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405-2021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指南
DB36/T 1405-2021 Multifunctional near-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guidelin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P8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405—2021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指南
Guidelinesformultifunctionalandnear-naturalforestmanagementtechnology
2021-06-30发布2022-01-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6/T1405—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2
5森林资源培育......................................................................5
6森林综合利用......................................................................7
7森林健康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7
8森林经营规划设计..................................................................8
9森林经营作业监督与检查验收........................................................9
10森林经营监测与建档...............................................................9
附录A(资料性)森林生命周期经营阶段划分示意图.....................................10
附录B(资料性)主要森林经营作业法.................................................11
附录C(资料性)江西省森林经营主要乔木树种特征.....................................22
参考文献.........................................................................28
I
DB36/T1405—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小荷、胡加林、陈济友、宋法生、陈建林、张扬纯、邓清华、陶少军、程明、
钱升平、郭龙清、刘星剑。
II
DB36/T1405—2021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对象与目标、基本原则、经营类型划分、全周期经营技术以及
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成效监测和档案建立管理等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境内的森林多功能近自然经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33890森林抚育工程实施指南
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1646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200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
LY/T2496防护林经营技术规程
LY/T3179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DB36/T954低产低效针叶林改造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multifunctionalandnear-naturalforest
以原生森林植被和自然演替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且具有多树种混交、多层
次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森林主导功能同时兼具其他辅助功能的森林。
3.2
目的树种targettreespecies
适合当地立地条件、能够稳定生长、符合经营目标的树种。
3.3
目标树targettree
1
DB36/T1405—2021
为能够实现森林经营目标而选择的,对林分稳定性和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的长势好、质量优、寿命
长、价值高,需要长期保留直到达到目标胸径方可采伐或其他利用的林木。
3.4
干扰树disturbingtree
对目标树的生长直接产生不利影响的或显著影响林分卫生条件的,需要在近期伐除的林木。
3.5
目标胸径targetdiameter
通过林木径向生长而达到经营目标进入最佳利用临界点时的胸径,是采伐利用的径级范围的下限
值,又称理想胸径。
3.6
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multifunctionalandnear-naturalforestmanagement
遵循森林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在整个森林生命周期内设计和实施各项经营活动,通过充分利用影
响森林的各种自然力和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实现森林的树种组成乡土化、林分结构多层化、综合功
能最大化,从而使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结合,这是一种在林分层次上同时实现两个或
以上森林功能和效益、接近自然生态的森林经营模式。
4总体要求
4.1森林经营目标
以森林和林地为实施对象,组织开展贯穿于森林生长全周期的培育和保护森林的活动,提高林地生
产力和林木生长量,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增强森林的供给、调节、服务、
支持等多种功能,持续获取森林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
4.2森林经营基本原则
4.2.1近自然培育森林
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通过开展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采取天然更新与人工辅助促进更新相结合
措施,加速森林生长发育,促进森林进展演替,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实现森林恒续覆盖。
4.2.2森林多功能经营
根据森林所处的生态区位和培育方向,合理确定森林经营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根据立地质量、森
林类型和生长发育阶段,采取相应的科学经营技术方法与措施,重点提升森林主导功能,兼顾维持和增
强辅助功能,达到森林综合效益最优。
4.2.3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重点培育乡土树种,规范引进外来树种,提倡营造混交林,维持和提高森林自肥能力,防止地力衰
退。科学造林整地,禁止全垦整地、炼山清林,合理确定森林抚育和采伐利用方式,避免经营活动导致
林地破坏和土壤侵蚀。
4.2.4维护森林健康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2
DB36/T1405—2021
禁止超强度、不合理采伐和全面割灌除草,有效保护林下幼树、幼苗,促进林木天然更新和森林进
展演替。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持、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
加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森林防火、抗有害生物灾害能力。
4.2.5鼓励和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森林经营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林业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
作社和企业等参与森林经营。鼓励实行林地“三权分置”,科学引导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
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林地产出率,提升经营效益。
4.3森林经营分类
4.3.1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参照《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确定的森林经营分类,根据森林所处的生态区位、自
然条件、主导功能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划分为严格保育的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和集约经营的商
品林三大森林经营类型,其中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又细分为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和林产品生产
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两种类型。
4.3.2严格保育的公益林
以发挥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或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为主导功能,予以特殊保护。以自然修复
为主,原则上禁止人为生产性经营活动。
4.3.3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
4.3.3.1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以修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经营目的,围绕增强森
林生态功能开展经营活动。严控林地流失,强化森林管护,适度开展森林抚育,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4.3.3.2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应以提供优质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围绕森林提质增效开
展经营活动。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培育高品质、高价值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同时要维护森林生态服
务功能。
4.3.4集约经营的商品林
以培育短周期纸浆材、人造板材以及生物质能源和名优经济林果茶等为主要经营目的,围绕增强木
材等林产品生产能力开展集约经营活动。考虑生态环境约束条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地经
济产出率。
4.4森林类型划分与林木分类、分级
4.4.1森林类型划分
按照森林的起源、树种组成、近自然度和经营目的,将森林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
——天然林划分为原始林、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和退化次生林;
——人工林划分为近自然人工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和人工针叶纯林。
4.4.2林木分类
林木分类适用于所有林分,林木类型划分为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和其它树,林木分类符合GB/T
15781中的规定。
4.4.3林木分级
3
DB36/T1405—2021
林木分级适用于单层同龄人工纯林,林木划分为I级木(优势木)、II级木(亚优势木)、III级木
(中等木)、IV级木(被压木)和V级木(濒死木或枯死木)5级,林木分级符合GB/T15781中的规定。
4.5森林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经营目标
4.5.1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森林类型、演替规律和经营目标要求,天然林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森林建群、林分郁闭、林木
分化、森林恒续四个经营阶段,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周期可划分为人工纯林、林分改造、近自然过渡和森
林恒续等阶段,不同阶段的森林状态见附录A。
识别和判断森林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即森林生长发育阶段),针对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同的阶段
实施相应的经营技术方法与措施,所适用的森林经营作业法见附录B。
4.5.2天然林
4.5.2.1森林建群阶段
森林郁闭前、尚未形成森林小气候的阶段,主要是促进林木个体生长,使林分尽快郁闭成林。该阶
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75%以上的建群树种树高2m~4m,胸径3cm~7cm;林冠尚未郁闭;建群树种主要
为阳性、先锋树种。
实施严格管护,避免人畜破坏,防控森林火灾等,减少对地表的扰动;标记有培育前途的天然更新
幼树,去除影响其生长的灌草,必要时进行扩穴覆土;如果天然更新幼树密度低于1000株/hm2,在土层
较厚、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通常为小型沟谷、阴坡区域)应及时补植目的树种,以乡土、珍贵用材树
种为主。
4.5.2.2林分郁闭阶段
从林冠郁闭开始到林分出现显著分化的演替阶段,主要是促进林木的高生长和目标树的质量形成。
该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主林层林木胸径为5cm~10cm,树高为5m~7m;林冠基本郁闭(郁闭度0.5
以上),并已形成森林小气候;建群树种竞争性高生长,林木开始分化且出现被压木;林下灌草开始死
亡,少量的天然更新的地带性树种开始出现。
加强管护,避免牲畜破坏、薪材采伐,防控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充分利用自然整枝,
适度实施人工修枝;标记目标树和干扰树,培育目标树,伐除干扰树。
4.5.2.3林木分化阶段
林内明显出现生活力弱、生长明显滞后的林木但林下植被稳定的阶段,主要是促进目标树又好又快
生长。此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林冠完全郁闭(郁闭度大于0.7);林分高度达到7m以上,林木平均
胸径达到10cm以上,林木树高分化明显;明显出现具有4m以上无损伤通直主干的林木;林下植被开始发
育,耐荫树种开始生长。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当目标树出现死枝或濒死枝时可进行适度人工修枝;对郁闭度0.7以上以上的
林分中的干扰树进行间伐,间伐后的郁闭度不低于0.6;对有利用价值的间伐木进行集材,集材时要保
护有培育前途的幼树、枯落物层和土壤,无价值的采伐木和枝叶等采伐剩余物尽量留在林内,无害化处
置病虫害木。
4.5.2.4森林恒续阶段
森林形成以顶极群落树种占优势、接近自然生态的阶段,主要是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和持续性,永续获取生态服务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此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乔木树种等多样性丰富,
部分目标树生长达到成熟指标;林木高度分化格局基本形成,林分具备了良好的林层垂直结构;林分天
4
DB36/T1405—2021
然更新达到GB/T26424中的良好等级,在受自然干扰或采伐后形成的林窗、林隙等出现先锋树种;地表
植被以顶极森林群落占优势,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功能多样化。
标记目标树和干扰树,伐除干扰树;采伐利用达到目标胸径的目标树,采伐后的林分郁闭度应控制
在0.6左右,不同树种经营目标胸径见附录C;在采伐和集运过程中应保护林下天然或人工促进更新的幼
树,不要损伤其他目标树。
4.5.3人工林
4.5.3.1人工纯林阶段
通过人工造林或飞播方式形成以单一树种占优势的人工同龄纯林培育阶段,主要是促进林木生长,
尽早收获木材等林产品。此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单一树种组成,同龄林分,林层为单层结构;地表
植被和林下灌草稀少,生态系统不稳定,抗干扰能力差。
标记与保留Ⅰ级、Ⅱ级木,伐除Ⅴ级、Ⅳ级木和Ⅲ级木(必要时);采伐利用达到目标胸径的林木,
以单株择伐或小面积皆伐方式为主,采伐后的林分郁闭度应控制在0.6左右;必要时,结合林木采伐对
较大面积的林窗补植乡土阔叶树种;在采伐和集运过程中应保护林下天然或人工促进更新的幼树。
4.5.3.2林分改造阶段
人工同龄纯林通过局部实施人工干预开始促进天然更新的阶段,主要是加快人工补植所形成的林木
生长。此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树种逐步多样化,天然更新树种增加;主林层以人工造林树种为主,
地表植被和林下灌草层初步形成。
采伐利用达到目标胸径的主林层林木,保护有培育前途的天然或人工促进更新的幼树、林木;结合
林木采伐,除去干扰有培育前途的幼树生长的灌草、非目的树种。
4.5.3.3近自然过渡阶段
经过改造后第一次出现的林下天然更新林木形成主林层且后续更新不断出现的阶段,主要是促进目
标树的生长。此阶段的森林主要特征为:林冠已郁闭(郁闭度大于0.7),林下植被稳定;林木出现明
显分化,主林层以多种地带性乔木树种为主。
采取的经营措施与“4.5.2.3”相同。
4.5.3.4森林恒续阶段
此阶段的森林特征、经营目标及经营技术措施与“4.5.2.4”相同。
5森林资源培育
5.1人工造林与更新
5.1.1造林方式
主要造林方式有无林地造林、迹地人工更新、林冠下造林和四旁(零星)植树。根据林地立地条件
和森林天然更新能力,合理确定造林更新方式;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迹地采取人工造林方式,提倡营
造多树种的混交林;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天然低效次生林地采取林中空地补植、林冠下造林方式,人工
促进天然更新恢复形成近自然森林。
5.1.2技术要求
5.1.2.1规划设计
5
DB36/T1405—2021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在详细调查造林地基础上分别确定造林目标和森林经营类型,并据此开展
造林方式、造林树种、树种配置、造林方法等规划设计。采用良种壮苗和先进造林技术开展造林作业规
划设计。具体要求符合GB/T15776、LY/T1607中的规定。
5.1.2.2树种选择
坚持适地适树适生境原则,主要使用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外来树种未经引种试验以
及转基因树种未经安全性测试前,不得大面积栽植。主要造林树种见附录C。
5.1.2.3造林施工
严格按造林作业设计文件施工,实行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在造林整地等各作业环节加强
对原有植被的保护,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5.1.2.4未成林抚育管护
造林后及时开展除草松土、补植等环节的未成林抚育作业,一般要求连续抚育3年,每年两次,分
别在5月~6月、9月~10月实施。加强未成林综合管护,防火、防人畜破坏和防控自然灾害。
5.2森林抚育
5.2.1森林抚育方式
森林抚育方式以抚育采伐(又称间伐)为主,还包括补植、修枝、施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视
情况进行的割灌藤、除草等辅助作业活动。针对森林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林木生长状况,在实施抚育采
伐过程中,同步开展补植、修枝、割灌、除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作业活动。
5.2.2技术要求
5.2.2.1间伐作业方法确定
抚育采伐划分为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四类。根据森林类型、生长发育阶段和演替规律,
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间伐作业方法:
——森林建群或郁闭(幼龄林)阶段的天然林或混交林由于成分和结构复杂而适用于进行透光伐抚
育,人工同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由于基本没有种间关系而适用于进行疏伐抚育,必要时
进行补植;
——林木分化(中龄林)阶段由于个体的优劣关系已经明确而适用于进行基于林木分类(或分级)
的生长伐,必要时进行补植,促进形成混交林;
——只对遭受自然灾害显著影响的森林进行卫生伐。
5.2.2.2林木采伐顺序
抚育采伐按以下顺序确定保留木、采伐木:
——实行林木分类的,保留木顺序为目标树、辅助树、其他树,采伐木顺序为干扰树、其它树(必
要时);
——实行林木分级的,保留木顺序为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采伐木顺序为Ⅴ级木、Ⅳ级木、Ⅲ
级木(必要时)。
5.2.2.3各种森林抚育方式适用对象和具体作业方法与技术措施符合GB/T15781、GB/T33890中的规
定。
5.3低效林改造
5.3.1改造方式
6
DB36/T1405—2021
低效林类型按起源划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低效次生林又分为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次生林
两类,低效人工林又分为经营不当和严重受灾人工林两类。
按照低效林类型以及其经营目标确定改造方式,主要有间伐、补植、更替、封育和树种调整等改造
方式。
5.3.2技术要求
各种改造方式适用对象和具体作业方法与技术措施符合LY/T1690、DB36/T954中的规定,其中低
效林为退化防护林的应符合LY/T2496、LY/T3179中的规定。低效林改造按照调查评价、作业设计和施
工、检查验收等步骤组织实施。
6森林综合利用
6.1森林采伐
6.1.1采伐类型
森林采伐类型主要包括主伐、抚育采伐、低效林改造采伐和更新采伐等。
6.1.2采伐方式
主伐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三种方式;改造采伐主要包括皆伐改造、择伐改造和综合改造等方式;
更新采伐主要包括渐伐、择伐和径级择伐等采伐方式;抚育采伐方式按“5.2.2.1”的要求;多功能近
自然森林经营的林木采伐以择伐方式为主。
6.1.3技术要求
森林采伐按照伐区调查评价、缓冲区设置、作业设计和采伐林木作业、施工监督与检查验收等环节
组织实施。各种森林采伐类型与方式的适用对象和作业方法与技术措施符合LY/T1646中的规定。
6.2森林游憩
充分开发利用森林环境和景观资源,开展森林康养、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科学考察等形式的森林
游憩活动;科学测算森林旅游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森林游憩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
组织申报,编制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游憩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建设项目使
用林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6.3林下种养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环境,采取林药、林菌、林菜、林粮、林油、林苗等林下种植
模式,有目的人工培育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工业原料、苗木花卉等非木材林产品;采取林禽、林牧、
林蜂、林驯等林下养殖模式,发展林下畜、禽、蜂等绿色养殖业。
6.4其他利用
开展森林环境中自然生长的如松脂、食用菌、竹笋、山野菜、箬叶等非木质林产品采集收获,采集
收获活动应符合可持续资源利用方式。
7森林健康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7.1森林健康维护
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应采取以下维护森林健康措施:
7
DB36/T1405—2021
——科学确定和及时调整营造林技术措施和技术模式,促进森林和林地生产力的恢复和提高;
——森林采伐、森林游憩和非木质林产品采集等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防
止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地生产力退化;
——选择防火树种营造混交生物防火隔离带,及时开展森林抚育活动,并结合间伐、除草、割灌、
修枝等抚育作业清除林中可燃物,降低火险等级,增强森林抗火性能。加强森林经营区域野外
用火管理,建立健全林火预警监测体系和森林火灾扑救体系,提高灾害防控能力;
——提倡营造混交林,及时开展森林抚育,提高森林的抗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森林健康水平。建立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综合能
力;
——严格控制森林经营活动中的化学品使用,不得在湿地及其集水区、溪流河道附近的缓冲区与自
然保护地、人类居住区附近等环境敏感地区使用化学品;严格遵守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家规定,
不得使用危险和禁用的化学品,防止造成林地污染与地力退化。
7.2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应采取以下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恢复、保持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强化珍稀、受威胁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
其生境、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不得开展不适宜的采集收获活动;
——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封育,就地对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进
行直接、全面的保护;加强外来物种管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或者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
——加大林业执法工作力度,严格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
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8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8.1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8.1.1一般规定
8.1.1.1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规范森林经营主体资源培
育和经营活动。
8.1.1.2森林经营方案以国有林经营单位、村集体以及其他经营主体为编案单位,一般森林经营期为
10年,中期可进行调整,因特殊需要可以提前修订或编制。
8.1.1.3森林经营方案应科学谋划经营期内的造林、抚育、改造、采伐、更新、综合利用等任务安排,
并落实到山头地块。
8.1.1.4其他要求符合LY/T2007中的规定。
8.1.2方案编制主要内容
根据经营主体类型确定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主要内容:
——国有林经营单位编制完整森林经营方案,主要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
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组织、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采伐利用、非木质
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森林保护、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森
林经营组织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
——村集体或企业根据单位性质与需要选择编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分析评价、森林经
营目标与布局、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采伐利用、其他资源利用、森林资源与生态保护、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与效益分析等内容;
——其他经营单位应在区域森林经营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
8
DB36/T1405—2021
8.2森林经营作业设计
在森林经营方案指导下,按照森林经营目标、计划任务,编制年度作业设计文件,主要设计内容包
括:作业区概况、设计原则、依据与目标、作业任务、经营区组织、技术措施方案、施工进度安排、经
费概算、效益分析等。
9森林经营作业监督与检查验收
森林经营作业监督与检查验收符合GB/T15776、GB/T15163、GB/T15781、LY/T1690和LY/T1646
中的规定。
10森林经营监测与建档
10.1森林经营监测
10.1.1一般规定
10.1.1.1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依托相关科技支撑单位,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培育目标、
经营措施等情况,选择确定森林经营监测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监测参数,完善先进的监测技术方法,开
展森林经营成效监测活动。
10.1.1.2建立森林经营成效定期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监测成果制定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指导作业设
计,筛选总结森林经营最佳技术措施和模式。
10.1.2监测内容
开展森林资源现状、经营管理状况及其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监测,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森林结构、生长、更新及健康状况以及森林生态功能变化;
——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等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种类及其变化趋势;
——造林更新、森林抚育、采伐利用及其它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森林经营的成本和效益;
——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作业设计的执行情况。
10.2建档与管理
10.2.1建档
10.2.1.1森林经营单位应配备人员负责森林经营档案资料的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
10.2.1.2建档内容材料主要包括森林经营方案、年度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成果、森林经营监测成果和
各类经营活动影像图片资料等。
10.2.1.3森林经营档案应有纸介质文档和电子文档,纸介质文档字迹应清晰,电子文档应有备份。
10.2.2档案管理
10.2.2.1森林经营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及时对相关档案材料的归类、整理与立卷,进行电脑录入,按照
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档案材料入库。
10.2.2.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和利用情况进行登记、
统计,档案管理人员更换时应办理移交工作。
9
DB36/T1405—2021
附录A
(资料性)
森林生命周期经营阶段划分示意图
森林建群阶段林分郁闭阶段林木分化阶段森林恒续阶段
图A.1天然林经营
人工纯林阶段林分改造阶段近自然过渡阶段森林恒续阶段
图A.2人工林近自然经营
10
DB36/T1405—2021
附录B
(资料性)
主要森林经营作业法
B.1保护经营作业法
B.1.1适用对象
适用于严格保育的公益林,主要为林地保护等级为Ⅰ级的林地、森林,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
区的核心保护区,“五河一江”及其他重要支流源头汇水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国际、国家重要湿地
和大型水库汇水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以发挥森林的
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或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等为主导功能的森林(林地)。
B.1.2目标森林
逐步恢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最终构建以顶极群落树种占优势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B.1.3经营措施
以自然修复、严格保护为主,原则上禁止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仅从培育健康森林角度出发考虑(不
是以获取木材经济产出为目的),可适度采取措施保护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当天然更新确实不足的
情况下可进行必要的补植等人工辅助措施,在特殊情况下可采取低强度的森林抚育措施,加快建群树种
和优势木生长,促进森林向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进展演替,培育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最终构建以
顶极群落树种占优势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因教学科研需要或发生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以及母树林、种
子园经营等特殊情况,按《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相关的森林经营活动。
B.2马尾松纯林单株木择伐作业法
B.2.1适用对象
适用于多功能经营的公益林和纳入天保工程的天然林,以培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为主兼顾大径材生产的马尾松纯林。
B.2.2目标森林
将现有马尾松纯林培育成马尾松-阔叶(木荷、枫香、米槠等)异龄复层恒续林,主要目的是将现
有单层林培育成复层林,并逐步提高现有林分中珍贵树种比重。目的树种为马尾松、木荷、枫香、闽楠、
米槠等,目标树保留株数120株/hm2~150株/hm2(上层林分株数密度220株/hm2~250株/hm2),目标树
胸径≥40cm,生长周期70年以上,目标蓄积量260m3/hm2~300m3/hm2。
B.2.3全周期经营措施
11
DB36/T1405—2021
表B.1马尾松纯林单株木择伐全周期经营过程表
编号林分特征主要经营措施
在林冠下更新造林的前一年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综合抚育,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伐除非目
的树种、干型不良木及霸王木等,并进行林下清场及部分林木修枝,上层保留木郁闭度不低
于0.6,并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树(苗)。
22
林下更新层形林冠下补植阔叶树(闽楠、木荷、米槠等)600株/hm~900株/hm,栽后3年内采用带或
成及幼林生长穴状适度开展割灌除草3次~5次,注重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目的树种。
1
阶段(0年~15更新层达到10年生后,进行第一次透光伐(或生长伐),郁闭度不低于0.6(生长伐强度控
年)制在伐前林木蓄积量的25%以内,伐后确定上层木目标树150株/hm2~180株/hm2<保留株数250
株/hm2~300株/hm2>),并进行必要的修枝作业,抚育后阔叶树幼树上方及侧方有1.5m以上的
生长空间。
当下层更新幼树生长再受到抑制时,再次对上层林木进行透光伐(或生长伐),伐后上层郁
闭度不低于0.6。
下层更新林木树龄20年以上,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林分结构调整当下层林木生长受到抑制时,对上层马尾松林进行透光抚育伐2次~3次,改善光照条件,
2阶段(15年~30增加营养空间,伐后上层郁闭度不低于0.6。
年)
对更新层林木进行疏伐,逐步调林分树种结构,使阔叶树株数占林分总株数比达到60%以上。
更新层林木树龄30年以上,进入径向生长阶段,逐步进入主林层,形成阔叶树为主的复层
上层木(第一代异龄林。
林)择伐及第二对上层(第一代林)部分胸径达到35cm的马尾松林进行择伐,每次择伐强度不超过前期目
3代林蓄积生长标树株数的35%,间隔期不小于5年;同时,择伐后应注意加强对林下促进马尾松、闽楠、木
阶段(30年~70荷、米槠等天然和人工促进更新。
年)先期更新层(第二代林)经过2次~3次生长伐,使株数密度保留为220株/hm2~250株/hm2
(目标树株数为120株/hm2~150株/hm2)。
主林层(第二代先期更新层(第二代林)占据主林层,并对达到目标直径的目标树进行单株木择伐。
4林)择伐阶段择伐后加强对下层马尾松、木荷、枫香、闽楠、米槠等天然和人工促进更新,实现森林恒
(70年以上)续覆盖。
B.3杉木纯林单株木择伐作业法
B.3.1适用对象
适用于多功能经营的公益林,以培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兼顾大径材生产的杉
木林。
B.3.2目标森林
将现有杉木纯林培育成杉木-阔叶(闽楠、木荷、青冈等)异龄复层恒续林,主要目的是将现有单
层林培育成复层林,并逐步提高现有林分中珍贵树种比重。目的树种为杉木、闽楠、木荷、青冈等,目
标树保留株数120株/hm2~150株/hm2(上层林分株数密度220株/hm2~250株/hm2),目标树胸径≥40cm,
生长周期70年以上,目标蓄积量260m3/hm2~300m3/hm2。
B.3.3全周期经营措施
12
DB36/T1405—2021
表B.2杉木人纯林单株木择伐全周期经营过程表
编号林分特征主要经营措施
在冠下更新造林的前一年对杉木人工林进行综合抚育,按照留优去劣的原则伐除非目的树
种、干型不良木及霸王木等,并进行林下清场及部分林木修枝,上层保留木郁闭度不低于0.6,
并注意保留天然更新的幼树(苗)。
林下更新层形林冠下补植阔叶树(闽楠、木荷、青冈等)600株~900株/hm2,栽后3年内采用带或穴状
成及幼林生长适度开展割灌除草3次~5次,注重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目的树种。
1
阶段(0年~15
年)更新层达到10年生后,进行第一次透光伐(或生长伐),郁闭度不低于0.6(生长伐强度控
制在伐前林木蓄积量的25%以内,伐后确定上层木目标树150株~180株/hm2<保留株数250
株~300株/hm2>),并进行必要的修枝作业,抚育后阔叶树幼树上方及侧方有1.5m以上的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9162.29-1999 支持杆 尺寸 1999-05-20
- QC/T 29080-1992 汽车气制动软管总成质量分等 1992-04-14
- JB/T 5138-1991 小型汽油机用化油器系列型谱 1991-06-26
- EJ/T 949-1995 放射性药品的载体含量测定 分光光度法 1995-07-04
- JB/T 8412-1996 气铲 1996-09-03
- JB/T 10128-1999 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 档柱 1999-08-06
- JB/T 3411.31-1999 半圆头铆钉冲子 尺寸 1999-05-20
- JB/T 2322.3-2006 卧式车床 参数 2006-07-27
- HB 5414-1988 热处理用工业无水氯化钡 1988-04-10
- HB 3324-1980 水泥注射枪 198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