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015-1997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7015-1997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for anthrax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7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 起草人:
- 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
- 出版信息:
- 页数:10页 | 字数:1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17015一1997
前言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抱杆菌(Bacillusan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
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抱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
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
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催患本病。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病人的诊断标准及诊断后
所必须进行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附录C及附录D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一1997
Diagnosticcriteriaandprinciples
ofmanagementforanthrax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炭疽
由炭疽芽抱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
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就地隔离
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感染来源
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抱污染的环
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
I1诊断依据
3门门流行病学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书与毛皮等畜产品
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
炭疽芽抱杆菌污染的地区从水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临床表现
31.2门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疤周围组
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痴,焦痴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
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
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5(有散在的
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31.2.4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tfqtly,继
而出现谕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一10一06批准1998门0一01实施
GB17015一1997
3.1.2.5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
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
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袍杆菌。
3门.3实验室检查结果
11.1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抱
杆菌
11.1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泡杆菌(详见附录A)o
31.3.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详见附录B),
3.2诊断
3.2.1疑似诊断
具有3.1.2.1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3.1.1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3.1.2.2-3.1.2.5的临床表现
之一者。
3.2.2临床诊断
具有3.1.3.1的镜检结果及3.1.2.1-v3.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3.2.3确定诊断
获得3.1.3.2或3.1.3.3任何一项实验结果。
4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4门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4.2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
(详见附录C)
4.3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
有效方法消毒(详见附录D).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4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抓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
剂浸泡的床单包袭,然后火化口
5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5.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5.2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抱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
,N,镜检发现炭疽芽袍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4188-1984 钼杆 1984-03-09
- HB 1-504-1974 螺纹连接密封结构 1974-09-20
- SJ 1834-1981 3DK104型NPN硅外延平面小功率开关三极管 1981-09-10
- LY/T 1244-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 1999-07-15
- QB/T 1937-1994 照相原纸木浆 1994-04-23
- HB 692-1979 加工轻合金用错齿三面刃铣刀 D=63~100mm 1980-01-14
- QB/T 1445-1992 湿式罗茨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 1992-02-21
- QJ 1835.7-1990 航天工业标准制修定工作管理办法 报批阶段工作内容和要求 1990-01-13
- HB 2525-1989 回转支承 1989-05-13
- HB 6-17-1968 双爪导线接头 197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