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292-2023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导则

DB54/T 0292-2023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Guidelines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4/T 0292-2023
标准类型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27
实施日期
2023-09-27
发布单位/组织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30.30

CCSZ60

5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54/T0292—2023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导则

2023-08-27发布2023-09-27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4/T0292—2023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西藏自治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以系

统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效能为重点,合理确定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技术路线,使污水处理

技术适合西藏高寒缺氧、水温低、污染物浓度低、排放分散、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全面提升

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系统建立厂网河湖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和运行管理理念,特制

定了《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

污泥处理与处置、检测和控制、设备与材料、运行与维护。

本导则由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负责技术内容

的解释。

各单位在执行使用过程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36号凯旋大厦C座;邮政编码:10001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第一次发布。

本导则主编单位: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本导则参编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

格桑顿珠唐冰宋现财张宝涛肖兵付聪李红林杨勇熊艳玲李强

徐振军楚尚烨王京陈方舟贾子龙朱云李挺戴宵琴刘力鹏

杜晓璐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

姜立晖扎西央宗李晓张建良赵晓龙

DB54/T0292—2023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3.1总体要求.................................................................................................................................3

3.2污水管网.................................................................................................................................3

3.3推荐污水处理工艺.................................................................................................................3

3.4推荐污泥处理与处置.............................................................................................................4

4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5

4.1设计流量.................................................................................................................................5

4.2设计进水水质.........................................................................................................................5

4.3设计出水水质.........................................................................................................................5

5污水管网........................................................................................................................................7

5.1一般规定.................................................................................................................................7

5.2水力计算.................................................................................................................................9

6污水处理......................................................................................................................................10

6.1一般规定...............................................................................................................................10

6.2生物膜法...............................................................................................................................11

6.3活性污泥法...........................................................................................................................14

6.4深度与再生处理...................................................................................................................14

6.5消毒.......................................................................................................................................14

6.6除臭.......................................................................................................................................14

7污泥处理与处置..........................................................................................................................16

8检测和控制..................................................................................................................................17

8.1一般规定...............................................................................................................................17

8.2检测与自动控制...................................................................................................................17

8.3智慧排水系统.......................................................................................................................19

9设备与材料..................................................................................................................................20

9.1水泵.......................................................................................................................................20

9.2鼓风机和空压机...................................................................................................................20

9.3排泥设备...............................................................................................................................21

9.4污泥浓缩和脱水设备...........................................................................................................21

10运行与维护................................................................................................................................22

10.1一般规定.............................................................................................................................22

10.2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监督.....................................................................................................22

10.3污水管网运行维护.............................................................................................................22

10.4污水厂运行管理.................................................................................................................24

10.5污水厂维护保养.................................................................................................................25

10.6安全措施.............................................................................................................................25

10.7污水处理设施调控.............................................................................................................26

10.8污泥处理设施调控.............................................................................................................29

10.9化验检测.............................................................................................................................31

DB54/T0292—2023

附录A:《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基本控制项目...................................32

附录B:《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水质控制项目限值............................33

附录C:污水分析化验项目及检测周期......................................................................................35

附录D:污泥分析化验项目及检测周期......................................................................................37

引用规范名录..................................................................................................................................38

条文说明..........................................................................................................................................39

DB54/T0292—2023

1总则

1.0.1本导则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及

运行。

1.0.2西藏自治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应以城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排(污)水工程专

项规划、海绵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根据规划期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

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1.0.3污水处理工程应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优先采用经过生产实践验证的、具有技术经济优

势的新技术,提高科学管理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耗。

1.0.4西藏自治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现行

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DB54/T0292—2023

2术语

2.1.1污水系统

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城镇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2.1.2排水设施

排水工程中的管道、构筑物和设备等的统称。

2.1.3旱季设计流量

晴天时最高日最高时的城镇污水量。

2.1.4雨季设计流量

分流制的雨季设计流量是旱季设计流量和截流雨水量的总和。合流制的雨季设计流量就

是截流后的合流污水量。

2.1.5截流雨水量

排水系统中截流的雨水,这部分雨水通过污水管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以控制城镇地

表径流污染。

2.1.6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依靠在水流和气流作用下处于流化态的载体表面的生物膜对污染物吸附、氧化和分解,

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污水处理构筑物。

2.1.7污泥干化

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脱水污泥中去除水分的过程。

2.1.8除臭系统

将臭气从源头收集、处理到末端排放的设施,包括臭气源加盖、臭气收集、臭气处理和

处理后排放等。

2.1.9污泥处理

对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稳定、

干化或焚烧等。

2.1.10污泥处置

对处理后的污泥的最终消纳过程。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利用、焚烧和填埋等。

DB54/T0292—2023

3基本规定

3.1总体要求

3.1.1污水系统应包括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再生水处理利用以及污泥处理处置,实现污水

的有效收集、输送、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3.1.2污水系统的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原则;

2应结合城镇竖向、用地布局和排放口设置条件确定;

3应综合考虑污水再生利用、污水输送效能、建设和运行成本、土地利用效率和污泥处

理处置的要求。

3.1.3污水系统应在评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发展趋势,根据排水安全和水环境目

标设计;还应和水资源、供水、水系、防洪等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以及城镇竖向、

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地下空间、管线综合、防灾等其他专业规划相互衔接。

3.1.4污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应按照厂网河湖一体的系统化理念进行统筹谋划,近远期结合,

分步实施。

3.2污水管网

3.2.1除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体制应采用分流制。既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可综合考

虑建设成本、实施可行性和工程效益,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实施雨水、污水分流改造。暂不具

备改造条件的,应根据受纳水体水质目标和水环境容量,确定溢流污染控制目标,并采取综

合措施,控制溢流污染。

3.2.2既有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低于100mg/L的,

应分析其成因,除本底原因外,应围绕服务片区管网制定“一厂一策”提质增效系统化整治方

案,明确整治目标和措施,统筹系统内的管网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的实施管网混错接改造、

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等工程,实施清污分流,全面提升现有设施效能。

3.3推荐污水处理工艺

3.3.1污水处理工艺应结合处理规模、气候条件、环境容量、用地条件、运营维护水平、经

济水平等因素,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选择操作简单、运行方式灵活,便于管理,节约工程

投资及运营经费的处理工艺。

3.3.2地市所在地城市

污水处理厂应采用活性污泥法或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推荐AO、

A2O及其改进型、MBBR工艺等。

当出水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标准或高于一级

A标准,亦或水质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应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臭

氧氧化等。

3.3.3县城及建制镇

1在污水进水浓度低、水温低的情况下,宜采用生物膜法,推荐生物接触氧化、膜生物

反应器、移动生物膜反应器等工艺。其他情况可采用活性污泥法或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

结合的处理工艺,推荐AO、A2O极其改进型、MBBR工艺等。

DB54/T0292—2023

当出水标准采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一级A标准或高于一级A

标准,亦或水质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应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臭氧

氧化等。

2采用一级强化+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可结合进水浓度提升情况在

现有人工湿地前端加设生物处理单元进行改造升级,人工湿地需加设防淤堵措施。

3小规模(<500m3/d)的污水处理厂经论证后可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3.4推荐污泥处理与处置

3.4.1城镇污水厂应同步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优先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有条

件时应考虑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3.4.2污水厂内污泥设施的建设范围及内容应结合厂内处理后的泥质标准和后续处置出路

确定。

3.4.3污水厂污泥量小、经论证具备自然干化条件的可采用自然干化处理工艺。不具备自然

干化条件的采用污泥浓缩+污泥脱水处理或其他干化处理工艺。

3.4.4当以填埋作为污泥最终处置方式时,污泥出厂含水率应不大于60%,并进行稳定化

处理。当以焚烧、堆肥等资源化利用作为最终处置方式时,应以其要求的泥质标准选择厂内

处理工艺。

3.4.5在确定最终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案时,应对所选方案进行环境影响、技术经济等方面的

综合分析。对于较大规模(20t干污泥/d及以上)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还应对处理处置方

案进行碳排放综合评价,尽量实现污泥的低碳处理处置。

DB54/T0292—2023

4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4.1设计流量

4.1.1城镇污水系统的建设规模应满足旱季设计流量和雨季设计流量的收集和处理要求。污

水总水量包括生活污水、排入城镇下水管道的工业废水、合流制管网中截流的雨水量及入渗

地下水量等。设计流量应结合服务范围内的人口、人均综合排水量或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

经济条件、设施水平、排水系统完善程度等因素确定。

4.1.2分流制污水的旱季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Qdr=KQd+K’Qm+Qu(4.1.2)

式中:Qdr-旱季设计流量(L/s);

K-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Qm-设计工业废水量(L/s);

K’-工业废水量变化系数;

Qu-入渗地下水量(L/s),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应考虑。

1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西藏自治区用水定额(2019年》,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

施水平确定。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可根据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资料确定,无测

定资料时,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规定取值。现状人口与规划人口差异较大时,

应以现状人口和人口增长率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水平测算近远期设计人口数。

2工业企业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5的有关规定。

3工业废水量应按相关部门批准排入城镇下水道的废水量确定。

4入渗地下水量应根据地下水位情况和管渠性质经测算后研究确定。

5合流制管网中截流的雨水量按其截流倍数综合考虑确定。

6分流制污水管道应按旱季设计流量设计,并在雨季设计流量下校核。

4.1.3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站的水量应按企业生产规模和发展规划确定。

4.2设计进水水质

4.2.1新建污水处理厂需委托水质检测机构对服务范围内集中排污口进行水质检测。县城及

以上城镇所在地水质检测采样点不少于集中排污口、截污口总数的2/3,每个采样点应采集

不少于3个样品。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应充分收集原有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数据,结合管网健

康状况提升计划,对比论证,确定设计进水水质。水质检测项目至少包括化学需氧量、五日

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pH、水温。

4.2.2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进水水质,应根据上述实测数据,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及水质变

化趋势,确定进水水质。

4.2.3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站设计进水水质,应根据实测数据或参照类似工业企业的资料确定。

4.3设计出水水质

4.3.1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上下游需预留一定距离的河段或水域面积,其水体水质标

准分类不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DB54/T0292—2023

4.3.2各地(市)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要与生态环境、水利等相关部门做好衔接,预留城镇污

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限值空间,并充分考虑城镇发展污染物排放增加量。

4.3.3出水水质应根据受纳水体环境容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相关主管部门确定。

4.3.4工业废水宜独立完成污染物治理指标的达标排放,并满足行业特殊污染物治理与排放

要求;排入城镇下水道的工业废水应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规

定。

4.3.5再生水的水质应根据再生利用类别符合相应水质标准的规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

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城市污水再

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92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1977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

GB/T25499等。

DB54/T0292—2023

5污水管网

5.1一般规定

5.1.1污水管网包括污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和泵站等设施,应确保污水有效输送。

5.1.2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污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

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

用和安全排放;不应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5.1.3以城镇污水治理基础信息调查为基础,通过城镇污水治理现状分析、阶段治理目标确

定、现有规划评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问题识别、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方案和工程项目库编

制等流程,形成提质增效系统化方案。

5.1.4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污水管网系统规划和建设、污水管网

结构性缺陷修复和改造方案、雨水管网混接改造方案、河湖水体排污口治理方案。

5.1.5污水管网结构性缺陷修复和改造方式包括非开挖修复、开挖修复和污水管网错接改造。

1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应根据技术适用条件和管道缺陷情况等情况综合选择。

2开挖修复往往涉及到开槽埋管、顶管或牵引施工等几种工法,制定方案时需多专业配

合、专项设计,以便方案可行、安全、可靠。

3污水管网错接改造。

(1)对于因雨水收集、输送支干管建设不完善、建设滞后等引起的错接问题,需根据相

关规划要求,在合理划分排水分区、计算降雨强度、核算排水能力、确定管位标高等基础上

新(改)建雨水管,将原接入污水管的雨落管、雨水连管、雨水支干管改接至雨水管中。并

封堵错接的雨水管;管道若废弃,则应进行填实、废除处理。

(2)对于雨水排水系统建设相对完善区域,需根据具体错接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

改造方案。

(3)条件允许情况下,错接改造可与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在错接改造中融入海

绵城市建设理念或在新建、改建海绵城市设施过程中对错接问题同步改造,以发挥二者的叠

加效应。

5.1.6城镇雨水管网混接改造分为源头地块雨水管网混接改造和市政雨水管网混接改造两

类。

1源头地块雨水管网混接改造。

(1)建筑小区雨水管网混接改造。

建筑小区雨水管网混接改造,应根据小区建设情况、拆迁计划、混接情况、居民意愿、

改造难易程度等确定最终改造方案,如是否重新敷设雨落管、是否设置雨污分流器等截流设

施、是否新建污水收集支干管等。

对于生活污水混接至雨落管的,应对排水户接入雨落管的污水支管进行封堵,并将其接

入污水立管中;或将雨落管就近改接至小区污水管,并重新在建筑物外墙敷设雨落管;条件

允许情况下,可与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改造困难时,可在楼宇雨水接户井、小区雨

水收集支干管适当位置增设雨污分流器。

(2)企事业单位雨水管网混接改造。

应根据污水性质,污水产生、收集和处理情况,改造难易程度等确定改造方案,如是否

增设污水收集、预处理设施,是否增设污水消毒等。

DB54/T0292—2023

对于沿街商铺(含小区内一楼住户)餐饮、洗车、理发等行业污水倾倒、混接至雨水管,

可视情况设置隔油池、沉淀池、格栅井等设施,并将混接管道改接至临近污水管;对于散排

污水问题,可通过增设污水倾倒口、规范居民排水行为和定点倾倒污水等方式进行整治。

对于工业企业污水接入雨水管问题,应在规范工业企业污水排放行为的基础上,根据污

水性质、污水量等情况,要求企业内部增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对混接管网进行改造,严禁未

处理、处理不达标污水排入雨水管网或直排河湖水体。

2市政雨水管网混接改造

(1)对于因污水收集、输送支干管建设存在空白区、不完善、建设滞后等引起的混接,

需根据城镇总体规划、雨水排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在合理划分排水分区、

计算污水量、核算排水能力、确定管位标高等基础上新(改)建污水排水管,将原散排污水

收集后排入临近污水管中,将原接入雨水排水系统的污水支干管改接至污水管网。并封堵混

接的管道;管道若废弃,则应填实处理。

(2)对于因污水支干管排水不畅、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管养缺失等引起的混接,应复核

已建管网排水能力、管网标高等参数,对不能满足排水需求的管网进行改造,并将混接的污

水管改接至改造后的污水管。

(3)对于市政合流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道,应对合流管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如暂不具

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在复核计算的基础上,按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

的有关规定加设截流设施,将截流的旱天污水和雨天部分雨污混合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道,

并确保该截流系统不会再次产生雨污混接现象。

5.1.7城镇河湖水体排污口治理主要包括污水直排口治理、合流管道溢流排污口治理和雨污

混接排污口治理。

1污水直排口治理。

对于污水直排口,应将排口完全封堵,并结合区域污水系统现状和相关规划将直排污水

管改接至污水管网系统,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改造前应计算、计量污水量,复核下游

污水管网排水能力和接入点标高等参数,对不满足排水需求的污水管网同步进行改造。

2合流管道溢流排污口治理。

对于无法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合流管道溢流排污口,可采用截流井等设施配合建设截污

管道进行末端截污。末端截污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和

现行团体标准《合流制系统污水截流井设计规程》CECS91等有关规定,优先采用智能截流

设施。

3雨污混接排污口治理

对于雨污混接排污口,应对其上41游管道进行溯源,并结合混接程度、管网建设条件

等因素进行雨水管网混接改造或末端截污。

对于混接程度较低、建设条件较好的管道,应进行彻底的混接改造,将混接的污水管道

改接至污水管网。改造前应计算、计量污水量,复核下游污水管网排水能力和接入点标高等

参数,对不满足排水需求的污水管网同步进行改造。

对于混接程度较高、混接改造难度较大的管道,可参考溢流排污口治理方式,进行末端

截污。

5.1.8工业园区的污、废水应优先考虑单独收集、处理,并应达标后排放。

5.1.9管渠材质、管渠断面、管道基础、管道接口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

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施工条件和对养护工具的适应性

DB54/T0292—2023

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设计。同时加强管材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管材产品。

5.1.10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

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的有关规定。当管道穿过粉砂、细砂层并在最高

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应采用柔性接口。

5.1.11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其位置应充分考虑成品管节的长度,避免现场切割。检查井

不得使用砖砌检查井。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宜采用预制混凝土材质的成品井。

5.1.12分流制排水系统逐步取消化粪池,应在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健全的

运行维护制度的前提下实施。

5.1.13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

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人行道下宜为0.6m,车行道下宜为0.7m。管顶最大覆土深度超过

相应管材承受规定值或最小覆土深度小于规定值时,应采用结构加强管材或采用结构加强措

施。

5.1.14冰冻地区的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

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

水管道安全运行。

5.1.15污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应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5.2水力计算

5.2.1排水管渠的水力计算应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规定计算,并在设计过

程中尽量增加设计坡度及流速,减少污泥沉积。

DB54/T0292—2023

6污水处理

6.1一般规定

6.1.1污水处理厂应能有效去除水污染物,保障出水达标排放,并应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

6.1.2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按平均日流量确定,其构筑物的处理能力应满足旱季设计流

量和雨季设计流量的要求。

6.1.3水质和(或)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厂,应设置调节水质和(或)水量的设施。工业园区污水

厂应设置事故池。

6.1.4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应按并联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较小,

无法实现分格实施的可按单格设置。

6.1.5城镇再生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再生水用户的水量水质要求、用

户分布位置和再生利用经济性合理确定。

6.1.6污水和再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消毒设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应对疫

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出水消毒工作。

6.1.7再生水应优先作为城市水体的景观生态用水,并应考虑排水防涝要求,确保城市安全。

6.1.8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进出水处应设置水量计量和水质监测设备。化验检测设备

的配置应满足正常生产条件下质量控制的需要。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水质监测点和化验取样点

应设置在总进水口,并应避开厂内排放污水的影响;出水的水质监测点和化验取样点应设置

在总出水口。

6.1.9污水处理构筑物,应有保温防冻措施,维护结构视情况增加供暖设施。高程设计时,

宜考虑重力流排水,并减少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

6.1.10污水处理设备选型时应充分考虑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压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对设备参

数进行修正,选择高原型设备。

6.1.11污水处理厂厂址及总体布置应遵循以下规定:

1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有关规定。总图设计

应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有关规定。

2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3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4污泥堆放场的设计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的规定。

5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恶臭、废水、废渣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与排放,应执行国家

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防止二次污染。

6噪声和振动控制设计应符合《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标准》GB50040的规定,机房噪声

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

标准》GB12348的规定。

DB54/T0292—2023

7建设、运行过程中应重视职业卫生和劳动安全,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和《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的规定。污水处理工程建成运行的同时,

安全和卫生设施应同时建成运行,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6.2生物膜法

一般规定

6.2.1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可单独应用,也可和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组合应用。

6.2.2污水进行生物膜法处理前,应进行预处理。

6.2.3进水泵房、格栅、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的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

的规定。

6.2.4生物膜法的处理构筑物应根据当地气温和环境等条件,采取防冻、防臭和灭蝇等措施。

生物接触氧化池

6.2.5生物接触氧化池应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程度确定采用一段式或多段式。

1一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如图6.2.5-1所示,原污水经预处理后进入接触氧化池,经

接触氧化池的处理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在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接触氧化池的流态为完

全混合型,微生物处于对数增殖期或衰减增殖期的前段,生物膜增长较快,有机物降解速率

也较高。

图6.2.5-1一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流程图

2二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如图6.2.5-2所示,其处理流程总体呈推流式,单级接触氧

化池水的流态属完全混合型。在一段接触氧化池内,F/M值应高于2.0,微生物增殖不受污

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所制约,处于对数增殖期,生物膜增长较快。在二段接触氧化池内,

F/M值一般为0.5左右,微生物增殖处于减速增殖期或内源代谢期,处理水水质提高。根据

处理水水质的要求等因素,也可不设中间沉淀池。

图6.2.5-2二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流程图

3多段(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流程如图4.4.5-3所示,它由连续串联的3座或3座

以上的接触氧化池组成。其流态总体呈推流式,但每一座接触氧化池的流态又属于完全混合。

图6.2.5-3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流程图

DB54/T0292—2023

由于设置了多段接触氧化池,在各池间明显地形成有机物的浓度差和各池优势的微生物,

有利于取得稳定的处理效果。

6.2.6生物接触氧化池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有效水深宜为3m~6m。生物接触氧化池不宜少

于两个,每池可分为两室。

6.2.7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可采用全池布置(底部进水、进气)、两侧布置(中心进气、

底部进水)或单侧布置(侧部进气、上部进水),填料应分层安装。

6.2.8生物接触氧化池应采用对微生物无毒害、易挂膜、质轻、高强度、抗老化、比表面积

大和空隙率高的填料。填料层高度宜为2.5~3.5m。当采用蜂窝形填料时,一般应分层装填,

蜂窝孔经宜为φ25~-30mm。

1蜂窝状填料。这种填料材质为玻璃钢或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133~360m²/m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