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DB5308/T 71.1-2023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8/T 71.1-2023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8-29
实施日期
2023-09-29
发布单位/组织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
适用范围
-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洱市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中心。
起草人:
童清、刘悦、张建珠、贾平、杨利华、李倩、李宁华、史富强、唐红燕、何俊、万岭梅、罗罕艳、姜远标、刘凌、陈鹏、周之宏、陈疆。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05

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2023-08-29发布2023-09-29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8/T7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5308/T70《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的第1部分。DB5308/T70已经发布了

以下部分: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第2部分:短毛切梢小蠹。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普洱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普洱市林业和草原有

害生物防治检疫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童清、刘悦、张建珠、贾平、杨利华、李倩、李宁华、史富强、唐红燕、何俊、

万岭梅、罗罕艳、姜远标、刘凌、陈鹏、周之宏、陈疆。

I

DB5308/T71.1—2023

II

DB5308/T71.1—2023

引言

思茅松,是普洱市乃至云南省主要用材和采脂兼用树种,目前,普洱市共有思茅松林地面积约140

万hm2,林分蓄积量1.35亿m3,木材年产量约124万m3,松香年产量11万t左右,每年的木材和林化产品总

产值约40亿元。

DB5308/T71《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发布实施,将对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用以指导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

治,因此制定本标准是必要的。制定《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系列标准,以标准化手段开

展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对普洱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林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B5308/T71《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规定了思茅松林地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防治的相关术

语和定义、虫情测报、危害类型、危害程度、成灾标准、防治技术、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

求。

--第2部分:短毛切梢小蠹。给出了思茅松林地短毛切梢小蠹的术语与定义、预测预报、发生程度、

成灾标准、防治措施、施药方法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第3部分:广西新松叶蜂。规定了思茅松林地松叶蜂预测预报、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治对策、

防治技术、施药方法、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要求。

--第4部分:微红梢斑螟。规定了思茅松林地微红梢斑螟虫情调查及监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调查与评价等技术要求。

III

DB5308/T71.1—2023

IV

DB5308/T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思茅松(PinuskesiyaRoyleexGordon)林地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

Lajonquiere)、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防治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虫情测报、

危害类型、危害程度、成灾标准、防治技术、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思茅松林地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24882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3030松毛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48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ere

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昆虫。形态特征、生

物学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见附录A。

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

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昆虫。形态特征、生

物学特征、寄主植物及分布见附录A。

常发区constantarea

林分结构单一,松林长势弱,自然控制能力较低,松毛虫经常发生或发生周期较短的区域。

[来源:GB/T24882—2010,3.3]

偶发区casuatarea

1

DB5308/T71.1—2023

林分有一定自然控制能力,一般年份不成灾,若遇干旱等适宜害虫发生条件时才发生松毛虫灾害的

区域。

[来源:GB/T24882—2010,3.4]

安全区safetyarea

林分条件良好,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没有松毛虫发生或虽有松毛虫发生但虫口密度长期处于有虫不

成灾水平的区域。

[来源:GB/T24882—2010,3.5]

虫源地sourcearea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暴发)的发源地,是松毛虫发生中心。

4虫情测报

4.1虫情监测

按LY/T3030规定执行。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生活史见附录B。

4.2虫情预测预报

按LY/T3030规定执行。

5发生类型、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发生类型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类型划分按附录C执行。

5.2危害程度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危害程度划分见表1。

表1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划分表

危害程度

虫种虫态单位树龄

轻度中度重度

云南松毛虫3-89-1516以上10年生以下

幼虫条/株

思茅松毛虫9-1516-3031以上10年生以上

5.3成灾标准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危害造成针叶失叶率60%以上或树木死亡率3%以上即为成灾。

6防治对策

2

DB5308/T71.1—2023

6.1防治思路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早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

防治”的防控原则,以监测和预防为重点,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等无公害防治为主导,科

学安全地进行化学防治,实现有效控制。

6.2分类施策

6.2.1常发区

以虫情监测为基础,林分改造、无公害防治和局部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主要防治措

施:

a)全面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

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

c)喷施白僵菌、松毛虫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苦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

d)局部重度、中度受害林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6.2.2偶发区

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主要防治措施:

a)加强林间调查和监测;

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

c)保护益鸟、补种蜜源植物、释放天敌昆虫等;

d)预测松毛虫危害程度达中度以上时,喷施白僵菌、松毛虫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苦参碱

等植物源杀虫剂。

6.2.3安全区

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稳定自然控制。

7防治技术

7.1营林技术

7.1.1封山育林

对郁闭度0.3~0.5,下层树种较多的思茅松林分实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措施按GB/T15163的规

定执行。

7.1.2森林抚育

开展森林抚育,抚育管理措施按GB/T15781的规定执行。

7.1.3补植补造

在林缘、林间空地补植阔叶树及蜜源植物。

7.1.4更新造林

3

DB5308/T71.1—2023

以思茅松为主,选择西南桦Betulaalnoides、栎类Quercusspp.、红木荷Schimawallichii、尼

泊尔桤木AlnusnepalensisD.Don等树种进行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混交比为6:4(思茅松:

混交树种)。

7.2保护天敌

保护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的天敌,并促进其种群的增加。主要天敌种类见附录D。

7.3释放虫媒病毒

将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平腹小蜂等松毛虫卵寄生蜂制成卵卡,喷施松毛虫病毒后,均匀挂在林

分中,释放量为60枚/hm2~75枚/hm2。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

时一次性放蜂。放蜂前应了解未来7d内天气变化,避免放蜂后遇大暴雨或连续雨天。

7.4喷施生物制剂

7.4.1白僵菌

夏季空气湿度达70%以上时,林间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地

面人工放粉炮等方法施放白僵菌。施菌量为15万亿孢子/hm2~45万亿孢子/hm2。干旱少雨季节不宜施

用。

7.4.2苏云金杆菌

林间温度20℃~30℃时,采用地面喷粉、常量和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等方

法释放苏云金杆菌。释菌量为6亿国际单位/hm2~30亿国际单位/hm2。多雨季节不宜施用。

7.4.3多角体病毒

林间温度10℃~35℃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雾,无人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等方法施放云

南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用量为1500亿多角体/hm2~3750

亿多角体/hm2。宜于早晨、黄昏或阴天时喷洒。

7.5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防治

1.2%苦参碱乳油与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喷烟,用量6L/hm2,1.2%苦参碱粉剂与滑石粉1:25比例

混合地面喷粉,用量22.5kg/hm2。1.2%苦参碱乳油常量喷雾750g/hm2~1500g/hm2,无人机超低量喷

雾150g/hm2~225g/hm2。

7.6人工捕杀

摘除茧蛹。

7.7物理防治

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

7.8化学防治

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由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加植物中间剂复配而成的药剂等高效低毒

药剂为主,采取喷雾、喷粉、喷(放)烟等方法防治。浓度及施用方法按产品使用说明。

7.9施药

4

DB5308/T71.1—2023

7.9.1施药方式

7.9.1.1喷雾

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和低容量喷雾、地面机动低容量喷雾和常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应在气温30℃

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上、风速小于3m/s条件下作业。

7.9.1.2喷粉

采用地面机动喷粉、无人机喷粉等方法。宜在早晚有露水时或雨后作业。

7.9.1.3喷(放)烟

地面机动喷烟、人工放烟。宜在早晚无风或风速小于2m/s、气流稳定条件下作业。

7.9.2施药时间

第1代幼虫防治时间宜在5月中旬~6月上旬,第2代(越冬代)幼虫防治时间宜在12月~翌年3月

上旬。

8防治要求

8.1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药剂防治应在各代幼虫4龄前进行。蛹寄生率大于等于70%时,或可食针叶

不能满足幼虫完成生长发育时,不宜再进行药剂防治。

8.2药剂、药械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人畜、鱼类、经济昆虫安全。

8.3化学药剂、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效果应保证大于等于95%,有效面积大于等于95%;生物制剂防治效果

应保证大于等于50%,有效面积大于等于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