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275-2013 辣椒疮痂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DB37/T 2275-2013 DB37/T 2275-2013 Cure of pepper scab and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technical standard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2275-2013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4-01
实施日期
2013-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疮痂病病害诊断及检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疮痂病不同生育期症状描述,病菌分离培养及保存技术,病菌形态学描述,致病性测定技术,病害流行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起草人:
张修国、李壮、马立国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275-2013

辣椒疮痂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hestandardfordiagnosisandpredictionofChilibacterialscab

2013-04-01发布2013-05-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275-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修国、李壮、马立国。

I

DB37/T2275-2013

辣椒疮痂病诊断及检测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疮痂病病害诊断及检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疮痂病不同生育期症状描述,病菌分离培养及保存技术,病菌形态学描述,致病

性测定技术,病害流行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病菌分子检测技术。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辣椒疮痂病chilibacterialscab

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疮痂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vesicaoria

(Doidge.)Dowson)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辣椒叶片、茎蔓及果实。

2.2

病状symptomofadisease

辣椒病部所显示的异常特性,如叶片正面呈黄绿色不规则斑块,无清晰边缘。

2.3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接种以引起辣椒疮痂病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2.4

接种悬浮液inoculumsuspension

用于辣椒疮痂病接种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5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辣椒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2.6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植物发生病变的能力。

2.7

1

DB37/T2275-2013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Dl)

病情指数(缩写为Dl)又叫发病指数、感染指数,与发病率一样是表示发病程度的一种方法。发病

率是指一个群体中发病的多少,用百分率表示,病情指数(DI)是根据一定数目的植株或植株器官各病

级(把植株或植株某一器官感染病害轻重程度划分为等级称为病级)核计其发病株(器官)数所得平均

发病程度的数值。

3仪器及试剂

带光源显微镜(100x~1000x)、乳酚油、乳酚油配制:苯酚结晶(水浴加热溶化)20mL、乳酸20

mL、甘油40mL,蒸馏水20mL混合而成,载玻片,盖玻片。

4辣椒疮痂病病状与病征

见附录A。

5辣椒疮痂病病原诊断

辣椒疮痂病病菌特征见附录A。

6辣椒疮痂病菌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6.1病叶症状观察和病菌初步诊断

观察田间可疑病叶、病果等是否有辣椒病斑,然后利用喷菌试验(见附录A),检测可疑叶片中是

否有细菌存在。如有喷菌现象可初步怀疑发病部位为疮痂病菌侵染。

6.2标本采集与制作

采集具典型症状的辣椒疮痂病病害标本,尽可能采集到不同辣椒品种、不同发病时期、不同地理区

域及不同发病部位的辣椒疮痂病标本。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地点等,敷半透明盖纸,装入标本盒内。病

果标本装入吸水纸袋,迅速放入4℃冰柜内临时保存,以便分离获得菌株。

6.3菌株分离鉴定

6.3.1菌株分离鉴定

采集具有典型辣椒疮痂病斑辣椒病叶,取约4m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