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772-2024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技术规程

DB32/T 4772-2024 Natural Resources Basic Inquiry Techniques Manual。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772-2024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5-16
实施日期
2024-06-16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40

CCSA76

!7,



DB32/T4772—2024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basicsurveyofnaturalresources

2024-05-16发布2024-06-16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DB32/T4772—2024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目的与任务…………………2

4.1目的……………………2

4.2任务……………………2

5总体原则……………………2

5.1依法依规,查清本底……………………2

5.2统一组织,分工负责……………………2

5.3统筹部署,分步实施……………………2

5.4充分继承,现状为准……………………3

6基本要求……………………3

6.1基础调查分类…………………………3

6.2调查精度………………3

6.3数学基础………………3

6.4作业步骤………………4

7准备工作……………………6

7.1技术准备………………6

7.2人员准备………………6

7.3仪器准备………………6

8资料收集与处理……………6

8.1资料收集………………6

8.2资料处理………………6

9内业解译判读………………8

9.1判读要求………………8

9.2判读方法………………8

9.3内业判读………………9

9.4权属界线上图…………………………9

10工作底图制作………………9

11外业调查……………………9

12内业数据处理………………9

DB32/T4772—2024

13数据库建设………………10

13.1基本内容……………10

13.2总体要求……………10

13.3技术方法……………10

14数据汇总及图件编制……………………10

15报告编制…………………11

15.1工作报告……………11

15.2技术报告……………11

15.3数据库建设报告……………………11

15.4成果分析报告………………………11

16主要成果…………………11

17成果检查…………………11

17.1程序…………………11

17.2检查内容……………11

17.3检查要求……………12

18成果资料归档……………12

附录A(规范性)自然资源调查分类………………………13

附录B(规范性)实物性资源与陆海空间资源分类索引表………………31

附录C(规范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图式…………………33

附录D(规范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表……………………41

附录E(规范性)自然资源面积汇总表……………………42

附录F(规范性)报告成果编制要求………………………47

附录G(规范性)数据成果文件组织结构图………………49

DB32/T477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土地资源调查中心、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宇箭、薛红琳、闫保银、鲍桂叶、崔立、石林曦、彭慧、刘立国、王燕、管佳、王昕、

朱聪明、谢克云。

DB32/T4772—2024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的目的与任务、总体原则与要求、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处理、内业

解译判读、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内业数据处理、数据库建设、数据汇总及图件编制、报告编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资源基础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35650—201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测绘基本技术规定

CH/T9009.2—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

字高程模型

HY/T070—2022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

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

现实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祉的自然要素的总和。

3.2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naturalresourcebasicsurvey

以地表覆盖为基础,查清各类自然资源体投射在地表的分布、范围、面积,以及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基

本情况的活动。

3.3

陆海空间资源landandseaspaceresources

陆地、海洋范围内按照不同用途分类形成的空间。

3.4

森林资源forestresources

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林、竹林、灌木林等。

3.5

草资源grassresources

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天然和人工植被。

1

DB32/T4772—2024

3.6

水资源waterresources

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

注:包括淡水和咸水、液态水和固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3.7

湿地资源wetlandresources

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

注: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4目的与任务

4.1目的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履行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

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依据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分类,依法组织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查清辖区内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

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

4.2任务

4.2.1陆海空间资源调查。依据陆地空间、海洋空间的主要配置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和覆盖特征等因素,

对陆地、海洋的用途进行归纳、划分,反映国土空间利用的基本功能。

4.2.2实物性资源调查。查清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和湿地资源等投射在地表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开

发利用与保护等基本情况,利用现代测量、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掌握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

特征。

4.2.3数据库建设。建立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

4.2.4成果汇总。包括数据汇总、成果分析以及数据成果制作、图件编制等工作。

5总体原则

5.1依法依规,查清本底

按照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和数据标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查清各类自然资

源的分布、范围、面积和权属,掌握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

5.2统一组织,分工负责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应坚持统一总体设计和规划,统一制度和机制建设,统一标准和指标设计,统一组

织实施和质量控制,统一数据成果管理应用,统一信息发布和共享服务。同时,根据省与市县事权责任划

分的相关规定,做好任务分工与统筹。

5.3统筹部署,分步实施

科学制定自然资源调查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坚持试点先行,逐步积累经验,

有条不紊,分步实施。

2

DB32/T4772—2024

5.4充分继承,现状为准

充分利用已有调查成果,兼顾分类体系,以保证自然资源调查与已有调查工作的衔接。调查成果与

实地现状若存在明显变化,应坚持实事求是、现状为准。

6基本要求

6.1基础调查分类

6.1.1自然资源基础调查陆海空间资源分类、实物性资源分类和湿地资源索引表等,按附录A执行。其

中,陆海空间资源分类中一级类01至12为陆地空间资源,一级类13至23为海洋空间资源。

6.1.2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等实物性资源与陆海空间资源的对应关系索引表,按附录B执行。

6.1.3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图式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2调查精度

6.2.1调查比例尺

调查比例尺不小于1∶5000。

6.2.2影像分辨率

采用优于1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6.2.3最小上图面积

各类自然资源的最小上图面积如下:

a)陆海空间资源:建设用地实地面积200m2,对于有更高管理需求的地区,建设用地可适当提高调

查精度;农用地实地面积400m2;其他地类实地面积600m2;海洋资源面积600m2。

b)水资源:水库水、水塘水、其他地表水实地面积400m2,河流水、湖泊水实地面积600m2。

c)森林资源:400m2。

d)草资源:400m2。

e)湿地资源:600m2。

6.2.4采集误差

以遥感影像为基础的采集误差,明显界线≤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图上1.0mm。

6.2.5补测精度

陆表范围内补测地物点相对于临近明显地物点的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山地应分别符合

TD/T1055—2019的有关要求。海域范围内补测精度应满足HY/T070—2022中有关规定。最大误差

不超过2倍中误差。

6.3数学基础

6.3.1坐标系统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

DB32/T4772—2024

6.3.2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3.3投影方式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6.3.4分幅及编号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符合GB/T13989—2012的规定。标准分幅采用国

际1∶1000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标

准分幅图编号均以1∶1000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

6.3.5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2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

单位采用公顷(hm2)或亩,保留4位小数。

注:1亩=667m2。

6.4作业步骤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作业步骤见图1。

4

DB32/T4772—2024

图1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作业步骤

5

DB32/T4772—2024

7准备工作

7.1技术准备

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本地区的技术设计书。内容包括调查区基本概况、目标任务、技术路

线与工作流程、调查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处理、内业解译判读、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内业数据处理、

数据库建设、成果质量控制、调查主要成果、计划进度安排、组织实施等。

7.2人员准备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切实做好人员准备工作。在开展基础调查前,组织参加调

查的人员培训,明确调查任务和主要内容、统一分类标准和成果要求、规范作业程序和调查方法、确定调

查原则和工作纪律,保证调查工作进度,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7.3仪器准备

主要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全站仪、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绘图仪等仪器设备。

8资料收集与处理

8.1资料收集

从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收集已有自然资源调查相关资料,优先收

集最新的数字化成果。

a)控制资料:收集测区境内及周围的高等级控制点,用于倾斜摄影测量和各种资料的坐标转换。

b)基础资料:包括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等界线资料;最新航空、航天遥感图件和数据等遥感资

料;数字高程模型、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地名等基础地理信息资料。

c)专项资料:包括国土变更调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草地资源清查、水资

源调查评价、全国水利普查、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海籍调查、湿地资源调查、林草湿调查监测、城

市国土空间监测等资料。

d)公共管制资料: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自然保护地、河湖及水利工程

管理界线等。

8.2资料处理

8.2.1数字正射影像(DOM)制作

8.2.1.1航空DOM制作

8.2.1.1.1影像定位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起始点为左上角像元中心点。数据的栅格坐标位于像元中心点,影像值是每一个

栅格中心代表的值。

8.2.1.1.2影像调色

在测区内分别挑选3张不同地类(农田、居民地、水域)的航片进行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的调

整,需做到直方图较为均匀,呈正态分布,层次丰富,不失真,不过分鲜艳,视觉效果佳,这3张航片作为测

6

DB32/T4772—2024

区调色参照片。生产过程中根据具体地类挑选不同参照片进行调色,色调需趋近参照片,缩小相邻影像

间的色调差异,从而保证测区所有影像的色调平衡。

8.2.1.1.3正射影像纠正

影像纠正应保证像片之间有足够的重叠区进行镶嵌。测区采用隔片纠正,但居民地密集区应采用逐

片纠正。架空桥的桥面如与两端路基产生错位,则桥面应进行投影改正使其与路面吻合。

8.2.1.1.4正射影像镶嵌

影像镶嵌要求如下。

a)在相邻两片中间选取,尽量避开建筑物、工矿设施、道路等线状地物。如道路贯穿整个重叠区域

无法避开时,尽量沿道路边线选取拼接线,在道路边线选取时尽量避开路灯、汽车、电杆等点状

地物;拼接线直接穿过道路时呈垂直道路方向选取。

b)在横向、纵向拼接线选取时需做到拼接线与拼接线相接、呈网状表示。画拼接线时严禁横穿面

状和线状地物,需从颜色反差较大的地方画线,绕过影像拼接处模糊、不清晰、变形、拉花等不符

合精度的影像。不压盖房屋、道路等线状地物,注意查改高层建筑物、高架桥的变形。

c)拼接线选取时保持线圆滑的同时,应注意结点不要太密集,避免发生拓扑错误。

d)正射影像镶嵌后,需对图幅进行颜色修正等一系列工作。

8.2.1.2航天DOM制作

8.2.1.2.1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点采用GNSS接收机等仪器实测,或从分辨率、比例尺优于预校正遥感影像的已有高分辨

率DOM、地形图上采集。平面位置精度按照GB35650—2017执行。

8.2.1.2.2高程控制

采用近期相应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为高程控制。DEM应满足CH/T9009.2—2010中有关

规定。

8.2.1.2.3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步骤如下:

a)根据数据获取情况,以单景影像、条带影像或区域影像为单元,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进

行几何纠正。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重采样像元大小根据原始影像分辨率,

按0.5m的倍数就近采样。

b)影像要求纹理清晰、色调均匀,无重影和模糊等现象,地物层次丰富、边界明显。融合或多光谱

影像模拟自然真彩色,真实反映当时地类光谱特征。

c)重叠区影像纹理应一致。当影像时相相同或相近时,要求整体光谱特征一致;时相差距较大的

影像,允许存在光谱差异,但镶嵌或接边处应过渡自然,同一地块光谱特征应一致。

8.2.1.3DOM制作单元

DOM以县级辖区为制作单元,按照外扩不少于50个像素、沿最小外接矩形裁切。根据县级辖区内

影像间镶嵌和接边情况,通过镶嵌线、接边线及外围县级行政界线组成的若干矢量闭合面,并在每个闭合

面内记录所使用影像的基本属性信息,以此制作DOM信息文件。

7

DB32/T4772—2024

8.2.2其他资料处理

8.2.2.1处理方式

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已有调查成果资料格式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空间参考,针对已有资料情况采用不

同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最大程度利用已有各类自然资源相关调查成果。对于电子数据,采用数据转

换方式实现图形及属性数据入库,数据转换包括坐标系转换、格式转换等步骤;对于纸质图件,采用扫描

矢量化的方式实现图形数据入库,包括扫描、几何纠正、矢量化采集等步骤;对于纸质调查表格数据,采用

数据录入的方式实现属性数据入库。

8.2.2.2统一坐标系

各类自然资源已有成果所采用的坐标系主要包括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2000国家

大地坐标系、地方坐标系等,为便于后期各类自然资源数据之间叠加分析,将坐标系统一转换到2000国

家大地坐标系。坐标系转换采用四参数、七参数等转换方法进行转换。

8.2.2.3统一数据格式

各类自然资源已有成果数据格式各异,为便于后期各类自然资源数据之间叠加分析,应将数据格式

进行统一。

8.2.2.4扫描矢量化

先将图件扫描生成数字栅格图(扫描影像图),然后利用矢量化软件对数字栅格图进行几何纠正、屏

幕矢量化,形成各类自然资源的空间范围数据。

8.2.2.5数据录入

依据纸质调查表格,逐项录入各类自然资源对应的调查信息,主要包括类型、数量、面积等。

9内业解译判读

9.1判读要求

内业解译判读需采集自然资源范围、分类、面积、权属等,其中陆海空间资源分类应符合A.2的要

求,实物性资源分类应符合A.4的要求。陆地空间资源利用三调成果,并对“0101”“0404”“0701”“08H2”

“0809”“0810”“09”“1005”“1104”“1109”进行细化;海洋空间资源参考海籍调查成果,叠加最新遥感影像

重新解译。对于内业解译过程中发现的基础数据与最新遥感影像不一致的,结合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林

草湿监测、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进行数据更新。

实物性资源中,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通过代码转换将陆海空间资源分别转为各资源图斑,结合

最新遥感影像及各类资源的专项数据进行重新解译,原则上各类资源的图斑范围与陆地空间资源图斑范

围相同的,实物性资源图斑界线与陆地空间资源图斑界线保持一致。实物性资源分类按照A.4执行,实

物性资源与陆海空间资源对应关系索引表按附录B执行。湿地资源通过对陆海空间资源进行代码索

引,结合湿地专项数据进行重新解译,湿地资源索引表按A.5执行。自然资源权属信息的调查通过收集

各自然资源部门已有各类资源的权属信息,交由地方主管部门核对后整合到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信息中。

9.2判读方法

影像判读方法有计算机自动识别、人工判读两种方式,有条件地区采取计算机自动识别法,一般地区

采用人工判读法。常见的人工判读法有直判法、对比法、邻比法、推理法等。

8

DB32/T4772—2024

a)直判法:直接运用解译标志确定地物存在和属性的方法。一般针对形状独特、色调特征明显的

地物,如道路、河流、建筑物等。

b)对比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对比,或与实地对比来识别地物属性;通过对遥感影像不同波段、

不同时相的对比分析,识别地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c)邻比法:局部影像解译标志不明显,纹理细节模糊,与相邻影像进行比较,将邻区的解译标志或

纹理细节延伸、引入,然后进行解译的方法。

d)推理法:根据地学规律,分析地物之间的内在必然分布规律,由某种地物推断出另一种地物的存

在及属性。

9.3内业判读

9.3.1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分类自然资源影像特点,结合实地调查情况,建立包含所有自然资源类型的解

译标志样本库。

9.3.2基于解译标志样本库,分别选用适合的影像判读方法,结合三调等其他已有调查资料,在最新高分

辨率DOM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图斑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勾绘图斑边界、判定图斑分类,形成

初步调查数据。

9.4权属界线上图

9.4.1将收集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自然资源

相关权属调查成果绘制到自然资源初步调查数据上。

9.4.2在权属界线上图过程中,因成图精度等客观因素,部分界线与遥感影像产生位移的,根据协议书等

相关权源资料对其位置进行调整,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10工作底图制作

以高分辨率DOM为基础,套合三调成果、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内业解译判读数据、自然资源管理数据

等成果,形成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底图。工作底图主要内容包括:

a)道路、河流、村庄等地名注记;

b)高分辨率DOM;

c)内业解译判读数据:包括海洋空间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湿地资源等;

d)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包括行政界线、自然资源权属界线、国土空间规划“三线”、自然保护地、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和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界线。

11外业调查

对内业解译判读形成的初步调查数据进行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将内业提取形成的初步调查数据

导入数字调绘设备中,采用“互联网+”调查方式开展自然资源外业核实和补充调查。对于实地分类、边

界与内业解译判读信息一致的,无需重新调绘,直接标记,记录相关调查信息,具体按附录D执行;对于

实地分类、边界与内业解译判读信息不一致的,进行实地调绘;对于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自然资源,采用

仪器补测法或简易补测法进行补测。权属界线存在争议的或与实际权属状况不一致的,由属地自然资源

部门组织权属界线涉及的权利人进行实地补充调查确认,权属争议确实无法解决的,可以划定争议区。

12内业数据处理

以外业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初步调查数据进行图形和属性的编辑处理,形成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

9

DB32/T4772—2024

13数据库建设

13.1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定位基础、境界与政区、地貌等基础地理要素;陆海空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水资源、湿

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要素;自然资源权属界线、国土空间规划“三线”要素、城市控制线要素等自然

资源管理数据。

13.2总体要求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建设应严格执行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质量标准等技术要求,

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接边、拓扑关系构

建、面积计算、数据检查与入库等。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汇交要求逐级上交并

检查。

13.3技术方法

13.3.1图形数据采集

13.3.1.1根据外业调查结果,结合内业资料进行图形矢量化工作,形成全区域所有调查要素的数字化成

果。对于电子化外业数据,外业采集要素在导入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得有要素丢漏和位置偏移的情况。

13.3.1.2图形数据按照规定内容采集。

13.3.1.3要素采集界线与调查界线的移位不应大于图上0.2mm。

13.3.1.4数据应分层采集,并保持各层要素叠加后协调一致。

13.3.1.5公共边只需矢量化一次,其他层采用拷贝方法生成,保证各层数据完整性。

13.3.1.6数据采集、编辑完成后,应使线条光滑、严格相接、不应有多余悬挂线。所有数据层内应建立拓

扑关系,相关数据层间应建立层间拓扑关系。

13.3.2拓扑关系构建

检查要素在图层内、图层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扑处理,建立拓扑结构。

13.3.3属性数据采集

按规定的数据结构输入属性数据,并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

13.3.4三维模型构建

有条件地区以DEM、DOM为基础,结合倾斜摄影三维建模、三维激光雷达、人工建模等技术,构建

各类自然资源的三维模型。通过模型裁切、镶嵌,将各类三维自然资源模型进行融合,形成全要素实景三

维自然资源场景。利用三维自然资源场景展示各类自然资源的三维立体空间分布情况,通过三维空间分

析计算各类自然资源的斜面积、坡度、坡向等属性。

14数据汇总及图件编制

利用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进行自然资源面积分类统计和汇总,汇总表样式具体按附录E执行;

对成果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以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编制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系

列专题图件。

10

DB32/T4772—2024

15报告编制

15.1工作报告

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

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

15.2技术报告

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

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内容。

15.3数据库建设报告

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内容。

15.4成果分析报告

主要包括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分布、利用、保护状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

内容。

报告编制要求具体按附录F执行。

16主要成果

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主要成果如下:

a)技术设计书;

b)调查底图及相关调查记录表(簿);

c)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d)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

e)成果质量检查报告、表格等;

f)自然资源面积汇总表;

g)自然资源现状分布图、分幅图等;

h)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成果分析报告及有关专题报告等。

17成果检查

17.1程序

县级调查成果按照规定格式组织提交检查,检查程序包括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预检与验收,具

体文件组织结构按附录G执行。

17.2检查内容

调查成果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a)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底图、外业调查记录表等;

b)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库结构、内容、精度、逻辑关系等;

c)统计汇总数据、各类图件及文字报告等。

11

DB32/T4772—2024

17.3检查要求

17.3.1县级自检

县级对调查成果进行100%全面自检。

17.3.2市级复查

市级组织对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和汇总,在县级自检的基础上,重点检查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规

范性。

17.3.3省级预检与验收

省级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预检,全面检查调查成果质量。预检合格后,组织成果验收。

18成果资料归档

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对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文档、数据库等成果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归档。

12

DB32/T4772—2024

成岩等一系列地

沉积

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

为湿地资源索引表

5

.

经搬运

A

沉积岩及早已形成的变质岩

为实物性资源分类

4

含义

.

A

又称岩浆岩

可以是火成岩

火山作用及其他地质营力下改造的物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