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167-2023 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

DB63/T 2167-2023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fforestation project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2167-2023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28
实施日期
2023-11-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6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2167—2023

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

2023-08-28发布2023-11-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3/T216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林业碳汇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

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

本文件起草人:仪律北、许文强、张法伟、李强峰、包安明、郑雪婷、毛春艳、三琴、董春霞。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I

DB63/T2167—2023

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业碳汇造林项目计量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碳库确定、计量监测、碳储量和碳变化、

监测要求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开展胸径在6cm以下林分碳汇计量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2253造林项目计量监测指南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库

碳的储存库,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碳库。其单位为质

量单位。此外,木质林产品也可以视作是一个碳库。

[来源:LY/T2252-2014,3.2]

3.2

造林

通过栽植、播种和/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将至少50a以来的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

活动。

[来源:GB/T15776-2016,3.2]

3.3

地上生物量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植被所有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和叶及草本

植物。

[来源:LY/T3253-2021,3.2.17]

3.4

地下生物量

1

DB63/T2167—2023

所有活根的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0mm)。

[来源:LY/T3253-2021,3.2.18]

3.5

碳储量

一个库中碳的数量,单位:吨碳(tC)。

[来源:LY/T3253-2021,3.2.33]

3.6

计量

在项目开始前或科研报告阶段,对项目预期产生的项目减排量进行事前核算。

[来源:LY/T2253-2014,3.2]

3.7

监测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实际产生的项目减排量进行事后核算。

[来源:LY/T2253-2014,3.3]

4碳库的确定

以胸径6cm以下的林地为对象,选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两个碳库,进行连续的碳汇计量和

碳汇监测。

5监测

5.1林地样地调查

5.1.1样地设置

按照LY/T2253执行。

5.1.2抽样方法

按照树种地径大小划分样木径阶,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将地径分为0~1、1~2、2~3、3~4、4~

5、5~6cm6个径阶,每个径阶选取3株~5株样木,根据每木检尺结果在样地内选择满足径阶要求且

分布均匀的样地作为采样地。

5.2生物量获取方法

在生物量年积累最高时期,使用整株收获法获得生物量方程建模数据。在采样前,再次测量并记录

所有幼树样木的地径、树高和冠幅,由东西及南北向两次测量得到的冠幅取平均值作为该幼树冠幅数据,

同时记录树高达1.3m的样木胸径数据,样地调查数据记录表见附录A。

6计量监测方法

6.1地上、地下生物量计算

2

DB63/T2167—2023

6.1.1生物量模型

6.1.1.1独立模型

将各个组分生物量实测数据直接与自变量进行拟合,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拟合非线性模型,

其中,一元和二元方程按照公式(1)和(2)计算,自变量选择用逐步回归法确定,包括独立变量和组

合变量,模型评价指标见附录B。

Y0x11....................................(1)

.................................(2)

Y0x11x22

式中:

Y——立木总生物量或分项生物量;

xi——自变量:地径(BD)、树高(H)、冠幅(C);

i——模型参数;

——是误差项。

评价评价指标确定系数(R2)、估算值标准误差(SEE)、平均预估误差(MPE)和总相对误差(TRE)

的评价指标,按照公式(3)~(6)计算。

2ˆ22..........................(3)

R1(yiyi)/(yiy)

ˆ2.........................(4)

SEE(yiyi)/(np)

ˆ2ˆ............................(5)

TRE(yiyi)/yi100%

MPEta(SEE/y)/n100%..............................(6)

式中:

yi——样本生物量实际观测值;

yˆi——模型预估值;

y——样本平均值;

n——样本单元数;

p——模型参数个数;

ta——置信水平α时的t值,这里取α=0.05时t的值。

6.1.1.2比例总量直接控制模型

构建比例总量直接控制模型,计算出整株生物量模型,平差分配给树干、树枝、树叶、树根。使用

各组分生物量的独立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作为初始值,利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法(NSUR)进行联立方程组

参数的求解。以树高和地径为例,比例总量直接控制模型见公式(7),评价指标按照公式(3)~(6)

3

DB63/T2167—2023

计算,模型参数及评价指标见附录C和附录D:

a2a3

Y总a1HBD1

1a2a3

Y干(aHBD)

b2b3m2m3n2n312

1b1HBDm1HBDn1HBD

b2b3

b1HBDa2a3

Y叶(a1HBD)3....(7)

b2b3m2m3n2n3

1b1HBDm1HBDn1HBD

m

mHm2BD3

1a2a3

Y枝(aHBD)

b2b3m2m3n2n314

1b1HBDm1HBDn1HBD

n2n3

n1HBDa2a3

Y根(a1HBD)5

b2b3m2m3n2n3

1b1HBDm1HBDn1HBD

式中:

Y总——单木整株的生物量(kg);

Y干——树干的生物量(kg);

Y叶——树叶的生物量(kg);

Y枝——树枝的生物量(kg);

Y根——树根的生物量(kg);

a——生物量模型参数;

b——生物量模型参数;

m——生物量模型参数;

n——生物量模型参数;

BD——地径(cm);

H——树高(m);

c——冠幅(m);

——误差项。

6.1.1.3代数和控制模型

该模型是计算出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模型后,4个组分模型相加得到单木整株生物量模型,

即各组分生物量与单木整株生物量联立成方程组,各组分的回归方程包含自身的自变量,而单木整株的

生物量是所有自变量的函数之和,以此来保证各组分之和等于总量。以树高和胸径为例,代数和控制模

型见公式(8),评价指标按照公式(3)~(6)计算,模型参数及评价指标见附录C和附录D:

4

DB63/T2167—2023

a2a3b2b3m2m3n2n3

Y总a1BDHb1BDHm1BDHn1BDH1

a2a3

Y叶a1BDH2

b2b3

Y枝b1BDH3(8)

m2m3

Y干m1BDH4

n2n3

Y根n1BDH5

式中:

Y总——单木整株的生物量(kg);

Y干——树干的生物量(kg);

Y叶——树叶的生物量(kg);

Y枝——树枝的生物量(kg);

Y根——树根的生物量(kg);

a——生物量模型参数;

b——生物量模型参数;

m——生物量模型参数;

n——生物量模型参数;

BD——地径(cm);

H——树高(m);

c——冠幅(m);

——误差项。

7碳变化计算方法

7.1总碳储量

幼总碳储量是项目区域内地上生物量碳储量与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之和,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

量为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含碳率的乘积。按照公式(9)~(11)计算::

C总C地上C地下..................................(9)

C地上B地上CF....................................(10)

C地下B地下CF...............................(11)

式中:

C总——总生物量碳储量(tC);

C地上——总地上生物量碳储量(tC);

5

DB63/T2167—2023

C地下——总地下生物量碳储量(tC);

B地上——总地上生物量碳储量(tC);

B地下——总地下生物量碳储量(tC);

CF——幼龄林树种含碳率(%)。

7.2碳变化计算

采用库-差别法计算。通过测算2个时间点相应林分的碳库储量以估算生物量碳库(C总)变化。

生物量碳库年变化量(Ct)的计算是采用时间t1和t2间的生物量碳库差额,除以相应时间段(年数),

按照公式(12)计算。

CC

总,t2总,t1

Ct............................(12)

t2t1

8监测要求

监测应基于样地开展,其中样地的复位率应达到100%,样地的复位率应≥98%。一般植被层碳汇

量的监测间隔期小于等于5年,其余监测要求按照LY/T2253要求进行。

6

DB63/T2167—2023

AA

附录A

(规范性)

样地调查数据记录表

样地调查数据记录表见表A.1。

表A.1样地调查数据记录表

样地号:面积:优势树种:调查员:调查时间:年月日

(东西方向)冠幅(南北方向)冠幅

序号样品编号地径BD(厘米、cm)树高H(米、m)备注

CE(米、m)CN(米、m)

7

DB63/T2167—2023

BB

附录B

(资料性)

独立生物量模型拟合结果及评价指标

独立生物量模型拟合结果及评价指标表见表B.1。

表B.1独立生物量模型拟合结果及评价指标表

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平均预估误差总相对误差总

树种独立模型

R2StandarderrorofMeanpredictionRelativeError

TreespeciesIndependentmodel

estimate(SEE,kg)error(MPE,%)(TRE,%)

2.3167

Y叶=0.0292BD0.8320.72814.700-0.033

1.41740.8874

Y叶=0.0736BDH0.8880.60312.180-0.015

1.88080.400

Y叶=0.0566BDC0.8380.73114.660-0.04

2.5840

Y枝=0.0133BD0.9110.44011.5500.001

2.8034-0.2157

Y枝=0.0105BDH0.9130.43911.5500.001

1.72280,7957

Y枝=0.0488BDC0.9360.3779.8890.000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