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23-2022 电加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123-2022 Electric Heating for Warmth Suppl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8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5123-2022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8-02
实施日期
2022-08-02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8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电加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electricheatingengineering

DB22/T5123-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年8月2日

2022·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06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等4项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城市地下管线

探测技术标准》《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技术标准》《电加热供

暖工程技术标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

DB22/T5120-2022、DB22/T5121-2022、DB22/T5122-2022、

DB22/T5123-2022,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2年8月2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0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标[2020]

2号)要求,标准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

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直热式电

供暖系统;5蓄热式电供暖系统;6供配电系统;7电供暖监控系

统。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建筑

科技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

春市民康路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建筑

设计院

成诺智家(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长春市龙阳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长春市伟伦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长春安特热力有限公司

吉林省圣诺尔新能源科技股份公司

吉林省神辉电供热有限公司

吉林省瑞恒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市智深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陶进褚毅朱林金洪文

石永桂白辰骄王福青徐英涛

郎晓雪余刚樊占温甘大勇

王承东曲娜李爽杨凤武

李双王一凡刘君国黄光亚

王子江石林马辉张永胜

于海娇王迪武雷徐晓丰

宋嘉鹏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衣建全王春青张晓斌

杨晓雨孙鹏孙宇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直热式电供暖系统...........................................................................8

4.1一般规定....................................................................................8

4.2系统设计....................................................................................9

4.3施工安装..................................................................................14

4.4检验、调试与验收..................................................................16

5蓄热式电供暖系统.........................................................................18

5.1一般规定..................................................................................18

5.2系统设计..................................................................................19

5.3施工安装..................................................................................26

5.4检验、调试与验收..................................................................28

6供配电系统.....................................................................................33

6.1一般规定..................................................................................33

6.2系统设计..................................................................................33

6.3施工安装..................................................................................35

6.4检验、调试与验收..................................................................36

7电供暖监控系统.............................................................................38

7.1一般规定..................................................................................38

7.2系统设计..................................................................................38

7.3施工安装..................................................................................41

7.4检验、调试与验收..................................................................42

附录A电散热器、电暖风机、电辐射板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45

附录B加热电缆、电热膜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47

附录C液体蓄热式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49

附录D固体蓄热式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51

附录E电供暖监控系统竣工验收技术要求....................................53

本标准用词说明.................................................................................54

引用标准名录.....................................................................................55

附:条文说明.....................................................................................57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及本省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统一电加热供暖工程

技术要求,做到安全、适用、节能、减排、经济,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既有建

筑供暖系统改造,采用电加热供暖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电加热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电加热供暖electricheating

利用电供暖设备(电热元件或电加热装置)实现将电能转化为

热能,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电加热供暖包括直热式电供暖和

蓄热式电供暖。

2.0.2直热式电供暖electricheatingofdirectheating

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加热室内空气,而不需经过水、油等中

间介质的电加热供暖方式。一般包括电散热器、发热电缆、电热膜、

电暖风机、电辐射板等。

2.0.3蓄热式电供暖electricheatingofthermalstorage

以电为能源,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先加热水,再由水携带热

能形成热水供暖系统的电加热供暖方式。包括固体、液体、相变等

蓄热式电供暖。

2.0.4电供暖设计热负荷designheatloadofelectricheating

电加热建筑供暖的设计热负荷。

2.0.5电散热器electricradiator

以金属或非金属(碳纤维、石墨烯等)为电热元件,将其镶嵌

于金属外壳内,以对流散热为主的电加热供暖设备。常见的有壁挂

式、落地式等电散热器。

2.0.6发热电缆heatingcable

以金属线或非金属(碳纤维等)线为电热元件(发热导线),

制成线缆形式,并将其埋设于地面、墙面或屋顶,以辐射散热为主

的电加热供暖设备。发热电缆由发热导线、绝缘层、接地屏蔽层和

外鞘等组成。

2.0.7低温辐射电热膜electrothermalfilmoflowtemperatureradiation

铺设于地面、墙面或天棚等部位,工作时膜表面温度不超过

60℃,并且大部分热量以辐射方式传递的低温电热膜。

2

2.0.8电暖风机fanofelectricheating

由风机带动气流,经电热空气加热器制成热空气,以对流散热

为主的电加热供暖设备。通常将电热空气加热器和风机等集成为一

体,形成电暖风机。

2.0.9电热辐射板electricradiantpanel

将电热元件埋设于金属板内,通电后以传导方式将金属板面温

度升高,金属板表面再以辐射方式供暖的电加热供暖设备。

2.0.10蓄热体heatretainer

具有储热性、导热性,能储存热量的固体、液体和其他介质。

2.0.11液体蓄热liquidthermalstorage

利用液体具有较大比热容和良好储热性能,存储或释放热量。

且在蓄放热时液体状态保持不变。

2.0.12固体蓄热solidthermalstorage

利用具有较大比热容和较高传热系数的固态物质,存储或释放

热量。且该固态物质在蓄放热时其物理形态保持不变。

2.0.13相变蓄热phasechangethermalstorage

利用物质相变过程中会吸收或放出大量潜热的物理现象进行

热能的存储或释放。

2.0.14蓄热体保温层thermalinsulationlayerofheatretainer

具有阻挡热能传递,减少热损耗性能的构造层。

2.0.15加热永久线变化permanentlinechangeofheating

保温材料在规定的温度下工作再冷却至室温后,几何尺寸的不

可逆变化量占原尺寸的比率。

2.0.16电供暖供配电系统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of

electricheating

由输电、变电、配电和电供暖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供暖电能输

配系统。

2.0.17无增容电供暖系统electricheatingsystemwithoutextra

capacity

3

按照无电供暖负荷的正常建筑配电设计,无须额外电力增容,

按照预设优先等级、顺序启停的电加热供暖系统。

2.0.18信息层informationlayer

整个系统中上层数据传输的链路及设备。

2.0.19设备层equipmentlayer

现场的设备装置和现场仪表。以总线的方式与上层设备连接。

2.0.20通信方式communication

对于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按照信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

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三种。

2.0.21数据采集dataacquisition

按预定的速率将现场信号(模拟量、离散量、频率)进行数字

化送入计算机。

2.0.22数据处理dataprocessing

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某一规律进行运算或变换。

4

3基本规定

3.0.1采用电加热供暖,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

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规定的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综合考虑建筑规模、使用特征、供暖热负荷特性、所在

地区气象条件、当地能源条件(结构和价格)、国家和地方节能减

排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定等各方面的因素;

2设计前期,应结合拟新建和改、扩建的电供暖系统运行时

间和运行特点,在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舒适性及可维护性等

方面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尤其应对各设备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

分析,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选择系统形式;

3系统应该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4应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和安装及验收等方面对电

加热供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

5宜通过监控系统、运营服务平台等对电加热供暖系统运行

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

3.0.2电加热供暖的系统适应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加热供暖系统宜在围护结构满足节能要求的建筑中使

用;不同类型的电加热供暖系统需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需求进行选

择;

2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可采用直热型电加热供暖系统:

1)与其他电加热供暖方式相比,综合初投资及运行成本较

低时;

2)峰谷电价差较小或者不执行峰谷电价政策时;

3)无连续供暖需求的公共建筑或工业建筑,比较适宜学校

类建筑;

3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宜采用蓄热型电加热供暖系统:

5

1)在执行峰谷电价的地区;

2)逐时供暖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电加热供暖设备

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且经常处于低负荷下运行时;

3)供暖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

供暖负荷较小时;

4)有避峰限电要求的地区;

4对于较小规模建筑的新建或改建电加热供暖,适宜采用无

增容电加热供暖系统。

3.0.3电加热供暖系统的建筑采暖热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民用建筑的采暖热负荷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

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工业建筑的采暖热负荷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0.4对于改、扩建的电供暖系统,勘察、设计及施工验收等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GB/T50893要求,

对于改、扩建的公共建筑电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65%)》DB22/JT149的要求。

3.0.5电加热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设置不同类型的温

度控制装置。

3.0.6电加热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及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工作温度,工作压力,荷载,设计寿命,现场防水、

防火等环境要求,以及施工性能,综合比较后确定;

2均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按标准检

验合格,供应商应出具有效的产品检验报告;

3绝热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

分级》GB8624中燃烧等级不低于B1级的要求;

4电加热供暖系统采用的设备,应同时满足电气安全性能和

热工性能的使用要求。

3.0.7当采用电加热供暖系统时,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

6

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3.0.8施工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

3.0.9电加热供暖系统未经调试,严禁运行使用,必须待送电试运

行正常后组织竣工验收。

7

4直热式电供暖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直热式电供暖系统可分为电散热器供暖系统、加热电缆供暖

系统、电热膜供暖系统、电暖风机供暖系统、电辐射板供暖系统。

4.1.2直热式电供暖系统施工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1设计说明;

2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供暖

系统平面布置图;

3安装构造示意图;

4配电系统图;

5配电与监控平面图。

4.1.3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外计算温度;

2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技术

参数、总热负荷、总配电容量;

3采用的温控措施,温度控制器形式及其控制系统的工作电

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应符合系统相关要求;

4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容重、规格及厚度等;

5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4.1.4直热式电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齐全;

2应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施工

人员应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且持证上岗;

3施工现场具备作业条件,有供材料储放等临时设施,库房

内通风良好和干净,储存温度不宜超过40℃,材料储放地与热源

8

距离至少应保持在1m以上;

4土建专业已完成墙面内粉刷(不含地面层),外窗、外门已

安装完毕,并已将地面清理干净;厨房、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

经过验收,所有地面留洞应在保温层施工前完成;

5各种安装材料已经检验合格,所附带的说明书和合格证应

齐全;

6材料、设备在进场前应进行抽检,抽检合格方可投入施工

安装;

7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

4.1.5直热式供暖系统设备、材料,在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

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避免爆晒雨淋。

4.1.6直热式供暖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化

学溶剂接触污染设备及管线。

4.1.7直热式供暖系统安装完成后的技术文件和施工质量证明资

料,在安装验收合格后应存入施工档案。

4.2系统设计

4.2.1热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热膜、加热电缆、电辐射板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时,室

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

2直热式电供暖房间热负荷应按间歇供暖计算;

3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辐射板供暖系统适用各

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电热膜供暖系统适合于层高3.5m以下的

建筑,电暖风机供暖系统适合于供暖负荷大、空间大、允许循环使

用室内空气的厂房或场馆。

4.2.2电散热器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暖房间电散热器的数量根据供暖房间热负荷和电散热器

散热量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9

kQ

n=(4.2.2)

q

式中:

n—供暖房间所需电散热器数量(片);

Q—供暖房间热负荷(W);

q—电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W/片);

k—修正系数,取1.2~1.3;

当电散热器片数计算结果为小数时,进上去取整数;

2电散热器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或窗台下;

2)电散热器运行时周围不要放置易燃物品;

3)散热器表面温度不应高于80℃。当散热器应用于幼儿园

及其他幼儿活动场所、老年公寓等建筑,散热器表面温

度大于45℃且低位安装时,应有防止儿童、老人触摸烫

伤的防护措施。

4.2.3加热电缆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温度,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每个独立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环路对应的房间或区域应设置

温控器;

3加热电缆布线间距应根据其线性功率和单位面积安装功率

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4.2.3)

Px

S=×1000

q

式中:

S—加热电缆布线间距(mm);

Px—加热电缆线性功率(W/m);

q—单位面积安装功率(W/m2);

10

4加热电缆热线之间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300mm,且不应小

于100mm;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

5在靠近外窗、外墙(1m范围内)等局部热负荷较大区域,

加热电缆应较密铺设;加热电缆的布置可选择采用平行型(直列型)

或回折型(旋转型);

6加热电缆的布置应考虑地面家具的影响,地面的固定设备

和卫生洁具下面不应布置加热电缆;

7温控器的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大空间、浴室、卫生间、游泳池等区域,应采用测量

地面温度的温控器;

2)对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

型温控器。

4.2.4电热膜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热膜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低温辐射电热

膜供暖应用技术规程》JGJ319规定要求;

2电热膜供暖房间所需电热膜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1+k)Q(4.2.4)

n=

q

式中:

n—电热膜片数(片);

Q—电热膜计算热负荷(即供暖房间热负荷,W);

q—电热膜对供暖房间的单位有效供热量(W/片);

k—附加系数;

其中,附加系数k是考虑电压波动、功率衰减等因素而增加的

系数,取k=0.2;当电热膜片数计算结果为小数时,进上去取整数;

若用户采用间歇供暖,要适当增加计算热负荷和电热膜的片

数;若房间局部采用电热膜供暖,则供暖计算热负荷等于按整个房

间计算所得的供暖设计热负荷乘以局部电热膜供暖热负荷的计算

系数,局部电热膜供暖热负荷的计算系数可参照表4.2.4;

11

表4.2.4局部电热膜供暖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之比≥0.750.550.400.25≤0.20

计算系数1.000.720.540.380.30

3电热膜的布置及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棚式电热膜不应影响室内设备的布局,室内设备也不

应影响电热膜供热效果、不易损坏;

2)顶棚式电热膜布置时应与风口、自动喷洒喷头、烟感器

等点位的避让;

3)墙面式电热膜分为有龙骨和无龙骨两种,根据需要可安

装在距地面高200mm~2000mm的墙面;

4)地面式电热膜距墙面的最小距离为200mm,且尽量集中

敷设在人员经常活动的区域;

5)房间内家具的摆放位置尽量减少对电热膜的覆盖,从而

使热量更好的散发;

6)电热膜敷设时应平整,严禁有褶皱。严禁在电热膜导电

条10mm以内及发热区刺破电热膜。

4.2.5电暖风机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暖风机的台数根据供暖房间热负荷和电暖风机实际散热

量来确定,电暖风机台数计算公式如下:

Q(4.2.5)

n

Qdη

式中:

n—电暖风机的台数(台);

Q—供暖房间热负荷(W);

Qd—电暖风机的实际散热量(W);

η—电暖风机有效散热系数,取0.7~0.8;

在确定电暖风机台数和布置时,要考虑使室内温度均匀,同时,

电暖风机总风量应使房间换气次数不小于1.5次/h;

12

2电暖风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暖风机的布置应考虑供暖房间平面形状、工作区域以

及气流作用范围,宜使电暖风机的射流互相衔接,使供

暖空间形成一个总的空气环流;

2)不应将电暖风机布置在外墙上垂直向室内吹送,以避免

加大室内冷空气渗透量;

3)送风温度不宜低于35℃,不宜高于55℃;

4)电暖风机不应靠近易燃物品,最小距离不应小于0.5m;

3电暖风机供暖系统每个供暖房间宜至少设置一个室内温控

器。

4.2.6电辐射板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热辐射板的分类:

1)低温电热辐射板,工作温度在100℃以内的电热辐射板;

2)中温电热辐射板,工作温度100℃~200℃之间的电热辐

射板;

3)高温电热辐射板,工作温度200℃以上的电热辐射板;

2电辐射板供暖系统适用于房间高度范围在3m~30m的建

筑物供暖;中、高温电热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保障使用安全,不应

产生安全隐患;

3采用电辐射板供暖系统时,当屋顶耗热量大于房间总耗热

量的30%时,应加强屋顶保温措施;

4采用电热辐射板的有效散热量应根据辐射板的安装角度进

行修正,修正系数可参照表4.2.6;

表4.2.6辐射板安装角度修正系数

辐射板与水平面的夹角(°)010203040

修正系数1.0001.0221.0431.0661.088

5供暖房间所需的电热辐射板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1+k)Q(4.2.6)

n=

P

13

式中:

n—电热辐射板数量(片);

Q—供暖房间热负荷(W);

P—电辐射板的单位有效传热量(W/片);

k—附加系数,取0.2~0.3;

6布置全面供暖的吊顶电辐射板装置时,应使室内人员活动

区辐射照度均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吊顶电辐射板时,宜沿最长的外墙平行布置;

2)设置在墙边的辐射板规格应大于在室内设置的辐射板规

格;

3)层高小于4m的建筑物,宜选择较窄的辐射板;

4)房间应预留辐射板沿长度方向热膨胀余地;

5)辐射板装置不应布置在对热敏感的设备附近;

7电辐射板供暖系统室内温度控制方式可采用就地控制或远

程集中控制;宜每个单独房间或独立区域分别设置温控器。

4.3施工安装

4.3.1电散热器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散热器固定墙体必须牢固安全可靠;

2电散热器外露可导电部分及金属外壳,必须与接地装置有

可靠的电气连接;

3电散热器供暖系统安装时,应设有牢固的作业平台;

4电散热器安装完成后临时送电检验结束,必须断电后再进

行下道工序。

4.3.2加热电缆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前应进行加热电缆的标称电阻检测和通断测试;

2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材料以及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地

方标准《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标准》DB22/T5052的有关规

14

定;

3加热电缆出厂后严禁剪切和拼接,严禁敷设有外伤或破损

的加热电缆;

4在加热电缆铺设区内,严禁穿凿、钻孔或进行射钉作业。

4.3.3电热膜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电热膜辐射供暖的结构由下至上的顺序为:钢筋混凝

土楼板、保温层、电热膜、防护层、填充层和面层;

2顶棚式电热膜辐射供暖的结构由下至上的顺序为:饰面板、

电热膜、绝热层和钢筋混凝土楼板;

3材料质量、绝热层和电热膜的安装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低

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GJ319中的有关规定;

4防护层的安装是将防护膜铺设在电热膜上,将电热膜完全

覆盖,边缘和搭接处用胶带纸粘好;

5电热膜供暖系统安装时,应设有牢固的作业平台;

6施工中严禁破损电热膜载流条及发热区部分;

7电热膜敷设后临时送电检验结束,必须断电后再进行下道

工序。

4.3.4电暖风机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暖风机安装应远离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气味;

2电暖风机安装的空间应通风良好;不应设在可燃物较多的

吊顶内及密闭箱体内使用;

3电暖风机的进风口不可阻塞,出风口也要用带有隔热材料

的配管连接;

4连接电缆须保护接地,谨防漏电;

5电暖风机不能安装在湿度大于80%的地方;

6暖风机不能紧贴墙壁安装,以防阻碍气流通畅。

4.3.5电辐射板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辐射板供暖系统材料以及系统安装,应符合行业现行标

准《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的有关规定;

15

2电辐射板应安装于天棚或墙面上,其安装高度应大于

2.4m;电辐射板的辐射面应朝向工作区或活动区;安装时应采用螺

栓或预埋吊钩固定的专用支架;

3电辐射板等材料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

4.4检验、调试与验收

4.4.1电散热器供暖系统的检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目测方法对电散热器外观进行检验;

2进行每个房间电散热器直流电阻测试,检验是否有短路和

开路现象,所用的万用表宜采用2.5级的数字式万用表;

3电散热器外露金属部分与接地端之间的导体电阻不应大于

0.1Ω;

4电散热器在电源电压偏差为额定值的±10%时,应能正常启

动和运行。

4.4.2加热电缆供暖系统的检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验加热电缆、温控器及计量设备、绝热材料等的质量与

合格证;

2检验原始工作面、填充层、面层、隔离层、绝热层、防潮

层、均热层和伸缩缝等隐蔽工程的施工过程记录;

3隐蔽前、后加热电缆标称电阻和绝缘电阻检测;

4加热电缆、温控器及计量设备安装质量;

5初始通电调试应在填充层混凝土养护期满后才开始,首次

启动电供暖系统时,应将系统设定在5℃~10℃范围内运行一段时

间,然后逐步升温达到设计要求。

4.4.3电热膜供暖系统的检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每个房间电热膜直流电阻测试,检验是否有短路和开

路现象;

2检验如出现阻值过高或开路,应检查连接卡的压接,将有

16

问题的连接卡更换;如出现短路,应检查所有接线,并进行处理;

3用500V兆欧表测试电热膜回路与龙骨(地)之间的绝缘

电阻,其值不能小于1MΩ,如不满足要求时,必须立即处理;

4用非接触测温仪确认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是否正常工

作。

4.4.4电暖风机供暖系统的检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验每台电暖风机安装是否牢固;

2检查所有接线是否有短路和断路现象;

3检查电暖风机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包括风量、振动和噪声

情况。

4.4.5电辐射板供暖系统的检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验悬挂式、壁挂式安装的固定螺栓安装是否牢靠;

2电辐射板设备应保证性能可靠,对使用者及周围环境不构

成危险。

4.4.6直热式电供暖系统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热式电供暖系统的验收除应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和当地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2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技术资料和文件:施工图、竣工

图和设计变更文件;主要材料的检验合格证和出厂合格证;电散热

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等材料的工地复试、

检验合格证明;加热电缆、电热膜等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工程

施工安装质量验收表;调试运行记录;

3加热电缆、电热膜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应按隐蔽工程要

求,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进行中间验收;对于隐蔽工程,必须

在隐蔽之前进行检验,只有经检验合格后才可隐蔽;

4电散热器、电暖风机、电辐射板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

验表见附录A;

5加热电缆、电热膜供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表见附录B。

17

5蓄热式电供暖系统

5.1一般规定

5.1.1蓄热装置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型式,在施行蓄热或释热过程

中,应达到额定的蓄热量。

5.1.2当蓄热装置为所在区域独立热源时,尽可能靠近热负荷中

心;当蓄热装置与其他热源联合运行时,应靠近其他热源或对外供

热的管网。

5.1.3蓄热装置应适合电网对用电时段划分的需要,具备间断加热

和连续加热后并能稳定释热的性能要求;应根据日热负荷变化的情

况采取相适应的运行模式,要充分利用电网低谷时段的电力,实现

谷电时段蓄热运行或供蓄热并行,平、峰时段释热运行或释热直供

并行。

5.1.4全量蓄热式系统(蓄热量达到或超过一个设计日热负荷的系

统)运行平均谷电利用率应不低于80%;分量蓄热式系统(蓄热

量不足一个设计日热负荷的系统)运行平均谷电利用率宜不低于

60%。

5.1.5固体蓄热和相变蓄热的装置(含专用锅炉或蓄热器)和材料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且应具有产品(材料)合格证、

检验报告等重要证件。

5.1.6蓄热装置应设置蓄热体温度测点,测点位置应根据产品结构

形式确定,宜布置在蓄热体中心位置;相变蓄热装置进出口处应设

置温度和压力测点,均应可拆卸并方便维修。

5.1.7温度测点位置应根据产品结构形式确定。宜体现蓄热体内实

际温度;内置加热装置与无内置加热装置蓄热体在释放热量时传热

介质温度与蓄热体内置温度值差应相符(偏差不宜大于5℃);蓄

18

热装置传热系统应设置压力表、泄压阀、温度传感器及系统排气阀;

均应拆卸方便维修。

5.1.8蓄热装置有效蓄热量应不低于额定蓄热量的95%,热效率应

不小于额定值的93%;8h热损失率应不大于5%。

5.1.9蓄热装置在设计、施工及验收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及规程的规定。

5.1.10蓄热式电供暖系统的适用工作电压范围为0.4kV~10kV。

5.1.11采用10kV高压电锅炉供暖,应根据建筑类型、供暖规模

与需求,与蓄热系统联合运行,不宜单独设置。

5.2系统设计

5.2.1液体蓄热式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常温蓄热的最高蓄热温度不应高于95℃,蓄热槽体可为开

式水槽或承压闭式罐体;高温蓄热的最高蓄热温度不应高于

150℃,蓄热罐体应为承压闭式罐体;

2高温蓄热设备应设置液位、压力、温度等显示装置以及超

压、超温、缺水等保护装置;

3承压水蓄热罐体应采用钢制柱形罐体,罐体制作应符合压

力容器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4液体蓄热装置的外露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