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GB/T 16751.3-1997 Clinic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rapeutic metho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7年03月
-
2023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
- 起草人:
- 朱文锋、王永炎、陈士奎、陈佑邦、潘筱秦、吴厚新、蔡淦、李乾构、晁恩祥、胡铁城、郭志强、景录先、靳琦、李国栋
- 出版信息:
- 页数:95页 | 字数:18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1.020
C10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1.3一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Clinictermin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Therapeuticmethods
1997一03一04发布1997一10一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6751.3一1997
目次
前言·······································································。·································。······……可
1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治则·············································································.,···························……1
4解表法···················································,·························..·························……3
5涌吐法.·4
6攻下法························································。·······,·······································……4
7表里双解法····································。。·························································“一5
8和解法················································,·········································。··············……5
9清热法············································································。··················。··········……7
10理气法·,········.,·····················································································……11
11理血法···················································“··················································……13
12祛湿法·,,’‘、,····‘····,·······,·,’···,’,····,········,,,.,·········,··,’·16
13润燥法·······················,·············································。···························….…19
14补益法···················································································,··················。··……20
15温里法··,·····················”························。·····················································……28
16祛暑法·······························.,··························································,············……30
17治风法···························”··············································,··························……30
18祛痰法。·························································。··················。。·············。···········……32
19开窍法········································································································……34
20驱虫法·····································································,,·································……35
21安神法··。······································。·····························································……36
22消导法··,,,··,···,,···”··”·‘‘····,·····‘····,’··············‘···········“················.,…37
23固涩法········。·······························································································……37
24治痈疡法·····························································。·····································……39
25治五官法·····································。·······························································……42
26其他治法······································································,···························。·……46
27针灸疗法··。···································································································。·…47
28推拿疗法·········。·····················。。················································,···················……50
29外治疗法·······································。···························································……52
3。饮食疗法·························。····························································。··············……57
31意疗法··························································。。·············。······························……57
32杂疗法···‘·················‘·············,’·······································。·····················……58
附录A(提示的附录)治法拼音索引·········。·。··········……”·············································……60
附录B(提示的附录)治法笔画索引··············。····························,······························……78
CB/T16751.3一1997
前言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
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满足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必须遵循中医
学理论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中医疾病、证候、治法三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疾病、证候、治则
治法的基本术语及其概念。鉴十中医英译名的原则、方法不尽一致,故本标准仅提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的中文部分,英文对应词暂未列出。
本标准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医临床常用治则与治法及其定义,包括药物疗
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计105。条。
本标准中列有部分同义词,临床诊疗时,提倡使用正名,避免使用同义词。治法中用方括号[〕所括
起的部分,表示放在括号中间的词可以代替部分前面的词。治法中用圆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可
以省略。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鉴于中医学理论渊博,实践性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使中医学术不断充
实、完善。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1[1.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
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
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文锋、王永炎、陈十奎、陈佑邦、潘筱秦、吴厚新、蔡淦、李乾构、晃恩祥、胡铁
城、郭志强、景录先、靳琦、李国栋。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GB/T16751.3一1997
Clinictermin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Therapeuticmethods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13种常用治则和1037种常用治法及其定义。治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
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一与代码
ZY/T00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则
3.1急则治标
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
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3.2缓则治本
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3.3标本兼仁同]治
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3.4因时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5因地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6因人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
3.7扶正一祛达〔]邪
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
疗原则。
3.8扶正固培「〕本
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一03一04批准1997门0一01实施
I
GB/T16751.3一1997
3.9祛邪扶安〔」正
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
疗原则。
3.10攻补兼施
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3.10.1先攻后补
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
3.10.2先补后攻
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f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止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
3.10.3寓攻于补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将攻邪目的寓寄于补正之中,通过补正为主,待正气来
复而能驱邪以愈病。一指在补益方药中,适当加入一、二味攻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
同义词:补中寓攻
3.10.4寓补于攻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通过攻邪,使邪去而正安.最后达到补益的目的。指
将少量补益之品夹于大队攻伐药之内,使攻邪而不伤正。
同义词:攻中寓补
3.11正逆〔〕治法
为常规的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亦即逆病性而施治。如用寒以治热、用热以
治寒、实证用攻、虚证用补等。
3.11.1寒者热之
对于寒性的病证,使用温热的方药进行治疗。即热以祛寒。
3.11.2热者寒之
对于热性的病证,使用寒凉的方药进行治疗。即寒凉清热。
3.11.3虚则补之
对于虚弱性的病证,使用补益的方药进行治疗。
3.11.4实则泻之
对于性质属实的病证,使用攻泻的方药进行治疗。
3.12反[从〕治法
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时,采用与表面症状相
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类。
3.12,寒因寒用
用寒凉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的方法。
3.12.2热因热用
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的方法。
3.12.3塞因塞用
用补益或固涩的方药,治疗因正虚所致闭塞不通病症的方法。
3.12.4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因邪实所致呕泻崩漏等病症的方法。
3.13调理平〔」整〔〕阴阳
利用药物或食物气味性能的偏胜,或情志的属性,或针灸补泻作用等,以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使
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GB/T16751.3-1997
解表法
4.1辛温解表仁发汗〕
用味辛性温的方药,以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束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发表散寒
4.1.1发汗解表
通过发汗以解除表邪,适用于邪袭卫表证的治疗方法。
4.1.2疏风散寒
运用辛温发散的方药,以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方法。
4.1.3散寒清肺
具有发散表寒、清泄肺热作用,适用于表寒肺热证的治疗方法。
4.2辛凉解透〔〕表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犯表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疏散风热
4.3辛凉清热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解表清热,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解表清热
4.3.1疏风清泄〔〕热
具有疏散风邪,清泄邪热作用,适用于风热外袭证、风热犯表证、风热郁滞肌肤证的治疗方法。
4.3.2透表清热
具有发表清热作用,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万
4.3.3解肌清热
具有清热解肌作用,适用于热毒蕴结肌肤证、气分证等的治疗方法。
4.3.4解表疏〔风〕清肺
具有解表及清除肺热作用,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的治疗方法。
4.4疏邪解仁透7表
泛指具有祛散表邪作用,适用于邪气在表的治疗方法。
4.4.1疏风解表
具有疏散风邪作用,适用于风邪犯表证的治疗方法。
4.4.2疏风宣肺
具有疏散风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郁肺卫证及风邪袭肺证的治疗方法。
4.4.3疏风和营
具有疏散风邪,和营解表作用,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和营解表
4.4.4解肌发表
具有发散解表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所致证候的治疗方法。
4.5疏风仁解表〕透疹
运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4.51解肌透疹
运用清热解毒、疏散肌表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
疾病。
4.5.2解毒透疹
运用解毒散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GB/T16751.3一1997
6疏表通经
通过使用方药,或推拿、外治等,达到疏散表邪、舒畅经气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外邪束表,
经气不利的病证。
7解表宣肺
具有发散表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在肺卫所致风寒袭肺证、风寒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8调和营卫
通过解散风邪以治卫气,收敛益阴以治营气,使营卫恢复正常协调状态,适用于营卫不和证的治疗
方法。
9祛湿解表
具有解散表邪、芳香化湿作用,适用于风湿袭表证的治疗方法。.
10理气解表
发散解表药与调理气机药并用,适用于外有表邪、内有气滞证候的治疗方法。
11扶正解表
泛指发散解表药与补养气血阴阳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血虚外感证等的治疗方法。
了1.1益气解表
解表药与补气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11.2养血解表
解表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11.3滋阴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阴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11.4助阳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
11.5温经解表仁发汗]
具有辛温解表与温通经脉作用,适用于风寒袭络、寒胜痛痹等证的治疗方法。
涌吐法
5.1涌吐痰涎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痰浊雍盛而病位偏上的病症的治疗方法。
5.2涌吐风痰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风痰奎盛证的治疗方法。
5.3涌吐痰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食作用,适用于痰食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5.4涌吐宿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宿食作用,适用于食积证的治疗方法
5.5开关涌吐
通过催吐而达到开窍通闭作用,适用于痰浊雍盛所致神昏等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涌吐开关
攻下法
6.1清热仁泻火」攻下通〔腑亚通便〕
清热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大肠热结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苦寒攻通〔」下;峻下热结
6.2泻结行滞
GB/T16751.3一1997
攻下药与行气药并用,适用于热盛气滞腑实证的治疗方法。
6.3温下实寒
温阳散寒药与通里攻下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寒凝便秘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6.3.飞温阳通便下〔〕
运用温阳祛寒、攻下通便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便秘等病症的方法。
6.3.2攻下冷寒〔〕积
温阳散寒药与攻下药并用,治疗沉寒冷积所致病症的方法。
6.4润燥[肠〕通便
增液润燥药与通下药并用,适用于肠燥津亏证、阴虚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增液通下润〔肠〕;滋阴通攻〔〕下便〔〕
6.5益气通下便〔〕
通过补气而达到通便作用,适用于气虚所致便秘的治疗方法。
6.6润肠泄热
滋阴润燥药与清热攻下药并用,适用于热结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6.7软坚润燥
具有软化坚硬、滋润燥结作用,适用于津亏燥结病证的治疗方法。
6,8泻攻〔〕下逐水
通过攻下以消除水饮,适用于水饮内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攻逐水饮
6.8.1泻热逐水
运用具有清热、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热结水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6.8.2破积逐水
运用具有破痕散结、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水饮积聚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表里双解法
1表里双解
泛指具有解除表邪和里邪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的治疗方法。
2解发〔〕表攻里下「]
解表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实证的治疗方法。
3解表清里
解表药与清里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或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方法。
4解表仁发汗〕温里
发汗解表药与温里祛寒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寒证或表热里寒证的治疗方法。
8和解法
和解表里
运用药性平和的方药以调理表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较轻证候的治疗方法。
1和解少阳
运用具有解表和里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少阳半表半里证的治疗方法。
2和解透表祛〔邪〕
运用具有调和气机、发表透邪作用的方药,使邪气自里向表透达而愈病的治疗方法。
3开透〔〕达膜原
运用具有宣散祛邪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
Gs/T16751.3一1997
8.,.4驱邪截疟
具有驱除疟邪作用,以控制疟疾发作的治疗方法。
8.2调和仁理〕肝脾
泛指通过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等的治疗方法。
8.2.1疏肝理和〔〕脾
通过调理肝脾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2.2疏肝健补〔〕脾
通过调理肝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方法。
8.2.3抑肝扶脾
通过泻肝理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旺脾虚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补脾泻肝;抑木扶土
8.3疏肝和胃
通过调理肝胃气机而使肝胃调和,适用于肝胃气滞、肝胃不和等证的治疗方法。
8.3.1解郁和胃
通过解郁理气而使胃气健旺,适用于肝胃气滞、胃滞气逆等证的治疗方法。
8.3.2抑肝和胃
通过泻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胃气滞、肝气犯胃等证的治疗方法。
8.3.3泄肝和胃
通过清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热气滞、胃失和降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刁调理和〔」肠胃
通过调理肠胃气机而使肠胃和健,适用于胃肠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8.5调理仁和〕脾胃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5.1健[补〕脾[中]和安〔〕胃
通过调补脾胃之气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8.5.2养胃和中
通过调补胃气而使中焦和健,适用于胃虚气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5.3调中和胃
通过调理中焦气机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B5.4和中缓急
运用具有缓急止痛和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中焦气机不和而挛急所致疼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8.6调和理〔〕气血
运用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
同义词:理气和血
8.了调气和营
运用具有理气和营作用的方药,治疗营气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
8.8平调寒热
运用具有清热、祛寒作用而性质较为平和的方药,适用于阴阳寒热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8.,温清寒〔温〕并用
清热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方法。
8-8-2清上温中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胃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
8.8.3温中清肠
GB/T16751.3一1997
温补脾胃阳气药与清泄肠热药并用,适用于肠热胃寒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8.8.4温下清上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肾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
8.9分消走泄
通过清利小便、导泻大便等,使病邪得以分消的治疗方法。
8.10分消上下
通过涌吐、祛痰等使病邪从上排出,通过清利二便使病邪从下排出,以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8.11表里分消
通过发汗解表和清泄里实,使病邪从表里分消而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8.12调理摄〔〕冲任
运用具有调理冲任气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冲任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清热法
9.,清热泻降〔〕火
运用性寒味苦的方药,具有清除火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苦寒清热泄〔火〕
9.2辛寒清热C气〕
运用性味辛散苦寒,具有清泄宣发邪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分证、卫气同病证或里热仍有向外透
达趋势之证候的治疗方法。
9.2.1清热透邪
运用辛凉之品,引邪热向外透达,适用于卫气同病证或气分证的治疗方法。
9.2.2清热祛邪
泛指具有清泻邪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2.3清热泻「火〕养滋〔〕阴
清热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火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
9.2.4清热泻〔火]止渴
通过清热泻火,以减少对阴液的耗伤,达到止渴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热盛津伤所致的口渴。
9.3清泄〔〕热解败〔〕毒
通过清泻火热,达到解毒目的,适用于火热〔]毒证、火毒流窜证、火毒入络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泻清〔7火解毒;清泻火毒
9.4清热气〔〕凉血
运用具有凉血清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分证、血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4.1清热气〔〕凉营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适用于气营两播证的治疗方法。
9.4.2清热仁泻火」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
9.4.3清热调经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调经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经行先期、量多等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9.4.4清热止带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止带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带下臭秽等症的治疗方法。
9.4.5解毒安胎
运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安胎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毒攻胎气所致的病证。
9.4.6清热「凉营〕透疹
Gs/T16751.3一1997
通过清热凉营,起到透疹作用,适用于热盛而疹透不畅病症的治疗方法。
9.4.了清热化斑
具有清热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
9-4.8清热泻〔火」消肿
具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作用,适用于火热所致痈肿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9.4.9清热行滞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气滞热奎证的治疗方法。
9.4门0清热[泻火〕止痛
通过清热泻火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火热蟠灼所致的疼痛。
9.4门1清热散结止痛
通过清热解毒、消散垂结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气血奎滞所致疼
痛。
9.4.12清热宣痹
运用清热祛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宣通痹阻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邪痹阻为主的病
证。
9.5清凉〔〕营泄热
具有清除营分邪热作用,适用于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9.5.1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凉血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
9.5.2清营透热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并使热邪通过气分透达,适用于气营两播证、营分证初期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透营转气
9.5.3凉血清热泻〔火〕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作用。适用于血分证的治疗方法。
9.54凉血营〔」化斑
具有清营凉血、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
9.5.5解毒化斑
运用具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或其他治法,达到化斑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具有发斑特征的病
症。
9.5.6清营解毒
具有清解营分热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入营证的治疗方法。
9.57凉血解毒
具有清解血分热毒作用,适用于毒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
9.5.8凉血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
95.9凉血养阴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作用,适用于血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
9-5-10凉血止痢
具有清热凉血止痢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痢疾下血病症的治疗方法。
9.5.11凉血润燥
清热凉血药与增液润燥药并用,适用于血热化燥证的治疗方法。
9.6清宣泄「〕郁热火〔习
具有清热泄火、理气解郁除烦作用,适用于气郁化火证、热扰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cB/T16751.3一1997
同义词:解郁泄热泻〔火];清热[心〕除烦
9.7清泄虚热火〔〕
具有清热滋阴作用,适用于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9.7.1潜降虚火
具有清泄虚火、引火下潜作用,适用于虚火上炎证、虚阳浮越证、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7.2咸寒清热
运用性寒味咸的药物,以清除邪热,适用于阴虚内热等证的洽疗方法。
9.8清泄里热脏〔腑]
泛指具有清泄内脏邪热作用,适用于脏腑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9.9清心泻火C泄热〕
具有清心泻火作用,适用于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9.1清心导赤
具有清心泻火、导热下行作用,适用于心火炽盛证、小肠实热证心〔移热膀胧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泻火腑
9.9.2清心解毒
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扰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9.3清心凉营
具有清心泻火凉营作用,适用于热入心营证的治疗方法。
9.9.4清心凉血
具有清心泻火凉血作用,适用于血热扰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凉血清心
9.9.5清心养阴
具有清心泻火滋阴作用,适用于心热阴虚证、心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9.9.6清心安神
具有清心泻火宁神作用,适用于热扰心神证的治疗方法。
9.10清热泻肺
具有清泻肺热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9.10.1清热宣肺
具有清热泻火宣肺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证、风热闭肺证的治疗方法
9.10.2清[宣]肺解毒
具有清热宣肺、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奎肺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10.3清肺止血
具有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鼻蛆、咳血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9.10.4清肺厂热I平喘
具有清肺泻火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9.10.5清肺热〔]止咳
具有清肺泻火作用,适用于肺热炽盛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9.10.6清肺泻肠
具有清肺泻热导下作用,适用于肺热移肠证、肺热肠燥证的治疗方法
9.10.7清肺化痕
清热药与化窟药并用,适用于肺热血痪证的治疗方法
9.11清胃泄降〔〕热火〔]
具有清胃泻火作用,适用于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GB/T16751.3一1997
同义词:清泄胃热
清胃解毒
具有清胃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奎滞于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9.11.2清热和胃〔中〕
通过清热泻火以和中宽胃,适用于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方法。
清热止呕
通过清泻胃热达到止呕目的,适用于胃热炽盛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清胃止凉「〕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胃火炽盛所致呕血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清胃滋养〔〕阴
具有清泄胃热、滋养胃阴作用,适用于胃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9.11.6清胃行滞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胃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清胃降逆
通过清泄胃热以降逆,适用于胃热气逆证的治疗方法。
9.12清脾泄热C泻火〕
具有清泻脾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脾胃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泄脾胃伏火
清肝泄泻「〕火热〔口
具有清泻肝经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经火旺证、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的治疗方法。
9.13疏肝清仁泄〕热
具有疏肝清热作用,适用于肝郁化火证的治疗方法。
9.13清泻〔〕肝解毒
具有清肝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淤痪〔〕肝证的治疗方法。
清肝理气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肝热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清肝化痕
清热药与活血化痕药并用,适用于肝热血痕证、肝疲化热证的治疗方法。
清肝养阴
清热药与滋阴养肝药并用,适用于肝热阴虚证的治疗方法。
9.14清泄胆热[火〕
具有清泻胆经火热作用,适用于胆经郁热证的治疗方法。
9.15清泻仁泄〕肝胆
具有清泻肝胆火热作用,适用于肝胆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清心泻脾
具有清泻心脾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脾积热证的治疗方法。
9.17清心泻肝
具有清泻心肝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肝火旺证的治疗方法。
清心泻肺
具有清泻心肺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肺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清心泻肾
具有清泻心肾火热作用,适用于心肾火热证的治疗方法。
泻肝清肺
9.2100
GB/T16751.3一1997
具有清泻肝肺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火犯肺证、肝肺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21泻肝清胃
具有清泻肝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肝火犯胃证、肝胃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9.22清泻肺胃
具有清泻肺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肺胃热盛证的治疗方法。
23清泄脆热
具有清热凉隔作用,适用于热扰胸隔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热凉隔
清泻肠热
具有清泻肠道火热作用,适用于肠道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9.24清肠解毒
具有清肠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热毒蕴肠证的治疗方法口
9.24清肠止血
具有清肠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肠道热盛所致便血的治疗方法。
清肠热〔〕止泻
通过清肠泄火达到止泻目的,适用于热滞肠道所致泄泻的治疗方法。
9.24清肠热〔〕止痢
通过清肠泻火达到止痢目的,适用于热滞肠道所致痢疾的治疗方法。
9.25清泄相火
具有清热泄相火作用,适用于相火偏旺证的治疗方法。
26清热泻〔火〕通淋
通过清泻膀脱火热达到通淋目的,适用于热淋、膀胧蓄热证的治疗方法。
9.27清热安胎
通过清泻火热达到安胎目的,适用于热扰胞宫所致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
9.28清泄〔〕热生仁存〕津
味甘性凉之清热药与生津药并用,适用于火热伤津证、阴虚内热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甘凉清热
9.29清热除蒸
具有清热降火、透热除蒸作用,适用于虚火内伏所致蒸蒸发热的治疗方法。
月n
.
.︺理气法
曰n
1
U理气行导〔〕滞
泛指具有调理气机、疏通阻滞作用,适用于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月一
11
.
.
﹄宣通〔畅〕气机
具有调理宣通气机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证的治疗方法。
月n
.
.甘利气疏导
具有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0.2理行〔〕顺〔」气解开〔」郁
具有理气行滞解郁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2.1开郁降气
具有解郁行滞降气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而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2.2透邪解郁
通过宣透邪气以解除郁滞,适用于邪郁气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cs/T16751.3一1997
疏肝理气解〔郁〕
具有疏肝理气、行滞解郁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疏肝解〔郁7理〔气〕散结
通过疏肝理气行滞,以解除结聚,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结聚痞满之类病症的治疗方法。
10.3疏舒〔」肝养血
理气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肝郁血虚证的治疗方法。
疏肝通络
具有疏肝理气通络作用,适用于肝郁血痕证的治疗方法。
疏肝化痪
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化疲药并用,适用于肝郁血疲证的治疗方法。
疏肝利胆
具有疏肝理气利胆作用,适用于肝胆淤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宣肺通气
具有理气行滞宣肺作用,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不宣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宣肺降气
泛指具有理气行滞、宣降肺气作用,适用于邪气阻滞,肺失宣降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宣肺平喘
通过理气宣肺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不宣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泻肺平喘
通过宣泻肺气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奎滞,肺气不宣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降逆仁下气〕平喘
通过宣肺降逆而达平喘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上逆所致气喘的治疗方法。
宣肺顺「气]降〔逆口止咳
通过宣肺降逆而达止咳目的,适用于邪气阻滞,肺气上逆所致咳嗽的治疗方法。
10-5.6宣肺解郁
具有理气解郁、宣畅肺气作用,适用于气郁伤肺或肺气郁滞证的治疗方法。
行仁理〕气和[健」胃
通过理气行滞而达和胃宽中目的,适用于胃失和降,胃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行气宽中[除满」[消痞〕
理气健脾
理气行滞药与补气健脾药并用,适用于脾失健运所见脾气郁结证、脾虚气滞证、思伤脾气证、脾气
虚证等的治疗方法。
10.行DDI〕气降逆
泛指具有行气降逆作用,适用于气逆证的治疗方法。
10.8.宣肺降逆
通过祛邪而达宣降肺气作用,适用于邪气阻肺,肺气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平冲降逆
泛指运用重镇、理气降逆的方药,治疗气逆上冲所致病症的方法。
10.和胃降逆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呕吐、呢逆等的治疗方法。
降逆和〔胃〕止呕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呕吐的治疗方法。
降逆止呢
10.128
GB/T16751.3-1997
通过行气和胃以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呢逆的治疗方法。
10-8.6平肝降逆
通过调肝理气以潜镇降逆,适用于肝气上逆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8.7降逆消痞
通过行气降逆以消除痞满,适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痞满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10.9理行〔〕气消痞散〔结〕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痞满结聚,适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痞满的治疗方法
10.9.1理行〔〕气破消〔〕积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积聚,适用于气滞日久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10.9.2理行〔〕气止痛
通过理气行滞以止痛,适用于气机阻滞所致疼痛的治疗方法
10-9.3理行〔〕气通和〔〕络
以理气行滞为主,兼以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兼有血痕证的治疗方法。
10.9-4理行〔〕气化祛〔〕癖
理气行滞药与活血化姨药并用,适用于气滞血痕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理行〔〕气活血
10-915行气破血
行气导滞药与破血化痪药并用,适用于气滞血寮重证的治疗方法。
10-9.6理行〔〕气调经
通过理气行滞以调理月经,适用于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10-9.7理调〔」气安胎
通过调理气机以安胎,适用于气滞所致胎动不安的洽疗方法,
10.9.8理仁行〕气消肿
通过理气行滞以消除肿满,适用于气滞所致肿胀病症的治疗方法。
1019.9行气宽肠
具有理气行滞、和中宽肠作用,适用于肠道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11理血法
11活血化祛〔」散〔〕痪
泛指具有活血化痛作用,适用于血癖证的治疗方法。
行血祛逐〔〕癣
具有行气活血化痕作用,适用于血痕气滞证的治疗方法。
破血行逐〔〕癣
运用虫类等峻猛的方药破血化寮,适用于血痕重证的治疗方法
11-1.3攻下逐窟
活血化痕药与攻下药并用,以攻下僚血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攻逐癣血
11.1.4和营行痕活〔血〕
养血和营药与活血化疲药并用,适用于血虚挟lyll证的治疗方法。
化痰清热
清热药与化痪药并用,适用于血痰化热证、血热疲滞证的治疗方法。
同义词:清热化痪
11.2.1凉血化仁散1破了Olt
GB/T16751.3一1997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ATAGS 4-2019 中国境内始发航线逾重行李票证结算办法 2019-07-09
- T/CCAATB 0040-2023 运输机场专用设备识别代号(EIN) 2023-07-23
- T/URTA 0011-2023 导轨式胶轮系统运营岗位资格认证规范 2023-11-30
- T/ITS 0096-2018 智能交通基站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2018-12-31
- T/HQJT 2-2023 粤澳跨境道路客运服务指引 2022-12-12
- T/CAMET 04004.5-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 第5部分:风源装置技术规范 2018-06-22
- T/CAMET 04004.4-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 第4部分:制动控制单元技术规范 2018-06-22
- T/CAMT 5-2020 钢铁物流道路运输服务评价指标 2020-07-08
- T/CCIASD 10008-2023 集装箱式船用LNG燃料装置 2023-10-26
- T/ITS 0174-2022 智慧高速公路 交通大数据平台 接入数据格式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