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422-2019 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DB34/T 3422-2019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 and general wetl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ical procedur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
Z0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422—2019
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生态监测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monitoringofwetlandsofprovincial
importanceandgeneralwetlands
文稿版次选择
2019-11-04发布2019-12-04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3422—2019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2
4.1监测范围......................................................................2
4.2监测对象和内容................................................................2
4.3监测准备......................................................................3
4.4外业工作......................................................................3
4.5内业工作......................................................................4
4.6质量管理......................................................................5
5湿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监测..........................................................5
5.1监测内容......................................................................5
5.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5
5.3监测方法......................................................................6
5.4监测时间与频率................................................................6
5.5内业处理......................................................................6
6湿地野生动物监测..................................................................6
6.1兽类监测......................................................................6
6.2鸟类监测......................................................................8
6.3两栖和爬行动物监测............................................................9
6.4鱼类监测.....................................................................10
6.5底栖动物监测.................................................................11
7浮游生物监测.....................................................................13
7.1监测内容.....................................................................13
7.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13
7.3监测方法.....................................................................13
7.4监测时间与频率...............................................................14
7.5内业处理.....................................................................14
8入侵物种监测.....................................................................15
8.1监测内容.....................................................................15
8.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15
8.3监测方法.....................................................................15
8.4监测时间与频率...............................................................16
I
DB34/T3422—2019
9湿地环境监测......................................................................16
9.1气象..........................................................................16
9.2水文..........................................................................16
9.3水质..........................................................................17
9.4土壤和沉积物..................................................................18
10湿地景观监测.....................................................................18
10.1湿地类型及分布...............................................................18
10.2植被类型.....................................................................21
11湿地生态保护状况.................................................................21
11.1监测内容.....................................................................21
11.2监测方法.....................................................................21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监测样地信息记录样表............................................2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物种凭证标本记录样表............................................23
附录C(资料性附录)植物及其群落监测样表............................................2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兽类监测样表...................................................27
附录E(资料性附录)鸟类监测样表...................................................28
附录F(资料性附录)两栖爬行类监测样表.............................................30
附录G(资料性附录)鱼类监测样表...................................................31
附录H(资料性附录)底栖和浮游生物监测样表..........................................32
附录I(资料性附录)入侵物种监测记录表.............................................33
附录J(资料性附录)湿地环境监测样表...............................................34
附录K(资料性附录)湿地景观监测样表...............................................36
附录L(资料性附录)湿地环境监测样表...............................................37
附录M(资料性附录)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监测报告撰写提纲..........................42
II
DB34/T3422—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大学、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湿地生态保护与修
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立志、卢萍、周忠泽、周超群、鹿伦跃、周小春、刘蒿、张颖、田胜尼、皇
甫超河、万霞、蒋忠冠、王杰、陈文文、叶晓馨、李凌晨。
III
DB34/T3422—2019
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生态监测的总则、湿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湿地野生动物、
浮游生物、湿地入侵物种、湿地环境、湿地景观、湿地生态保护管理等监测内容和技术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生态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50(所有部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11892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11901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24708湿地分类
GB/T27648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
GB/T33703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HJ506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HJ668水质总氮的测定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671水质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710(所有部分)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柱动物
HJ783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物的提取加压流体萃取法
HJ803土壤和沉积物1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897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HJ911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物的提取超声波萃取法
LY/T1213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LY/T1219森林土壤温度的测定
LY/T1239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林湿发[2008]265号)
1
DB34/T3422—201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监测Ecologicalmonitoring
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生态因子进行观测,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研
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3.2
省级重要湿地Wetlandsofprovincialimportance
本省境内下列范围内的湿地:
a)安徽省发布的重要湿地;
b)国家级、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
c)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或者迁徙停歇地,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的原生地;
d)其他典型的、独特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或者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3.3
省级一般湿地Provincialgeneralwetlands
安徽省境内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其他湿地,包括面积8hm2(含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
地、人工湿地以及河流(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湿地。
3.4
监测单元Mornitoringunit
实施湿地监测划分的湿地斑块、湿地经纬度网格、样地、样带(线)、方(点),包括景观监测中
的图斑。
4总则
4.1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为安徽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4.2监测对象和内容
4.2.1湿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
湿地高等植物的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高等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格局,群落的结构、组成、盖度、
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包括沉水、浮水、挺水、湿生植物及其群落。
4.2.2湿地野生动物
2
DB34/T3422—2019
湿地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种群状况和发展趋势,重点以国家和安徽省重点保护和国际濒
危物种、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和指示种、重要经济物种、入侵物种,以及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
学、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
4.2.3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种群密度和群落生物量。
4.2.4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
4.2.5湿地环境
湿地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等动态变化。
4.2.6湿地景观
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状况,湿地植被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
4.2.7湿地生态保护状况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和受胁状况。
4.3监测准备
4.3.1监测目的和任务
明确监测目的和任务,确定监测的区域、对象和内容。
4.3.2监测方案
明确监测的任务及其来源、技术方案设计、人员组织、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等。
4.3.3资料和工具
——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
——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单筒和双筒望远镜、卫星定位仪、单反照相机(配长焦镜头)、水样采集
器、彼德森挖泥器、浮游生物网、样方框、样绳、网具、标本筒等,以及野外记录表格和记录
本等。
4.3.4人员培训
明确监测要求,统一技术方法,了解监测区域自然条件和监测路线,掌握监测所需设备使用、物种
识别,样地、样线(带)和样方(点)设置,样本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基本技能。
4.4外业工作
4.4.1监测单元
4.4.1.1经纬度网格
以自然通连的湿地斑块为最大监测单元。在监测单元中设置0.01经纬度网格(约1km╳1km)作
为辅助监测单元,进行样地、样线(带)和样方(点)等设置。
3
DB34/T3422—2019
4.4.1.2样地、样线(带)和样方(点)
根据地形、地貌、海拔、生境特征,遵循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
定监测样地、样线(带)和样方(点)。
4.4.1.3标记和编号
4.4.1.3.1监测样地、样线(带)、样方(点)标记方法
如下:
a)样地标记四角点,样线(带)标记起始点,样方(点)标记中心点,并每隔500m设一个标
记桩,两标记桩之间每隔100m设置一块标记牌;
b)在深水区域采用水下沉物水面漂浮法标记,浅水区域采用埋设永久性标桩标记,标识清晰;
c)标记牌超出最高水位线部分应不小于20cm,上面标明样地、样线(带)、样方(点)编号和
经纬度;
d)用卫星定位仪记录样地四角点、样线(带)起始点和样方(点)中心点的地理坐标,采集样线
(带)轨迹,所有位置信息标记在1﹕10000-50000比例尺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
e)记录样地信息。监测样地信息记录表参见附录A。
4.4.1.3.2样地、样线(带)、样方(点)编号方法
如下:
a)采用湿地名称首字母+数字组合编号,如SJH2019,则表示升金湖2019年的监测编号;
b)采用S001、L001、Q001分别作为1号样地、1号样线(带)、1号样方(点)的编号,S、L、
Q分别表示样地、样线(带)、样方(点)代号,依此类推。
4.4.2监测方法与频次
4.4.2.1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开展监测工作,详细填写各类监测表格。
4.4.2.2根据调查对象的特性等,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并确定调查次数。
4.4.3监测记录
4.4.3.1规范标本和监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4.4.3.2做好监测记录及工作日记。野外监测时应记录时间、地点、路线、行程,工作经验和体会以
及存在的问题等。
4.5内业工作
4.5.1数据和样品、标本的保存和整理
应按照HJ710的规定执行。标本鉴定到种(对于一些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资料相对缺乏的类群,
如一些无脊椎动物,可鉴定到属或更高分类等级),鉴定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备查。标本凭证填写参见
附录B。
4.5.2资料报表的编制、绘图
依据观测和标本鉴定结果,编制动植物物种名录,注明观测和采集地点和分布范围、卫星定位信息
等,并绘制重要物种资源的分布图。
4.5.3监测报告撰写
4
DB34/T3422—2019
整理监测成果,形成监测报告。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监测报告撰写提纲见附录M。
4.6质量管理
4.6.1质量检查
主要包括:
——监测项目的任务设计及其实施进展;
——监测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正确性;
——监测结果、图、表、文字资料准确性;
——监测表格填写及监测报告撰写规范性。
4.6.2项目验收
所有监测工作结束并形成成果报告后,监测任务下达单位或委托第三方依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监测
计划、监测规范要求,组织验收。
4.6.3监测资料和成果归档
如下:
a)任务书或合同书、监测计划以及有关文件;
b)外业观测原始资料;
c)监测资料报表;
d)监测成果报告和验收报告及其附件的电子资料。
5湿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监测
5.1监测内容
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生活力、物候期。沉水、浮水、挺水和湿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度、密度、高度、盖度、频度和生物量,生境特征和群落干扰等。
5.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5.2.1样地设置要求
如下:
a)根据湿地高等植物的基本特征,选择典型代表性生境设置永久性固定监测样地。
b)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覆盖各功能区;在各级湿地公园内,覆盖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等重要功能
分区。
c)每个永久性监测样地的面积为100hm2,按样地总面积原则上不小于湿地面积的5%确定样地
数量。湿地面积不足100hm2的,按1个样地处理。
5.2.2样线(带)、样方(点)设置要求
如下:
a)由湖泊、水库、河流和采煤沉陷区的中央向岸边,沿着水浸梯度变化的方向设置;
b)覆盖种植和养殖区、植被修复区、退田还湖和退耕(养)还湿区等人为扰动区域;
c)在每个样地内,至少设置1条贯穿于样地的样带。
5
DB34/T3422—2019
5.2.3样方数量的设定
——单个湿地面积小于100hm2,每一单建种群落设置样方数不少于3个,共建种群落的样方数不
少于5个;
——单个湿地面积大于100hm2,每一单建种群落样方数不少于5个,共建种群落的样方数不少于
10个。
5.2.4样方大小的设定
样方的面积:
——乔木群落400m2(20m×20m)或100m2(10m×10m);
——灌木群落25m2(5m×5m);
——草本群落4m2(2m×2m)或1m2(1m×1m),或0.25m2(0.5m×0.5m);
——苔藓群落0.25m2(0.5m×0.5m),或0.04m2(0.2m×0.2m)。
5.3监测方法
5.3.1样带法
适用于呈随机和均匀式分布的植物监测。在监测物种分布的样地内按不同植被类型均匀布设样带,
样带宽10m,长度视监测物种分布范围确定,监测样带内的所有植物。按附录C表C.1-3格式记录湿
地高等植物及其群落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并拍摄照片。
5.3.2样方法
适用于呈集群式分布的植物。用1m2采样框采集挺水植物,将方框内的全部植物连根拔起(包括
地下茎部分)。用水草定量夹采集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当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密度过大,
可用0.25m2采样框采集。在沿岸浅水区(水深<1m)可用小铲或徒手直接采集采样框内的植株。每
个采样点应采集三个平行样本,清理污泥等杂质,装入样本袋内。按附录C表C.1-3格式记录湿地高等
植物及其群落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并拍摄照片。
5.3.3实测法
适用于植物分布区狭窄、分布点少、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稀少,且便于直接计数的湿地高等植物
监测。将监测植物分布点标记在地形图、卫星影像图或相关湿地植被分布图上。核实监测植物分布面积、
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按附录C表C.1,C.4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
5.4监测时间与频率
每年3次,分别选择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生物量高的时段。
5.5内业处理
按照GB/T27648和HJ710.1计算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物种频度、群落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
数。
6湿地野生动物监测
6.1兽类监测
6
DB34/T3422—2019
6.1.1监测内容
兽类物种和数量分布,国家和安徽省重点保护、国际受胁物种的种群数量或各种痕迹数量、成幼比
及其栖息地状况。
6.1.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6.1.2.1样地设置
参考5.2.1。
6.1.2.2样线设置
如下:
a)根据生境特征,与其他动物的监测样点相结合;
b)覆盖监测湿地范围内的全部生境类型;
c)监测样线具有可达性;
d)样线相对独立,样线间距离不小于1km;
e)样线长度不小于1km,单侧宽度50~100m;
f)当湿地面积小于100hm2,设置样线1~2条。
6.1.2.3鼠笼布设
如下:
a)小型兽类分布的主要生境类型;
b)湿地面积小于100hm2设置样带2条,每增加100hm2,增设1条样带。
c)样带宽单侧50m,每一样带布设鼠笼2行,按笼距15m、行距50m布设,每行15笼,共计
30笼。
6.1.2.4鼠铗布设
如下:
a)小型兽类分布的主要生境类型;
b)湿地面积小于100hm2设置样带2条,每增加100hm2,增设1条样带。
c)样带宽单侧50m,每一样带布设鼠铗2行,按铗距5m、行距50m布设,每行50铗,共计
100铗。
6.1.3监测方法
6.1.3.1样线法
适合大型兽类监测。按1~2km/h的速度沿着监测样线匀速行走,观察两侧100m范围内兽类实
体或兽类活动遗留踪迹——足迹、粪便、擦痕、抓痕、洞穴、脱毛、食痕、尿迹等,按附录D表D.1格
式记录,并拍摄照片。清除监测对象踪迹。间隔3~5d作1次重复监测。
6.1.3.2笼捕法
适合食虫类、啮齿类等小型兽类监测。傍晚放置捕鼠笼,以花生米作为诱饵,隔天日出前回收,察
看捕捉物种情况,收集物种信息。对每个捕捉到的个体拍摄照片,按附录D表D.2格式记录,记录完后
释放。间隔3~5d作1次重复监测。
7
DB34/T3422—2019
6.1.3.3铗夜法
适合啮齿类等小型兽类监测。铗夜法和笼捕法可任选其中之一。傍晚放置鼠铗,以花生米作为诱饵,
隔天日出前回收,察看鼠铗捕捉物种情况,收集物种信息。对每个捕捉到的个体拍摄照片,按附录D表
D.2格式记录。间隔3~5d作1次重复监测。
6.1.4监测时间与频率
丰水期和枯水期各1次。
6.1.5内业处理
样线法数据直接统计监测单元内兽类种类、数量或踪迹种类和数量。参照HJ710.3统计种群密度。
铗夜法和笼捕法直接统计所捕获的动物种类和数量。
6.2鸟类监测
6.2.1监测内容
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国家和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大型水鸟的成幼比、种群
数量及其栖息地状况。
6.2.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6.2.2.1监测分区
如下:
a)根据具体地势和物种分布情况分区,如对湖泊、水库、采煤沉陷区等面积较大的湿地开展冬季
水鸟调查时,实行分区监测;
b)分区间有相对明显的景观界限;
c)观察点视野开阔。
6.2.2.2样地设置
参考5.2.1。
6.2.2.3样点设置
如下:
a)根据生境特征,与其他动物的监测样点相结合;
b)鸟类频繁活动和集中分布的主要生境类型;
c)各样点间距离不小于1km;
d)当湿地面积小于100hm2,设置样点2~4个;
e)水鸟的监测样点半径视野范围小于1km,其他鸟类小于100m。
6.2.2.4样线设置
参考6.1.2.2。
6.2.3监测方法
6.2.3.1分区计数法
8
DB34/T3422—2019
日出后和日落前3~4h内实施监测(冬季水鸟可在日出后日落前全天监测),大雾、大雨、大风
天气除外。按分区同步直接统计监测分区内鸟类种类及主要物种种群数量。可通过设置若干个观测点,
覆盖监测分区。可借助于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计数。如果群体数量极大,或群体处于飞行、取食、行
走等运动状态时,可以采用团块计数法,即5、10、20、50、100等为计数单元来估计群体的数量。按
附录E表E.1、E.2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各监测分区连续统计两次或由俩人分别统计1次,间隔3~
5d作1次重复监测。
6.2.3.2样点计数法
日出后和日落前3~4h内实施监测(冬季水鸟可在日出后日落前全天监测),大雾、大雨、大风
天气除外。到达监测样点后,静候10分钟再开始计数。每个样点监测时间为10分钟。按附录E表E.1、
E.2格式记录,记录观察到或听到的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并拍摄照片。每样点间隔3~5d作1次
重复监测。
6.2.3.3样线计数法
日出后和日落前3~4h内实施监测(冬季水鸟可在日出后日落前全天监测),大雾、大雨、大风
天气除外。沿固定样线行进(步行或航行),速度为1~2km/h,观察、记录样线两侧和前方看到或听
到的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忽略身后向前飞的鸟类。按附录E表E.1、E.3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每
条样线间隔3~5d作1次重复监测。
6.2.4监测时间与频率
每季度1次。迁徙停歇期水鸟监测可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6.2.5内业处理
编制鸟类监测名录,统计种群数量、重点保护和受胁水鸟和迁徙路线1%种群数量的鸟种数,借助
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计算水鸟栖息地范围,按照HJ710.4的规定计算多样性指数。
6.3两栖和爬行动物监测
6.3.1监测内容
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物种及其数量分布,国家和安徽省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状况。
6.3.2监测单元设置
6.3.2.1样地设置
参考5.2.1。
6.3.2.2样带设置
如下:
a)涵盖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生境类型;
b)每种生境类型设置样带3条,每条样带长度1km,间隔不小于100m;
c)小型两栖和爬行动物样带单侧宽度为3~5m,大型的为8~10m;
d)对于主要活动区域为溪流的种类沿溪流分段布设,样带长度不小于100m,总长度为3km。
6.3.2.3样方设置
9
DB34/T3422—2019
如下:
a)涵盖两栖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生境类型;
b)符合其生态学特点;
c)选择其集中活动的区域;
d)样方应尽可能设置为方形、圆形或矩形等规则几何图形;
e)样方面积10m×10m,按照每种生境类型监测面积的1%确定样方数量。
6.3.2.4围栏陷阱设置
如下:
a)针对小型两栖和爬行动物;
b)选择其集中活动的区域;
c)覆盖其主要的生境类型;
d)监测样地中每种生境类型设置围栏3~5条,长度10~20m,高40~60cm。每个围栏设置3~
5个陷阱。
6.3.3监测方法
6.3.3.1样带法
沿监测样带以1~2km/h速度行进,记录遇见的动物种类、数量和活动状况,并拍摄照片。每条
样带隔3~5d后进行1次重复监测。对野外不能确定的物种,需采集少量标本做鉴定。按照附录F
附表F要求记录。
6.3.3.2样方法
至少4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每样
方间隔3~5d后进行1次重复监测。对不能确定的物种需采集少量标本作鉴定。按照附录F附表F要
求记录,并拍摄照片。
6.3.3.3围栏陷阱法
在监测期隔天上午7:00~10:00时察看围栏陷阱,收集物种信息,对每一个捕捉到的个体拍摄
照片,记录完后释放。重复监测3~5d。按照附录F附表F要求记录。
6.3.4监测时间与频率
春季(冬眠结束后)、夏季(繁殖季节)、秋季(冬眠前)各1次。
6.3.5内业处理
按照HJ710.6的规定统计种群密度。
6.4鱼类监测
6.4.1监测内容
鱼类种类和数量状况,国家和安徽省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鱼类的种群数量及经济鱼类的捕获量。
6.4.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10
DB34/T3422—2019
根据湖泊和水库等开阔水域的自然特征,将水体划分成若干分区,在每一分区内设置若干代表性样
点;根据河流、河流型水库和河道型湖泊的自然特征,将水体划分成若干断面,在同一断面上间隔一定
距离设置一个样点。
6.4.3监测方法
6.4.3.1渔获物法
6.4.3.1.1网箔法
适用于各类水体,特别是湖泊和水库鱼类监测。适于捕获上中和底层鱼类,较适合大中型山谷水库
鱼类监测。布设聚乙烯网片配以浮子和沉子的深水网箔捕鱼网,将鱼类引诱到取鱼部,24h后统计捕
获的鱼类。隔3~5d后进行1次重复监测。按附录G表G.1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
6.4.3.1.2网簖法
适用于湖泊、池塘、河流等较浅水体区域的鱼类监测。通过聚乙烯网片或竹篾、芦苇等编成箔帘,
布设成各种迂回曲折的形状,将鱼类诱入取鱼部,24h后统计捕获的鱼类。隔3~5d后进行1次重
复监测。按附录G表G.1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
6.4.3.1.3刺网法
适用于水流较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采煤沉陷区鱼类监测。将单层或多层上端具浮子,下缘具沉
子的不同规格网目长方形网体垂直布设于水体中24h,统计捕获的鱼类。隔3~5d后进行1次重复
监测。按附录G表G.1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记录完后,如无采集标本的必要,及时释放。
6.4.3.1.4地笼网法
适用于湖泊、河流等浅水湿地的鱼类及洞穴鱼类监测。渔具为竹条和铁丝框架、外包尼龙网、网两
端或中间具网兜,鱼进入网兜后无法返回。将渔具垂直布设于水体中24h,统计捕获的鱼类。隔3~5
d后进行1次重复监测。按附录G表G.1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记录完后,如无采集标本的必要,
及时释放。
6.4.3.1.5拖网法
适用于湖泊鱼类监测。渔具为拖网,由拖拽缆绳和网具构成。沿一定方向拖动网具,统计单位时间
内的渔获物。隔3~5d后进行1次重复监测。按附录G表G.1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记录完后,
如无采集标本的必要,及时释放。
6.4.4监测时间与频率
春季、夏季和冬季各1次。
6.4.5内业处理
按照HJ710.7的规定进行渔获物分析,按附录G表G.2格式记录。
6.5底栖动物监测
6.5.1监测内容
湿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密度、生物量。
11
DB34/T3422—2019
6.5.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6.5.2.1样地设置
参考6.4.2。特别关注湖泊和水库消落带、水下旧河床、河道洄水区。
6.5.2.2样点布设
如下:
a)采样点应能覆盖监测单元;
b)除特殊情况(因地形、水深和监测目标所限制)外,所有采样点应在样地内均匀布设,可采用
网格式、断面或梅花式等布设方式,以便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趋势;
c)采样点应与水质、浮游生物、土壤等的采样点相同。
d)每个采样点上,应用合适的采样器各采集三个间隔2~3m的平行样品。
6.5.3监测方法
6.5.3.1彼得生采泥器采样法
适用于湖泊敞水区以及河流中下游集水区等涉水不可过生境的底栖生物采样。操作程序参照HJ
710.8。按照附录H表H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
6.5.3.2盒式采泥器采样法
适用于滩涂、沼泽地和潮间带的生物定量采样。采样时,将定量框插入底泥中,用钢铲等工具将围
定区域内的样品挖出,收集底泥样。样品的洗涤、分捡和保存参照HJ710.8的规定。
6.5.3.3带网夹泥器采样法
适用于软体动物等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操作程序参照HJ710.8的规定。按照附录H表H格式记录,
并拍摄照片。
6.5.3.4D型网采样法
适用于溪流、浅河等涉水可过的流水生境的底栖动物采样。采样时,将抄网置于采样基底,将抄网
直边紧贴河流底部,逆水流方向从河流下游向上游移动抄网1m,使样品随着搅动和流水的冲刷进入网
内,收集网衣中的有机碎屑和底栖动物。样品的洗涤、分捡和保存参照HJ710.8的规定。按照附录H表
H格式记录,并拍摄照片。
6.5.4监测时间与频率
每季度1次。
6.5.5内业处理
6.5.5.1种类鉴定
软体动物必须鉴定到种;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至少应鉴定到科;水栖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则
至少应鉴定到属;鉴定水栖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时,应制片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一般用甘油做透
明剂。
6.5.5.2计数
12
DB34/T3422—2019
每个采样点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统计个体数,在标本已有损坏的情况下,只统计头
部数量,不统计零散腹部或附肢等。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6.5.5.3称重
每个采样点所采得的底栖动物除大型蚌类外,按不同种类用电子天平准确地称重。大型蚌类的称重
采用电子秤。待称重样品须满足下列要求:
a)已固定10d以上;
b)没有附着的淤泥杂质;
c)标本表面的水分已用吸水纸吸干;
d)软体动物外套腔内的水分已从外面吸干,且其保持贝壳完整。
6.5.5.4生物多样性分析
根据所使用工具的采样面积,进行密度(ind·m-2)和生物量(以鲜重计,g·m-2)换算,并计算多样
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采用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计算数参照HJ710.8的规定。
7浮游生物监测
7.1监测内容
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
7.2监测单元设置要求
7.2.1样地设置
参考6.4.2。
7.2.2样点设置
如下:
a)江河沟渠分河心区、沿岸带两个采样区。河床较窄地段,于干流中心区采样;河床较宽地段,
还应在近岸处增设采样点;
b)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段分段采样(依据现场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设点),在河流的主支流汇合
处,应增设采样点;
c)湖泊或水库在具有代表性的湖区或库区中心处和进、出水口处采样,在湖泊与水库内的特异水
体(如湖湾、库湾等)应增设若干个采样点,视水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4091-2022 甲氧咪草烟可溶液剂 2022-07-11
- NY/T 4093-2022 甲基碘磺隆钠盐原药 2022-07-11
- NY/T 4086-2022 乙氧磺隆原药 2022-07-11
- NY/T 4089-2022 吲哚丁酸原药 2022-07-11
- NY/T 4085-2022 乙氧磺隆水分散粒剂 2022-07-11
- NY/T 4090-2022 甲氧咪草烟原药 2022-07-11
- NY/T 4092-2022 右旋苯醚氰菊酯原药 2022-07-11
- NY/T 4084-2022 噻虫啉悬浮剂 2022-07-11
- NY/T 4087-2022 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2022-07-11
- NY/T 4088-2022 咪鲜胺锰盐原药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