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107-2020 肺胀中医康复规范
DB22/T 3107-2020 DB22/T 3107-2020 Standar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of Lung Fluctu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107—2020
肺胀中医康复规范
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chinesemedicinerecoverystandard
2020-03-16发布2020-03-30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22/T310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东凯、邹权、刘继民、田琳、王冬梅、李萌、刘通、徐雁南、佟洋洋、孙雪
莲、刘俊楠、范琦。
I
DB22/T3107—2020
肺胀中医康复规范
1范围
本地方标准规定了肺胀的诊断、辨证、分证康复、其他康复方法和疗效评价。
本地方标准适用于肺胀的中医康复。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肺胀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
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肺叶胀满,不能
敛降的一种病证。
3诊断
3.1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3.2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病久可见面色、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胸水、腹水,甚
至喘脱等危重证候,严重者可见昏迷、抽搐或出血等症。
3.3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年~20年形成本病,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
少见。
3.4常有诱发因素,多由外感诱发,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
3.5体格检查可见肺气肿体征,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
4辨证
4.1邪盛胀重期
4.1.1外寒内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或
面目肢体浮肿,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弦。
4.1.2胆胃失和
咳嗽、咯痰色黄、量多,质黏难出,胸膈膨满、憋闷如塞,面红,睑肿,胁胀痛,心悸,乏力,时
伴反酸、烧心,食后腹胀,纳少,睡眠欠佳,大便质干或黏滞,舌红,苔黄厚腻或间见杂色,脉濡数、
滑数。
4.1.3肠胃湿热
1
DB22/T3107—2020
喘促,胸膈满闷如塞,咳嗽、咯痰,痰色黄质黏,口苦,口干,口中异味,鼻中干燥,腹胀,大便
质干或排便困难、便质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
4.1.4痰热蕴肺,气阴两伤
咳嗽明显,痰色黄,质黏难出,喘促,动则尤甚,胸膈膨满、憋闷如塞,口干,咽干,汗出,乏力,
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
4.1.5肝阳偏亢
呛咳,咯痰少或不爽,喘促、动则加重,胸胁胀满或痛,情志易怒或时常噫气,时伴心中烦热或手
足心热,面赤、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
4.2邪微胀缓期
4.2.1脾肾阳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
慌,形寒汗出,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4.2.2肾精亏虚
咳嗽,痰少,质黏难出,喘促,活动后明显,胸膈满闷如塞,腰膝酸软,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胸
闷气短,舌红,苔少,脉细数。
5分证康复
5.1原则
宣畅肺气,愈劳复肺。
5.2分证
5.2.1外寒内饮
5.2.1.1中医外治
5.2.1.1.1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处方见附录A.1。
5.2.1.1.2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大椎中脘膻中
上述穴位用2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1.1.3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气海、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
5.2.1.1.4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天突足三里(双侧)膈俞(双侧)
2
DB22/T3107—2020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1.1.5针法
肺俞(双侧)尺泽(双侧)丰隆(双侧)膻中三阴交(双侧)
定喘(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定喘、肺俞、丰隆、尺泽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日1次,留针30min;失眠者加
四神聪。便秘者加天枢;多汗者加合谷、复溜;心烦者,加内关、太冲;小便频数者加膀胱俞、中极;
咳嗽甚遗尿者加气海、关元、中极、太溪。
5.2.1.2脏腑推拿
5.2.1.2.1拿拨手太阴肺经3min。
5.2.1.2.2拿(提)双侧胸大肌1min。
5.2.1.2.3按揉双侧斜方肌3min。
5.2.1.2.4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1min。
5.2.1.2.5指揉中脘穴、天枢穴2min。
5.2.1.2.6掌振全腹5min,以达到全腹温热。
5.2.1.2.7开背三阳经,用抓痧法,以身微汗出为佳。
5.2.1.2.8加点按肺俞、曲池、丰隆、血海2min。
5.2.1.3运动疗法
5.2.1.3.1运用四肢联动训练器、功率车、跑台等。
5.2.1.3.2运动耐量测验应包括6min步行试验、运动时经皮血氧饱和度、运动中气短指数。
5.2.1.3.3肺功能或支气管舒张试验。
5.2.1.3.4根据运动耐量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5.2.1.3.5有氧运动配合运动疗法,采用循环训练法和间断训练法。
5.2.1.3.6运动时间每日10min~30min。
5.2.1.3.7运动频率每日1次。
5.2.1.3.8运动疗程应为6周~12周,不短于3周。
5.2.1.3.9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运动器械,调节不同运动强度,心率控制在90次
/min~130次/min。
5.2.2胆胃失和
5.2.2.1中医外治
5.2.2.1.1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大椎中脘膻中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2.1.2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天突大椎膈俞(双侧)
胆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3
DB22/T3107—2020
5.2.2.1.3背部刮痧
5.2.2.1.3.1患者采取俯卧位,用酒精棉球清洁刮拭部位,然后涂抹润肤油以起到润滑作用,取水牛
角制刮板先刮拭背部正中线,采用重刮法,由上向下刮拭,从大椎至长强分段刮拭为宜。
5.2.2.1.3.2重点刮拭大椎穴,应在大椎穴上下浮动5cm~10cm的区域,从上往下刮拭10cm~20
cm左右即可出痧。
5.2.2.1.3.3再分别刮拭肺俞穴、膈俞穴、胆俞穴,应在相应穴位处涂抹刮痧油,穴位上下浮动5cm~
10cm的区域,从上往下轻轻刮拭,20cm~30cm左右出痧即可。
5.2.2.1.3.4刮拭完毕后,嘱患者饮下大杯白开水以促进水液代谢。
5.2.2.1.4针法
定喘(双侧)天突肺俞(双侧)大陵(双侧)蠡沟(双侧)
尺泽(双侧)膻中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丰隆(双侧)
内关(双侧)中脘膈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定喘、肺俞、膈俞、天突、大陵、丰隆、尺泽、蠡沟、内关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
日1次,留针30min。
5.2.2.2脏腑推拿
5.2.2.2.1掌摩全腹部5min,以温热为宜。
5.2.2.2.2按揉中脘、下脘、双侧天枢穴2min。
5.2.2.2.3推拨手太阴肺经5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2.2.4一指禅推中府、云门穴2min。
5.2.2.2.5点按风池、风府1min,以痛为宜。
5.2.2.2.6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2.2.7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5.2.2.2.8按揉两侧肺俞、胃俞、太冲、足三里2min,以酸胀为度。
5.2.2.3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5.2.3痰热蕴肺,气阴两伤
5.2.3.1中医外治
5.2.3.1.1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处方见附录A.3
5.2.3.1.2穴位敷贴
肺俞(双侧)膈俞(双侧)丰隆(双侧)大椎中脘
上述穴位2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4,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3.1.3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天突大椎
胃俞(双侧)
4
DB22/T3107—2020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3.1.4背部刮痧
按照5.2.2.1.3执行。
5.2.3.1.5针法
定喘(双侧)列缺(双侧)肺俞(双侧)尺泽(双侧)膻中
中脘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内关(双侧)大椎
膈俞(双侧)丰隆(双侧)膏肓(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大椎、定喘、肺俞、膈俞、天突、丰隆、尺泽、内关行泻法,余穴行补法每日1次,
留针30min。咽喉痛加少商;肝火灼肺加行间、鱼际;多汗者加合谷、复溜;心烦者,加内关、太冲;
咳血者加孔最;咳嗽甚遗尿者加气海、关元、中极、太溪。
5.2.3.2脏腑推拿
5.2.3.2.1推拨手太阴经5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3.2.2拿提双肩井5min、由重至轻。
5.2.3.2.3点拿双风池、风府2min,以痛为佳。
5.2.3.2.4拿双侧胸大肌1min,双腋以微痛为佳。
5.2.3.2.5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3.2.6掌振丹田、气海、全腹温热为度。
5.2.3.2.7点按极泉、丰隆、内关、足三里2min,以酸胀为度。
5.2.3.3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5.2.4肠胃湿热
5.2.4.1中医外治
5.2.4.1.1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处方见附录A.3。
5.2.4.1.2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大椎中脘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4.1.3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膈俞(双侧)足三里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4.1.4针法
定喘(双侧)列缺(双侧)肺俞(双侧)尺泽(双侧)上、下巨虚(双侧)
中脘(双侧)天枢(双侧)梁丘(双侧)历兑(双侧)膻中
5
DB22/T3107—2020
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气舍(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上穴行泻法每日1次,留针30min。
5.2.4.1.5脏腑推拿
5.2.4.1.5.1掌摩全腹部5min。
5.2.4.1.5.2指揉中脘穴、天枢穴3min。
5.2.4.1.5.3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1min。
5.2.4.1.5.4拿拨双手前臂手太阴肺经3min。
5.2.4.1.5.5拿(提)双侧胸大肌1min。
5.2.4.1.5.6按揉双侧斜方肌3min,以酸胀为宜。
5.2.4.1.5.7加点按足三里、手三里、合谷、角孙2min。
5.2.4.1.6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5.2.5肝阳偏亢
5.2.5.1中医外治
5.2.5.1.1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大椎中脘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5.1.2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天突肝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5.1.3刮痧
循手太阴肺经经络在双侧手臂循行部位,逆经络行泻法刮痧,以出痧为度,1周2次,连续2周。
5.2.5.1.4针法
定喘(双侧)列缺(双侧)肺俞(双侧)太冲(双侧)期门(双侧)
足三里(双侧)丰隆(双侧)气舍(双侧)行间(双侧)肝俞(双侧)
蠡沟(双侧)大杼(双侧)厥阴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足三里、肺俞行补法,余穴行泻法每日1次,留针30min。
5.2.5.2脏腑推拿
5.2.5.2.1推拨太阴、厥阴经5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5.2.2拿双侧胸大肌1min,双腋以微痛为佳。
5.2.5.2.3分推阴阳、擦胁肋部3min,以调畅肝气。
5.2.5.2.4点拿双风池、风府2min,以痛为佳。
5.2.5.2.5一指禅推中府、云门3min,以宣通气机。
5.2.5.2.6直擦后背督脉、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5.2.7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6
DB22/T3107—2020
5.2.5.2.8指揉章门、期门、足三里、太冲3min,以局部有酸胀感。
5.2.5.3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5.2.6脾肾阳虚
5.2.6.1中医外治
5.2.6.1.1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处方见附录A.5。
5.2.6.1.2穴位敷贴
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中脘气海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6.1.3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
5.2.6.1.4拔罐
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气海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6.1.5针法
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太渊(双侧)阴陵泉(双侧)膻中
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脾俞(双侧)命门(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上穴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肾俞、命门针刺后可加灸;心悸甚者加内关、
神门;下肢浮肿甚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太溪。
5.2.6.2脏腑推拿
5.2.6.2.1推拨太阴、厥阴经5min,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6.2.2拿提双肩井2min,由重至轻。
5.2.6.2.3按揉大椎穴2min,已开背部阳气。
5.2.6.2.4点拿双风池、风府1min,以痛为佳。
5.2.6.2.5拿双侧胸大肌1min,以双腋以微痛为佳。
5.2.6.2.6推擦膀胱经,由上至下,以微热为度。
5.2.6.2.7掌振丹田、气海、以全腹热为度。
5.2.6.2.8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2min。
5.2.6.3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5.2.7肾精亏虚
5.2.7.1中医外治
7
DB22/T3107—2020
5.2.7.1.1中药熏洗
每日外用熏洗于双足约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处方见附录A.6
5.2.7.1.2穴位敷贴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肾俞(双侧)中脘膻中
上述穴位3号药外用,药物组成见附录A.2,每次4h,每日1次,连续4周。
5.2.7.1.3灸法
患者平卧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运用悬灸盒,施灸30min,每日1次,连续4周。
5.2.7.1.4拔罐
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隔俞(双侧)
将药罐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述穴位,留罐8min,每周1次,连续4周。
5.2.7.1.5针法
脾俞(双侧)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太渊(双侧)中脘(双侧)
阴陵泉(双侧)太溪(双侧)照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
气海(双侧)关元(双侧)中极(双侧)太溪(双侧)膀胱俞(双侧)
上穴辨证施针,行补法,每日1次,留针30min。
5.2.7.2脏腑推拿
5.2.7.2.1推拨太阴、厥阴经,至双上肢有酸胀感。
5.2.7.2.2拿(提)双侧胸大肌1min。
5.2.7.2.3按揉双侧斜方肌3min。
5.2.7.2.4推抹任脉,由天突穴至中脘穴2min。
5.2.7.2.5掌摩全腹部5min。
5.2.7.2.6指揉中脘穴、天枢穴1min。
5.2.7.2.7掌根直擦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横擦命门、肾俞,以透热为度。
5.2.7.2.8加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肺俞3min。
5.2.7.3运动疗法
按照5.2.1.3执行。
6其他康复方法
6.1床头康复操,参见附录B。
6.2健体复肺操,参见附录C。
6.3引导式教育训练,参见附录D。
6.4呼吸训练,参见附录E。
6.5肌力训练,参见附录F。
7疗效评价
8
DB22/T3107—2020
评价内容及方法,参见附录G。
9
DB22/T3107—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药物组成
A.1炙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鸡血藤、丹参、红花。
A.2猪牙皂、蜂房、蒲黄、醋没药、细辛、炙麻黄、醋乳香、酒大黄。
A.3牛膝、地龙、香附、羌活、秦艽、川芎、苍术、赤芍、丹参、桃仁。
A.4防风、地龙、川芎、广藿香、黄芩、蒲公英、栀子、蜂房。
A.5炙麻黄、熟地黄、细辛、制川乌、五加皮、益母草、红花。
A.6细辛、制川乌、鸡血藤、丹参、红花、生地、杜仲。
10
DB22/T3107—2020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床头康复操
B.1活动腕关节
患者取坐位,双手置于胸前,腕关节反复顺时针旋转动作10次,逆时针旋转动作10次,10次
为1组,每天1组~3组。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活动定量。
B.2手指伸展握拳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掌打开,五指用力伸展2s(力度以指腹变红,手掌变白为度),然后用力
握拳2s,如此反复,10次为1组,每天1组-3组。
B.3曲肘动作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向前伸直,握拳曲肘保持2s,然后打开,如此反复,10次为1组,每
天1组~3组。
B.4颈肩拉伸
患者取坐位,头部正中位,头部先向左侧拉伸,后归正,再向右侧拉伸后归正,10次为1组,每
天1组~3组。
B.5活动踝关节
患者取坐位,踝关节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先左侧再右侧,10次为1组,每天1组~3组。
B.6足部背伸与屈曲练习
患者坐位或卧位,足部做背伸及屈曲交替练习,背伸保持2s,然后放松,屈曲保持2s,放松,
如此反复,先左侧后右侧,10次为1组,每天1组~3组。
B.7下肢训练
患者取坐位,双腿自然下垂于床旁,双侧腘窝置于床边,小腿向前踢出,膝关节呈伸展位,然后收
回,先左侧后右侧,10次为1组,每天1组~3组。
患者取站立位,一手扶住侧位支撑物(墙壁、桌子或扶手),双脚与肩平宽,左腿向前踢出,髋关
节呈伸展位,保持2s后放下,10次为1组,先左侧后右侧,每天1组~3组。
B.8左右轮拍
11
DB22/T3107—2020
患者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呈空掌状,交替轻叩,两侧云门、中府穴,及胁部背侧的魂门穴,
10次为1组,左右交替,每天1组~3组。
B.9循经拍打
左手呈空掌状,循右侧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阴肺经,自上而下循经轻轻拍打,3次为1组,左右交
替,每天1组~3组。
注:以上动作,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由组合,选取合适的动作,遵循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
则,逐渐加量,逐渐适应。
12
DB22/T3107—2020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健体复肺操
C.1目的
C.1.1放松全身,特别是呼吸辅助肌。
C.1.2维持和获得良好姿势。
C.1.3维持和改善胸廓运动范围,改善其活动性。
C.1.4改善呼吸的类型。
C.1.5维持和改善全身的耐力。
C.1.6精神支持作用。
C.2禁忌症
重症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栓患者。
C.3准备式
活动手腕、脚腕,放松肢体。
C.4方法
呼吸体操应尽可能地在清洁安静的室内进行,有痰时应先进行排痰。对儿童应确认能用鼻子吸气。
每组体操10次为1组,每天1组~3组。
C.4.1吐故纳新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放松,用鼻吸气,双唇略缩拢,将气体呼出,呼吸比为1:2~1:4,见
图C.1。
图C.1
13
DB22/T3107—2020
C.4.2心境怡然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置于腰间,头部前屈后伸左右侧旋,见图C.2。
图C.2
C.4.3益气升阳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经前上方伸出,自然吸气,回落时呼气,双臂再经体侧缓慢向上伸展,
再自然回落,见图C.3。
图C.3
C.4.4交叉抱胸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交叉于胸前,身体前倾呼气,双臂逐渐打开扩张胸部吸气,见图C.4。
14
DB22/T3107—2020
图C.4
C.4.5托天理肺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2/T 839-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西葫芦 2002-11-12
- DB62/T 853-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莴笋 2002-11-12
- DB50/ 60-2002 重庆市生猪屠宰检疫技术规范 2002-12-01
- DB62/T 837-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辣椒 2002-11-12
- DB62/T 846-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菜豆 2002-11-12
- DB62/T 854-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草莓 2002-11-12
- DB50/ 59-2002 重庆市动物产地检疫技术规范 2002-12-01
- DB62/T 848-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油菜 2002-11-12
- DB21/T 1220-2001 虹鳟鱼养殖技术规程 2001-10-24
- DB62/T 850-2002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生菜 20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