0~5.020~25
简单地区1.2~1.550~656~865~7502~31.8~2.08~12
黄土
中等地区1.0~1.265~858~1075~903~42.0~3.012~15
地区
复杂地区0.7~1.085~10010~1290~1004~53.0~4.015~20
简单地区0.8~1.060~806~820~302~32.0~2.56~8
丘陵
山地中等地区0.6~0.880~1108~1030~403~42.5~4.08~10
地区
复杂地区0.4~0.6110~14010~1240~504~54.0~6.010~15
简单地区0.8~1.060~908~1030~403~42.0~2.510~12
岩溶
中等地区0.6~0.890~12010~1240~504~52.5~4.012~16
地区
复杂地区0.4~0.6120~15012~1550~605~64.0~6.016~22
表4环境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
地区调查路线调查点/原位测原状土样/勘探孔数水质污染分探槽或浅井
类别间距/km个试/组件/个析/件/个
简单地区1.2~1.550~652~420~403~410~152~3
平原
中等地区1.0~1.265~854~640~604~615~203~5
地区
复杂地区0.7~1.085~1006~860~806~820~255~8
简单地区1.2~1.550~651~315~303~48~122~3
黄土
中等地区1.0~1.265~853~530~454~512~153~5
地区
复杂地区0.7~1.285~1005~745~605~615~205~8
简单地区1.0~1.260~804~56~81~3
丘陵
山地中等地区0.8~1.080~1105~68~103~4
地区
复杂地区0.5~0.8110~1406~810~154~5
简单地区1.0~1.260~803~410~123~5
岩溶
中等地区0.8~1.080~1104~512~155~8
地区
复杂地区0.6~0.8110~1405~615~188~10
6设计书编写
6.1设计编写准备
6.1.1资料收集
5
DB41/T1507—2017
6.1.1.1气象
收集区内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资料,其时间系列长度
应与具体评价工作相适应,一般不少于30年。若区内或临区无专业气象站资料时,宜布设简易气象站进
行观测。
6.1.1.2水文
收集区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水位及其特征值、水质、水温、
含砂量及动态变化资料;湖泊、水库的位置、积水及水面面积、蓄水容量、水位、水质、生态环境功能、
供水及防洪作用等;地表水源灌区的分布范围、灌溉引水量、灌溉面积等资料;若无相关水文资料时,
宜布设简易测站进行观测。
6.1.1.3遥感
收集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航片和卫片等遥感影像与数据及其解译成果。
6.1.1.4区域地质
收集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地质资料。
6.1.1.5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
应收集以下资料:
a)水文地质调查和勘察成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区内供水水文地
质勘察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等资料;
b)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程、水土污染调查等成果报告,以及区内主要环境
地质问题研究成果等资料;
c)各类钻孔、物化探、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等原始资料。
6.1.1.6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人类活动
应收集工作区内的社会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规划以及矿山开采、
重大工程建设情况等资料。
6.1.2野外踏勘
6.1.2.1应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踏勘工作。
6.1.2.2应选择典型路线,重点对典型地质剖面、地下泉水出露、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主要地质环
境问题以及土地利用等进行野外踏勘。
6.1.2.3通过野外踏勘确定野外调查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
6.2设计编写要求
6.2.1设计编写原则
设计书应做到目标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内容全面,方法得当,技术要求具体,组织管
理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经费预算合理。
6.2.2设计书内容要求
设计书内容要求如下:
6
DB41/T1507—2017
a)设计书编写提纲按照附录A执行;
b)设计书附图及附件包括:
1)水文地质略图;
2)地质环境现状略图;
3)工作部署图;
4)典型水文地质钻孔设计图;
5)其它相关附图、附表。
7调查内容
7.1基本调查内容
7.1.1人类工程活动调查
应调查以下内容:
a)调查区土地类型,各类土地的分布、面积,土地利用现状等;
b)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采矿、取水、输油(气)管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c)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等。
7.1.2水文调查
应调查以下内容:
a)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分布、水质;
b)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库容;
c)地表水与地下水(含暗河、泉等)的相互作用;
d)水利工程类型、分布、规模、用途和利用情况;
e)现状水利工程和地表水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
7.1.3地形地貌
应调查地貌成因类型、分布、形态与组合特征、物质组成与时代以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调查
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7.1.4地层岩性
应调查以下内容:
a)基岩地层层序、地质时代、厚度、分布、产状、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
b)第四纪地层分布、厚度、岩性、成因类型、形成时代、沉积环境、胶结程度、演化规律等,应
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组或段;
c)第四系与下伏地层的分界面,研究主要含水层的形成时代及新生代的沉积韵律,研究冲洪积层、
湖积层、泥炭以及冰积层的分布特征,确定沉积物的成因和沉积环境。
7.1.5地质构造
应调查以下内容:
a)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和对地质灾害
形成的影响。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
构造运动特征;
7
DB41/T1507—2017
b)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储水构
造类型、规模和分布;
c)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级别、序次和活动性,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及断层的水理性
质;
d)构造裂隙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裂隙率、裂隙充填情况,构造裂隙与地下
水储存、运移的关系。
7.1.6地下水系统边界
如果调查区存在地下水系统边界,应调查确定边界的类型、性质与范围,边界内外含水层结构和地
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等内容。
7.1.7包气带
应调查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及其入渗率、含水率、岩土化学特征与地表植被状况等内
容。
7.1.8含水层(组)
应调查以下内容:
a)含水层(组)的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包括岩性、厚度、产状、层次、分布范围、埋藏深度、
水位、涌水量、水化学成分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组)之间的关系和水力联系等;
b)隔水层的埋深、厚度、岩性、产状和分布范围。
7.1.9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应调查以下内容:
a)地下水埋藏类型、水位埋深、水位标高、水温;
b)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补给区分布范围及补给量,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
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
c)地下水流场、流向、流速、流量和流态;
d)地下水排泄区(带)分布、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量;
e)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和补给、排泄量;
f)地下水人工调蓄的有利地段、调蓄条件、调蓄范围和调蓄容量等。
7.1.10地下水动态特征
应调查以下内容:
a)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355-1971 带环形槽及孔的轴销 1973-01-01
- HB 4527.5-1991 H型孔系组合夹具多夹具基础件 T形过渡板 1992-01-23
- EJ/T 303-1994 1升六氟化铀容器 1994-07-18
- GA 240.4-2000 刑事犯罪信息管理代码 第4部分 选择时机分类和代码 2000-02-18
- SJ 3002.4-1988 组合冲模 冲裁刃口 1988-03-28
- HB 4596-1992 加工轻合金套式立铣刀槽铣刀用样板和校对样板 检测HB 4595-92槽铣刀用 1992-10-04
- JB/T 7645.8-1994 冲模零件及其技术条件 冲模导向装置 导套座 1994-12-09
- SJ/T 10519.03-1994 塑料注射模零件 预杆固定板、垫板 1994-04-11
- HB 6787-1993 2000倍气动量仪用内径测量头(D>24~65) 1994-06-01
- HB 2472-1989 单耳定位支座 198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