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104-2020 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DB22/T 3104-2020 The 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 for the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storage enterpris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B09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3104—2020
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规范
Codefortheimplementationof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of
classifiedmanagementandcontrolofsafetyproductionrisksandhiddendanger
investigationandcontrolingrainpurchasingandstorageenterprise
2020-03-16发布2020-03-30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DB22/T3104—2020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4.1自主建设......................................................................1
4.2设置机构......................................................................2
4.3职责分工......................................................................2
4.4健全制度......................................................................2
4.5组织培训......................................................................2
4.6全员参与......................................................................2
4.7闭环管理......................................................................2
4.8监督考核......................................................................2
5工作程序..........................................................................2
5.1工作流程......................................................................3
5.2危险源辨识....................................................................3
5.3风险分析......................................................................3
5.4风险评估......................................................................3
5.5风险分级......................................................................3
5.6风险分级管控..................................................................4
5.7安全风险告知..................................................................5
5.8隐患排查......................................................................5
5.9隐患分级和治理................................................................7
6文件管理..........................................................................9
7信息化建设........................................................................9
8持续改进..........................................................................9
8.1评审..........................................................................9
8.2更新.........................................................................10
8.3改进.........................................................................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危险源辨识清单(样例).........................................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及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样例)...............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例).......................................17
I
DB22/T3104—20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安全风险告知(样例)............................................19
附录F(资料性附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样例)........................................20
附录G(资料性附录)隐患治理记录(样例)............................................22
II
DB22/T3104—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兰延坤、冯锡仲、王显复、石井峰、金大勇、杨丹旭、周斌、单联宏、朱茂林、
金鑫、梁玉国。
III
DB22/T3104—2020
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实施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的基本
要求、工作程序、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收储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DB22/T288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DB22/T2884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DB22/T2881、DB22/T288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
复列出了DB22/T2881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粮食收储企业grainpurchasingandstorageenterprise
仓容规模500吨以上或者罐容规模100吨以上,专门从事粮油收储活动,或者在粮油收购、销售、运
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从事粮油仓储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3.2
双重预防机制doublepreventionmechanismconstructionofthemanagementandcontrol
system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两项有效工作机制,简称“双重
预防机制”。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把风险用数值表现出来,按等级合理配置资源,分级管
控不同等级风险,并通过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治理隐患,动态
管控风险。
[DB22/T2881-2018,定义2.1]
4基本要求
4.1自主建设
1
DB22/T3104—2020
应自主完成双重预防机制的策划与准备,并组织实施,包括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和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工作。
4.2设置机构
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仓储、设备、电气等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组织领导机构。
4.3职责分工
4.3.1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4.3.2分管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
作。
4.3.3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3.4其他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做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4健全制度
宜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形成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
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粮食收购、烘干、储存、运输、销售等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
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包含以下制度:
a)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5组织培训
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需要,编制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对本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
设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至少包含以下材料:
a)计划或方案;
b)内容;
c)签到表;
d)考试试卷;
e)效果评估报告。
4.6全员参与
从主要负责人到基层人员,应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
管控、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和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4.7闭环管理
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隐
患排查、隐患分级和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全闭环管理。
4.8监督考核
应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记录、存
档。
5工作程序
2
DB22/T3104—2020
5.1工作流程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参见附录A。
5.2危险源辨识
5.2.1辨识范围
应从区域位置、自然条件、作业环境、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辨识,包括但不
限于以下范围:
a)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
b)作业场所及设备、设施、车辆;
c)工艺、管理、人员等变更;
d)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调试等阶段;
e)粮食收购、烘干、入库、储存、熏蒸、出库等过程;
f)涉及的危险化学品;
g)维修、改造、废弃、拆除和处置;
h)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等。
5.2.2辨识内容
5.2.2.1应按GB/T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5.2.2.2应从周边环境、自然因素、设备设施、粮食特性、安全管理、工艺等方面查找和确定危险源
存在部位和方式。
5.2.3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宜选用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a)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进行辨识;
b)对于危险物质、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进行辨识;
c)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应按GB18218的要求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d)危险源辨识清单,参见附录B。
5.3风险分析
应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对风险演变过程及其失效模式进行分析,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引发的事
故类型。
5.4风险评估
5.4.1应基于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当前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明确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和严重性,进行风险评估。
5.4.2风险评估选择但不限于以下方法:
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
b)风险矩阵分析法(LS)。
5.5风险分级
5.5.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原则。
3
DB22/T3104—2020
5.5.2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
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5.5.3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能发生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或后果严重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条件依然存在的;
c)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估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e)风险分析评估记录和危险源风险等级统计清单样例,参见附录C。
5.6风险分级管控
5.6.1风险管控措施
5.6.1.1确定原则
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有效性。
5.6.1.2风险管控措施类别
5.6.1.2.1工程技术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消除或替代;
b)预防;
c)减弱;
d)隔离;
e)联锁;
f)警告。
5.6.1.2.2管理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许可等;
b)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
c)预测、预警;
d)统计分析。
5.6.1.2.3教育培训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三级教育培训;
b)再教育培训;
c)复工、转岗教育培训;
d)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教育培训;
e)其他方面的教育培训。
5.6.1.2.4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头部、眼部、手部、口部、面部、脚部和身体的其它部位及全身等采
取相应个体防护措施。
5.6.1.2.5应急处置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b)配备相应的应急设备、设施、物资和应急救援人员;
c)开展应急演练并评估。
5.6.1.3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
DB22/T3104—2020
a)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才能管控的风险,企业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b)对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风险,需要制修订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
种风险的控制措施;
c)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以上规定的措施。
5.6.2风险管控措施评审
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a)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
b)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
c)是否产生新危险有害因素;
d)是否已选定最佳解决方案。
5.6.3风险分级管控主体
5.6.3.1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
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
作业活动,应通过顶层设计重点进行管控。
5.6.3.2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部门、岗位
三个级别。也可结合本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主要包括:
a)重大风险(红色),公司级、部门级、岗位级管控;
b)较大风险(橙色),公司级、部门级、岗位级管控;
c)一般风险(黄色),部门级、岗位级管控;
d)低风险(蓝色),岗位级管控。
5.6.4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应在每一轮风险评估后,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D,逐级汇总、评审、发布、培训,并
及时更新。
5.7安全风险告知
5.7.1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应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对企业总平面布置图进行风险等级标示,在醒目位置公示。
5.7.2绘制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应采用柱状图、饼状图等方式对不同作业风险进行标示。
5.7.3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应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参见附录E.1。
5.7.4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
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参见附录E.2。
5.8隐患排查
5.8.1确定排查项目
5
DB22/T3104—2020
5.8.1.1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企业资质证照;
b)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c)安全生产责任制;
d)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e)安全操作规程;
f)特种作业人员;
g)教育培训;
h)安全生产投入;
i)应急管理;
j)变更管理;
k)相关方安全管理;
l)检维修管理;
m)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5.8.1.2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a)作业场所环境;
b)设备设施;
c)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d)电气设施;
e)工业气瓶;
f)收储作业全过程;
g)药剂管理;
h)消防及应急设施;
i)公用工程;
j)监控系统。
5.8.2编制项目清单
5.8.2.1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参见附录F.1。
5.8.2.2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参见附录F.2。
5.8.3组织实施
5.8.3.1制定排查计划
应根据生产运行特点,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各类隐患排查的时间、目的、要求、范围、组织级
别及人员等。
5.8.3.2排查类型
5.8.3.2.1日常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a)岗位员工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企业负责人和安全、收储、设备、电气等专业技术
人员的日常性例行检查;
b)日常隐患排查应加强对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粮食进出仓(库)等
危险性较大作业的排查。
5.8.3.2.2专项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6
DB22/T3104—2020
a)对机械、电气、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等分别进行的专业排查;
b)根据行业特点,对有限空间作业、粉尘防爆、烘干、熏蒸等场所的排查;
c)对区域位置、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建筑结构、消防和公用辅助设施等系统分别进行
专业排查;
d)在连续运行装置开停车前、新装置竣工及试运行等排查;
e)长期停止收储的企业,恢复收储前企业负责人和安全、收储、设备、电气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的排查;
f)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等排查;
g)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
5.8.3.2.3季节性隐患排查。主要包括:
a)春季以防风、防火、防雷、防静电、防解冻坍塌为重点;
b)夏季以防雷、防高温、防台风、防汛、防暑为重点;
c)秋季以防雷、防火、防静电为重点;
d)冬季以防火、防雪、防滑、防静电、防冻防凝为重点。
5.8.3.2.4综合性隐患排查,对生产经营场所、过程等进行全面排查。
5.8.3.3排查要求
5.8.3.3.1应经常性开展多种类型隐患排查,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
5.8.3.3.2隐患排查工作应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
5.8.3.4组织级别
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排查组织层级,应包括公司级、部门级、岗位级,也可结合本企业机构
设置情况对组织级别进行调整。
5.8.3.5排查频次
5.8.3.5.1公司级应做到:
a)综合性隐患排查,每月至少1次;
b)季节性隐患排查,季节期间至少1次;
c)专项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前至少1次。
5.8.3.5.2部门级应做到:
a)综合性隐患排查,每半月至少1次;
b)季节性隐患排查,季节期间至少1次;
c)专项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前至少1次;
d)日常隐患排查,每天至少1次。
5.8.3.5.3岗位级应做到:
a)日常隐患排查,每班至少1次;
b)特殊季节、特殊时段、危险作业、重点岗位应加大隐患排查频次。
5.8.3.6排查结果记录
每次隐患排查活动应在隐患排查清单上详细记录,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应保留影像记录。
5.9隐患分级和治理
5.9.1隐患分级
7
DB22/T3104—2020
隐患分为重大事故隐患和一般事故隐患。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a)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后果的;
b)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全部或者局部停止收储作业的;
c)因客观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如: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库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
要求;
d)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的;
e)未对有限空间进行识别,未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的;
f)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
g)在房式仓、筒仓、简易仓囤等进行粮食进出仓作业时,未按照作业标准步骤或未采取有效防护
措施作业的;
h)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条件依然存在的;
i)国家、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规定的。
5.9.2隐患治理
5.9.2.1要求
5.9.2.1.1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公司级治理、部门级治理、岗位级治理。
5.9.2.1.2企业应对能立即整改的隐患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明确隐患治理责任、治理措施、
治理资金、治理期限、应急预案,持续组织整改。
5.9.2.2流程
5.9.2.2.1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参见附录G.1。
5.9.2.2.2实施隐患治理。
5.9.2.2.3治理情况反馈。
5.9.2.2.4验收。
5.9.2.3一般事故隐患治理
根据隐患治理要求,应由相关责任人负责组织隐患治理。
5.9.2.4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5.9.2.4.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及时组织评估,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
类别、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5.9.2.4.2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目标和任务;
b)机构和人员;
c)方法和措施;
d)经费和物资;
e)期限和要求。
5.9.2.4.3企业应按照隐患整改通知和治理方案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
5.9.2.4.4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停止相关作业活动。
5.9.3验收
8
DB22/T3104—2020
5.9.3.1一般事故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出具验收意见书,参见附
录G.2。
5.9.3.2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
5.9.3.3对政府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5.9.4隐患统计分析和应用
5.9.4.1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参见附录G.3。
5.9.4.2每年不少于一次对事故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纳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管
控过程。
6文件管理
6.1企业应完整保存文件、过程资料与数据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应包括: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L 507-2010 卷扬式启闭机系列参数 2010-10-22
- JR/T 0075-2012 医保数据交换规范 2012-09-19
- JB/T 9479-2011 光敏电阻器总规范 2011-08-15
- EJ/T 1035-2011 土壤中锶—90的分析方法 2011-07-19
- NB/T 20211-2013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级中压电机鉴定规程 2013-06-08
- HG/T 3683.3-2014 工业瓷球 开孔瓷球 2014-05-06
- NB/T 31012-2011 永磁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规范 2011-08-06
- QC/T 846-2011 重型平板运输车通用技术条件 2011-05-18
- HG/T 4488-2012 硝酸生产企业氧化亚氮(N2O)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2012-12-28
- NB/T 20212-2013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级380V电机鉴定规程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