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541-2023 废弃露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DB34/T 4541-2023 Waste open-pit mining pit general industrial solid waste disposa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港好江南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321 地质队、 安徽省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铜陵市标准化研究中心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6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541—2023
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
复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forthenon-hazardousindustrialsolidsastedisposalintheabandoned
miningpitsand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
2023-07-31发布2023-08-3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541—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选址...............................................................................3
4.1一般规定.......................................................................3
4.2其他规定.......................................................................3
5勘察...............................................................................4
5.1一般规定.......................................................................4
5.2水文地质勘察...................................................................4
5.3工程地质勘察...................................................................5
5.4可行性分析与评价...............................................................6
6设计...............................................................................7
6.1设计原则.......................................................................7
6.2总体设计.......................................................................7
6.3露采坑场地处理.................................................................8
6.4防渗及导排水...................................................................9
6.5拦挡坝........................................................................11
6.6场区道路设计..................................................................12
7堆填..............................................................................12
7.1施工准备与过程控制............................................................12
7.2堆填作业要求..................................................................12
7.3堆填污染控制要求..............................................................13
8生态修复..........................................................................13
8.1封场..........................................................................13
8.2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要求........................................................13
8.3建设用地修复模式技术要求......................................................14
9安全与环境监测....................................................................15
9.1主体工程安全监测..............................................................15
9.2地下水监测要求................................................................15
9.3地表水监测要求................................................................16
9.4大气监测要求..................................................................16
9.5土壤监测要求..................................................................16
9.6生态修复效果监测与管护........................................................16
10竣工验收.........................................................................16
10.1竣工验收程序.................................................................17
I
DB34/T4541—2023
10.2验收内容......................................................................17
10.3验收标准......................................................................17
附录A(资料性)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18
附录B(资料性)边坡地质结构分类....................................................19
附录C(资料性)边坡岩体结构面测量要点..............................................21
附录D(资料性)边坡破坏模式分类....................................................22
附录E(资料性)入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要求.........................................23
附录F(资料性)截排水工程设计计算方法..............................................24
II
DB34/T454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港好江南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
省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金
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铜陵市标准化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传华、刘章平、丁丹、詹慧宗、华绍广、查甫生、许光泉、李香梅、夏冰、
单士锋、李同鹏、康博、李书钦、汪陆一、余敏、徐彩平、赵建、刘昆、胡凌、邓广柱、陈佳、舒敏。
III
DB34/T4541—2023
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与生态修复工程的选址、勘察、设计、堆填、
生态修复、安全及环境监测、竣工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技术工作,现有一般工业
固体废物回填场地的生态修复工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5(所有部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T17643土工合成材料聚乙烯土工膜
GB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38509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5017工程勘察通用规范(附起草说明)
GBJ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DL/T5259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395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HJ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HJ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
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1
DB34/T4541—2023
HJ761固体废物有机质测定灼烧减量法
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NY/T1121.1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70(所有部分)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废弃露天采坑abandonedminingpits
矿山开采活动结束后形成的凹陷废弃地。
3.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non-hazardo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
对废弃露天采坑进行场地整理后最终用于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填埋设施。
3.3
Ⅰ类场classⅠnon-hazardo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facility
可接受GB18599-2020第6.1条规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并符合其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的一般工
业固体废物填埋场。
3.4
Ⅱ类场classⅡnon-hazardousindustrialsoildwastelandfillfacility
可接受GB18599-2020第6.2条、6.3条规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并符合其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的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
3.5
地貌重塑landformreshaping
结合原有地貌的特点,为稳定边坡和防治水土流失,对废弃露天采坑迹地采取有序回填和场地整形
等技术措施,形成稳定边坡并与周边地貌景观相协调的新地貌。
3.6
相容性miscibility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合放置,不会产生爆炸、燃烧,释放有毒有害液
(气)体等不良物理化学反应的性质。
3.7
拦挡坝blockdam
用于支撑超出原状地面标高一般工业固废堆填体的坝。
3.8
回填backfilling
在复垦、景观恢复、用地平整和稳定露采边坡等工程中,以生态修复为目的,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
物替代砂、土、石料等生产材料填充废弃露天采坑等遗留废弃迹地的活动。
3.9
人工防渗衬层artificialliner
人工构筑、设置在填埋场底部或边坡上,由天然材料和(或)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防止渗漏的衬层。
2
DB34/T4541—2023
3.10
堆填作业landfilloperations
填埋场中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堆填的过程。
3.11
封场closure
当露采坑停止回填,不再接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时,采取的防渗、覆土、生态绿化等一系列处理措
施。
3.12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对回填后的场地采取各类生态修复措施,使其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
调的过程。
3.13
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
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等工程技术方法,围绕废弃露天采坑受损生态功能的修复生境、恢复
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环境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4选址
4.1一般规定
4.1.1填埋场地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应与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一致,
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水土资源保护要求相一致。
4.1.2拟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和生态恢复工程,应充分收集填埋场及其周边既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矿山开采资料,通过现状调查、固体废物污染特征调查,经综合研究
诊断出影响工程建设的问题与潜在风险,重点进行不稳定斜坡、渗透、地球化学异常等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工作,以确定填埋场地的适宜性。
4.1.3对拟定场址应经过勘察和填埋工艺方案设计,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
评价,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审查,确保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废弃露天采坑和生态修复的环境风险可
以接受。
4.2其他规定
4.2.1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和生态恢复的露天采坑选址不应位于以下地区: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水源保护区;
——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国家和地方长远规划中
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内;
——活动断层、岩溶强发育区、地质灾害发育区以及天然湿地等区域;
——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和其
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区域范围内;
——上述选址规定不适用于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工程。
4.2.2所选露天采坑地质条件应满足回填后的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要求,避免防渗工程、管道工程、构
筑物的功能破坏。
3
DB34/T4541—2023
5勘察
5.1一般规定
5.1.1勘察目的
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与生态修复工程应进行工程勘察,须查明露天采坑场地的水文
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边坡稳定性和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场地水土污染防控、边坡工程防治
建议。
5.1.2勘察范围
5.1.2.1应根据回填露采坑及其影响区域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表径流和流域、地下水流场等因素综合
确定。
5.1.2.2废弃露天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地工程勘察除应满足本章条款要求外,还应符合GB55017
的规定。
5.1.3勘察工作任务
在充分收集原矿山开采情况和回填的废弃物物理化学性质及渗滤液化学成分等资料基础上,以水文、
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等综合方法,获取工程设计所需参数,对地质结构稳
定性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建议,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动态特征,划分含水层(带),预测露采坑渗水量和污染渗
漏有关水文地质问题;
——查明场地岩土体结构、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参
数,评价露采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稳定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
——调查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采空区分布情况,查明水土环境本底数据,评价场地生态环
境质量;预测场地整理等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预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填埋过程对周边水体和岩土体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5.2水文地质勘察
5.2.1勘察内容
5.2.1.1确定场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查明场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重点调查
周围地表水体对矿坑水补径排关系,查明充水水源、补给通道及含水层的渗透性。
5.2.1.2查明研究区的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条件等;查明不
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地下水流场特征,确定矿坑水文地质边界,分
析填埋场对隔水层的影响。
5.2.1.3查明矿坑充水影响较大的构造破碎带,主要包括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
风化、溶蚀特征、储水性、导水性、隔水性以及与其它含水层和地表水联系,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存在
突涌水段、渗滤液渗漏地段,并提出防治建议。
5.2.1.4对可溶岩分布区,应重点查明岩溶发育条件,溶洞、土洞、塌陷分布范围,岩溶发育通道及
地下水流向,结合区域地质条件预测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岩溶对防渗、构筑物稳定性的影响,评估抽排
矿坑积水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及危险性,预测生态修复前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渗滤液可能污染的范围
和危害程度。
4
DB34/T4541—2023
5.2.1.5查明硫化型残留矿(化)体等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赋存状态、含量、分布规律以
及迁移特征。
5.2.1.6查明对矿坑有影响的地表水、淋溶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质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论证
其对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地表水防治建议。
5.2.1.7环境水文地质参数应进行现场试验,依据GB50021-2001中7.2和附录A规定的测定地层渗
透系数、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5.2.1.8分析判断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2.2水文地质测绘与调查
5.2.2.1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场区,其中:区域范围一般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查
明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为重点;场区范围应包括矿坑疏干排水区域、补给边界和污染物随地下水
渗流发生迁移、扩散可能影响的范围。区域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5000,场区比例尺一般采用
1:5000~1:2000。
5.2.2.2调查、收集与采坑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本底值或对照值。
5.2.2.3地表水污染调查包括:污染源位置、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排放途径,废水、废渣处理和
综合利用情况。
5.2.2.4矿坑水污染调查,重点调查硫化型矿床矿山边坡含矿性及面流渗出液水化学特征,矿坑排水
及废弃的尾矿和废石堆在降水淋滤作用下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调查矿坑排放的高悬浮物和高矿化水的排
放浓度、分布范围及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5.2.2.5水文地质钻孔设计和施工,应尽量布置在勘探线上,并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
排泄各个地段及矿坑排水后流场变化。
5.2.2.6勘探线宜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破碎带、边坡残留矿(化)体布置。
5.2.2.7物探应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相互配合,所采用方法可根据探测对象的物性、工
程分辨率要求和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5.2.2.8水文地质剖面数量2条~4条,每条剖面钻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
5.3工程地质勘察
5.3.1勘察内容
5.3.1.1查明岩体的分布,研究岩体的工程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地质岩组,区分软弱岩层和风化破碎
带。
5.3.1.2查明场地的构造特征,查明断层、褶皱、密集节理带、岩脉的空间分布状况、组合规律及其
工程地质特征,对其中直接影响边坡稳定的软弱结构面应重点研究;查明各组节理和其他成组不连续面
的发育程度,确定其优势产状及表征其性质的统计参数。
5.3.1.3确定可能被滑动面切穿的岩体的抗剪强度和可能构成滑动面的不连续面的抗剪强度。
5.3.1.4查明崩塌、滑坡、采空区地表变形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成因、发展趋势,判定其对边坡
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5.3.1.5提供区域性地质构造、地震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地震效应,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5.3.1.6在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边坡分区,对各边坡分区进行破坏模式和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5.3.1.7对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边坡提出治理措施建议。
5.3.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5
DB34/T4541—2023
5.3.2.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2000~1:1000,测绘成图范围应包括露采坑境界线以外宽
1/2~2/3边坡高度地带。对边坡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崩塌、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
1:500~1:200。
5.3.2.2调查台阶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情况及影响因素。
5.3.2.3各工程地质分区应布设不少于1条勘探线,分区面积较大时,不少于2条勘探线。勘探线宜
垂直于边坡走向或平行于沿潜在滑坡方向布设。每条勘探线不少于3个钻孔。钻孔应穿过不连续面或
预计的最低可能滑动面,并深入其下不小于10m。
5.3.2.4测定岩层产状,判定褶皱类型和褶皱要素,并调查断层性质;对节理裂隙进行详细测量;分
析地质构造对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及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
5.3.2.5边坡岩体结构类型见表B.1,岩体完整程度见表B.2。
5.3.2.6对滑坡地段的测绘与调查应单独进行,测绘范围应包括滑体周界外侧滑体高度1倍~3倍的
距离。滑坡调查及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确定滑动前的地质条件和原有的台阶或地表形态;
——调查和测定滑坡体周界、滑动面位置及其他滑坡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情况、滑动带
的组成、结构面的产状、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
——分析滑坡成因、变形规律,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滑坡治理的建议。
5.3.2.7对崩塌地段的测绘与调查应单独进行,测绘范围包括崩塌区周界外侧崩塌高度1倍~2倍的
距离。调查及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调查构成崩塌或危岩体的边坡形态和地形条件、坡体变形开裂情况、崩塌历史、地层岩性、
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的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
——判断边坡发生崩塌或转化为滑坡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5.3.2.8调查成组不连续面的详细测线每条长20m~30m,应记述的内容包括:不连续面类型、产状、
粗糙度、起伏度、间距、长度、开度、搭接关系、充填状况、流水情况、岩石硬度等。
5.3.2.9详细测线测量的结果应及时整理,将不连续面按类型和产状分组;根据各组的发育程度、贯
通情况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划分等级次序,确定出优势组、软弱组和产状不利组;边坡岩体结构面
测量与统计见规范附录C。
5.4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5.4.1评价原则
利用废弃露天采坑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与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评价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将
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等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分析与综合
研究,针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风险评估。
5.4.2水土环境影响评价
5.4.2.1场地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本底与预测评价应照HJ2.3、HJ610、HJ964、
HJ19规定执行。
5.4.2.2根据场地区域生态环境管理要求,以本底值和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目标,依据勘察成果建立
适宜的预测模型,重点对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影响等开展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明
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露天采坑回填与生态修复时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范围,以及特征污染物在环
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影响途径。
6
DB34/T4541—2023
5.4.2.3根据生态修复模式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判别一般工
业固体废物回填与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并给出环境风险管控目标、防控措施、监测计划等建议,并作为
设计的重要依据,确保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5.4.3边坡稳定性评价
5.4.3.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计算,进行综合评价。
5.4.3.2地质结构和破坏模式见附录D,并按破坏模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参数,进行边
坡稳定性计算;应对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5.4.3.3边坡稳定性计算以极限平衡法为主,分别按自重+附加荷载+地下水压力(Ⅰ)、自重+附加荷
载+地下水压力+采坑水位下降(Ⅱ)二个荷载组合进行,设计安全系数满足荷载组合Ⅰ1.20~1.10、
荷载组合Ⅱ1.15~1.05的要求,潜在破坏面上存在固体废物反压状况时取低值,否则取高值。
5.4.3.4边坡稳定性应按边坡分区分别选择代表性剖面进行二维分析与计算。
5.4.3.5对存在多种破坏模式或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破坏模式或滑动面进行稳定
性计算,并以最小安全系数作为边坡安全系数。
5.4.3.6岩质边坡中不同性质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硬性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峰值强度最小值的平均值;
——软弱夹层及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取屈服强度;
——泥化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G/T 5277-2017 工业用丙二醇单丁醚 2017-11-07
- HG/T 5282-2017 分散剂IW 2017-11-07
- HG/T 5274-2017 4-氯-3,5-二甲基苯酚 2017-11-07
- HG/T 5278-2017 对氯三氟甲苯 2017-11-07
- HG/T 5279-2017 三氟乙酸(TFA) 2017-11-07
- HG/T 5281-2017 甲基封端烯丙醇聚醚 2017-11-07
- HG/T 5284-2017 静电防止剂 P 2017-11-07
- HG/T 5276-2017 工业用L-八氢吲哚-2-羧酸 2017-11-07
- HG/T 5283-2017 匀染剂TAN 2017-11-07
- HG/T 5275-2017 工业用乙二醛水溶液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