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860-2021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DB11/T 1860-2021 Guidelines for Carbon Footprint Account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860-2021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6-22
实施日期
2021-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10

CCSZ04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860—2021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Guidelinesforelectronicinformationproductscarbonfootprint

accounting

2021-06-22发布2021-10-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1860—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核算范围............................................................................1

5功能单位............................................................................2

6系统边界............................................................................2

7数据收集与处理......................................................................2

8产品碳足迹核算......................................................................3

9产品碳足迹报告......................................................................7

附录A(资料性)相关参数推荐值.......................................................8

附录B(资料性)全球变暖潜势(GWP).................................................10

附录C(资料性)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模板......................................12

附录D(资料性)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示例(以某微型计算机产品为例)............13

参考文献..............................................................................18

I

DB11/T1860—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

司、明基电通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檬、李胡升、查丽、闻洪春、龚勋、曾进重、邱大庆、张悦。

II

DB11/T1860—2021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目标、核算范围、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数据收集与处理、

核算、报告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24044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

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4040、GB/T24044、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子信息产品electronicinformationproducts

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

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

件。

[来源:SJ/T11364-2006,3.1]

3.2

产品碳足迹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CFP)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以CO2e表示的产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之和。

3.3

功能单位functionalunit

用来作为基准单位的量化的产品系统性能。

[来源:GB/T24044-2008,3.20]

3.4

单元过程unitprocess

进行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时为量化输入和输出数据而确定的最基本部分。

[来源:GB/T24044-2008,3.34]

4核算范围

1

DB11/T1860—2021

在确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范围过程中,应考虑并描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

——产品(系统)范围:明确产品名称、型号、功能、功能单位(第6章)和系统边界(第7章)。

——时间范围:选择核算碳足迹有代表性的时间段。

注:与产品生命周期中具体单元过程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随时间变化,选择的时间范围应可以确定产品生命

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平均值,如:季节性生产的产品应覆盖产品生产的整个时间周期,不能仅使用部

分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核算。

——温室气体范围: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

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5功能单位

核算产品碳足迹应确定功能单位。功能单位的表述中应包含影响碳足迹核算的产品系统的主要功

能。

示例:1台60吋液晶电视机。

6系统边界

按照本文件核算产品碳足迹应核算产品在制造阶段、使用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注:产品碳足迹需全部或部分核算产品系统在原材料获取、制造、储存和销售、使用、废弃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

室气体排放。其中,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是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阶段,本文件确定的电子信息产

品碳足迹的系统边界仅包含上述两个阶段。

7数据收集与处理

7.1总则

7.1.1数据质量要求

数据收集与处理过程中,相关数据应满足以下数据质量要求:

——技术代表性:数据反映实际生产技术情况,即体现实际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类型、原料与

能耗类型、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时间代表性:数据反应单元过程的实际时间;

——地理代表性:排放因子等相关参数的选择考虑单元过程所处的地理位置;

——数据完整性:按照数据取舍准则,判断是否已收集各生产过程的主要消耗和排放数据,尽可

能避免数据缺失,缺失的数据需在报告中说明;

——数据准确性:零部件、辅料、能耗、包装、原料与产品运输等数据需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统计

记录,环境排放数据优先采用环境监测报告;所有数据均有相关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算法;

估算或引用文献的数据需在报告中说明;

——数据一致性:每个过程的消耗与排放数据需保持一致的统计标准,即基于相同产品产出、相

同过程边界、相同数据统计期;存在不一致情况时需在报告中说明。

——数据收集原则:活动水平数据优先采用直接计量、测量获得的原始数据,其次采用通过原始

数据折算获得的二次数据,以上数据均不可获得时可采用来自相似单元过程的替代数据。使

用阶段可使用统计数据、设计数据或估算数据。

7.1.2分配原则

2

DB11/T1860—2021

在边界设置或数据收集时,应尽量避免进行数据分配。若发现至少有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包含多

个产品,则总排放量需要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分配。分配的原则如下:

——优先使用物理关系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生产量、生产工时等)进行分配;

——无法找到物理关系时,则依经济价值进行分配;

——若使用其他分配方法,须提供所使用参数的基础及计算说明。

7.1.3数据取舍准则

在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中,可规定一套数据取舍准则,舍弃产品碳足迹影响较小的因素,简化数据

收集过程。小于产品重量1%的零部件引起的排放可舍弃,同类物料(芯片、螺丝钉等)应按合计重量

判断,但总共舍弃的重量不宜超过产品重量的5%。产品生产、使用等过程中人员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可舍弃。

7.2制造阶段

产品制造阶段应收集与以下单元过程相关的数据:

——元器件、零部件、组件制造过程;

——元器件、零部件、组件运输过程;

——最终产品装配与组装过程;

——上述过程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理相关的过程。

7.3使用阶段

使用阶段应收集以下数据:

——产品各种使用状态的能效;

——产品各种状态使用时间与使用寿命;

——与产品使用电力相关的GHG排放量。

示例:某微型计算机产品的使用寿命为5年,其中关闭状态占55%,睡眠状态占5%,工作状态占40%。

8产品碳足迹核算

8.1产品碳足迹

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应包括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涉及的所有单元过程,计算见公式(1):

()(1)

CFP=E制造+E使用↔1000=å(E燃烧,i+E外购电,i+E外购热,i+E过程,i)↔1000··············

i

式中:

CFP——产品碳足迹,单位为千克二氧化当量(kgCO2e);

E制造——产品制造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使用——产品使用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注:产品制造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可能包含多个单元过程,但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产品使用阶段的

温室气体排放仅涉及电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即E使用=E外购电,使用。

E燃烧——单元过程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外购电——单元过程电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外购热——单元过程热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过程——刻蚀工序与CVD腔室清洗工序的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i——单元过程。

3

DB11/T1860—2021

8.2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8.2.1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

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见公式(2):

(2)

E燃烧=ååADi,j↔EFi,j····························································

ij

式中:

E燃烧——单元过程化石燃料燃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ADi,j——单元过程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水平数据,是单元过程i燃烧的第j种化石燃料燃烧的热量,单

位为吉焦(GJ);

EFi,j——单元过程i燃烧的第j种化石燃料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吉焦(tCO2e/GJ);

注: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优先采用企业直接测量获得或者通过能量平衡、物料平衡等方法测算获得的排放因子实测值

或测算值,其次采用附录A或相关指南、文件、数据库中提供的排放因子。

i——单元过程;

j——化石燃料类型。

8.2.2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水平数据

化石燃料的活动水平数据计算见公式(3):

ADi,j=FCi,j↔NCVi,j································································(3)

式中:

ADi,j——化石燃料的活动水平数据,单位为吉焦(GJ);

FCi,j——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固体和液体燃料的单位为吨(t),气体燃料单位为万标准立方米

(104Nm3);

NCVi,j——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固体和液体燃料的单位为吉焦/吨(GJ/t),气体燃料的单位为吉

焦/万标准立方米(GJ/104Nm3);

i——单元过程;

j——化石燃料类型。

注: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宜采用购买合同等化石燃料供应方提供文件中的数据,或自行测量数据。燃煤热值

测量方法遵循GB/T213的相关规定。天然气低位发热值的测量方法遵循GB/T11062的相关规定。以上方式均不

可行时,可选择地方或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

8.2.3化石燃料排放因子

化石燃料排放因子的计算见公式(4):

EFi=CCi↔αi↔ρ···································································(4)

式中:

EFi——化石燃料i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吉焦(tCO2e/GJ);

CCi——化石燃料i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C/GJ);

αi——化石燃料i的碳氧化率,单位为百分比(%);

ρ——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取值44/12;

i——化石燃料类型。

注: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应通过检测和计算获得。以上方式不可行时,应使用地方或国家主管部

4

DB11/T1860—2021

门发布的缺省值。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推荐值可参考附录A。

8.3净购入电力排放

8.3.1电力温室气体排放量

电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见公式(5):

(5)

E外购电=åAD外购电,i↔EF电,i··························································

i

式中:

E外购电——单元过程电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AD外购电,i——各电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电力消耗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电,i——各电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电力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MWh);

i——单元过程。

8.3.2电力活动水平数据

电力消耗量可以通过查读电力计量器具获得。

8.3.3电力排放因子

电力排放因子应采用地方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或相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8.4净购入热力排放

8.4.1热力温室气体排放

热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按的计算见公式(6):

E外购热=AD外购热,i↔EF热,i·····························································(6)

式中:

E外购热——单元过程热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AD外购热,i——各热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热力消耗量,单位为吉焦(GJ);

EF热,i——各热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热力排放因子,单位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吉焦(tCO2e/GJ);

i——单元过程。

8.4.2热力活动水平数据

热力消耗量可以通过查读热力计量器具获得。

8.4.3热力排放因子

热力排放因子应采用地方主管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或相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8.5过程排放

8.5.1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过程排放主要由刻蚀和化学气相沉积(CVD)腔室清洗工序产生,过程中产生的

温室气体排放由原料气泄漏与生成副产品(温室气体)的排放构成。原料气包括但不限于NF3、SF6、CF4、

5

DB11/T1860—2021

C2F6、C3F8、C4F6、c-C4F8、c-C4F8O、C5F8、CHF3、CH2F2、CH3F。副产品包括但不限于:CF4、C2F6、

C3F8。

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见公式(7):

(7)

E过程=åE泄露,i+åE副产品,i,j+E其他过程················································

ii,j

式中:

E过程——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泄露,i——第i种原料气泄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副产品,i,j——第i种原料气产生的第j种副产品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其他过程——其他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i——原料气的种类;

j——副产品的种类。

8.5.2原料气泄漏产生温室气体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