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340-2013 电站锅炉节能监测

DB35/T 1340-2013 Energy-saving monitoring of power plant boiler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1340-2013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8-01
实施日期
2013-11-01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检查内容、节能监测测试项目及规定、节能监测要求及方式、节能 监测测试方法、节能监测指标(限定值)及节能监测结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3.8 MPa或额定蒸汽温度大于400 ℃的电站蒸汽锅炉。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余热锅炉的节能监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负责起草,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起草人:
陈烨强、周裕发、张应炜、丘性通、曾忠旺、吴晶晶、高玉姜、孙廷岳、程水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7.010

F0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340—2013

电站锅炉节能监测

Monitoringandtestingforenergysavingofutilityboilers

2013-08-01发布2013-11-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340—201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节能监测检查内容..................................................................2

5节能监测的测试项目及规定..........................................................3

6节能监测的要求及方式..............................................................3

7节能监测测试方法..................................................................5

8节能监测指标(限定值)............................................................8

9监测结果的评价...................................................................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报告...........................................13

参考文献............................................................................14

I

DB35/T134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

制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福建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福建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负责起草,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省

电力勘测设计院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烨强、周裕发、张应炜、丘性通、曾忠旺、吴晶晶、高玉姜、孙廷岳、程水

燃、陈飞、刘华、杨斌学、徐家俭、高飞、刘晓文、林金辉、胡家均。

II

DB35/T1340—2013

电站锅炉节能监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检查内容、节能监测测试项目及规定、节能监测要求及方式、节能

监测测试方法、节能监测指标(限定值)及节能监测结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3.8MPa或额定蒸汽温度大于400℃的电站蒸汽锅炉。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余热锅炉的节能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8174设备及管道绝热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L/T567.4入炉煤、入炉煤粉、飞灰和炉渣样品的制备

DL/T567.6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

DL/T838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DL/T9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T934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

DL/T964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T1052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ASMEPTC4燃烧式蒸汽发生器(FiredSteamGenerator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节能energysaving

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

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3.2

节能监测monitoringandtestingofenergysaving

1

DB35/T1340—2013

依据国家和地方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能源标准,运用现场测试、技术诊断的方

法和手段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的监测、检查、测试和评价。

3.3

监测指标monitoringindicators

锅炉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运行所应达到限定值。

3.4

能效energyefficiency

有效输出热量与输入热量之比。

3.5

锅炉热效率boilerefficiency

同一时间内锅炉有效利用热量与输入热量的百分比。

3.6

散热损失arealdensityofheatloss

绝热结构外表面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通常以热流密度或线热流密度表示。

3.7

保温heatinsulation

为减少热力设备及管道向周围环境散热或降低其外表面温度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8

发电企业powergenerationenterprise

并入电网运行(拥有单个或数个发电厂)的发电公司,或拥有发电厂的电力企业。

3.9

锅炉额定蒸发量boilerratedcapacity(BRC)

蒸汽锅炉在额定蒸汽参数、额定给水温度、使用设计燃料时设计所规定的蒸发量,又称锅炉额定负

荷。

4节能监测检查内容

4.1锅炉安装、运行应符合国家、地方法律规章、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4.2锅炉在设计、安装时,应设置必要的热力试验测试点,以保证对锅炉投产后进行热效率测试和分

析。已投产的锅炉如测试点不完善应加以补装。对于常规节能监测应有专用测试点。

4.3锅炉在试生产阶段,应按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热力性能试验和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且验

收合格。

2

DB35/T1340—2013

4.4锅炉使用单位应建立热力试验制度、节能经济技术指标和能效考核管理制度及能源消耗统计制度

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落实全面、全员、全过程完善有效的节能管理责任制度(包括岗位责任、部

门职责分工、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奖惩等制度)。

4.5对于新装、大修前后的电站锅炉应进行保温效果测试和热效率测试,测试报告符合本标准监测指

标。

4.6锅炉运行操作人员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要求,经安全经济运行和节能知识培训合格上岗。

4.7锅炉及辅机应符合国家能效标准,应选用节能、高效、配置合理的设备,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

禁止设备。必要时依据辅机性能试验标准进行性能试验。

4.8锅炉及热力系统能源计量(包括燃料计量、电能计量、热能计量、水量计量等)器具和管理应符

合GB17167的规定。计量器具测点布置合理、安装符合技术要求,定期检定或校准,并取得计量检定

合格证,且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

4.9锅炉的使用单位应依据GB/T15316和DL/T1052要求建立完善节能技术资料档案,锅炉能源消耗

记录台账、统计报表和锅炉运行记录应真实、完整、规范。统计计算方法参照DL/T904标准。

5节能监测的测试项目及规定

5.1电站锅炉常规节能监测

测试项目应包括以下几项:

a)主蒸汽压力;

b)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

c)排烟温度;

d)过量空气系数;

e)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f)飞灰可燃物含量;

g)炉渣可燃物含量。

5.2电站锅炉大型专项节能监测

测试项目应包括以下几项:

a)锅炉机组保温效果测试;

b)锅炉热效率测试。

5.3监测周期

5.3.1常规节能监测项目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

5.3.2锅炉机组保温效果测试和锅炉热效率测试宜每年进行一次。电站锅炉检修(发电企业B级及其

以上检修等级)应进行保温效果和热效率测试,且两次监测测试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两年。发电企业检修

等级划分原则依据DL/T838规定。

6节能监测的要求及方式

3

DB35/T1340—2013

6.1节能监测机构的要求

6.1.1基本要求

6.1.1.1开展电站锅炉节能监测机构应取得锅炉能效测试资质认定。

6.1.1.2电站锅炉节能监测人员应取得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锅炉能效测试资格证。

6.1.2节能监测用的仪器仪表

6.1.2.1一般要求

仪器仪表应定期检定或校准,并取得计量检定合格证,且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

6.1.2.2给水、蒸汽介质流量测量仪表

准确度要求:

a)涡轮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0.5级;

b)电磁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0.5级;

c)涡街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1.5级;

d)超声波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1.5级;

e)孔板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0.5级;

f)差压变送器准确度不低于0.5级;

g)数显积算仪准确度不低于1.5级。

6.1.2.3烟气成分分析系统

准确度要求:

a)氧量(O2)准确度不低于1.0级;

b)二氧化碳(CO2)准确度不低于2.0级;

c)一氧化碳(CO)准确度不低于2.0级;

d)二氧化硫(SO2)准确度不低于2.0级。

6.1.2.4燃料分析仪表

准确度要求:

a)元素分析仪:碳(C)准确度不低于0.5级,氢(H)准确度不低于0.15级,氮(N)准确度不

低于0.08级;

b)自动定硫仪:硫(S)准确度不低于2.0级;

c)热量计:发热量准确度不低于0.5级;

d)工业分析仪:水分准确度0.15级,灰分准确度0.1级,挥发分准确度0.1级。

6.1.2.5其他仪表要求

6.1.2.5.1压力表准确度不低于0.4级;

6.1.2.5.2温度的测量仪表准确度不低于0.5级;

6.1.2.5.3数据采集系统准确度不低于0.5级;

6.1.2.5.4空气、烟气流量测量仪表准确度不低于1.5级,流速仪准确度不低于1.5级;

4

DB35/T1340—2013

6.1.2.5.5测量表面散热损失的热流计准确度不低于1.0级;

6.1.2.5.6固体燃料消耗和炉渣计量仪表准确度不低于0.5级,液体燃料流量计准确度不低于1.0级。

6.2节能监测方式

6.2.1由符合6.1要求的节能监测机构依据本标准开展节能监测工作。

6.2.2电站锅炉使用单位设置专门检测机构,且符合6.1.1.2和6.1.2的要求,可以自行开展电站锅

炉常规节能监测项目工作。

7节能监测测试方法

7.1监测测试前准备

7.1.1电站锅炉监测测试应在正常生产稳定运行工况下进行。

7.1.2发电企业应与电网调度机构申请稳定的测试负荷。

7.2主蒸气压力监测

7.2.1锅炉主蒸汽压力是指末级过热蒸汽出口的蒸汽压力值。如有多条管道,取算术平均值。主蒸汽

压力的监测以现场测试数据为依据。

7.2.2压力测点安装在温度测点上游1~2倍以上管径处,并远离弯头、三通、变径管,避免其对压力

测量的干扰。

7.2.3对主蒸汽压力的测量,自取压点起,传压管应足够长,并向下引出,并保证传压管充满凝结水。

7.2.4测量时间≥2h,每15min读数记录一次,取算术平均值。

7.3主蒸汽及再热蒸汽温度监测

7.3.1锅炉主蒸汽温度测点应布置在末级过热器出口管道上,如有多条管道,取算术平均值。

7.3.2锅炉再热蒸汽温度测点应布置在末级再热器出口管道上,如有多条管道,取算术平均值。

7.3.3测定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时,应同时采用插入式套管。测温处保温层应完好无损。

7.3.4过热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测点应接近过热器和再热器出口,且应远离束状流(如喷水减温器后)

一定距离。

7.3.5用热电偶测量时,应对热电偶和二次仪表进行校验并作好冷端补偿。

7.3.6温度套管要采用标准件,温度套管插入深度应大于管内径的1/4,小于管内径的3/4。

7.3.7测量时间≥2h,每15min读数记录一次,取算术平均值。

7.4排烟温度监测

7.4.1排烟温度测点应与排烟处烟气取样位置尽可能一致。测点应靠近末级受热面出口处,在每个烟

道横截面上速度与温度分布均匀的部位。每个烟道截面上测点不少于4个。

5

DB35/T1340—2013

7.4.2初步测量发现测量截面处烟气流速有严重偏差,或截面内烟气温度、氧量分布不均匀,或额定

蒸发量≥200t/h的电站锅炉,应按GB/T10184规定用网格布置排烟温度测点。

7.4.3用网格法测量的平均温度,一般取各测点读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方法按GB/T10184规定。

7.4.4温度测点应严密不漏,不影响烟气取样分析。

7.4.5测量时间≥2h,每15min读数记录一次。

7.5过量空气系数监测(烟气取样与成分分析)

7.5.1排烟处过量空气系数监测应对排烟处烟气取样分析,测点应同排烟温度测点位置尽可能一致,

应靠近末级受热面(或空气预热器)出口处。每个烟道截面上测点不少于4个。

7.5.2受热面进、出口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