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139-2016 羌族服饰

DB51/T 2139-2016 Qiang ethnic costume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2139-2016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3-29
实施日期
2016-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文化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羌族服饰地域性差异特征、分类、款式、材料、结构和尺寸规格。 本标准适用于羌族服饰服装设计、生产、科研、教学、贸易、文化传播及其它相关领域。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大学。
起草人:
张皋鹏、彭逸凡、杨玲、侯超华、王巍、徐翔、丁婵、杨路、张毅、 强金武
出版信息:
页数:3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1.020

Y7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XXXXX—2016

羌族服饰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XXXXX—XXXX

前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文化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皋鹏、彭逸凡、杨玲、侯超华、王巍、徐翔、丁婵、杨路、张毅、强金武

I

DB51/XXXXX—XXXX

引言

羌族自称“尓玛”,今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

松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石阡县

和江口县。羌族聚居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上游地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分布其间的绵延

山脉与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和白草河将这一地带分隔成天然的空间区域。由于地理环境条

件的限制,古羌族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部落”社群的性质,分散于各地的羌族各部落借助于山脉走

向和水系分布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相对隔绝的自然资源划分、支系认同和政治势力的范围。羌族服

饰作为反映古羌支系认同的文化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支系的部落痕迹,表现出了羌族各分支互不统属、

色彩纷呈、形式各异的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四川羌族分布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地方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增长,对羌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

切性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羌族传统服饰有别于现代服饰,一方面,羌族许多传统服饰的类别、称谓、款

式、结构、装饰及穿戴方式等与现代服饰有着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羌族传统服饰由于地理条件、历

史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因此,羌族传统服饰的特异性和多样性迫切需要

通过制定相应的标准加以明确和规范。

民族传统服饰的发展都面临着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制定《羌族服饰》地方

标准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挖掘羌族传统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服装行业生产的集约

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对羌族传统服饰及其制作工艺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归纳,为羌族服装和服饰

的设计、生产、科研、教学、贸易及文化传播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规范,以确保羌族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

有效保护、传承和现代化利用,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II

DB51/XXXXX—XXXX

羌族服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羌族服饰地域性差异特征、分类、款式、材料、结构和尺寸规格。

本标准适用于羌族服饰服装设计、生产、科研、教学、贸易、文化传播及其它相关领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35(所有部分)服装号型

3号型规格

3.1号型设置按GB/T1335的规定使用。

3.2成品主要部位规格按GB/T1335的有关规定自行设计。

4术语和定义

4.1

头衣

由一块或多块布料或布巾按一定的方式折叠、覆盖或缠绕于头顶进行佩戴和造型,根据不同的佩戴

方法和造型上的差异可分为头帕、缠头和包头三种类型。

4.2

长衫

一种覆盖全身、长度过膝的服装,多为布料。一般为立领,右祍斜襟(外门襟超越服装中线向右覆

盖于内门襟上),长袖,衣侧开衩。门襟于领口、右肩胸、肋下、衣侧衩口处分设盘扣,以便于封合内

外门襟。

4.3

袍衫

一种覆盖全身、长度过膝的宽松服装。宽幅衣领与门襟连为一体,右衽斜襟,长袖。衣领、门襟、

袖口、服装下摆边缘均拼缝彩色布块,外门襟内侧镶贴彩色拼布装饰。袍衫穿着时,外门襟向右包抄内

门襟置于右侧,腰间用腰带束紧,然后将右侧衣袖脱下悬挂于身后,将外门襟外翻露出内侧的拼布装饰。

1

DB51/XXXXX—XXXX

4.4

背心

一种对襟、斜襟或琵琶襟的无袖上衣。

4.5

门襟

上衣前面或前襟用纽扣(纽孔)、盘扣、拉链等封合开口,以便着装稳定与穿脱方便,主要有对襟、

斜襟、琵琶襟三种式样。

4.5.1

对襟

上衣襟从中缝对开的门襟。

4.5.2

斜襟

又称大襟,上衣襟向右覆盖的门襟。

4.5.3

琵琶襟

右襟下摆短缺数寸,大襟只掩至胸前,纽扣自大襟领口到立边下方,排列较密,整个衣襟饰条如半

个琵琶抱于胸前。

4.6

下摆

衣服最下面的部分。

4.7

围腰

覆盖腰腹或胸腹部的方块形服饰品,上至胸口或腰部,下过膝,上部和两侧附吊带和系带,吊挂于

脖颈或系于腰间。上至胸腹部的为全身型围腰,上至腰腹部的为半身型围腰。

4.8

裹肚

羌族男子佩戴于腰间呈倒三角形或梯形的备装随身物件的袋状服饰。裹肚上端两头系带拴于腰间,

结构上分内外两层,里层用于放物,外层用于封口和装饰。用皮料或布料制成。

2

DB51/XXXXX—XXXX

4.9

袖套

佩戴于前臂的服饰品。呈长筒形,前端装有松紧带收紧套口,表面多有刺绣图案。

4.10

腰带

羌族女子系于腰部以围束衣襟,于腰后打结,两头留有绳线流苏的服饰。

4.11

通带

羌族男子系于腰间,整体呈筒形的服饰,内可装物。

4.12

飘带

羌族女子系于腰间、挂于身前或身后的成对的装饰品,多施以“纬编针”或“平铺针”刺绣纹样做

装饰。

4.13

绣花鞋

饰有手工刺绣、补绣等纹样的布鞋,主要有尖头绣花鞋和圆头绣花鞋。

4.14

绑腿

缠绑于小腿用以保暖和护腿。

4.15

香包

内存香料并有刺绣纹样的挂件。

4.16

针线包

内装针、线物品的饰有刺绣纹样的挂件。

4.17

鞋垫

衬垫于鞋内底部以增加鞋子穿着的舒适性,多以刺绣图案为饰。

3

DB51/XXXXX—XXXX

4.18

刺绣

一种用针引导绣线穿刺纺织品,在其表面形成由绣线线迹构成装饰纹样的手工工艺。

4.19

织带

经、纬纱线经过一定方式的编织构成二方连续纹样的带状织物。

5分类

5.1地域风格分类

5.1.1地域划分

羌族服饰按地域性特点划分为中心区、东线、北线、西北线、西南线,相对应的覆盖地区见表1。

5.1.2风格划分

5.1.2.1羌族传统服饰按地域性差异分为下列几种风格类型:

a)中心区:渭门型、三龙型、黑虎型;

b)东线:青片型;

c)北线:太平型;

d)西北线:曲谷型;

e)西南线:龙溪型、蒲溪型。

5.1.2.2羌族服饰地域性风格分布情况参见附录A。

表1羌族服饰地域性风格类型

地域划分覆盖地区风格类型

中心区包括茂县以北沿岷江流域分布的渭门、沟口、飞虹、黑虎、回龙、三龙、渭门型、三龙型、黑虎型

白溪、洼底等乡。

东线指凤仪镇及其以东茂县境内的光明、富顺、土门、东兴,凤仪镇以南的青片型

石鼓、南新,北川县的青片河流域的各乡和汶川的威州、玉龙、绵虒等

地区。

北线指茂县飞虹乡以北沿岷江流域分布的石大关、较场、太平、松坪沟以及太平型

松潘的镇坪、镇江关小姓和白羊等羌族聚居乡。

西北线指沿岷江支流黑水河流域分布的白溪、洼地、曲谷、雅都和维城以及理曲谷型

县木卡乡、薛城镇在杂谷脑河以北的区域。

西南线指分布于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流域汶川境内的克枯、龙溪,理县境内的桃龙溪型、蒲溪型

坪、通化、蒲溪和木卡、薛城等在杂谷脑河以南的羌族村寨。

5.2服饰功能分类

5.2.1羌族传统服饰按蔽体部位及服用功能可分为以下主要种类:

a)头衣;

4

DB51/XXXXX—XXXX

b)长衫;

c)长裤;

d)腰带;

e)绣花鞋;

f)背心;

g)裹肚;

h)围腰;

i)绑腿;

j)袖套;

k)通带;

l)飘带;

m)香包;

n)针线包;

o)鞋垫;

p)银饰。

5.2.2常用羌族服饰分类图,见图1。

a)男子服饰分类示例b)女子服饰分类示例

图1常用羌族服饰分类示例

5

DB51/XXXXX—XXXX

6服饰风格类型

6.1渭门型

6.1.1男子服饰

6.1.1.1由立领长衫、长裤、腰带、裹肚、绑腿和绣花鞋组成。长衫以蓝色、米白色或黑色为主,斜

襟边缘以彩色纹样织带为饰(仅蓝色长衫有此饰);系红色腰带与裹肚(绣花布裹肚或皮裹肚);长裤

以深蓝色或黑色为主;绑腿以本色麻布或毪子(羊毛织物)制成;绣花鞋多以黑色棉布为料。

6.1.1.2服饰着装图,见图2a)。

6.1.2女子服饰

6.1.2.1由包头、立领长衫、长裤、对襟背心、围腰和绣花鞋组成。包头为白色布巾;长衫以蓝色、

米白色和黑色为主,斜襟边缘镶贴多条彩色花纹织带为饰;系红布腰带;长裤以深蓝色或黑色为主;长

衫外系半身型或全身型围腰,围腰上部并列贴缝两个绣花口袋,底部两侧多以“串绣”针法绣制白色纹

样为饰;绣花鞋面多以黑色棉布为料,施以彩色绣花纹样。

6.1.2.2服饰着装图,见图2b)。

a)男子服饰b)女子服饰

图2渭门型羌族服饰着装示例

6

DB51/XXXXX—XXXX

6.2三龙型

6.2.1男子服饰

6.2.1.1由缠头、立领长衫、长裤、羊皮背心、裹肚、腰带和绣花鞋组成。缠头以黑色宽布巾缠绕头

部,盘叠为圆柱形;长衫多为黑色,斜襟、袖口处以彩色花纹织带为饰;系红色腰带及裹肚(绣花布或

皮裹肚);羊皮背心领口、门襟、袖口和衣摆边缘均用皮条缝缀加固;长裤以黑色为主;鞋多以黑色棉

布为料,施以螺旋形彩色绣花纹样。

6.2.1.2服饰着装图,见图3a)。

6.2.2女子服饰

6.2.2.1由缠头、立领长衫、长裤、羊皮背心、腰带、围腰和绣花鞋组成。缠头以黑色宽布巾缠绕头

部,布巾两头以彩色绣花为饰;长衫以水红色为主,斜襟边缘以多条彩花织带为饰;以黑色宽幅腰带束

腰,腰带两端留有较长流苏悬垂于身后;长裤以黑色为主;系黑色半身型围腰,围腰上部贴缝两个并列

的绣花口袋,口袋表面多以彩色十字绣纹样为饰;鞋面多以黑色棉布为料,施以螺旋形彩色补绣。

6.2.2.2服饰着装图,见图3b)。

a)男子服饰b)女子服饰

图3三龙型羌族服饰着装示例

7

DB51/XXXXX—XXXX

6.3黑虎型

6.3.1男子服饰

6.3.1.1由缠头、圆领长衫、长裤、羊皮背心、腰带、绑腿和绣花鞋组成。缠头以黑色宽布巾缠绕头

部;长衫多以本色麻布制成;腰间系红布腰带;对襟式羊皮背心的领口、斜襟、袖口和衣摆边缘均用皮

条缝缀加固;长裤以黑色为主;绑腿多用麻布制成;鞋面多以黑色棉布为料,施以螺旋形彩色绣花纹样。

6.3.1.2服饰着装图,见图4a)。

6.3.2女子服饰

6.3.2.1由包头、立领长衫、长裤、对襟式背心、腰带和绣花鞋组成。包头的穿戴是将白色长布巾的

一端按纵向折叠成阶梯状,覆盖于头部前额,其余部分经头顶覆盖于脑后,然后将里层预先覆盖于头上

的另一条白布巾的两端交叉缠绕于额前,固定折叠,并于脑后打结,布巾两端披挂于脑后;长衫以蓝色、

水红色为主;以黑布腰带束腰;长裤以黑色为主;鞋面多以黑色棉布为料,施以螺旋形彩色绣花纹样。

6.3.2.2服饰着装图,见图4b)。

a)男子服饰b)女子服饰

图4黑虎型羌族服饰着装示例

8

DB51/XXXXX—XXXX

6.4青片型

6.4.1男子服饰

6.4.1.1由缠头、立领长衫、长裤、绣花鞋组成。缠头用黑色宽布巾缠绕头部;长衫、长裤均以黑色

为主;腰间系红布腰带束腰。

6.4.1.2服饰着装图,见图5a)。

6.4.2女子服饰

6.4.2.1由缠头、立领长衫、长裤、围腰、绣花鞋组成。缠头用黑色布巾缠绕头部;长衫以水蓝色布

料为主;长裤以黑色为主;系挂全身型围腰,围腰胸部以绣花纹样为饰,腰腹部贴缝两个并列的绣花口

袋;腰间系以多股混合的彩色粗线索束腰;腰侧常挂两条白底彩绣飘带。

6.4.2.2服饰着装图,见图5b)。

a)男子服饰b)女子服饰

图5青片型羌族服饰着装示例

9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